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诗性意境的建构探析
董琪
摘 要:国画的意境,其实就是画家描绘景物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国画中的诗性意境,往往能够让欣赏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国画是否具有诗性意境,同样成为了决定国画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对此,国画中的意境成为了国画创作汇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山水画的创作,更追求诗性意境的构建。意境是国画的灵魂,意境的构建是所有国画画家共同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国画;诗性;意境;构建
国画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画和诗之间形成了至关紧密的联系,国画与诗作从某种意义上融会贯通。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将传神视为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而国画中的诗更是让国画更具传神色彩。纵观国画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在国画的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其它艺术画作中,充分体现诗性的画作绝大多数都成为了流芳千古的经典。诗性意境是国画创作中的特殊语言,其表现形式较为独特。在当今时代,探索中国国画中诗性意境的构建,对于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画创作中诗性意境的意义
(一)诗与画异曲同工
郭熙是我国北宋的国家,他在《林泉高致》中就这样提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观点,而国画在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画和诗就一直相互依存、彼此促进。从起源来看,诗和画都是由文字而衍生出来的。象形字就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文字,仓颉在造字的时候就是通过画而创造了象形文字,这就足以证明字是源于画作的。从一定角度来说,画作和诗作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不管是从意境还是氛围等角度来说,国画创作和诗的创作都追求着同一种意境,作者要抒发的是同一种情怀。诗境其实可以看作是画作灵魂的升华,晁以道曾在《画旨》中说道:“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这就充分说明了画作中诗境的意义所在,以及诗与画共同具有的异曲同工的美感。
(二)诗性意境将国画的内涵扩展
如果说诗作是一个作家心底的创作声音,那么画作则是画家对客观物象的表达。而国画创作中诗性意境的引入则将国画的内涵极大地扩展了,进而使得画作和诗作融为一体。当然,一幅画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画作的整体布局,也包括画作中画家所使用的创作手法,更在于画作中的思想情感的升华,这种生活就是所谓的诗性意境。事实证明,国画大师们都是在创作之中凝练诗性,进而使得国画富有文化内涵。因而,国画中的诗性意境就成为了画家观察、感受以及表现生活的必然方式。当画家在国画创作中具有诗性的灵感以后,就能够让画作充满诗情画意,诗情和画意相互衬托,让画作的内涵得到扩展。
(三)诗性意境将国画的审美延伸
对于王维的画作,苏东坡就曾这样评论道:观赏王维的画作,可以隐约感觉到画中的诗,这就深刻地阐述了诗与画相互结合的美感。而诗与画之所以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根源就在于中国古人独特的审美观。纵观中国国画的发展史,写意画乃是国画中最具表现力的创作。写意画在工笔画以后产生,工笔画是写意画创作的基础,而写意画又能够丰富工笔画的内涵。归根结底,国画的创作就是要体现出画家的思想情感,并将画家灵魂深处的东西呈现出来,而这离不开诗性意境的构建。不管是花鸟画创作,亦或是山水画创作,国画之中的诗性意境都将国画的审美延伸,诗与画的交融更是将画家的思想境界表现出来。
二、国画诗性意境的建构的对策探析
诗性意境是中国国画所特有的特点,促进了中国国画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国画的画家们学习前人创作诗性意境的构建方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这对于我国国画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联想的方式
联想,其实就是联系和想象的合称。将客观不具备任何联系的事物通过思维的联系和想象加工到一起,进而使得国画创作具有诗性意境,这是画家们常用的方式。联想不仅仅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前提条件,更是画家进行国画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首先是构图的联想,为了将诗性意境更好地体现出来,国画创作应该不受构图的局限,通过巧妙的构图来使画面更加灵活,以让受众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后,对于国画的创作,中国古人讲究“一波三折”“细如发丝”以及“力透纸背”等,这对于当今画家进行国画创作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当代的国画画家们可以在宣纸或者水墨上展开联想,以创作出更优秀的国画作品。进而是用墨的联想。传统的国画在创作中十分讲究黑与白的相守,通过笔墨的浓淡来体现出独特的意境。一般来讲,墨的使用要注重层次感,浓淡的变化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氤氲气氛,以让观赏者产生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最后是着色的联想。若是想让国画具有诗性的意境,着色必然要打破常规,画家要敢于创造,遵循随类赋彩的国画创作思维,敢于对国画创作进行创新,这样画家才能够构建出一种随心所欲的诗性意境。
(二)对自然的跳跃升华方式
诗性意境的构建离不开自然,而运用到国画的创造之中则是对自然的跳跃和升华。在具体的国画创作之中,要对国画进行充分的构思,让诗与画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构建趋于完美的诗性意境。历代的国画大师们都很少在创作之中运用影子,然而倪云林却通过笔墨的运用让影子得到了升华,通过影子对现实世界的折射作用,让画作更具有勃勃的生命力,诗性意境的构建让画作更能打动人心。再比如说张择端所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乍一看像是风景人物画,然而画作的本质却是对北宋时期社会繁荣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幅画作中的内容极为丰富,包含的信息量特别大,通过對农、仕、商、僧、卜、道、妇女、篙师等人物以及马、驴以及牛等畜牲的描绘,将不同角度的情节冲突表现得生动形象,表现出画家对于生活的细微观察。熟练的手法以及意境的营造,这正是对于自然的跳跃与升华的最好展现。
(三)虚实结合的方法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和实能够相互衬托,这也是国画中诗性意境的直接表现。在国画中构建诗性意境,将虚和实的关系处理得当是所有画家共同追求的。在具体的国画创作之中,画家通过虚实方式的构建,能够营造出或恬淡、或朦胧的意境,让观赏者具有无限的遐想空间。一方面,留白便于国画中虚实关系的处理,通过国画中的留白,画家能够凸显出一定的思想情感,使得构建出来的诗性意境更为深邃。另一方面,国画创作之中浓淡、黑白以及粗细、隐现等的互补关系组合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虚实相互结合所构建出来的诗性意境。
(四)含蓄的运用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含蓄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特征,也是国画诗性意境构建的关键所在。优秀的国画创作之所以让观赏者感觉意犹未尽,其原因就在于主题思想是以含蓄的手段表现出来的,这样欣赏者就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思索国画中的诗性。含蓄不仅仅是一种美,更是国画创作的关键方式,画家在国画创作之中初现端倪的描绘,能够引导观赏者对于诗性意境的挖掘,进而浮想联翩。在宋代的宋徽宗时期,我国的国画创作就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皇家画院也逐渐成立,绘画成为了选取进士的重要方式。曾有一道进士考试题,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很多的考生将重点放在踏花上,在画面上绘制出各式各样的花朵以及花瓣;也有人画出骑马踏花的景象,以突出花香的诗性意境;而有的画家则是在马蹄之上花心思,画出了各种马蹄的形状,以吸引观赏者的眼球,然而这些都没有得到宋徽宗的认可。却有一位考生,使用含蓄的方式进行国画创作,并没有画出花,而是巧妙借助几只跟随马而飞的蝴蝶,展现出蝴蝶追逐马蹄而飞舞的景象,让观赏者不禁展开联想,那诗性的意境,最终得到了宋徽宗的认可。
(五)音乐性的塑造
从古至今,诗和音乐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人创作诗作之时,往往会遵循音乐的旋律,以展现出其中所蕴含着的美妙的诗性韵律。就国画的创作而言,音乐性同样带着节奏感,能够给人以美感,引人深思。国画中线条的粗细、长短以及曲折的变化能够表示音乐的变化,比如说徐渭的著名国画作品《墨葡萄图》,就是通过画中错乱有致的线条的描绘,让画面的节奏富有韵律,将作者自身对于生活的态度展现出来。蜿蜒曲折的藤条和画家所经历的多舛的生活有着某种联系,能够引发观赏者的共鸣。除此之外,笔墨的色彩也能够体现出音乐性。国画创作中笔墨的浓淡和轻重都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或是明亮或是暗淡,都与音乐有着某种互通。通过音乐性的塑造,画作能够更具诗情画意。
(六)比喻和象征的运用
自古以来,赋比兴就是我国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而在国画的创作之中,最能够体现诗性意境的就当属比喻和象征。画家通过比喻和象征的运用,能够将画家最真挚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这同样也是比喻和象征是我国国画创作的重要手法的原因所在。传统的国画创作中,最为普遍的象征和比喻就是将梅竹松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通过这些物象来展现出特殊的象征意义。“情、意、趣”是我国国画画家创作的追求,在自然万物面前,借助比喻和象征手法往往能够更好地抒发情感。通过对物象的比喻和象征,让物象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画家更好地抒发情感。进行山水画创作时,我国的画家往往注重意境的营造,将“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的画面展现给观赏者。比如说王冕通过墨梅来抒发自身的清高;徐渭通过墨葡萄来表现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朱耷曾利用物象来表现自身对于亡国的悲愤之情等。通过比喻和象征的运用,能够让国画的创作拥有诗性意境,以传情达意,表现出画家灵魂深处的东西。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国画之中的诗性意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在国画几千年的发展中延续至今,画与诗之间的关系密切,就像是鱼和水一样无法分割,两者早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融汇贯通。国画中的詩和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诗性意境将国画的内涵扩展,将国画的审美延伸。具体来讲,联想、自然的跳跃升华、虚实结合、含蓄方法、音乐性塑造以及比喻与象征等,这些都是构建诗性意境的重要方式。当代的国画画家们唯有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才能够在当代创造出富有诗性意境的国画著作,体现出我国国画创作的深奥之处,从而将我国国画艺术发展壮大,让中国画屹立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