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研究
张桐+孙丽娜+刘莎+买洪涛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创业的成效,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正对传统教育产生颠覆性、冲击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分析当前高校在毕业生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化建议,帮助高校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毕业生;高校;创业教育
今年以来,全国已有82%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到300余万人次。如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是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任务中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积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1 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现状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着手改善、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但在开展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1 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到位
课程教学是对高校进行毕业生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创业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和传授创业规律等方面,这些教学内容属于“创业通识类”课程学习。在专业教学上,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因此,在激发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影响了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当前高校通行的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共同缺点是,在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业上,缺乏多样化的分学科创业课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条腿走路”。在教学形式上,互动体验式的实训方法和手段不足,对毕业生实践创业过程的学习还亟待加强。
1.2 师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集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复杂学科。创业教育施教者不仅仅是创业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还是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当前,高校对毕业生缺少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专业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能吸纳优秀的专业教师。教育者不具备结合毕业生实际、立足本土环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实际上任课教师要么缺乏实战经验,要么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都是纸上谈兵[1](p.55),甚至没有任何在企业的就业经历,不能有效激发毕业生创业的热情。此外,创业教育缺乏像就业指导、思政教育一样强有力的制度认同,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也缺乏制度保障。
1.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彻底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过程看,高校普遍没有形成或建立统一且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体系的融合度明显不足。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教育局面,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并依托网络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迫切任务。
1.4 创业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高校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等于就业教育;在教育实践上,主要集中在对毕业生创业信息的提供、创业政策法规的解释以及具体的方案技巧等的教育,具有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高校还极少,二是极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学习创业常识与方法,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生涯教育。多数高校目前热衷于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等。这些教育方式,难以平衡注重知识学习与素质能力提升两者关系,这种教育理念下,多数高校毕业生成为创业的“看客”。
2 “互联网+”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影响
未来“互联网+”行动计划应用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1 “互联网+”对创业教育方式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互联网+”推动了毕业生创业教育方式的革新。在“互联网+”引领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正在逐步从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生学”,以辅导为中心的“帮学生学”,以毕业论文为中心的“让学生学”进化为真正以生为本的“向学生学”的教育方式。创业教育不仅仅在固定的教室里,之前受地域限制的教育资源加速向虚拟化、开放化、分享化等方向转变,同时也使得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实施者为学生随时、随地、按需提供教育服务成为可能,这就给传统的创业教育带来了彻底性变革。“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是基于大数据、新媒体的教育,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创新,加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创业教育实施者发生了改变,政府、企业、创业孵化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等都可成为创业教育者。
2.2 “互联网+”拓展了创业教育的理念
移动互联时代造就了传统行业在挑战和机遇共存的境况下尝试转型。曾经视互联网、电商为洪水猛兽的传统企业都在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迎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启动了企业变革的进程,决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企业的重启。作为高新的毕业生创业主体,必须在互联网思维要求下,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重新审视,表现在创业教育理念上,不仅毕业生要在产供销、人财物等经营管理全流程中学习应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上,还要体现出创业者凭借互联网技术来推动业务转型,推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换句话说,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创業者不仅是企业家,同时还是互联网时代的领导者。
2.3 “互联网+”改变了毕业生创业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发展的成果,它推动了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符号“+”意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与联合。“互联网+”在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领域,不仅改变了教育方法,还改变了教育内容,毕业生创业者们不仅要掌握传统创业知识,还应塑就如何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的能力。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3.1 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平台
创业教育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更新,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创业教育平台是让学生可以有方法、有途径、有平台去明晰自己的价值观是否适合创业,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从QQ、微博,到APP应用平台和微信,从精品课、MOOC,到资源开放课,可依托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多,对于毕业生来说,创业知识的学习手段越来越便捷。高校可合理运用这些平台,建立创业教育平台,通过示范典型案例,分享创业经验,提供创业帮助,解读创业政策等,与毕业生进行深层次的创业交流。
3.2 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课程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应由单纯的传授创业知识和技巧,转向重在培养毕业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学会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的能力,培育毕业生具备基于互联网造就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眼界。具體而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应重在对“互联网+”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影响力的讲解,把教学内容的核心放在对相关技术课程知识的设置,主要包括互联网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与行业的关系、互联网与业务开展、互联网与企业营销等,以此开拓毕业生创业思路和探索网络的能力。打造“线上与线下”双线教学,采用网络教育、模拟创业、创客教育等形式,为学生接受知识和转化创业教育内容提供空间。
3.3 深化创业教育的主体
高校应当立足于学校本身,搭建立体的创业教育师资平台,充分融合利用外界力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团队,组成高校、政府、企业合一的人才专家网,为创业教育提供资源。政府部门要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个性化扶持,针对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原始资本、企业管理和销售渠道等情况,开展互联网创业实训、网上模拟运作、孵化培育等公共教育。高校还需鼓励并引进民间企业,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对毕业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服务,进创投基金,,调动社会资本,将学生兴趣、专业、行业与互联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传统与新兴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线下企业观摩和创业实践,实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创业实践两方面的结合。
3.4 开展个性化创业教育
对高校来说,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年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以培育未来的企业家为教育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新业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应努力开展个性化教育,通过将“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结合,来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2](p.173),结合互联网所创造的行业领域的生命力,形成跨学科的教育课程群,将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学生、企业人才、互联网精英集中到课程群中进行创业教育,传授毕业生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知识结构引领下的创业思维,使毕业生准确把握专业的个性化与“互联网+”的应用性,在两者交叉中寻求创业动力与机会。
参考文献
[1]降雪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2]支侃买、马永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时代金融,2016,(8).
作者简介
张桐(1977-),女,河北省石家庄市,硕士研究生,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高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
孙丽娜(1979-),女,河北定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刘莎(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高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教育部。
买洪涛(1979-),男,河北沧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唐山学院社科部。 技术文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创业的成效,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正对传统教育产生颠覆性、冲击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分析当前高校在毕业生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化建议,帮助高校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毕业生;高校;创业教育
今年以来,全国已有82%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到300余万人次。如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是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任务中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积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1 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现状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着手改善、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但在开展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1 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到位
课程教学是对高校进行毕业生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创业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和传授创业规律等方面,这些教学内容属于“创业通识类”课程学习。在专业教学上,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因此,在激发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影响了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当前高校通行的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共同缺点是,在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业上,缺乏多样化的分学科创业课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条腿走路”。在教学形式上,互动体验式的实训方法和手段不足,对毕业生实践创业过程的学习还亟待加强。
1.2 师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集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复杂学科。创业教育施教者不仅仅是创业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还是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当前,高校对毕业生缺少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专业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能吸纳优秀的专业教师。教育者不具备结合毕业生实际、立足本土环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实际上任课教师要么缺乏实战经验,要么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都是纸上谈兵[1](p.55),甚至没有任何在企业的就业经历,不能有效激发毕业生创业的热情。此外,创业教育缺乏像就业指导、思政教育一样强有力的制度认同,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也缺乏制度保障。
1.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彻底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过程看,高校普遍没有形成或建立统一且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体系的融合度明显不足。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教育局面,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并依托网络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迫切任务。
1.4 创业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高校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等于就业教育;在教育实践上,主要集中在对毕业生创业信息的提供、创业政策法规的解释以及具体的方案技巧等的教育,具有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高校还极少,二是极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学习创业常识与方法,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生涯教育。多数高校目前热衷于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等。这些教育方式,难以平衡注重知识学习与素质能力提升两者关系,这种教育理念下,多数高校毕业生成为创业的“看客”。
2 “互联网+”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影响
未来“互联网+”行动计划应用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1 “互联网+”对创业教育方式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互联网+”推动了毕业生创业教育方式的革新。在“互联网+”引领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正在逐步从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生学”,以辅导为中心的“帮学生学”,以毕业论文为中心的“让学生学”进化为真正以生为本的“向学生学”的教育方式。创业教育不仅仅在固定的教室里,之前受地域限制的教育资源加速向虚拟化、开放化、分享化等方向转变,同时也使得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实施者为学生随时、随地、按需提供教育服务成为可能,这就给传统的创业教育带来了彻底性变革。“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是基于大数据、新媒体的教育,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创新,加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创业教育实施者发生了改变,政府、企业、创业孵化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等都可成为创业教育者。
2.2 “互联网+”拓展了创业教育的理念
移动互联时代造就了传统行业在挑战和机遇共存的境况下尝试转型。曾经视互联网、电商为洪水猛兽的传统企业都在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迎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启动了企业变革的进程,决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企业的重启。作为高新的毕业生创业主体,必须在互联网思维要求下,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重新审视,表现在创业教育理念上,不仅毕业生要在产供销、人财物等经营管理全流程中学习应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上,还要体现出创业者凭借互联网技术来推动业务转型,推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换句话说,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创業者不仅是企业家,同时还是互联网时代的领导者。
2.3 “互联网+”改变了毕业生创业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发展的成果,它推动了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符号“+”意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与联合。“互联网+”在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领域,不仅改变了教育方法,还改变了教育内容,毕业生创业者们不仅要掌握传统创业知识,还应塑就如何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的能力。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3.1 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平台
创业教育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更新,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创业教育平台是让学生可以有方法、有途径、有平台去明晰自己的价值观是否适合创业,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从QQ、微博,到APP应用平台和微信,从精品课、MOOC,到资源开放课,可依托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多,对于毕业生来说,创业知识的学习手段越来越便捷。高校可合理运用这些平台,建立创业教育平台,通过示范典型案例,分享创业经验,提供创业帮助,解读创业政策等,与毕业生进行深层次的创业交流。
3.2 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课程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应由单纯的传授创业知识和技巧,转向重在培养毕业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学会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的能力,培育毕业生具备基于互联网造就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眼界。具體而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应重在对“互联网+”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影响力的讲解,把教学内容的核心放在对相关技术课程知识的设置,主要包括互联网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与行业的关系、互联网与业务开展、互联网与企业营销等,以此开拓毕业生创业思路和探索网络的能力。打造“线上与线下”双线教学,采用网络教育、模拟创业、创客教育等形式,为学生接受知识和转化创业教育内容提供空间。
3.3 深化创业教育的主体
高校应当立足于学校本身,搭建立体的创业教育师资平台,充分融合利用外界力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团队,组成高校、政府、企业合一的人才专家网,为创业教育提供资源。政府部门要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个性化扶持,针对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原始资本、企业管理和销售渠道等情况,开展互联网创业实训、网上模拟运作、孵化培育等公共教育。高校还需鼓励并引进民间企业,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对毕业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服务,进创投基金,,调动社会资本,将学生兴趣、专业、行业与互联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传统与新兴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线下企业观摩和创业实践,实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创业实践两方面的结合。
3.4 开展个性化创业教育
对高校来说,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年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以培育未来的企业家为教育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新业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应努力开展个性化教育,通过将“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结合,来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2](p.173),结合互联网所创造的行业领域的生命力,形成跨学科的教育课程群,将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学生、企业人才、互联网精英集中到课程群中进行创业教育,传授毕业生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知识结构引领下的创业思维,使毕业生准确把握专业的个性化与“互联网+”的应用性,在两者交叉中寻求创业动力与机会。
参考文献
[1]降雪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2]支侃买、马永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时代金融,2016,(8).
作者简介
张桐(1977-),女,河北省石家庄市,硕士研究生,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高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
孙丽娜(1979-),女,河北定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刘莎(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高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教育部。
买洪涛(1979-),男,河北沧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唐山学院社科部。 技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