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师承、学侣及门人弟子考略

    内容摘要:刘基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历史名人。他还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曾先后师承郑复初、何清臣、林定老三位理学家,后又从师承曾义山、邓详甫学习易学,而揭傒斯则为其科举座师。刘基是家乡浙东一带学者群体中的核心成员,也是当时的“浙东四先生”之一,他交游广泛,重学侣交游,有许多同辈、晚辈学者同他一起切磋交流,精研学术,如宋濂、季山甫、石抹宜孙等。刘基弟子不多,其中著名的有徐一夔、丘铎等人。

    关键词:刘基 师承 学侣 弟子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处州青田人。元末官至浙东行省儒学副提举,后弃官归乡。至正二十年受朱元璋征召,深受重用,成为开国元勋之一。封诚意伯。他通經史、晓天文、精兵法,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历史名人。他还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周群、周松芳、吕立汉、潘猛补等学者已对刘基的学术、学派、著述及思想做了较多研究,不过,目前涉及刘基及其学术的论著均较少谈及刘基的师承及其受业门人。从理清刘基学术源流的角度来看,显然有必要对刘基的师承以及受业门人的情况进行系统考察。

    一.师承

    刘基有良好的家学,其祖父刘庭槐在天文、地理、医卜等方面著述颇丰;父亲刘爚“通经术”,为“元遂昌教谕”[1]。无论在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上,其都得益于父祖的言传身教。家学以外,刘基还有非常好的师承渊源,可以说既有家学渊源,又有良师的教诲和濡染,这才成就了刘基在政绩和学问两个方面兼而有成的卓越人生。刘基在儒学方面曾先后师承郑复初、何清臣、林定老三位理学家,在易学方面则曾师承曾义山、邓详甫,而揭傒斯则为其科举座师。

    1.郑复初

    郑复初,名原善,江西玉山人,于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中进士,授江西德兴县县丞,泰定元年迁处州录事。其学“长于经,而明于性理。”[2]其人“慨然以古人自期,一时学者多宗师之。”[3]泰定四年秋七月郑原善与青田县尹曹用奉命修缮石门洞书院。泰定四年末,郑复初为人构陷,被迫去职,此后再未为官。元统元年卒于南京。郑复初为当时学术名家,元祐、泰定年间学名颇盛,望重当时。《明史·刘基传》、张时彻《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赠太师谥文成护军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及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皆言刘基曾从学于郑复初。刘基在14岁到17岁就学于处州郡庠期间,结识了郑复初。时郑复初在处州录事任上。应是刘基在府学读书之余,再拜复初先生为师求学的。他跟郑复初学的是性理之学。《诚意伯刘公行状》谓刘基“闻濂、洛心法,即得其旨归”,感悟力极强。为此,郑复初十分欣赏他,并对其父刘爚说:“吾将以天道无报于善人,此子必高公之门矣!”[1]

    2.何清臣

    何清臣,字学可,丽水人。刘基年少时曾师从何清臣习《春秋经》。黄伯生《故诚意伯刘公行状》对少年刘基习科举业之时,师从何清臣研读《春秋》的情境有详细记录:“(刘基)年十四,入郡庠,从师受《春秋经》,人未尝见其执经诵读而默识无遗。”[1]刘基其后专治《春秋经》,并以《春秋经》登进士第。其“至顺癸酉(1311)会试春秋义”文,主要阐述的是鲁庄公二十三年到襄公三十年间,楚国与齐、鲁、宋、晋等国之间的战和关系,尤其对“《春秋》谨华夷之辨”的命题详加发挥,一气呵成,言辞明朗,顺理成章。这足以说明刘基对《春秋》三《传》以及《胡氏春秋传》诸版本内容已经“默识无遗”。[1]

    3.林定老

    林定老,字君则,丽水人。延祐元年江浙乡试第七,荐授松阳教揄。礼部以恩授处州路儒学正,转儒学教授,未赴任。明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庆元路同知。至治二年,任奉化路同知奉化州事。泰定五年,除奉训大夫,兴化路总管府判官。至顺二年,公卿交荐他任,因病未到任。元统元年,除中顺大夫,新州知州兼劝农事。二年十月,卒于任上。有《四书会要》、《诗书类要》、《天文地志官制类编》等著作行世。

    刘基早年曾求学于林定老之门。林定老卒后,其以门人弟子身份撰写《林定老行状》。至正十七年林定老之子彬祖以“门人行枢宻院经历刘基”所撰林定老行状至福建,往求贡师泰为其父写墓志铭。贡师泰阅后,认为行状信而可征。[4]另据贝琼《黄南岫先生墓志铭》载林定老与黄南岫、郑原善友善,互为师友,刘基师从林定老当与其求学于郑复同时。

    4.揭傒斯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十岁能赋诗,十五事远游”。延祐初荐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后升翰林应奉文字、国子助教。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授经郎,外参与修撰《经世大典》。元统中累迁翰林侍讲学士,同知经筵事。至正三年,年七十,致其事而去,诏遣使追还,撰写《明宗神御殿碑》,与任辽、金、宋三史总裁官。次年,修成《辽史》,《元史》卷一八一有传,著作有《文安集》。至顺四年,刘基至元大都参加会试时,揭傒斯时任廷试考官,为刘基座师。揭傒斯见刘基廷试所做策论后,颇为赞叹,“奇之曰:此魏征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5]

    5.曾义山、邓详甫

    元至元二年刘伯温出任高安县丞,其间颇好结交精通天文历算之术者,曾师从高安名家曾义山、邓详甫为师。曾义山,又名法兴。江西上高县人。传说极善卜占术。刘基任高安县丞的时候,义山曾会见他,并对他说:“相公绝世聪明,器宇宏远,当为一代伟人。”且以术书相赠,刘基尽领书中要旨。后来,刘基辅佐朱元璋定天下建立明朝,明太祖问基,方知其术是义山所传授。于是命有司为义山修缮坟茔,并旌表于墓前。邓详甫,生平不详,为高安隐士。尝遇异人授象纬韬矜之秘,避世不仕。刘基来丞高安,详甫见而奇之。刘基从之学,尽得其蕴。”[6]

    二.学侣

    刘基重学侣交游,把交游看成修身立命的损益之道,他在《友梅轩记》里说:“友者,人伦之名也。君以友辅仁”。刘基是家乡浙东一带学者群体中的核心成员,也是当时的“浙东四先生”之一,他交游广泛,重学侣交游,有许多同辈、晚辈学者同他一起切磋交流,精研学术。如宋濂、季山甫、石抹宜孙等。

    1.宋濂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主要开国文臣、著名散文家。自幼刻苦励学,元末曾被荐为翰林院编修,辞不应召,隐居著书。明初,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主修《元史》。后以年老,辞官归里。后因长孙牵连到胡惟庸案,被流放四川茂州,病死途中。由于学识渊博,播声海内外。有《宋学士全集》传世。宋濂为刘基生平至交,宋濂有《和刘伯温秋怀韵》《和刘经历韵》《步虚词五首同刘伯温程邦民赋》等与刘集往来唱和的诗文。刘基有《寄宋景濂四首》、《送龙门子入仙华山辞》、《青萝山房歌寄宋景濂》、《潜溪图歌为宋景濂赋》《泾县柬宋二编修长歌》。《潜溪后集序》等诗文。又编《潜溪宋先生文粹》十卷,并序。[7]

    2.石抹宜孙

    石抹宜孙字申之。先世为辽人。父石抹继祖为沿海上副万户。性格警敏,嗜好学问,博览众书。弟年幼,代荫袭父职,为沿海上副万户,守处州。后还职于弟,退居台州。至正十一年,领江浙行省命守温州,分府于台州。十七年,江浙行省升宜孙行枢密院判官。又以江浙儒学副提举刘基为其院经历。在此期间,刘基成了石抹宜孙的主要谋士和重要学侣。二人时常谈经论道,赋诗酬唱,在《诚意伯文集》中标明和石抹宜孙唱和的诗作就有八十多篇,除了节日时令必有诗作往还外,几乎“凡有所感,辄形诸篇”。诸如闻鸠鸣有感,闻山中猿啼有感,花开花落,月蚀月圆,冷暖雨雪,七夕之会,重阳赏菊,都有诗文往来。刘基对这些诗文十分珍惜,特地结成《唱和集》,并专门写了一篇《唱和集序》。[8]

    3.徐祖德

    徐祖德字景熙,元至大元年生。青田十八都人。至顺四年徐祖德与刘基结伴赴元大都参加会试,中会试第廿二名,授江浙行省管勾。

    4.许广大

    许广大,台州路天台县人,乡试江浙第二十名,元统元年进士,授庆元路昌国州判官,历官武义县尹,鄞县尹。刘基“于许君相好最甚”。至正十三年秋七月六日许广大卒于官。刘基作《故鄞县尹许君遗爱碑铭》以纪念。[9]

    5.叶琛

    叶琛,字景渊,丽水县人,为元末明初“浙东四先生”之一。元至正四年(1344),任歙县县丞,九年(1349),任青田县尹,至正十五年从石抹宜孙守处州,前往青田平乱,授行省元帅。与刘基同事。十六年(1356),山民首领郑甲率众自闽入浙,叶琛等合兵在丽水浮云乡将其击败。十八年(1358),官至行省元帅。二十年(1360),叶琛与刘基、章溢、宋濂同时被朱元璋征聘至应天府,刘基与同乡叶景渊、章三益同居孔子庙学,相与谈笑。后又为同事。刘基有《雪中有怀章三益叶景渊》。

    6.章溢

    章溢字三益,别号损斋,龙泉县人。《明史》有传,元末组织地主武装,保卫乡里。后为石抹宜孙幕僚,与刘基为同事。朱元璋军攻取处州后,至正二十年(1360)章溢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被聘请重用,拜御史中丞兼赞大臣。又与刘基同朝为官,并将刘基《郁离子》刊刻发行。

    7.高明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人。戏曲作家。至正五年进士,任处州路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高明登至正乙酉第,授处州录事,有能声。监郡马僧家奴贪残为害,髙明委曲调护,民赖以安。泊去任,民立碑,刘基为文纪事。至正十年,刘基与髙明同在杭州任职。刘基任浙东元帅府都事,在台州一带参与军机。十一年十月,方国珍在东海沿海复叛,元廷遣大司农达识贴木迩招渝方国珍,行省以高明温州人,“知海滨亊”,调他随军与兵亊。刘基特作《从军诗五首送高则诚南征》,以此饯行。至正十四年,在绍兴,高、刘互有唱和之诗,高诗已不复见,然刘基的《次韵高则诚雨中三首》仍存。高则诚后受朱元璋激赏,有论者认为是刘基推荐。[10]

    8.刘演

    刘演字浩卿,元末明初处州人,有文学,美仪容,为刘基之族兄,至正初为义乌教谕,后任明善书院山长。刘演与刘基同拜郑复初为师,受业《春秋》,并都“善得其传”。王袆《刘先生墓志铭》云:“因从受业焉,磨砻浸灌,所资日深,着其大义辑为成书,一时学者皆诵习之。”[2]

    9.季仁寿

    季仁寿字山甫,号春谷。学者称“四经先生”。屡举进士不第。元末以乡荐授慈溪教授,再调松阳教谕。任上皆有建树,升双溪山长。江南经略李国凤荐仁寿为婺州教授,坚辞不受,退居乡里,潜心著述。着有《春谷读书记》《易诗书春秋衍义》、《四书质疑》、《诗林勾元》等。季仁寿初承家学,治《易》、《春秋》,后与刘基同拜从郑复初为师,季仁寿从师学《诗》、《书》二经,遂精通四经,被时人誉为“四经师”。[11]刘基对其学问才识非常敬佩。刘基有《雨中寄季山甫》二首、《季山甫文集序》、《闻盗过界首季君山甫亦蒙访及以诗唁之》。

    10.徐明德

    徐明德字德卿,號明斋,元末新城县宁善乡人。因家居石羊山,又别号石羊先生。刘基曾经与之语日夜不寐,至正六年刘基作《丙戌岁将赴京归途中送徐明德归镇江》。《郁离子》有《石羊先生》《石羊先生自叹》和《玄豹》,都是专述徐明德。[7]

    11.苏伯衡

    苏伯衡(?-1392年后),字平仲。至正十三年为乡贡进士。洪武三年,由学正擢翰林编修,以疾辞归。《明史》有传。著有《苏平仲文集》。苏伯衡为刘基契友苏友龙之子,入明,又与刘基为同朝僚友。洪武四年春,苏伯衡省亲回归,刘基曾作《苏平仲文集序》,苏伯衡也曾作《中丞刘先生斋阁前山茶一枝并蒂因效柏梁体呈》诗和《跋刘伯温手帖后》文。

    12.陶安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元至正初,举浙江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后避乱家居。十五年,迎朱元璋于太平,议取金陵,颇得赏识,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从克集庆,升郎中。盛赞刘基、宋濂、章溢、叶深四人,自谦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叶琛。攻下黄州,奉命以知州守之。宽租省徭,民以乐业。移知饶州,拒陈友定兵于城外。吴元年,朱元璋初置翰林院,召为学士。时召诸儒议礼,命为总裁官。竭诚与李善长、刘基等删定律令。其《送林彦明回括兼简刘伯温胡仲渊》有“伯也温如玉,仲兮清比渊。”“同郡成三杰,怀人共一天。”之赞。[7]

    13.王祎

    王祎(1322—1374)字子充,字子充,号华川,婺州路义乌。元末隐居青岩山中,曾为刘基、石抹宜孙等人的合集《少微倡和集》作序,入明和刘基一同成为朱元璋的智囊。洪武初,参修《元史》,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擢翰林待制。《明太祖实录》记载现存王祎的一首《次韵刘先生古诗十首》。[12]

    14.陈镒

    陈镒字伯铢,丽水人。曾任松阳教授,后筑室午溪之上。工诗,吐言清脱,不失风调。著有《午溪集》。有《午溪集》十卷,刘基为之校正,且为之作序。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原本前还有刘基、孔旸手柬各一通。陈镒有《次林彦文县尹韵送刘伯温都事抚安青田三月江南草色新随》、《奉和刘伯温员外漫兴诗韵并自述》一十五首。可见两人情谊。[7]

    15.吕不用

    吕不用,原名必用,字則行。绍兴新昌人。以疾居石鼓山,末聋而称聋以避世,自号石鼓山聋,学者宗之,皆称山聋先生。吕不用与刘基为文友。元末青田寇起,刘基以奉其母避萧山,不用与之游。洪武初,刘基再荐于朝,以经明行修辟授本县训导。

    三.门人弟子

    1.徐一夔

    徐一夔字大章,又字惟精,号始丰,天台藤桥东徐人。通经学,擅文名。然屡试不第。于是放弃举业出游四方。元顺帝至正八年,徐一夔浮游于杭州仁和。元至正十六年,盘桓于海昌。至正十九年,受聘嘉兴府郡学助教。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平定江浙,六月设律、礼、诘三局于南京,徐一夔被选入诰局。洪武二年,太祖朱元璋下令重新修撰礼书,并指任徐一夔为主编,书成,因病辞去。同年三月,太祖命王祎、李善长和宋濂撰修至顺四年至洪武元年间的元代未年史。王祎举荐徐一夔为编纂者,徐一夔以脚疾为由婉辞。洪武三十一年卒于杭州府学教授任上,归葬桃源坑旁护国寺之西。被后人崇祀乡贤祠。一夔为文严谨有法度,著有《始丰稿》十五卷,宋濂作序。

    徐一夔早年曾受教于刘基,洪武十九年徐一夔为刘基《郁离子》所作的序言中,徐一夔自称刘基的门生,“蚤尝受教”。嘉兴近杭州,他问学刘基最大可能就是刘基为儒学副提举时。徐一夔在南京拜谒刘基时,刘基曾主动出示《郁离子》。从文献看,刘基生前见此著作者,除了曾“刊置乡塾”的章溢,就是徐一夔了。[13]

    2.丘铎

    丘铎字文振,祥符人,精通儒学,兼习医家言,为人至孝,其孝行载之《明史》。至正末年,丘铎之父邱诚被任命为湖广等处儒学提举。父往上任,丘铎侍奉其母马夫人御车前往武昌,与父团聚。途经江浙之时,徐寿辉等起兵湖北,武昌城破,江浙也已开始动乱。丘铎急奉母避地四明(今宁波),江南兵乱稍平,丘铎复奉母至南京,每西向翘首曰:“武昌有来者,庶几知吾父之所在乎?”其父后果从武昌归来,父子相见,悲喜交集。丘铎每日行医卖药于市中,以所获诊金供养父母。后其弟邱钧出任会稽上虞巡检,丘铎与父母皆随弟一同前往上虞。后马夫人有疾,邱铎昼夜泣祷于神。然马夫人疾重不治,丘铎哀恸几绝,葬母于绍兴鸣凤山,哭曰:“铎生也,咫尺不离吾母膝下。今逝矣,可委体魄于无人之墟乎?”乃在墓旁结庐守孝。当寒夜月黑,冷风呼啸。邱铎辄巡墓哭考曰:“铎在斯!铎在斯!”会稽人称之为“真孝子”。丘铎在四明躲避兵乱时,开封老家有其从叔祖辈亲人八人,贫苦无依。丘铎全都接到宁波,孝养终身,逝后又将亲其灵柩送回开封祖坟。其姑年十八即丧夫,立志守节,丘铎养之终身。[14]

    丘铎为刘基之弟子,曾受教于刘基。宋濂《孝子丘铎传》云:“故御史中丞刘基先生弟子也。”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曰:“從学于故中丞刘公基”。(雍正)《河南通志》亦载“师事青田刘基”。丘铎求学于刘基之门的时间当在刘基羁管绍兴期间。至正十四年刘基挈家由台州至绍兴,居于城南宝林寺附近王原实家的南园,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羁管生涯。羁管期间,刘基与友人们相从甚密,常结伴同游,赋诗酬唱,空闲时间颇多。此时丘铎正在绍兴母亲墓前结庐,有极大可能此时前往求教于刘基。

    3.王麟

    王麟,字文明,山阴人。其人“生而敏慧,年七岁,诵诗书能晓其义”。稍长,即从姨夫永嘉王振鹏学画而工,跟父亲友人学诗而能诗,“由是,声誉闻吴越间,吴越之士大夫能文章者,无不乐与之往来”。至正十四年刘基避地绍兴之时,寓王麟家南楼,王麟的得以机会从刘基学诗。刘基在《王文明墓志铭》中回忆道:“基自台来越,寓其家南楼,居数月,麟为诗益大进。基每叹而异之,谓王氏有佳子弟,必当复振矣。”在刘基文集中,尚存《次韵和王文明雨中杂兴四首》、《次韵和王文明绝句漫兴十八首》、《三月八日携徐成中、杨澄源、李子庚、吴溥泉、董朝宗、黄中立、程邦民、汤仲谋、王文明游南镇得禽字》等与王文明的唱和诗作。至正十四年八月王麟病逝,刘基为其作圹志和墓志铭。[7]

    4.刘伯完

    刘伯完字观静,江西吉水人。早年曾随罗遁所“学天文地理医卜之书”,故精通术数之学,被同乡何监正推荐给监察御史刘琏。当时正明廷雅重天文,刘伯完得到重用,被任命为灵台郎,后官至钦天监兼回回监副。刘伯完师从刘基,得传其天文历象之学。

    刘伯完最初是被举荐给刘琏,大概是因为刘琏曾在江西为官,任江西布政司左参政。刘琏为刘基长子,刘伯完通过刘琏拜在刘基门下是极有可能的。且刘基时任太史令,肩负为朝廷网罗培养天文历象人才的重任,其将所学天文历象之术倾囊相授亦在情理之中。

    5.郭伯玉、郭极

    郭伯玉,陕西郿县人,其字、号、确切生、卒年代不详,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之后裔。明初钦天监官员元统向朱元璋推荐了郭伯玉。他说:“臣闻磨勘司令王道亨有师郭伯玉者,陕西郿县人,精通和数之理,深通历学之源。若得此人,《大统历法》,庶几可成一代之制。”元统的举荐为朱元璋所采纳,由其来具体负责修制《大统历》的推算、厘定工作。在修订《大统历》的过程中,郭伯玉发挥其“精通九数之理,深通历学之源”的特长,和元统一起,仍以《授时历》为本,去其岁时消长之说,析其条例,以洪武十一年甲子日为历元,整齐分秒,得书四卷,名曰《大统历法通轨》。郭伯玉曾受业于刘基,从刘基学天文历象之学。另有郭极亦为郭守敬之后人。郭极字太乙,精九数、历学,洪武年间曾任春官正灵台郎,著有《太乙奇书》六十卷。亦曾求学于刘基。

    6.密里沙

    密里沙,阿鲁温氏。历任南雄州、松江达鲁花赤,后归隐田里。密里沙曾从刘基学,为刘基门人。至正十三年十月,刘基因反对招抚方国珍罢官,羁管绍兴,感愤欲自杀。密里沙力劝曰:“今是非混淆,岂自径于沟渎之时耶?且太夫人在堂,将何依。”[15]

    参考文献

    [1]刘基著;林家骊点校.刘基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637.1004.649. 628.176

    [2]王袆.王忠文公集[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499.499.

    [3]黄寿祺.(同治)玉山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台湾:成文出版社,2007.

    [4]李修生主编.全元文 第45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370

    [5]周群著.刘基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40.

    [6]于成龙等修.康熙江西通志 卷一百零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7]潘猛补.刘基交游考[J].明史研究,2012,(第0期).

    [8]席云丽:石抹宜孙与元末浙东士人的交游及其与理学的关系——以刘基、王毅、苏友龙与苏伯衡父子为中心[D],南京大学,2015.

    [9]陈守文.刘基评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37

    [10]王袆.王忠文公集[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1]宋濂.宋濂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055

    [12]杨讷著.刘基事迹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360.

    [13]周松芳著.自负一代文宗 刘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48.

    [14]张廷玉撰.明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362.

    [15]过庭训纂集.本朝分省人物考[M].成文出版社,1971.

    本文为温州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刘基师承学侣及弟子考论》(项目编号19jd58)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何伟,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希沃白板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

    高锦艳摘 要:在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积极优化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如,运用希沃白板展示生动立体的课件,呈现直

  • 生活,让小学生作文丰富多彩

    张德学【摘 ?要】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普遍存着学生作文过于书面化、形式化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不够生动,不够真实。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