细译史材,升华史识

罗菊利

[关键词]材料教学,工业革命,二轮复习
[中圖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3-0052-04
“材料教学”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武器”。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材料,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成为高考文综历史命题的主要形式。这要求一线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
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在高三复习阶段,材料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材料让学生去体验历史,独立探究历史问题,开拓学科思维视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学生应从材料的内容、作者的意图、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等方面,深层次理解材料,分析相关材料所阐述的结论,进而领会归纳概括材料信息、评价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方法。
下面笔者以佛山市三水华侨中学黄春莉老师的高三复习课为例,谈谈高三开展材料教学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一、材料教学案例片段与说明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的学习要求是:“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是近年来历史高考的超高频率考点,其知识线索较为清晰,由背景、进程和影响三大部分组成。黄老师在二轮复习时,以工业革命为切入点,通过对之前的手工工场时期的重大事件背景的梳理,又对工业革命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影响进行归纳,目的是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此黄老师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提供了九则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归纳出工业革命的影响,帮助学生领会史论结合的本意。
材料1:当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一个政治新时代的时候,另一场革命正在改变欧陆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就是工业革命。它不像法国大革命那样波澜壮阔,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它只是温和的改良运动。但从长远来看,它的势头迅猛,带来了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就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来讲,恐怕只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大发展能与之相提并论。
——[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材料2: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发展。以英国为例……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煤产量1770年为260万吨,1840年增至3000万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3: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高德步:《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材料4: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如果说霍乱的爆发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据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
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5: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有我们的良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谷仓,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分布在美国南部,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了。
——杰文斯:《资本主义史》
材料6:英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奉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制造品生产中心,大量廉价的工业品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航海条例》和《谷物法》的先后实行,造成欧洲各国频繁的关税战,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1846年《谷物法》的最后废除,使英国彻底实现了自由贸易。
——雍婷婷:《浅论英国历史上
两次重大贸易政策变革》
材料7: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产品所在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则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其农业依旧在原始技术的低效率基础上停滞与徘徊,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国被外来的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工业革命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差距。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8:(工业革命后)工业界于是开始向独占政权的各种保守甚至反动的资产阶级集团展开冲击。在英、法、美这三个现代文明的发源国都发生过这种政治斗争,实际上是三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必经的阶段。而且,三个国家的这种政治斗争虽然可能不是同时起步的(当然时间差距也不大),但却是差不多同时结束的,并且都是以工业家集团的胜利告终的,这一胜利构成了现代社会最终形成的标志。
——《现代社会的创造:18N19世纪的欧洲》
材料9:“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设问:根据材料,请归纳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材料归纳出下列工业革命的影響:第一,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第二,推动城市化进程;第三,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第四,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五,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确立;第六,造成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七;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第八,社会观念变化、妇女地位的提高,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兴起。
在高三复习阶段,材料教学的目标显然是服务于高考任务。目前全国高考文综卷要求考生回答的历史试题有15道。从考试评价学的角度分析,15道题难以从知识点的层面检测考生的历史认知,其更多的是从技能检测的视角考核学生,分析考生是否掌握了未来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历史学习能力。当前历史高考命题严格贯彻考纲中所确定的能力检测目标与要求:通过高考检测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由于“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当前的高考试题根据史料教学的要求,利用相关的材料,去检测考生在答题时,能否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认识不同类型的材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懂得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并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高三材料教学应服务于上述目标要求,利用材料进行复习的目的不能放在让学生识记相关的历史知识,而应通过提供的材料,要求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提取具体的解题步骤与方法,懂得分辨不同类型的材料,深层次去理解材料信息,分析相关材料结论提出的依据,学会归纳概括材料信息方法,能够尝试迁移运用到课后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黄老师上述教学片段很好地遵循了高三材料教学的目的意图,她立足校情学情,在备课中明确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工业革命的影响方面。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当前仍然以识记为主的历史科复习样式,她在教学中,通过九段代表性的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辨析、解读,思考工业革命可能的历史影响,尝试对影响乃至材料本身做出评价和解释,从而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提升历史思维的能力,加深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掌握历史解题的方法。九则材料的运用,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均能够从具体材料的分析中得到不同层次的锻炼成长。
二、高三材料教学的实施要求
1.围绕主题,精选系列材料
材料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材料,一方面让学生去体验历史,另一方面利用材料独立探究历史问题,开拓学科思维视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在高三教学中,后者的重要性大于前者。鉴于高考强调对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进行检测,单方面的材料往往不利于训练学生的高层次的认知技能,即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认知技能。黄老师通过九则代表性的材料的提供,有助于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梳理归纳,进而帮助他们认识到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复杂性,学会全方位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影响。这些是死记硬背所无法做到的。
2.掌握归纳材料信息的技能
第一,全面研读材料,正确解读材料。首先要读正文,注意材料开头和结尾的提示性(如:导言、材料出处等等),它们往往暗示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其次在解读材料信息时,把握材料中提及的时、事、人、地。最后找出关键词句和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从而把握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
第二,组合性材料要把握它们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材料所体现的主题。多则材料的出现,往往是为了说明一个历史问题或者是一个主题,我们应先找出这个历史问题或者主题是什么,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归纳材料信息。
第三,寻找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联点。我们在归纳材料信息时必须有意识地、主动地回忆所学知识,寻找材料所反映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内在关联,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归纳材料信息的高度。
3.利用材料教学,获得深层次理解材料的方法
目前考生在历史高考中主要的失分原因是没有准确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呢?
第一,教师应该使学生把具体材料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从材料的内容、作者的意图、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等方面出发,辨析材料中的具体信息。
第二,深入理解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本质。如何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具体信息,能够辨别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对历史事物的描写,还是作者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解释;分辨材料中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历史结论。一般老师在指导学生分析材料时,要求仔细探明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如材料所反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基本情况,及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所发生的原因、历史意义(影响)以及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和启示等。这样的方法过于笼统,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帮助不大。
第三,对历史信息要进行适度的取舍。根据课堂教学的需求,我们应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保留对问题解决有价值的信息。
4.利用材料,掌握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方法
材料教学要适应高考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对材料的探究没有固化的结论,学生的思考是结论生成的前提,因此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材料进行推断和解释历史,从而理解历史,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比较、概括、分析、归纳等应试能力,逐渐加强学生阅读材料、探究方法、语言表达等学科素养,授之以渔,真正理解“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精髓。
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方法的获得,需要教师在材料教学中,先进行一定的案例示范,引导学生尝试将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材料分析题中。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教师不能急躁。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判断、比较、归纳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具体步骤,只有学生有效地运用教师示范的方法,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并能够说明具体的历史现象,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阐释,这种材料教学才符合历史教育的宗旨,有助于扩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历史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用科学的历史观来对待材料信息,在运用材料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尽可能还原历史,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评价,才能形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正确认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的设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设计有较强的导向性、规律性的问题。问题设计应立足材料,能够提供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帮助他们寻找切口,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高三教学的材料选择应以实现复习有效性为主,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提供多层次的史家原著和学术观点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探讨。借助材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多角度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分析材料中领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质疑,学会用客观理性的视角审视历史,进而勾画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康乾时代:盛世乎?

    汪建红[关键词]康乾盛世,历史温习,切入点[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3-0048-05在高中历史学习的最后

  • 认识不同“历史解释”的途径及建

    张俊田[关键词]历史解释,影响因素,评判途径,建构意义[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3-0042-06人类历史的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

    王晓荣张洁[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自由,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3-0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