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电视综艺节目的本土化移植

马姝婕
【摘 要】近年来海外移植的电视综艺节目占据了本土的电视荧屏,其中以湖南卫视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湖南卫视2013年末热播的亲子类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例,通过对节目的本土化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海外电视综艺节目的本土化移植路径,并分析在“限娱令”下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综艺节目 节目版权 本土化
湖南卫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迅速崛起,其对中国电视的观念演进和版图重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下广电系统改革经验借鉴和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重要参照地,被称作“湖南卫视模式”。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对娱乐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在综艺节目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综艺节目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大量引进国外成熟的节目版权,取得不俗的收视率更是引起了国内各大省级卫视的跟风模仿。本文对湖南卫视有代表性的综艺节目进行分析,探讨国内对海外综艺节目移植的本土化路径。
一、综艺节目从模仿到引进版权的转变
纵观2013年我国内地的电视荧屏,让观众印象深刻的综艺节目大都源自海外版权: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引自荷兰的《The voice》,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引自美国的《American IdoI》,湖北卫视的《我的中国星》引自韩国《Super s-
tar K》,包括之前的青海卫视《老爸老妈看我的》引自日本电视网公司《第一次任务》;东方卫视《舞林争霸》原版是风靡全球的美国舞蹈类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深圳卫视《男左女右》的版权方是荷兰某著名版权公司的《Battle of the Sexs》等等。事实上,各大卫视引入海外版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走红的电视综艺节目90%是从海外引进的版权。①
国内引进海外综艺节目版权是从早期的模仿开始的。比如湖南卫视早期的《玫瑰之约》就是克隆台湾的《非常男女》;广东卫视《生存大挑战》则模仿美国的《生存者》。模仿外国综艺节目的模式给国内的电视台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受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的同时给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一系列版权纠纷发生后,简单粗劣的模仿和山寨节目逐渐被引进节目版权所替代。
2006年湖南卫视引进了《舞动奇迹》,开启了节目版权引进的大门。而从2006年到2013年,湖南卫视花了上千万元的版权费,引进了大量国外比较成熟的节目。仅以2013年为例,《我是歌手》,是引进自韩国MBC的《I am a singer》;《百变大咖秀》引自西班牙的《Your Face Sounds Familiar》;《中国最强音》引自美国的《X factor》;《爸爸去哪儿》是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与热播节目《我是歌手》属一母同胞。
与模仿不同,购买版权的电视节目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版权纠纷更会得到版权方的亲自指导,两方会对节目具体流程的调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同时版权方会提供人员分配、拍摄流程、灯光舞美等详细介绍,引进方成熟的制作模式和播出经验极大的避免了节目的风险。
二、《爸爸去哪儿》的本土化路径分析
对近年来湖南卫视热播的引进节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引进节目和原版节目并非一模一样,而是有所调整。本土电视台会结合国内的风土人情和受众需求对节目模式进行改造,使其更符合受众的收视习惯。现以湖南卫视热播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例进行分析。
原版本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的节目形态为五位明星父亲与自己的子女一起到偏僻的村庄或是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数日,或是过夜等旅行体验过程。湖南卫视在尊重原版的情况下,增加了侧重考验明星带孩子的能力,更加重视交流与互动,收视大获成功。据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数据,《爸爸去哪儿》10月11日当晚全国网收视率1.1,城市网收视率1.46,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排名第一,同时收获的还有较高赞誉②。《爸爸去哪儿》首播不光收视第一,在百度等视频网站的点击量也是全年所有大型活动最高,甚至超过了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和另一档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
湖南卫视在国内荧屏充斥着选秀、歌舞类节目之时,适时推出的《爸爸去哪儿》,让观众耳目一新,其节目的成功也是准确把握住了时代脉博和文化背景的结果。
在环境背景上,与韩国不同,在中国多为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带来的溺爱、教育缺位等问题不时诉诸各大媒体,成为受众关心的问题。同时,环顾各大卫视的荧屏,亲子教育类综艺节目几乎是空白,湖南卫视对《爸爸去哪儿》的引进可谓填补了空白,具有一定的稀缺性。
在文化层面上,欧美的真人秀节目侧重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即侧重个体的梦想展示和实现。而东方与之不同,更侧重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天伦之乐的展示。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呼唤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呼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回归。在这样的背景下,亲子类《爸爸去哪儿》可谓有了天时地利人和。
1、嘉宾的选择上:对偶像符号的消解,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
中韩两档节目在嘉宾配置方面大同小异,从爸爸的年龄到职业都很相似。而在孩子方面,湖南卫视的导演认为,节目组在最初就把孩子的年龄定位在4-6岁,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独立的行为能力,而又保留了更多的童真。这样的选择,会使得节目的表现上更具“原生态”和真实感。
与原版节目相比,湖南卫视版的嘉宾微博上粉丝众多,更具“重量级”和“神秘感”。明星作为偶像般的存在,具有极强的消费价值和符号价值。商家通过对明星符号的消解实现吸引受众的目的,他们看中的是明星的消费价值;而受众看中的是明星的符号价值:真人秀节目让平时遥不可及的明星走下神坛,让受众通过对明星的生活的近距离观察满足自己的窥视欲。而在韩国由于综艺节目发达,明星的真人秀节目较多,大众对于他们的个人生活较为熟悉。中国的综艺节目本身数量有限,人们也只能通过在综艺节目中明星们宣传作品以及访谈节目来了解明星的局部,这使得大众对明星较有距离感,会对其私下的性格、表现产生强烈好奇。
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所邀请的明星知名度较高,通过在镜头下全方位展示明星的生活和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较大程度上满足观众“猎奇”的心理需求,也消解了明星平时在公众心中的神秘感,将偶像符号置换成消费价值,为湖南卫视带来较高的收视率和眼球效应。
2、节目诉求的改变:由综艺到纪实与教育双重侧重,贴近本土需求
正如湖南卫视版《爸爸去哪儿》的导演所言,韩版“爸爸”的节奏太过缓慢,而综艺形式又过于强烈。其次,参与孩子的年龄太小,情况单纯,很难产生像《变形记》那般强烈的冲突和戏剧化的“情节”③。湖南卫视版在节目诉求上更注重纪实的表现形式和教育的节目定位。
湖南卫视对节目诉求的转变也源自对两国受众口味的把握,与韩国观众更喜欢热闹的综艺节目不同,国内的观众更希望在节目中收获欢乐的同时还能收获启迪、教育意义。《爸爸去哪儿》在沿袭了韩国版的娱乐、爆笑、温情诸特点的基础上加入了教育的元素,在韩版睡前聊天环节以及对爸爸的采访环节都是一带而过,在湖南卫视版里则被放大,通过对父子亲情的展现、对孩子表现的点评更好的凸显了节目的教育意义,也给受众也带来了感动和反思。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为我们提供纯粹娱乐是电视最大的好处,它最糟糕的用处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宗教——然后给他们换上娱乐的包装。”④湖南卫视正是将亲子教育和娱乐结合起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形式上的创新:更广的地域选择、接地气的剪辑和灵活的字幕组
尽管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的录制现场有韩国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支持,但中国版并非韩版的复制品。
在地域选择上,由于韩国境内的地理环境较单一,基本集中在乡村、牧场、岛屿等处,即便是无人岛这样听起来比较恐怖的地方,也远没有宁夏沙漠般极端的生存环境。而湖南卫视版充分发挥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优势,通过更广的地域选择,每次的转场都给观众新鲜感,让观众在欣赏综艺节目的时候也能够领略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湖南卫视在节目形式上也实现了本土化的创新,其字幕是一大亮点,字幕通过大量的网络用语、口头表达、谐音、拟声词等形式,使得画面看起来青春活泼极具动感,以轻松幽默的形式不仅解释了一些难懂的画面,还将许多隐藏的笑料提炼出来,偶尔的深情时刻也让人心头一热。由于文化贴近感,观众普遍认为中国版的字幕更加强大,拉近了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同时,在剪辑上,二者都是在所拍摄的素材中选取亮点,然后运用各种拼接组合手段升华素材。由于中国版的节奏更快,需要更多镜头和情节填充剧情,因此需要更长的录制周期,比韩版的两天一夜多了一整天。因此,观众感觉中国版的内容更加丰富,较有着大量游戏环节填充的韩版来说节奏更快。
三、引进思考: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路径
《爸爸去哪儿》现象说明本土的电视团队并不缺乏精良的制作技术、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庞大的受众市场,缺乏的是在受众需求的把握上的节目模式的开发。
《爸爸去哪儿》三天两夜的纪实拍摄包含了野外、纪实、真人秀,属于典型的野外综艺节目。野外综艺节目因其鲜活、生动的模式和全新的视觉体验,具有较大的收视前景。但与此同时,野外综艺节目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资金门槛,没有大量的摄影、收音器材,充足的工作人员,以及充足的后勤保障是难以完成这些庞大的项目的。湖南卫视作为国内娱乐节目的领军者,在摄制方面有着强大的摄制团队和实战经验,这些都为顺利完成难度大的拍摄任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国内综艺节目要想发展,面对的难题不仅存在设备等硬件方面,还受着政策环境的制约。面对国内综艺节目大量引进版权的现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各地卫视2014年的歌唱节目和国外版权模式节目数量作出明确限制。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一个,卫视歌唱类节目黄金档最多保留4档,每季全国只有一档歌唱类选拔节目进黄金档⑤。这个被媒体称为“加强版限娱令”将为引进版权的这一春天带来冲击。这需要媒体人能够创新思维,转变模式,实现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国内荧屏的综艺节目从早期山寨到如今的版权引进,实现了从简单的模仿到精良制作的飞跃。但模仿终究走不出自己的道路,要想成为整个行业真正的领军者,就需要从业者在大量引进借鉴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找到本土文化与受众需求的结合点,创制出更优秀的节目。□
参考文献
①《海外版权引进侵蚀荧屏原创力》[N].《金融时报》,2013-4-12
②《〈爸爸去哪儿〉一炮而红》[N].《北京晚报》,2013-10-17
③《东方早报》,2013-11-8
④尼尔·波滋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⑤《加强版限娱令:每季歌唱类节目最多4档,各卫视每年引进版权节目最多1个!》[N].《南方都市报》,2013-10-20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章!
  • 趣味小故事 动物大百科

    2016年7月13日上午10点,鼻子侦探毛毛狗、长鼻子小象麦迪、带着神奇大背包的小骆驼、建筑师小松鼠闹闹携亲友团和邻居“亲赴”中国童书博览

  • 媒介融合观察

    宋哲<br />
    “媒介融合”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多视角的广泛的研究,业界也对“媒介融合”这一概

  • 媒介融合中的政府管理与规制

    吴传喜编者按: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国内媒介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媒体的主流传播地位,逐渐被新兴媒体解构。推动媒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