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武丽
我国经过近4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后,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经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不断发展壮大,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社会财富积累、产品创新、社会就业和市场繁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近5000万家。最近,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指出,中小微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0%,创造社会就业占全社会的80%,缴纳税金占40%。可见,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当前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妥善解决,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在当前世界经济错综复杂及下行的不利环境中,化危为机,稳中求进,保持持续生机和活力。
一、当前制约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矛盾
(一)企业渴求发展的愿望和现实资金短缺的矛盾
中小微企业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其成长历程可概括为:由原国有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由原国有或集体企业中的精英分子运用原始资本投资入股成立股份公司形成;由原市场经济初期的弄潮儿经大浪淘沙、千锤百炼、逐步发展而成;还有员工为维持生计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形成特色,慢慢发展,逐步形成作坊式微小门店。企业要发展,在现有的生产要素中资金问题是最大的制约瓶颈。主要表现在:
一是银行贷款难。首先,银行体制问题造成资金供求失衡。经过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银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等级制。国有政策性银行,如进出口行、国开行、农发行;国有控股银行,如工、农、中、建、交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农信及村镇银行,形成了多层级的金融运行体系。按理说,这一体制的形成,通过竞争是能够满足不同层级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但从整个资金拥有量来看,大的国有银行最多。在原计划经济时期,它们拥有绝对的垄断权,设置众多网点,占有了国家经济和大型企业的绝大多数经济资源,拥有社会资金总量的80%。而村镇银行、信用社、城商行则资金占有量最少。如果用“金字塔理论”形容,塔底是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塔尖是村镇银行。而在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以数量多少比喻,小微企业处在塔底,上市公司、实力雄厚的国企则在塔尖。从资金供应对象的角度说,底部的大银行供应的是企业金字塔的顶部企业,而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则设置了很高的门槛,造成了当前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困局。其次,是监管部门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问题。在银行监管的要求中,好的商业银行的标准是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贷比例、不良贷款率等诸多指标必须保持充沛的流动性,维持银行自身的正常支付能力。这样,商业银行为达到好银行标准,坚持审慎经营原则,惜贷、慎贷现象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再次,企业自身经营指标不符合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要求。原因如下:企业自身的经营指标不真实;企业财务账务基础差;企业各种档案不健全;企业证照不齐全,影响了企业贷款的正常申报。最后,贷款担保难,这是共性问题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时期,由于担保企业承担的是连带保证责任,一旦被担保企业出现信用风险问题就会引起债务连锁反应。所以,许多中小企业在选择互保企业中慎之又慎,加剧了担保难问题的产生。
二是企业直接融资更难。企业上市融资、募集和发行企业债,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只是梦想。到目前为止,作为一个工业较为发达的地级市,新乡市仅有不到10家左右的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得到了发行企业债的许可,两家大型企业在一板市场上发行了股票。而直接到社会进行民间融资,很可能会被定性为非法集资,且由于中小微企业自身管理和盈利能力不透明等问题的存在,社会公众认可度低,加之近几年来社会上民间融资诈骗案的出现,使得中小微企业民间融资十分困难,且成本相当高。
三是三角债难解,使中小微企业资金紧上加紧。三角债是困绕我国企业经营的长期问题。经济危机发生后,许多企业经营下行,特别是冶金、电力、采掘、钢铁等国民经济基础行业不景气,造成许多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加,企业流动资金长期被大型企业占用,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三角债甚至多角债,成本增加、利润减少、资金链断裂,中小微企业经营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二) 市场需求不足和产业过剩的矛盾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根本转变,近十几年来,我国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纺织、机电设备、玩具制造、服装、鞋帽类加工企业深受影响;采掘业、电力能源业、钢铁业的产能过剩越加明显。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宏观经济运行中问题重大,其主要表现在产能过剩。中小微企业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急于寻找订单,买方强于卖方,货款滞付,商品流转不畅,流动资金更加紧张。这些企业为了生存,“创造”条件,进行票据融资,申请签发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个别商业银行存贷挂钩,搭售理财产品,变相提高贷款利率,办理足额承兑汇票和存款定单质押贷款,大力扩张信用额度,取代央行的货币创造功能,造成社会上货币流动性泛滥,推动了货币增发,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和正常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成本的增加。
(三)产品同质化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中小微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而企业的发展中良性企业的示范效应十分明显。新乡市的工业结构中,这一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新乡市是全国的老纺织企业基地,又有新乡化纤公司的存在,纺织业比较发达,中小微纺织企业众多。天丰钢构公司的发展和钢构设备的制造,催生了大批钢构企业。新乡起重设备厂的存在,带动了该市整个起重行业兴起。太行电源公司及环宇公司的发展,推动了该市电池材料产业的生长等。这些企业的生存壮大和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产业的聚积、拉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同质同类企业的大量存在,造成了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价格相互拼杀,技术人才大量流动,企业管理难度增大,人力成本被迫增加,企业利润下降,关键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究其原因:
一是人才队伍不稳定。有一定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销售能力的企业精英们和一线高级技工们,或者另立门户成立公司单打独斗,或者被其他企业高薪聘请,企业间互挖墙脚,窃取技术或专利,队伍稳定性差,造成企业创新能力基础不牢。
二是企业主的短期行为所致。部分企业主由于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随意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摊薄成本,不为职工购买“三金”和保险,不能解决员工长期利益问题,也是造成人员流动、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三是资金匮乏影响创新能力。由于资金不足,高端科研设备、科研经费不足,留不住人才;也聘请不到高端人才,无法与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长期持久的技术合作;新的专利产品无法引进,新的技术设备无法购置,落后产能无法及时淘汰,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更加不足。
(四)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与地方政策棚架之间的矛盾
为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新的扶植中小微企业政策,如金融服务、财税减免、行政审批等。但由于基层落实不到位,加之政府部门分工不同、条线监督问题、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造成政策棚架,政令不畅问题长期存在。
二、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财税杠杆作用,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
一是进一步清理税费征收,扩大中小微企业税费减免范围,放水养鱼,涵养财源是首要问题。特别是要充分运用土地使用税和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这一杠杆,调动企业技改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加大创新能力。例如,如果中小微企业因产品创新和结构升级增加固定资产,应允许其部分抵免经营亏损,以鼓励技术升级。当前国家减免中小微企业33项税费的政策出台后,深得人心。但是,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小微企业所承担的各项税费还有200余种,减轻中小微企业税费负担任重道远。
二是建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补贴机制。国家要根据企业实际支付贷款利息及时给予专项财政补贴,使企业和银行及保险机构自觉自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三是建立中小微企业技改扶持专项基金。这些基金可以从中小微企业增值税中提留,用以支持中小微企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
(二)强化行业监督与制约
由专业机构落实财税政策扶植中小微企业专项基金的到位情况;由银监会监督大型银行真正服务中小微企业、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措施及其他银行的政策落实情况;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加对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并进行政策指导;证监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和出台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措施;加强和规范现有担保公司的担保行为,使在响应国家政策中应运而生的社会担保机构,真正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实质性担保服务,而非高利贷公司,来套取国家财税补贴收入;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性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微企业财务负担;加强对企业的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监督,使企业必须为职工缴纳“三金”,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约束劳动者务工行为,稳定企业用工制度,减少人员流动。
(三)加强行业指导
建立政府牵头的企业信息交流平台,调整中小微企业结构,减少生产盲目性,合理配置社会资源,遏止浪费,增加中小微企业信息获得渠道。
(四)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产品研发和创新,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稳中求进,促进整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五)遏制商业银行货币创造功能的非正常运用
限定商业银行承兑规模,减少企业贴现利息支出,从而减轻企业经济负担,保持货币供给的大体平衡和稳定,减少流动性泛滥,遏制货币贬值,促进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价格的稳定。
(六)放宽民营银行准入标准的限制
加强对民营银行的监管,促进和调动其对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七)放宽中小微企业民间融资的限制
合理界定正常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行为的界限,盘活巨额的民间资本存量,推进中小微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广大中小微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社会财富的进一步增长。
(作者单位:新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