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及干预机制探讨
周莉
[摘 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现在,很多高校学生都存在心理压力过大、排解方式不正确、适应能力弱、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外界的不良刺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不准确等。需要家长、高校、学生自身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科学的干预,寻找到适合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机制。
[关 键 词] 心理问题;干预机制;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202-02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处于个人迅速成长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也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应试教育已经让高校学生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高校更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种激烈的竞争,都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考验,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性[1]。
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引发过大心理压力的因素
目前,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过大现象,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考试压力、个人感情、人际交往、家庭情况、就业和对新环境的适应等。首先,考试压力是高校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各种过级考试、结业考试、比赛选拔考试和就业面试等各种形式的考试,这给高校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个人感情问题也是给高校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的一个方面。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正值青春期,谈恋爱的现象在高校学生中间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往往由于高校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性,他们的心理并不成熟,在恋爱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不能正确处理,不能理智、客观地处理和恋人之间的关系,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校园的违法行为。再次,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之一。由于目前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只能考虑到自己的需求,这样就很难跟别人和谐相处,因此,近年来高校学生的人际关系冲突的事件频发。最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明显。不管是毕业班的学生还是非毕业班的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都不容忽视,特别是对家庭比较困难、适应能力差或者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来说,就业竞争带来的压力会引发多种心理疾病。
(二)找不到疏解心理压力的正确方式
高校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心理并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比较弱,当遇到外界较大的压力和刺激时,经常会采取不正确、不成熟、消极的方式应对,还有一些高校男生甚至会采取暴力、极端的方式解决。当一个人心理压力过大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排解,慢慢累积,最后很有可能导致心理坍塌,直至最后会采用极端的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的方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个人能力、素质都对心理压力的反应和排解方式有影响,因此,要想高校学生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下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正确、合理地应对,就需要加强高校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能力,引导高校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心理压力的正确排解[2]。
(三)高校学生普遍较弱的适应能力
高校学生处在自我意识迅速成长的阶段,身体上也处于第二次生长发育期。有些高校新生从家庭和原来的高中来到新的环境,认识新的同学,没有父母的陪伴,生活上需要自理,学习上需要自觉,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包括对大学学习环境、方式的不适应和自理能力差引发的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再加上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出現困难,从而还会引发人际交往的问题和心理上的障碍。
(四)高校学生容易情绪波动
高校学生在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下,再加上青春期内分泌的影响,很容易情绪波动,一点小挫折就会使心情不好,对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有些高校学生还表现为情绪两极化严重,稍有不顺就容易失去理智,意气用事。大学阶段的学生过分关注自身需求,考虑不到实现需求的可能性,很难对其需求的合理性给予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不管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都容易情绪波动。情商即情绪的智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在越来越强调情商的当今社会,高校学生的情商高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善于应对遇到的困难,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都对情商的提高和心理健康有所帮助[3]。
二、高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种原因分析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跟家庭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家庭不好的示范和错误的教育方式是高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些家长文化水平低,对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更是一无所知,甚至给孩子带来了心理问题都茫然不知。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的家庭经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家庭成员有不良行为;独生子女;家庭成员中有人患有身心疾病;娇生惯养;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儿童。
(二)不良的外界刺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也不再是一片净土,很多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也悄然进入高校。很多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受到了这些不良刺激的影响。高校学生一方面倾听着教师描绘的理想世界,另一方面又看到现实生活中和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灰色污染,这就很容易使高校学生因此产生心理疑问和冲突。
(三)高校学生的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高校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本身就很弱,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而很难看到本质。再加上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或者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获得,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消极的评价和同龄人的不认同,就容易出现内心冲突和自我感情的迅速变化,从而导致心态失衡、好坏不辨、是非不明、善恶不清,判断和处理事情意气用事,认识问题比较片面、表面化。
三、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探讨
(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
1.家庭改进教育方式
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家长应多抽出时间跟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然后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家长还要加强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自理,以更好地适应高校生活。另外,家长要正确地规划孩子的未来,不要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带来压力,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展方向,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建立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快速反应机制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应该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二级学院、校医院、班级、宿舍等构成,形成心理问题干预的快速反应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干预的统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心理测试、监控和干预。二级院系的主要责任就是收集学生信息,做好排查,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干预,校医院则负责学生身体的治疗和抢救。班级和学生宿舍作为最基层的单元,要设立学生心理信息员,及时观察和发现周围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汇报。
3.学生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关键还要靠学生自身的重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高校学生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骄傲自大。
4.加强高校、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
高校班主任和家长要经常就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跟家长沟通,学生如果出现心理问题要跟家长一起商量对策。学生自身也应该经常跟家长和班主任沟通,有问题及时跟家长和班主任反映,以寻求帮助和理解。
(二)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具体办法
1.开展心理课堂
高校可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心理学”“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等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应对心理压力。
2.高校举办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
高校可以借助宣传栏、宣传册、校报、展板、电影、校园广播、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等宣传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引导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增强心理健康的意识,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3.设立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室
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其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的援助。一般的高校都应该设有心理咨询室,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有地方可以咨询,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求助。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和网络咨询的形式,让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对有需求的学生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
4.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
高校可以联合各个二级院系、心理健康中心和学生的心理社团,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展开丰富的实踐活动,比如,素质拓展训练、野外生存、播放跟心理健康有关的电影等课外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适当的心理排解方式和科学的心理引导。
5.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排查心理问题高危人群
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对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排查要包括定期进行学生心理问题问卷调查,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心理咨询师要登记在册,班主任注意观察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并给予记录。
6.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要与学生实际困难的解决相结合
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是存在实际困难的,比如,家庭贫困、生理疾病等。高校要有针对性地给这些学生提供帮助,对因家庭困难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提供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走出心理阴影。对因为生理疾病引发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给他们创造锻炼自我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等心理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干预机制的建立也是比较系统的。高校在全面发展、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下,更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日常做起,做到全员参与,增强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效果,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万玲玲,陈捷.负面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影响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5(4).
[2]徐英.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预警干预机制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7).
[3]李雪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