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追求有效
张海霜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气象:新颖、合作、开放和热烈。相对于封闭的传统课堂而言,这固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令人欣喜。然而,当前很多课,特别是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可以用四个“太多”来形容:太多的虚假成分,课堂上学生活动失真:太多的花架子,教师的十八般武艺齐上课堂,不管恰当与否,都在课堂上展示一番;太多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有时合作还没有开始,教师说停就停:太多的动画媒体,呈现课件满天飞的缤纷景象,看得学生眼花缭乱。在这些浮躁的冲击下,我们的课堂离谱跑调,舍本逐末,脱离了本真,教学质效难以保证。那么,如何立足本真,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笔者将摭取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教学实际,对历史与社会学科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作些理论探索,以抛砖引玉。
【案例】依标施教难以落实
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郑和下西洋”中的片断:
师:你们知道郑和船队的船只种类吗?大家来猜一猜它们的各自用途。
师:这就是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
师:以六百年前的科学技术,进行这样的远洋航行,是非常了不起的,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大的远洋航海,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大明王朝,搭载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随同郑和下西洋,去体验一回当个小航海家及和平使者的滋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展示小组合作具体要求:
1.选择必需的设备和物品,说明用途
2.如何编排、组织大的船队队形?请画出简图
3.作好记录,选择组员发言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交流、展示,并进行解说。
师:你们看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有智慧!非常难得,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考虑得这么细致周到、科学合理。
《中华民族的觉醒》一课以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中国社会状况为切入点,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及历史意义,因此,如何进入历史情境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回归文本,教学目标力求明确、集中
课堂教学要回归本色、回归本真、回归常态,提高实效性,其前提就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即教学目标力求明确、集中。
(一)明确教学目标
曾看到这么一则寓言: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行,克服一般的鱼难以克服的困难,来到了唐古拉山脈。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就被冻结成了冰。事隔多年,一个经过此地的登山队发现了这条鱼——它还保持着游的姿势。队员们认出它来自渤海,于是惊叹它的勇气。其中的一个老人却说:它固然勇敢,却只有伟大的精神,没有伟大的方向。老人的话,意义深远,耐人寻味。
(二)集中教学目标
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还应该做到“集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样样都没有达成。因此,教学目标的相对集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毛泽东主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打仗要打歼灭仗,课堂教学也应该如此。教学集中在一两个核心目标,花时间、下力气,通过组织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来解决问题。核心的教学目标完成了,那么其它的附属目标会随着这个核心目标的实现自然而然地实现。二、回归生活,教学内容力求真实、合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正是召唤学生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根据这一理念,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更应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挖掘家庭、生活区、社会的课程资源,大量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
“本真”是教学之灵魂,“有效”乃课堂之永恒追求!以简朴的形式,达到高效的收获,一这是我们为追寻有效教学而倡导的本真课堂。让我们一起返蹼归真,追寻最本色的课堂,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课本,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