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探究

    朱成宇++尹菲

    摘要: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结合《春》这篇散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元素,从“文本本身”着手,提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分别为:在品字品句中感受语言美;在谋篇布局中鉴赏结构美;在文章风格中体验人情美。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也提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由此可见,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目标之一。对于中学生而言,完美人格的塑造也离不开审美教育,因为它能启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联系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其他各种美的形态,培养和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的一种教育。叶圣陶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可以说,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联系。具体的联系可见下图:

    二、散文《春》中的审美元素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经典散文,文章的一字一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幅幅春天的图景,全文虽仅有600多字,但美点甚多,让人回味无穷。

    (一)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观察者通过感知获得的植物景观的表象之美,是植物造景艺术美的初级阶段。《春》这篇散文用新颖的构思以及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几幅春天的美景,每一幅图都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第一幅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个“钻”字,将小草的活泼可爱、还有那顽强的生命力展现无遗,那嫩绿的颜色,更为美丽的小草增添生气。第二幅春花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色彩斑斓,春意盎然;还有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活色生香地为我们展现出一幅花儿们争妍斗艳的美景图。第三幅春风图,它不仅柔和,还“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让我们如身临其境,感受这微风,这香风,这美好的春风。第四幅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朱自清并没有用繁杂的语句来形容雨景,而是用简练的语言把雨点缀在春的世界中。加上屋顶上笼罩着的薄烟,疏雨下的静默着的房屋,地里带着蓑笠的农民,多么美好的江南烟雨图!

    (二)社会美。所谓的社会美,就是社会事物的美,亦即社会生活的美。人是社会的核心,所以社会美的核心就是人的美。《春》一文中最后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们在春天生机勃勃的活动图,“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出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这代表着生气与希望。其实这也是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的初衷,尽管当时他生活得并不是那么舒心,但是,他相信春天总会来的,人们总还是有希望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的乐观精神,这是他的人性美。

    (三)艺术美。艺术审美一般由三个层次构成:艺术语言、艺术意象和艺术意蕴。这篇文章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结构美和意境美。

    1.语言美。首先,美在修辞妙用。“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写出了朱自清对春的急切盼望之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拟人写出了春的即将到来带给作者的兴奋之情;“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排比写出了春回大地的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顶针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姿态;“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写出了春雨的细密缠绵。其次,美在叠音词巧用。“欣欣然”“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悄悄的”“绵绵的”“老老小小”等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最后,美在多感官运用。有从视觉方面写春花的娇艳,有从触觉方面写春风的轻柔,有从嗅觉方面写春天的独特的气息,有从听觉方面写春风的柔和。

    2.结构美。首先,美在脉络清晰。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盼春、绘春、赞春,逐层深入。“盼春”部分点明题目,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绘春”部分作为文章主体,像猪肚那样充实、丰富;“赞春”作为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这使得此文可以作为中学生学写作文的典范。其次,美在长短句交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长句精确细腻,短句明快有力,二者交错使用,富有变化,使文章张弛有度。

    3.意境美。主要美在正侧烘托与虚实结合。《春》一文主要以诗的笔触直接描绘春花竞放、春风送暖、春雨轻柔、春早人勤的特点,但是高明的作者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和想象虚写的表现手法,做到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如以人的活动侧面烘托草的嫩绿可爱:“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以蜂飞蝶绕烘托春花的繁茂艳丽:“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通过虚写想象硕果累累的情景来烘托眼前春花的繁盛:“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一些研究者和教师提出了不少建议,但大多数都忽视了“文本本身”的魅力,忘记了从文字本身体验美感。因此,本文着眼于从文本自身进行审美教育,主要表现在炼字炼句、谋篇布局、文章风格这三个方面。

    (一)在品字品句中感受语言美。其实每一个汉字都是汉文化的全息码,每个字的字义,词汇的意义,语法的意义,修辞的意义,表面的意义,深层的含义,都能够把它从字里面挖掘出来。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时,可着眼一些“字词”来感受语言美。《春》作为一篇精美散文,其中的“炼字炼句”处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子很有美感。首先,从“炼字”着手,这句中的“钻”字,表现了春草冲破土层的一股挤劲,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又用“偷偷地”来形容,增加拟人色彩,描绘其不知不觉的出现,带有惊喜之情,又带点儿童般的活泼可爱,增添画面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增换删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朱自清所写的语言美,比如,把“钻”字改成“冒”字让学生来感受;或是把“偷偷地”三个字去掉,整个句子就顿失生机了。其次,从“炼句”着手,此句是拟人句,但是这个句子的美感怎么鉴赏呢?我们可以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到“小草”的前面,这样就变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样与原句比较,我们会发现原句那种长短句相间的格式,无论是从朗读上,还是语言上,都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轻快明朗、生机勃勃之感,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生命美”。文中这样的字词或句子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细心品味,体会作者精确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所展现的各种美的元素。

    (二)在谋篇布局中鉴赏结构美。好的文章言之有物是一方面,言之有序又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不可能立马提笔就写,往往先要在心里筹谋规划一番整篇文章的逻辑框架以及作品的语言基调。正所谓心中有沟壑,下笔才会如有神助。读者也可凭借文章结构,逆溯作品的内涵。故结构的价值不仅在于增添形式美感,更在于对内容的把握和深入理解。《春》这篇文章,作者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结构来描写,逻辑结构非常清晰,表达出作者急切向往春天的心情。

    此外,文章结构脉络的重要性也不仅落在全文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赏析上。比如《春》最后三段,分别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写春天之美。“刚落地的娃娃”象征着新生儿的生机勃勃;“小姑娘”象征着春天千姿百态的美;“健壮的青年”象征着力道,表达春天的健壮。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这样的结构脉络是不能随便调换的,因为这些都形象地描绘出春天一步一步的成长过程,给人无限的美感想象。

    (三)在文章风格中体验人情美。风格就是指作者将自己的才情品行灌注于作品,从而体现出作品整体的美学特征。作品风格的形成,受制于作者,也受制于文体,因此在欣赏一篇文章时,要关注文体风格和作家风格。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作品景物美、形象美等表层的欣赏上,或仅欣赏一些美词佳句,而应当结合作家特定的写作时代背景、特定心境,帮助学生体味美的深层内质。语文的审美教学应以美动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打开学生的心灵。例如,《春》的文体风格是一篇写景散文。它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但是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我们可知它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这篇文章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1929年10月,朱自清送夫人武钟谦回扬州养病,同年11月26日,武钟谦去世,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尽管有生活的苦闷,但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人格美。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美育资源,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用心去感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朱成宇(1992-),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信息时代如何提升高中生数学学

    覃开波摘 要: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对比,它的逻辑性更强、也更抽象,教学效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数学比较枯燥,导致大部分高中学生

  • 构建初中语文“口头作文”训练新

    李小兵 【摘 要】叶圣陶说:“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传统语文教学的积弊,最突出的是只重书面,严重忽视语言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