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
罗建永
当前,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正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新风尚。电视新闻要继续引领时代,改变“说话”方式,已成当务之急。
远离官话套话 实现“说话”方式的创新
官话套话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曾有某媒体向读者征集“最反感的官话套话”,“高度重视”“充分肯定”“高度评价”“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等词语纷纷入选。反映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官话套话也是不绝于耳,观众有一个形象的顺口溜:“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比如在灾难报道中,有一种固定模式:“事故发生后,××高度重视,××当即做出批示,要求不惜代价搜救伤亡人员,查明事故原因,积极做好善后工作,并注意搜救人员安全。”观众第一时间迫切需要了解的人员伤亡情况、事故原因等信息,却被完全屏蔽掉了。
除了官话套话,电视新闻报道还有一种通病是固化。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新闻报道不是按照新闻事件的价值、内容重要与否,而是按照党政领导的官职大小、序位编排新闻,决定字数和时长。在党政领导活动集中的时候,电视屏幕就成了大小领导排排座的展示。这样的新闻报道自然不能吸引观众。
在媒介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官话、套话和固化的宣传已越来越难以被观众所接受,电视新闻收视率遭遇挑战。究其原因,一是记者编辑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知之甚少,习惯以会议宣传会议,把文件变成新闻,使观众觉得索然寡味。二是由于缺乏深入钻研、实地调查和独立思考,说官话套话已经成了记者的习惯,时间长了变得不会说真话、实话了。三是受各种因素干扰,缺乏突破意识。电视新闻如何创新“说话”方式,丰富“话语”内容,讲出反映民情、民意、民生的话,让群众听了入耳、入脑、入心呢?
接地气 是创新“说话”方式的前提
其实,接地气,就是接人气。有了人气,电视媒体就有了观众,就有了未来。接地气,要学会放下架子,要多报道百姓关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多报道直接表现老百姓自身的故事,做到姿态向下、视角平视、贴心服务。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普通劳动者、“中国式过马路”、PM2.5等许多反映民生、百姓关注热点问题的新闻现在都可以成为各地《新闻联播》的头条,这是过去很少有过的。2013年4月30日,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工人伟大 劳动光荣”栏目,头条报道了《劳动Style 坚守的美丽》,组合报道了公交车点钞员、醋厂里的翻醅工、铁路巡守员的故事。其中公交车点钞员是来自浙江宁波的一个集体。新闻中讲到,19位点钞员在5个小时内,将40万左右的票款清点完成,把钱捋平、码好、数清,这些动作,她们每天不知要重复多少次。公交车点钞员能够上《新闻联播》,而且是头条,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种“以时政的眼光沟通民生,以民生的视角报道新闻”的大胆改革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被认为更加“接地气”,电视新闻正在努力找回失去的观众。
短而精 是创新“说话”方式的抓手
电视新闻报道主要目的在于将一些新闻事件、新闻思想、新闻观点传达给广大观众,用以传达党委政府声音,提高群众认识,指导当前的实践工作。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各种原因,在电视新闻报道上,那种“领导很忙、群众很好”的报道愈演愈烈,那些虚话套话场面话、八股文章式的新闻越来越多,镜头成了参加活动领导的脸谱大检阅,时间长了观众看了乏味,干脆换台。
时政新闻要短,社会新闻也要短。2013年3月份开始,宁波交警开始严查“中国式过马路”。令交警哭笑不得的是,很多行人竟然对此大为不满。不少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开口争论:“昨天怎么没人罚?为什么今天要罚?为什么就罚我?”更有人声称自己没有带钱,没办法缴罚款。其中一名男子在闯红灯时被民警当场拦下后,开始耍赖皮,10多分钟后,男子眼看赖不掉,高声放话说:“我以后再也不来宁波了。”这条《交警严查“中国式过马路” 被罚者称“再也不来宁波”》的新闻,时长只有一分多一点,但是它却把这些“中国式过马路”的人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提倡报道短新闻,就是要按照新闻价值来报道新闻,报道出来的新闻要鲜活,要简短精炼、一语中的。要达到这样的高度,电视新闻记者编辑必须有深厚的新闻采访理论功底、较高的现场把握能力和语言归纳概括能力。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提倡写短新闻,报道有价值的新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言观点 是创新“说话”方式的亮点
言观点,也即电视新闻要有自己的观点。在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时候,我们强调制胜的关键是提供快速、准确、丰富的信息,而在这个微博、微信以及互联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视媒体要在时效上占领制高点已经力不从心。在芦山地震中,当地受灾和各地救助的情况,受众都是第一时间从微博上了解到的,虽然准确性值得商榷,但是却满足了一部分观众对资讯的需求。在新媒体抢占信息制高点,传统媒体内容同质化程度高的今天,电视媒体能够为观众提供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观点。2013年央视进行改版,各档新闻也开设有“本台评论”“新闻短评”“编后话”“主播关注”等环节,尝试经常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彰显影响力。如在芦山赈灾期间,从“虚开发票”,向台湾红十字会收取“500万元买路钱”,到张冠李戴的“工作人员戴浪琴表”,接踵而至的传言,将红十字会又一次推向舆论漩涡。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先后用事实澄清了这些传言后,在多篇新闻中发出这样的声音:目前,网络上与“4·20”芦山地震捐款相关的内容非常受关注,在救灾侧重点由紧急救援逐渐过渡到灾后重建的当下,如何合理规划善款,公开、透明、公正、合理地使用善款,让每一分钱的善款都能用在“刀刃”上,避免出现汶川特大地震的善款在使用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是接收捐赠单位必须答好的一张考卷。这样的观点受到了许多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和好评。
言观点,是新闻的旗帜,是一个媒体的导向立场。这就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担负起责任来,用职业的眼光,专业的工作,从海量的、庞杂的信息中帮助受众进行选择、核准、分析和解读,但发表的观点,必须要有真情实感,有独到见解,讲到群众的心坎上,提炼出的点睛之笔要让观众看后,心灵上得以触动,从而引领社会舆论。
电视新闻报道的文风,折射出的是电视采编人员的作风。改变电视媒体的“说话”方式,要求记者编辑必须转变作风,扎根基层。对一个电视人来说,我们想要做出好的节目,就要采访更加深入,把镜头对准百姓,把时段留给百姓;写作更加短小精悍,向观众献上“带露珠”的好新闻;言论要更有真知灼见,为观众提供有思想,有价值的新闻观点。电视新闻报道,努力改进“说话”方式,要从每一位记者编辑做起,从现在做起,讲真话,讲实话,讲短话,讲明白话,讲管用的话,讲自己的话,媒体的公信力和引导力就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宁波广电集团)栏目责编:胡江银
当前,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正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新风尚。电视新闻要继续引领时代,改变“说话”方式,已成当务之急。
远离官话套话 实现“说话”方式的创新
官话套话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曾有某媒体向读者征集“最反感的官话套话”,“高度重视”“充分肯定”“高度评价”“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等词语纷纷入选。反映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官话套话也是不绝于耳,观众有一个形象的顺口溜:“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比如在灾难报道中,有一种固定模式:“事故发生后,××高度重视,××当即做出批示,要求不惜代价搜救伤亡人员,查明事故原因,积极做好善后工作,并注意搜救人员安全。”观众第一时间迫切需要了解的人员伤亡情况、事故原因等信息,却被完全屏蔽掉了。
除了官话套话,电视新闻报道还有一种通病是固化。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新闻报道不是按照新闻事件的价值、内容重要与否,而是按照党政领导的官职大小、序位编排新闻,决定字数和时长。在党政领导活动集中的时候,电视屏幕就成了大小领导排排座的展示。这样的新闻报道自然不能吸引观众。
在媒介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官话、套话和固化的宣传已越来越难以被观众所接受,电视新闻收视率遭遇挑战。究其原因,一是记者编辑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知之甚少,习惯以会议宣传会议,把文件变成新闻,使观众觉得索然寡味。二是由于缺乏深入钻研、实地调查和独立思考,说官话套话已经成了记者的习惯,时间长了变得不会说真话、实话了。三是受各种因素干扰,缺乏突破意识。电视新闻如何创新“说话”方式,丰富“话语”内容,讲出反映民情、民意、民生的话,让群众听了入耳、入脑、入心呢?
接地气 是创新“说话”方式的前提
其实,接地气,就是接人气。有了人气,电视媒体就有了观众,就有了未来。接地气,要学会放下架子,要多报道百姓关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多报道直接表现老百姓自身的故事,做到姿态向下、视角平视、贴心服务。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普通劳动者、“中国式过马路”、PM2.5等许多反映民生、百姓关注热点问题的新闻现在都可以成为各地《新闻联播》的头条,这是过去很少有过的。2013年4月30日,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工人伟大 劳动光荣”栏目,头条报道了《劳动Style 坚守的美丽》,组合报道了公交车点钞员、醋厂里的翻醅工、铁路巡守员的故事。其中公交车点钞员是来自浙江宁波的一个集体。新闻中讲到,19位点钞员在5个小时内,将40万左右的票款清点完成,把钱捋平、码好、数清,这些动作,她们每天不知要重复多少次。公交车点钞员能够上《新闻联播》,而且是头条,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种“以时政的眼光沟通民生,以民生的视角报道新闻”的大胆改革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被认为更加“接地气”,电视新闻正在努力找回失去的观众。
短而精 是创新“说话”方式的抓手
电视新闻报道主要目的在于将一些新闻事件、新闻思想、新闻观点传达给广大观众,用以传达党委政府声音,提高群众认识,指导当前的实践工作。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各种原因,在电视新闻报道上,那种“领导很忙、群众很好”的报道愈演愈烈,那些虚话套话场面话、八股文章式的新闻越来越多,镜头成了参加活动领导的脸谱大检阅,时间长了观众看了乏味,干脆换台。
时政新闻要短,社会新闻也要短。2013年3月份开始,宁波交警开始严查“中国式过马路”。令交警哭笑不得的是,很多行人竟然对此大为不满。不少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开口争论:“昨天怎么没人罚?为什么今天要罚?为什么就罚我?”更有人声称自己没有带钱,没办法缴罚款。其中一名男子在闯红灯时被民警当场拦下后,开始耍赖皮,10多分钟后,男子眼看赖不掉,高声放话说:“我以后再也不来宁波了。”这条《交警严查“中国式过马路” 被罚者称“再也不来宁波”》的新闻,时长只有一分多一点,但是它却把这些“中国式过马路”的人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提倡报道短新闻,就是要按照新闻价值来报道新闻,报道出来的新闻要鲜活,要简短精炼、一语中的。要达到这样的高度,电视新闻记者编辑必须有深厚的新闻采访理论功底、较高的现场把握能力和语言归纳概括能力。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提倡写短新闻,报道有价值的新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言观点 是创新“说话”方式的亮点
言观点,也即电视新闻要有自己的观点。在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时候,我们强调制胜的关键是提供快速、准确、丰富的信息,而在这个微博、微信以及互联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视媒体要在时效上占领制高点已经力不从心。在芦山地震中,当地受灾和各地救助的情况,受众都是第一时间从微博上了解到的,虽然准确性值得商榷,但是却满足了一部分观众对资讯的需求。在新媒体抢占信息制高点,传统媒体内容同质化程度高的今天,电视媒体能够为观众提供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观点。2013年央视进行改版,各档新闻也开设有“本台评论”“新闻短评”“编后话”“主播关注”等环节,尝试经常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彰显影响力。如在芦山赈灾期间,从“虚开发票”,向台湾红十字会收取“500万元买路钱”,到张冠李戴的“工作人员戴浪琴表”,接踵而至的传言,将红十字会又一次推向舆论漩涡。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先后用事实澄清了这些传言后,在多篇新闻中发出这样的声音:目前,网络上与“4·20”芦山地震捐款相关的内容非常受关注,在救灾侧重点由紧急救援逐渐过渡到灾后重建的当下,如何合理规划善款,公开、透明、公正、合理地使用善款,让每一分钱的善款都能用在“刀刃”上,避免出现汶川特大地震的善款在使用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是接收捐赠单位必须答好的一张考卷。这样的观点受到了许多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和好评。
言观点,是新闻的旗帜,是一个媒体的导向立场。这就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担负起责任来,用职业的眼光,专业的工作,从海量的、庞杂的信息中帮助受众进行选择、核准、分析和解读,但发表的观点,必须要有真情实感,有独到见解,讲到群众的心坎上,提炼出的点睛之笔要让观众看后,心灵上得以触动,从而引领社会舆论。
电视新闻报道的文风,折射出的是电视采编人员的作风。改变电视媒体的“说话”方式,要求记者编辑必须转变作风,扎根基层。对一个电视人来说,我们想要做出好的节目,就要采访更加深入,把镜头对准百姓,把时段留给百姓;写作更加短小精悍,向观众献上“带露珠”的好新闻;言论要更有真知灼见,为观众提供有思想,有价值的新闻观点。电视新闻报道,努力改进“说话”方式,要从每一位记者编辑做起,从现在做起,讲真话,讲实话,讲短话,讲明白话,讲管用的话,讲自己的话,媒体的公信力和引导力就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宁波广电集团)栏目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