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映秀故事
尚儒
董瑜、大马慧、小马慧和冯英学,是《新西部》六年前采访过的四位映秀姑娘。“5·12”地震让她们失去了熟悉的家园甚至亲友,但地震过后,她们不离不弃,留守家乡,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加震后重建和自救,她们的故事曾经感动了许多人。
那么,六年之后,四位姑娘还在映秀吗?她们在做什么呢?
董瑜:成长中的大学生“村官”
董瑜是映秀镇枫香树村人。2008年,已经大专毕业的她在家帮父亲打理农家乐。当时在枫香树村,她的父亲董毅双是较早办起农家乐的,家里盖起了两层楼房,日子过得很安逸。
“5·12”地震改变了她的人生,使她突然之间失去了栖身的家园,也失去了工作和收入,所幸只有她的男朋友和大姐受了点轻伤。
2008年8月,董瑜通过招考,到与映秀相邻的漩口镇圣音寺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她的职务是村长助理。
记者再见到董瑜时,她已成为映秀镇党政办公室的一名干部。说起六年前的采访,她微微一笑,说记不得了,过去那么久你们还记得?言谈举止间很有礼貌,很和气。
当记者表示想了解一下映秀几年来的变化时,董瑜说:“好啊,哪一方面的?需要怎么帮你?”当时董瑜正在上班,手头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处理,记者不便打扰,只给她留了一份书面的采访提要。没想到,过了不到两天,她即通过邮箱一一回复了记者。她的干练和认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瑜向记者简单介绍了地震发生以来自己的经历:2009年12月底生育一子;2010年10月参加全省公务员考试,经面试、体检、复审,于2011年5月到汶川县龙溪乡政府工作。由于龙溪乡距映秀镇还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夫妻两地分居,家中老人和小孩也无法照顾,她于2013年3月申请调到映秀镇镇政府工作。
“现在家人团聚,孩子健康,工作稳定,一家人过得很平淡,也算幸福。”董瑜说。
大马慧:离不开美丽的渔子溪
映秀镇渔子溪村有两个叫马慧的姑娘,村上的人把一个叫“大马慧”,把另一个叫“小马慧”。地震那一年,大马慧18岁,小马慧17岁。
2009年记者到映秀采访时,先遇到的是大马慧。地震遇难者公墓建在渔子溪的半山腰,而就在山脚下通往公墓的路口,大马慧摆了一个简单的货摊,卖饮料和各种纪念品。
当时,好客的大马慧还专门将记者带到渔子溪村,让记者看她家地震时受损的房屋。记得那次采访也是3月底,渔子溪村周围的庄稼生机勃勃,特别是那一片一片的油菜花黄得耀眼。
“5·12”地震后,映秀重建工程尚未启动,大马慧就发现了商机。当时通往外面的公路虽然时断时通,但到映秀来的游客却越来越多。“刚开始一天有一两百名游客来参观,节假日会来好几百人,再后来就更多了。”大马慧告诉记者,她想不到更好的事情做,又不想离开这个地方,虽然遭地震了,她觉得她们渔子溪还是挺美的。
重建后的渔子溪村比以前更漂亮了,当年该村269户人家仅一户房屋没有倒塌,现在全村的人都已经住上了新楼房。大马慧介绍说,他们村有一部分人住在山下的街道上,大多数在山坡上就地重建。
记者注意到,街道上的安置房都是三层结构,而山上的渔子溪村新建的安置房都是统一规划的两层楼,时尚而美观,带有鲜明的藏羌民居特色。据记者了解,渔子溪村灾后重建规划是由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的,除村落外,这个规划还包括已经建成的地震遇难者公墓、地震遗址公园、地震遗址观景平台、地震纪念馆、地震纪念广场等。
大马慧说,这几年只要天气好,她都在摆摊,卖过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和纪念品,虽然生意也不好做,但她一直没有离开过映秀。
现在,大马慧在一家乌木工艺品店上班,她说映秀已经成了有名的旅游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外地游客来。“现在人还少一些,过些日子天气暖和了,人会更多的。”
大马慧说,乌木工艺品在四川非常受欢迎,岷江流域又是乌木的主要富集区,在四川的许多旅游景区都有卖乌木工艺品的,她所在的这家店生意还不错,工资也可以。
小马慧:上天安排的职业导游
记者再见到小马慧时,差点儿没认出来,不敢相信她就是当年那个感动过无数人的“倔强”的映秀姑娘。
小马慧的故事,曾被多家媒体报道过。“5·12”地震发生时,已经辍学的小马慧正在汶川县城当学徒工,地震的前两天,她还回到映秀和正在漩口中学读书的同学们聚过一次。
半个月后,当她随着救援人员绕道马尔康辗转近千公里再次回到映秀时,得知15位和她情同手足的好友在地震中遇难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小马慧在漩口中学门前失声痛哭,接着就病倒了。
病愈后,父母曾劝小马慧一起到外地打工,以便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但小马慧拒绝了,她选择留在映秀。她说,这样可以离她的小伙伴们近一些。
于是,在地震遇难者公墓前,人们时常会看到小马慧瘦小的身影。她在那里也摆了一个货摊,出售纪录地震后映秀救援现场的影碟和各种纪念品,也卖香烛纸钱等祭祀品。“我会一直留在映秀,每年清明节都来守着他们!”那年的清明节前,小马慧这样对记者说。
小马慧现在的职业是一名导游。她说,这些年她没有去过别的地方,一直在映秀。做导游之前,她一直在摆摊。
映秀重建之后,一切都正规化了,小马慧租了一个固定摊位,卖牦牛肉、豆腐干等各种四川小吃和本地的手工制品。她告诉记者,地震后,映秀又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泥石流,道路不通,好长时间都没有游客来,生意不是很好做。后来,映秀有了旅游公司,她经过培训当上了导游。
小马慧说,这家旅游公司不知什么原因后来撤走了,他们这些经过正规培训的本地导游自发组织起来,自行管理,有序接团。“现在我们是自己给自己干,不用再给旅游公司交钱了。镇政府也支持我们。”
记者突然觉得,这也许是上天给小马慧安排的职业。每一个到映秀来的游客,都应该听听小马慧的故事,或许会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位朋友。
冯学英:仰望太阳走向美好生活
映秀镇中滩堡村二组的冯学英是映秀第一个在震后摆摊的人。最初,她在震中映秀的标志“天崩石”附近向过往行人出售香烟、方便面和花生、瓜子、豆腐干等各种小食品,后来有了“旅游”的概念,开始出售一些地震纪念品,比如地震前后映秀镇的照片,纪录抗震救灾的光盘等等。
2009年,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冯学英说,她这也是在“自救”,在用实际行动“减轻政府的负担”,“我们也要生存,也要养家糊口嘛”。那时,冯学英是一位4岁孩子的妈妈。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这次在映秀没能见到冯学英,回到西安后与她取得了联系。
“我一直在摆摊,从地震那一年开始,就没有停过,也没有离开过映秀。”冯学英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她现在有一个固定摊位,平时卖些牦牛角梳子、羌绣等各种手工品。摊位就在小河边的街道上,离家也很近。她的家在新修的东莞大道上,是一套100平方米的安置房。
冯学英说,她的孩子今年11岁,已经上四年级。自己在街道摆摊,丈夫在家打理小旅馆,现在全家的收入主要靠旅游。
同村里许多人家一样,冯学英家也开起了小旅馆。她告诉记者,她家有五间房,留一间自家人住,其余的房子都腾出来做旅馆。她说她家的旅馆很好找,叫三和客栈,在东莞大道靠近公路一边。
记者问冯学英生意怎么样,冯学英说,这两年不行,生意也不怎么样,只能勉强吃饱肚子。不过,她依然很乐观,很自信,她说日子总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通完话后,冯学英加了记者的微信,并邀请记者有空再去映秀做客。她微信的个性签名是这样两句话:仰望着太阳,走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