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在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现状研究
周雅琳
表1.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
一、研究综述
国内有不少关于微信公众号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目前,与读者服务相关的微信平台应用主要服务于阅读推广、参考咨询服务等图书馆业务,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自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微信”“微博”“论坛”“博客”“QQ”“高职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等词以关键词或篇名的形式进行组合检索,选择以“阅读推广”主题的文章,剔除不符合的内容,最后检索得到文献32篇。其中,专门研究微信的有10篇。另,对作者单位进行地域分析:32篇文献来自14个省份,其中前3名来源省份是:江苏(8篇)、广东(6篇)、福建(4篇)。各类应用研究的情况如下:
阅读推广方面的应用研究
笔者通过整理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华南和东北学者都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推广应用展开了研究。例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图书馆的丁可宁在《Research on the Thoughts and Models of Reading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NewMedia Era》一文中将微博、微信统称为“micro-platform”,提到“university libraries canuse the micro-platform to carry out online publicity of reading activities”,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在阅读推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阅读推广中应用微平台;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高爽杰在《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策略,包括举办阅读推广活动、提高推送质量等等,但并未对这些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或阐述。
学科服务方面的应用研究
除了阅读推广方面的应用研究,也有学者针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在学科服务方面的应用展开了研究。例如吉林工程技术師范学院的景晓璐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一文中,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的创新策略;类似的文章还有河南工学院韩璐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微信平台的创新实践》。
其他综合应用研究
此外,还有关于高校图书馆中微公众平台综合应用的研究,例如深圳市的吴慧菁在《微信平台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及建设研究》一文中提出微信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四种应用模式。二、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创建已有6年时间,主要功能如下:
第一、发布图书馆界最新的动态与信息。
第二、发布各类竞赛通知。综合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历年来的文章历史,可以发现它具有发布包括简历大赛、学问杯、英语口语大赛、论文征集大赛等竞赛通知的功能。
第三、发布本校图书馆组织的各项活动。例如新书展、捐书活动、读者证设计大赛、阅读推广活动等等。
第四、回复读者们的咨询和留言,以更好地改进工作路径。在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经常会收到师生、读者的有关意见或建议的留言或者评论,这些意见和建议都对图书馆工作开展和改进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第五、电子资源使用。图书馆每年都会按照年度预算,采购一至三种电子资源库,资源库开通后,微信公众平台会嵌入到微信公众号内部,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在公众号内使用电子资源。三、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在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加强了图书馆与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与师生留言之间的互动,第一时间了解师生所需,及时解决了师生的疑问,加强了图书馆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第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阅读电子书,摆脱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三、增强了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文章可选择接收群体,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更具针对性。
同时,与国内其他高职院校图书微信公众平台对比,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缺乏学科服务这一功能。目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尚未建立学科服务专业队伍,因此微信公众平台也没有相应的学科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信息推送和服务。
第二、缺乏图书预约功能。学生虽然能在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到馆藏图书,但容易出现到馆时被告知图书已被借出的现象,目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微信平台尚未开通这一功能。
第三、缺乏相关管理人员。目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微信平台只有一名管理人员,容易出现留言回复不及时,后期取消关注的情况。四、结语
针对上述不足,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应在人员配置、学科服务、图书预约上加强建设,使之能与微信公众平台接轨,通过完善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功能,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更能符合师生的需求,更加契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