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思维兴奋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仲维民
摘要:当前,课堂效益不高仍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找准思维的兴奋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旦找到兴奋点,便会点燃儿童思维的火花,激活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维兴奋点
当前,课堂效益不高仍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找准思维的兴奋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听过许多名师上的示范课,有些上得生动活泼,气氛活跃,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课堂成了学生成长的快乐舞台。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者能吃透教材,掌握学生的心理,并据此找出思维的兴奋点,设计出精当的问题,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一旦找到这样的兴奋点,便会点燃儿童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益。
然而,找到思维的兴奋点并非易事,要求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素养,善于解读教材,能摸透儿童的心理,能掌握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恰当之处精心设问,巧妙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一、适宜辩论之处
教学实践表明,大部分孩子非常喜欢辩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辩论,能够创造一种竞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船长》一文,教者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开始时,自然分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不能逃生,因为船体下沉时,会将人吸入船底;另一种认为完全有机会逃生,只是船长不愿意逃生罢了,因为只要船长愿意,以他的本领完全可以和最后一名被救者一起逃生。此时我抓住时机组织了一场辩论赛,经过一番辩论,最终统一了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逃生?学生兴味盎然,情绪高涨,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的剖析,体会到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突出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此时此刻,学生心中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这个教学片断中开展的辩论赛,既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打开了学生智慧之门。
二、自相矛盾之处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针对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矛盾点开展教学活动。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问题: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是平凡的,而爸爸说他是伟大的。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发现了教材中的矛盾点,学生的思维立刻兴奋起来,这时老师不急于让学生简单说出自己的观点,还要进一步阅读教材,从中找到充分的理由,然后才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三、发散思维之处
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适于开展发散思维训练,这样的地方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因而可以激活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人类的“老师”》一文,课末可以设问: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千万,那么还有哪些呢?因为课前老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学生立刻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又如教学《盘古开天辟地》一文时,我抓住文末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盘古的身体还发生了哪些美好的变化,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立刻兴奋起来,想象非常丰富。有的说他的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有的说他的牙齿变成了坚硬的冰川,还有的说他的皮肤变成了肥沃的土地……精彩的回答说明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角色转换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可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孙金双老师教学《春联》一文,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孙老师没有拘泥于學习课文中的春联,而是让学生对对子。他绘声绘色地讲了解缙续对联的故事。当讲到财主生气地把竹子砍了,而解缙巧妙地在春联下面各加了一个字的时候,戛然而止,孙老师提出:如果你是小神童解缙,你会各加一个什么字呢?在孙老师的激励、点拨下,学生兴味盎然、神思飞扬,答案精彩纷呈:短——长;矮——高;无——有;去——留;小——大;断——连;减——增;损——好……孙老师的课上得精彩绝伦,学生的潜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这得益于他巧妙地抓住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转换角色。
五、多媒体辅助之处
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每当教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学生的眼睛就会为之一亮,精神就会为之一振,此时,他们的注意力已被牢牢地抓住了。可想而知,教学效果肯定大大提高。现在,我们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和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我们恰当地运用就一定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语言激励之处
语言是一门艺术,恰当地使用,往往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孙老师堪称语言大师,在《春联》一课的教学中,他不断地用语言去激励、唤醒、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课前谈话时他让学生猜猜他的微信名,当他说出自己的微信名“齐天大圣”时,学生脸上立刻露出喜悦之色,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有学生把春联读倒了的时候,他幽默地说看来你刚从外国回来,不是地道的中国人。当第一个学生回答出“短”“长”时,夸她是“当代神童”,和神童解缙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并要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以示奖励……在他的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大大超出听课老师的想象。由此可见,这堂课的成功离不开孙老师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
七、适宜表演之处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模仿的特点,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适时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可以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舞台。
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关键是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这样的兴奋点,抓住这样的兴奋点,巧妙设计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找到了思维的兴奋点也就找到了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堂上抓住兴奋点展开教学是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关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不断积累,恰当运用,就一定能激活课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愿学、乐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