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及其院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与使命
钟秉枢
摘 要:进入“十三五”时期,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需要创新人才。体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涵,通过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自我激励,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对培养创新人才起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专门的体育院校,首都体育学院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着自己独有的功能。
关键词:“以体育人”;完全人格;创新人才;使命
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创新人才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十三五”时期,创新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1]“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
创新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大学应当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对大学的普遍期待,也已成为许多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要求。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是大学推行一流梦想的根基所在和一流大学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坦陈:“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是: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21个国家中,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3] 2014年2月,《浙江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披露: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抑郁、爱发脾气,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越来越多;48.8%的受调查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4] 2015年11月26日,《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大数据报告显示:孩子挨打的原因依次是,“不听话顶嘴31%”“做错事闯祸20%”“作业问题16%”“成绩不好15%”“调皮淘气8%”“打架4%”。[5] 2015年,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大学教育》撰文指出:大学生正在丧失独立思考能力。[6] 2015年,吕红艳等人的《博士研究生创造性特征之内涵及现状》的实证研究表明:博士研究生思维水平整体状况不佳,不足半数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自己创新思维较好,接近五成的博士研究生认为他们的“灵感思维”水平较低或者没有信心,三成以上博士生对自身思维水平评价较低。[7] 2016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校校长、工程院院士徐扬生对《文汇报》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教育的应试和功利已经到了极致。教育的功利,不仅使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而且也让很多大学忽视了那些最重要的东西。”[8]
如果我们的学生,因为不听话、顶嘴、闯祸、作业未完成、成绩不好、调皮、淘气,就要挨批、挨打;从小学开始就害怕犯错,中学生经不起挫折,大学生不会思考,博士生创新思维不够,那么,谈何创新人才培养?不具创新精神的人又如何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的实现?恢复高考以来,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9]的现象就可能不断重现。
体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体育是一种游戏,是在非暴力或控制暴力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则,接受他人挑战,进行的竞争和拼搏,人类的成就动机、自我需要在体育活动中得以满足。“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蔡元培的话道出了体育与健全人格的关系;“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10],刘延东副总理的要求道出了体育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1],胡锦涛的话道出了以体育人的重要意义;“体育在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2],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体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增强自我意识
创新需要独立的品格,创新人才是敢于承认自己、突破自我的人。清晰的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因为自我估计过高,常导致人格扩张、趾高气扬;自我估计过低,易导致人格萎缩,不敢正视自己。因此, 创新人才的培养, 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即提高学生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
体育运动,好比青年人成长的催化剂和助燃剂:催化梦想,助燃激情。因为体育运动是竞争性的活动,不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参与者运动水平的高低、素质修养的好坏、人格魅力的大小,都需要在竞争中通过自己的情绪表现体现出来。一旦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参与者往往立即兴奋起来,能力与努力的较量、争取胜利的奋斗、对卓越目标的认同,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出人的独立、自主的本质力量,自觉收获激情和理想,并向世人宣示“我就是我”,以个性优势获得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参与者任何细小的情绪变化,都可能导致巨大的影响,使之赢得比赛或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他们学会了了解自己情绪的变化,把握自己情绪变化可能带来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继而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在这一循环往复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发展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有关研究显示:每周三次课余训练的训练组学生在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和自我行动四个维度上与普通学生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分高于普通学生组。[13]长时间体育锻炼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肥胖小学生的自尊水平,使其对体重控制持有更为正确的心态,做事情更加自信、积极,促使其身心的良性循环发展。[14] “IMPOSSIBLE IS NOTHING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这句著名的体育广告语,就是体育参与者敢于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个性写照。
摘 要:进入“十三五”时期,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需要创新人才。体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涵,通过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自我激励,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对培养创新人才起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专门的体育院校,首都体育学院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着自己独有的功能。
关键词:“以体育人”;完全人格;创新人才;使命
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创新人才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十三五”时期,创新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1]“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
创新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大学应当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对大学的普遍期待,也已成为许多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要求。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是大学推行一流梦想的根基所在和一流大学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坦陈:“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是: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21个国家中,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3] 2014年2月,《浙江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披露: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抑郁、爱发脾气,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越来越多;48.8%的受调查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4] 2015年11月26日,《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大数据报告显示:孩子挨打的原因依次是,“不听话顶嘴31%”“做错事闯祸20%”“作业问题16%”“成绩不好15%”“调皮淘气8%”“打架4%”。[5] 2015年,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大学教育》撰文指出:大学生正在丧失独立思考能力。[6] 2015年,吕红艳等人的《博士研究生创造性特征之内涵及现状》的实证研究表明:博士研究生思维水平整体状况不佳,不足半数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自己创新思维较好,接近五成的博士研究生认为他们的“灵感思维”水平较低或者没有信心,三成以上博士生对自身思维水平评价较低。[7] 2016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校校长、工程院院士徐扬生对《文汇报》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教育的应试和功利已经到了极致。教育的功利,不仅使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而且也让很多大学忽视了那些最重要的东西。”[8]
如果我们的学生,因为不听话、顶嘴、闯祸、作业未完成、成绩不好、调皮、淘气,就要挨批、挨打;从小学开始就害怕犯错,中学生经不起挫折,大学生不会思考,博士生创新思维不够,那么,谈何创新人才培养?不具创新精神的人又如何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的实现?恢复高考以来,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9]的现象就可能不断重现。
体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体育是一种游戏,是在非暴力或控制暴力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则,接受他人挑战,进行的竞争和拼搏,人类的成就动机、自我需要在体育活动中得以满足。“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蔡元培的话道出了体育与健全人格的关系;“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10],刘延东副总理的要求道出了体育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1],胡锦涛的话道出了以体育人的重要意义;“体育在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2],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体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增强自我意识
创新需要独立的品格,创新人才是敢于承认自己、突破自我的人。清晰的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因为自我估计过高,常导致人格扩张、趾高气扬;自我估计过低,易导致人格萎缩,不敢正视自己。因此, 创新人才的培养, 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即提高学生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
体育运动,好比青年人成长的催化剂和助燃剂:催化梦想,助燃激情。因为体育运动是竞争性的活动,不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参与者运动水平的高低、素质修养的好坏、人格魅力的大小,都需要在竞争中通过自己的情绪表现体现出来。一旦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参与者往往立即兴奋起来,能力与努力的较量、争取胜利的奋斗、对卓越目标的认同,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出人的独立、自主的本质力量,自觉收获激情和理想,并向世人宣示“我就是我”,以个性优势获得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参与者任何细小的情绪变化,都可能导致巨大的影响,使之赢得比赛或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他们学会了了解自己情绪的变化,把握自己情绪变化可能带来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继而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在这一循环往复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发展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有关研究显示:每周三次课余训练的训练组学生在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和自我行动四个维度上与普通学生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分高于普通学生组。[13]长时间体育锻炼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肥胖小学生的自尊水平,使其对体重控制持有更为正确的心态,做事情更加自信、积极,促使其身心的良性循环发展。[14] “IMPOSSIBLE IS NOTHING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这句著名的体育广告语,就是体育参与者敢于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个性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