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
熊永贤
近年来,笔者尝试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以有效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为载体,探索适合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数学教学校本培训,并收到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是,当前校本教研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如单向灌输多、问题意识差、思维碰撞少、目标不明确、反思不深刻等。因此,对于基于数学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究,不但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也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研究述评与现状评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例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来临,教师的职业成长愈来愈多地来自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反思和研究。在此背景下,课例研究应运而生。
2007年后,课例研究在我国基础教育中逐渐被广泛应用,涌现出许多课例研究的实践与探索成果。在国内,关于课例研究,首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顾泠沅教授。他就课例及“行动教育”在理论上做了详尽的阐述,并长期在上海市青浦区做验证。通过大量文献和实践经验总结,他发现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
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小学数学教研模式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已涉及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内容,但尚缺乏系统整合。因此,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做一些系统整合和创模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计划与执行情况
我校的“基于小学数学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立项后,课题组立即召开会议,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转变思想观念,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分析。课题主持人拟出课题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开展活动应遵守的规章制度。课题教师再根据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具有个人特色的课题计划,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来开展实验。
随后,课题组召开了“基于小学数学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会。课题主持人向与会的专家和教师介绍了本课题选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范围等。专家们阐述国内外关于课例研究的现状并作开题指导,和教师们共同签字,完成开题报告书。
2013年11月~2014年3月,课题组主要围绕复习课例开展了“同课多上”的磨课式活动,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探究阶段(原生态课例)。捕捉原生态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开展组内教研活动,进行一评。
第二阶段:备课组合作研究阶段(改进型课例)。在一评的基础上,作课教师在反思、吸收的基础上对原生态课例进行改进,二度设计。进行第二次教学,上改进型课例,在主持人的统一安排下,及时进行二评,关注教学问题如何改进及改进后的效果。
第三阶段:专家引领研究阶段(提高型课例)。在二评的基础上,作课教师广泛听取专业引领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即三度设计,上提高型课例,研讨后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三、研究成果与研究创新
1.探索出适合本校的校本教研模式
通过研究,我校形成了以“原生态课堂—改进型课例—提高性课例—撰写课例报告”为框架的四步特色教研模式。它规范了教研活动的运作,营造了教研活动的氛围,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改变了过去高耗低效的教研状况,使教研活动日趋科学,真正体现了教研活动应有的价值。
2.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在研究活动中,除课例教师外,其他组员对课例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行为进行审视,找出与其倡导的理论之间的差距,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感悟,列出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进计划。在此活动中,教师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研究。在“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实践智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研究价值和社会效益
1.成果的学术价值
借助小学数学课例这一载体,教师们能够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为学校总体发展服务。
在现有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了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用以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实效,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课例研究是一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提高模式,是一个改进的过程。这是一种长期的教学实践,并不是一种激进的教学变革。
2.社会影响和效益
科学的、系统的、以专题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关心下,最终得以向全县推广,深受全县兄弟小学的欢迎,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在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教学的行为转变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了,教师们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学会了科研方法,并能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有科研意识的骨干教师。他们在课堂教学、学术研讨、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县教育管理部门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认可,有五名实验教师在全县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进行公开教学展示,受到与会专家与教师的好评。
(责 编 阿 宁)
近年来,笔者尝试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以有效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为载体,探索适合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数学教学校本培训,并收到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是,当前校本教研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如单向灌输多、问题意识差、思维碰撞少、目标不明确、反思不深刻等。因此,对于基于数学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究,不但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也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研究述评与现状评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例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来临,教师的职业成长愈来愈多地来自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反思和研究。在此背景下,课例研究应运而生。
2007年后,课例研究在我国基础教育中逐渐被广泛应用,涌现出许多课例研究的实践与探索成果。在国内,关于课例研究,首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顾泠沅教授。他就课例及“行动教育”在理论上做了详尽的阐述,并长期在上海市青浦区做验证。通过大量文献和实践经验总结,他发现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
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小学数学教研模式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已涉及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内容,但尚缺乏系统整合。因此,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做一些系统整合和创模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计划与执行情况
我校的“基于小学数学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立项后,课题组立即召开会议,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转变思想观念,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分析。课题主持人拟出课题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开展活动应遵守的规章制度。课题教师再根据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具有个人特色的课题计划,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来开展实验。
随后,课题组召开了“基于小学数学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会。课题主持人向与会的专家和教师介绍了本课题选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范围等。专家们阐述国内外关于课例研究的现状并作开题指导,和教师们共同签字,完成开题报告书。
2013年11月~2014年3月,课题组主要围绕复习课例开展了“同课多上”的磨课式活动,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探究阶段(原生态课例)。捕捉原生态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开展组内教研活动,进行一评。
第二阶段:备课组合作研究阶段(改进型课例)。在一评的基础上,作课教师在反思、吸收的基础上对原生态课例进行改进,二度设计。进行第二次教学,上改进型课例,在主持人的统一安排下,及时进行二评,关注教学问题如何改进及改进后的效果。
第三阶段:专家引领研究阶段(提高型课例)。在二评的基础上,作课教师广泛听取专业引领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即三度设计,上提高型课例,研讨后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三、研究成果与研究创新
1.探索出适合本校的校本教研模式
通过研究,我校形成了以“原生态课堂—改进型课例—提高性课例—撰写课例报告”为框架的四步特色教研模式。它规范了教研活动的运作,营造了教研活动的氛围,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改变了过去高耗低效的教研状况,使教研活动日趋科学,真正体现了教研活动应有的价值。
2.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在研究活动中,除课例教师外,其他组员对课例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行为进行审视,找出与其倡导的理论之间的差距,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感悟,列出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进计划。在此活动中,教师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研究。在“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实践智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研究价值和社会效益
1.成果的学术价值
借助小学数学课例这一载体,教师们能够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为学校总体发展服务。
在现有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了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用以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实效,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课例研究是一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提高模式,是一个改进的过程。这是一种长期的教学实践,并不是一种激进的教学变革。
2.社会影响和效益
科学的、系统的、以专题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关心下,最终得以向全县推广,深受全县兄弟小学的欢迎,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在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教学的行为转变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了,教师们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学会了科研方法,并能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有科研意识的骨干教师。他们在课堂教学、学术研讨、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县教育管理部门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认可,有五名实验教师在全县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进行公开教学展示,受到与会专家与教师的好评。
(责 编 阿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