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生源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促进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谢舒潇 林秀曼 张焕明
摘 要:信息化教学为满足国际化生源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为更好地促进它的发展,高校应在需求分析基础上,秉承“硬件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关键;教学应用是核心;教师培训是先导;质量提升是目标;管理制度是保障”的发展策略,构建立体畅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多渠道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层次促进信息化教学应用,持续推动信息化教学快速、深入、健康、有序地发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全球化时代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国际化生源;信息化教学;促进策略;教学质量;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5-0023-04
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更好地满足来自不同国别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国际化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它能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立体沟通机制和全新教学方式,能为满足国际化生源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信息技术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在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的促进策略,推动其快速、深入、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将以暨南大学为例探讨国际化生源背景下信息化教学的促进与实施。
一、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分析
暨南大学学生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校境外学生达11000多人,学生国际化背景非常明显。为了更好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职能部门在2007年随机抽取了518名学生(外招231人,内招287人),开展了信息化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的摸底调查。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当时已具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条件,大部分学生上网历史都在三年以上,学生中拥有能上网计算机的数量也足够多,82.4%的学生上网场所在宿舍,74.2%的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有一定的了解,85.9%的学生喜欢在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的组织形式,在网络课程、电子教案、文本资料、授课录像、其他五个选项中学生的选择比例比较均衡;关于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学生对于视频、动画、图片、文本的选择分布也比较均匀,这体现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要求资源开发和组织也应该多样化。调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有42.5%的学生认为信息化学习资源缺乏,找不到所需资源;在学习方式方面学生最喜欢的是上网查资料,而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信息化学习的主要方式却排在听教师讲课后面,一方面说明学生还是比较习惯用传统的方式学习;另一方面说明信息化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优势,还需要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实践。从调查结果看,在2007年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已初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调查也发现在国际化生源背景下,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较国内统一生源相比更加复杂,对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更加迫切,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整合和应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信息化教学的促进策略
针对摸底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学校已具备开展大规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化教学快速、深入地发展,我们提出了“硬件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关键,教学应用是核心,教师培训是先导,质量提升是目标,管理制度是保障”的发展促进策略。
1.夯实基础:构建立体畅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学校首先从硬件建设入手,为信息化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其顺利开展。
(1)建设与时俱进的校园网络
校园网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基础设施,暨南大学校园网经过近20年的发展建设,已建成四核心、多汇聚,万兆到楼栋、千兆到楼层、百兆到桌面的层次化结构,具备统一的边界出口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管理策略,建设了先进的高性能数据中心和无线网络,实现了教学、办公、宿舍区域的无缝接入,开展了IPv6、下一代无线网络、云计算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为信息化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建设有利于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新型教室
为了让师生在课堂中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学校教学大楼的110间教室全部建成新型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实现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化集中管理和控制,为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建设网络交互教室、网络视频教室和智能教室等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师生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提供新的平台。
(3)建设大型共享、功能完善的教学资源中心
针对调查中学生反映“资源缺乏,找不到所需资源”的问题,学校建设了校内共享的大型教学资源中心,将教学资源集中、统筹放置,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目前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总量6万多个,存储容量3TB,覆盖1700多门必修课程。考虑到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教学资源中心采用多用户、多层次的管理方法,教师可方便建立二级子中心和自己的资源中心,方便学生学习;此外,教学资源中心提供多种资源分类和检索形式,方便使用者查找资源。
(4)建设稳定良好的国际化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新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它便捷地建设网络课程,辅助课堂教学,组织教学交互,监控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利用它进行讨论交流,开展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选择性的学习。学校根据国际化生源的特点,选择支持多种语言的国际化教学平台Blackboard作为学校网络教学主平台,并将平台与学校教务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实现了用户、课程和注册关系的实时更新,极大地提高了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5)建设卫星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
为进一步拓展信息化教学环境,结合侨校国际化生源的特点,学校2009年建设了一套基于双向有线电视网的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接收国家广电总局允许的,境外文明、健康、富有知识性和学术性的卫星电视节目。该系统可实现卫星电视节目的直播、录制、远程审核、剪辑、校内IP点播等功能,目前可接收32套境内外电视节目。
2.抓好关键:建设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主要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建设简单易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积极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资源
为消除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中的技术顾虑,我们建设了简单易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帮助教师打破技术壁垒,轻松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该系列工具从建设至今已支持5400多个用户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教学资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根据学生特点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针对国际化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我们注重多种类型资源的开发和引进,既建设了系统的网络课程,又建设了专题学习网站,还建设了专业资源库、试题库、案例库、名师讲座、移动学习资源等。此外,我们还针对学生初始能力和汉语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积极开发建设全英资源、双语资源,并对同一知识点开发不同难度层次的扩展资源。通过对同一课程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立体化资源,方便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3)以项目立项的形式,推动高质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资源的建设质量,学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开展高质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项目实施从提交申请→项目答辩→项目立项→项目培训→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都有严格的程序。目前已立项九批595个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近年来,我校教师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得各级奖励219项,其中获得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奖81项。
3.多元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十分注重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成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教育技术等级培训、项目培训、岗前培训、网上培训、专家讲座、竞赛评奖、观摩交流等形式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出版了《教育信息媒体技术实用教程》等培训教材,目前已培训教师5000多人次,为信息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4.强化核心:分层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
信息化教学应用是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核心,我们根据学校教学状况采取了“初、中、高”的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提高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促进策略。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主要作为知识的展示工具,操作方法简单,实施方便,容易被教师广泛采用;中级阶段信息技术不仅要作为展示的工具,还要作为交流、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一阶段更加突出教学设计,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精神和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不仅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改进教学内容,创造教学模式,甚至改变教学组织架构。我们把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用一个双三角模型来描述,正三角表示信息化教学当前的状态,倒三角表示未来的发展目标,其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初级逐步发展到高级,最终高级应用被普及。为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具体每一阶段所采用的促进策略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促进策略我校信息化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授课率达98%以上,初级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已普及;大部分课程已转入中级发展阶段,网络教学平台中活跃课程数达1100多门;已立项301门网上优质示范课程,其中268门已结题,所有结题的课程都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开展了热烈的交互讨论,约有50%的课程已达到高级阶段的建设要求。许多课程开展了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深入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融合的规律,进行了辅助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主题探究、技能训练、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混合式教学,以点带面地推动了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5.建章立制:保障信息化教学工作稳步持续向前发展
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促进期,必须有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才能保障其长期稳定良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信息化教学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暨南大学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通知》、《暨南大学教师本科教学技能培训方案》、《暨南大学关于启动“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心”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除了在理念和政策层面外,我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还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和精神奖励,如对信息化教学的项目和成果在工作量考核和职称评聘时予以承认;对入选课程中心的课程发布公告并给予经费支持;对信息化教学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进行及时的宣传和奖励等,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效果
为进一步考察信息化教学和这些促进策略的效果,2012年底我们再次随机抽取了314名学生(外招136人,内招178人)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效果的调查。此次调查显示:学生平均网龄7.4年,95%的学生最经常上网的地点是宿舍,每天利用网络学习2小时以上的占30.6%,学习1~2小时的占40.44%,说明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已被学生普遍接受。关于信息化教学效果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汇总如表所示。
从此次的调查看,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效果持积极的肯定态度,他们对信息化教学感兴趣,认为信息化教学有助于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最新专业知识,更能满足需要,对学习有帮助,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并且对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具有比较大的积极作用。对比此前摸底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教学方式被师生普遍接受,信息化教学理念、硬件设施环境、资源建设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缩小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学生由于初始能力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赞同和认可。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说明学校所采取的教学信息化促进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以上,笔者以暨南大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为个案,对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一般规律及促进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其他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信息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应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根据各自教学实际,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发展与创新,以适应全球化时代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 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3.
[2]张一春,贾晓燕,刘平.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0.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3.
(编辑:杨馥红)
2.抓好关键:建设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主要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建设简单易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积极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资源
为消除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中的技术顾虑,我们建设了简单易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帮助教师打破技术壁垒,轻松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该系列工具从建设至今已支持5400多个用户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教学资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根据学生特点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针对国际化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我们注重多种类型资源的开发和引进,既建设了系统的网络课程,又建设了专题学习网站,还建设了专业资源库、试题库、案例库、名师讲座、移动学习资源等。此外,我们还针对学生初始能力和汉语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积极开发建设全英资源、双语资源,并对同一知识点开发不同难度层次的扩展资源。通过对同一课程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立体化资源,方便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3)以项目立项的形式,推动高质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资源的建设质量,学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开展高质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项目实施从提交申请→项目答辩→项目立项→项目培训→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都有严格的程序。目前已立项九批595个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近年来,我校教师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得各级奖励219项,其中获得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奖81项。
3.多元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十分注重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成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教育技术等级培训、项目培训、岗前培训、网上培训、专家讲座、竞赛评奖、观摩交流等形式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出版了《教育信息媒体技术实用教程》等培训教材,目前已培训教师5000多人次,为信息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4.强化核心:分层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
信息化教学应用是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核心,我们根据学校教学状况采取了“初、中、高”的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提高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促进策略。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主要作为知识的展示工具,操作方法简单,实施方便,容易被教师广泛采用;中级阶段信息技术不仅要作为展示的工具,还要作为交流、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一阶段更加突出教学设计,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精神和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不仅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改进教学内容,创造教学模式,甚至改变教学组织架构。我们把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用一个双三角模型来描述,正三角表示信息化教学当前的状态,倒三角表示未来的发展目标,其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初级逐步发展到高级,最终高级应用被普及。为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具体每一阶段所采用的促进策略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促进策略我校信息化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授课率达98%以上,初级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已普及;大部分课程已转入中级发展阶段,网络教学平台中活跃课程数达1100多门;已立项301门网上优质示范课程,其中268门已结题,所有结题的课程都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开展了热烈的交互讨论,约有50%的课程已达到高级阶段的建设要求。许多课程开展了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深入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融合的规律,进行了辅助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主题探究、技能训练、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混合式教学,以点带面地推动了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5.建章立制:保障信息化教学工作稳步持续向前发展
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促进期,必须有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才能保障其长期稳定良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信息化教学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暨南大学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通知》、《暨南大学教师本科教学技能培训方案》、《暨南大学关于启动“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心”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除了在理念和政策层面外,我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还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和精神奖励,如对信息化教学的项目和成果在工作量考核和职称评聘时予以承认;对入选课程中心的课程发布公告并给予经费支持;对信息化教学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进行及时的宣传和奖励等,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效果
为进一步考察信息化教学和这些促进策略的效果,2012年底我们再次随机抽取了314名学生(外招136人,内招178人)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效果的调查。此次调查显示:学生平均网龄7.4年,95%的学生最经常上网的地点是宿舍,每天利用网络学习2小时以上的占30.6%,学习1~2小时的占40.44%,说明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已被学生普遍接受。关于信息化教学效果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汇总如表所示。
从此次的调查看,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效果持积极的肯定态度,他们对信息化教学感兴趣,认为信息化教学有助于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最新专业知识,更能满足需要,对学习有帮助,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并且对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具有比较大的积极作用。对比此前摸底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教学方式被师生普遍接受,信息化教学理念、硬件设施环境、资源建设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缩小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学生由于初始能力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赞同和认可。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说明学校所采取的教学信息化促进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以上,笔者以暨南大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为个案,对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一般规律及促进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其他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信息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应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根据各自教学实际,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发展与创新,以适应全球化时代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 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3.
[2]张一春,贾晓燕,刘平.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0.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3.
(编辑:杨馥红)
2.抓好关键:建设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主要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建设简单易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积极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资源
为消除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中的技术顾虑,我们建设了简单易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帮助教师打破技术壁垒,轻松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该系列工具从建设至今已支持5400多个用户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教学资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根据学生特点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针对国际化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我们注重多种类型资源的开发和引进,既建设了系统的网络课程,又建设了专题学习网站,还建设了专业资源库、试题库、案例库、名师讲座、移动学习资源等。此外,我们还针对学生初始能力和汉语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积极开发建设全英资源、双语资源,并对同一知识点开发不同难度层次的扩展资源。通过对同一课程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立体化资源,方便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3)以项目立项的形式,推动高质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资源的建设质量,学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开展高质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项目实施从提交申请→项目答辩→项目立项→项目培训→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都有严格的程序。目前已立项九批595个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近年来,我校教师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得各级奖励219项,其中获得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奖81项。
3.多元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十分注重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成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教育技术等级培训、项目培训、岗前培训、网上培训、专家讲座、竞赛评奖、观摩交流等形式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出版了《教育信息媒体技术实用教程》等培训教材,目前已培训教师5000多人次,为信息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4.强化核心:分层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
信息化教学应用是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核心,我们根据学校教学状况采取了“初、中、高”的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提高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促进策略。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主要作为知识的展示工具,操作方法简单,实施方便,容易被教师广泛采用;中级阶段信息技术不仅要作为展示的工具,还要作为交流、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一阶段更加突出教学设计,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精神和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不仅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改进教学内容,创造教学模式,甚至改变教学组织架构。我们把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用一个双三角模型来描述,正三角表示信息化教学当前的状态,倒三角表示未来的发展目标,其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初级逐步发展到高级,最终高级应用被普及。为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具体每一阶段所采用的促进策略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促进策略我校信息化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授课率达98%以上,初级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已普及;大部分课程已转入中级发展阶段,网络教学平台中活跃课程数达1100多门;已立项301门网上优质示范课程,其中268门已结题,所有结题的课程都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开展了热烈的交互讨论,约有50%的课程已达到高级阶段的建设要求。许多课程开展了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深入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融合的规律,进行了辅助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主题探究、技能训练、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混合式教学,以点带面地推动了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5.建章立制:保障信息化教学工作稳步持续向前发展
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促进期,必须有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才能保障其长期稳定良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信息化教学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暨南大学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通知》、《暨南大学教师本科教学技能培训方案》、《暨南大学关于启动“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心”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除了在理念和政策层面外,我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还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和精神奖励,如对信息化教学的项目和成果在工作量考核和职称评聘时予以承认;对入选课程中心的课程发布公告并给予经费支持;对信息化教学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进行及时的宣传和奖励等,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效果
为进一步考察信息化教学和这些促进策略的效果,2012年底我们再次随机抽取了314名学生(外招136人,内招178人)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效果的调查。此次调查显示:学生平均网龄7.4年,95%的学生最经常上网的地点是宿舍,每天利用网络学习2小时以上的占30.6%,学习1~2小时的占40.44%,说明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已被学生普遍接受。关于信息化教学效果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汇总如表所示。
从此次的调查看,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效果持积极的肯定态度,他们对信息化教学感兴趣,认为信息化教学有助于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最新专业知识,更能满足需要,对学习有帮助,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并且对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具有比较大的积极作用。对比此前摸底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教学方式被师生普遍接受,信息化教学理念、硬件设施环境、资源建设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缩小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学生由于初始能力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赞同和认可。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说明学校所采取的教学信息化促进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以上,笔者以暨南大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为个案,对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一般规律及促进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其他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信息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应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根据各自教学实际,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发展与创新,以适应全球化时代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 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3.
[2]张一春,贾晓燕,刘平.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0.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3.
(编辑:杨馥红)
摘 要:信息化教学为满足国际化生源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为更好地促进它的发展,高校应在需求分析基础上,秉承“硬件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关键;教学应用是核心;教师培训是先导;质量提升是目标;管理制度是保障”的发展策略,构建立体畅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多渠道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层次促进信息化教学应用,持续推动信息化教学快速、深入、健康、有序地发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全球化时代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国际化生源;信息化教学;促进策略;教学质量;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5-0023-04
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更好地满足来自不同国别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国际化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它能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立体沟通机制和全新教学方式,能为满足国际化生源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信息技术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在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的促进策略,推动其快速、深入、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将以暨南大学为例探讨国际化生源背景下信息化教学的促进与实施。
一、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分析
暨南大学学生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校境外学生达11000多人,学生国际化背景非常明显。为了更好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职能部门在2007年随机抽取了518名学生(外招231人,内招287人),开展了信息化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的摸底调查。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当时已具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条件,大部分学生上网历史都在三年以上,学生中拥有能上网计算机的数量也足够多,82.4%的学生上网场所在宿舍,74.2%的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有一定的了解,85.9%的学生喜欢在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的组织形式,在网络课程、电子教案、文本资料、授课录像、其他五个选项中学生的选择比例比较均衡;关于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学生对于视频、动画、图片、文本的选择分布也比较均匀,这体现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要求资源开发和组织也应该多样化。调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有42.5%的学生认为信息化学习资源缺乏,找不到所需资源;在学习方式方面学生最喜欢的是上网查资料,而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信息化学习的主要方式却排在听教师讲课后面,一方面说明学生还是比较习惯用传统的方式学习;另一方面说明信息化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优势,还需要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实践。从调查结果看,在2007年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已初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调查也发现在国际化生源背景下,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较国内统一生源相比更加复杂,对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更加迫切,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整合和应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信息化教学的促进策略
针对摸底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学校已具备开展大规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化教学快速、深入地发展,我们提出了“硬件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关键,教学应用是核心,教师培训是先导,质量提升是目标,管理制度是保障”的发展促进策略。
1.夯实基础:构建立体畅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学校首先从硬件建设入手,为信息化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其顺利开展。
(1)建设与时俱进的校园网络
校园网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基础设施,暨南大学校园网经过近20年的发展建设,已建成四核心、多汇聚,万兆到楼栋、千兆到楼层、百兆到桌面的层次化结构,具备统一的边界出口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管理策略,建设了先进的高性能数据中心和无线网络,实现了教学、办公、宿舍区域的无缝接入,开展了IPv6、下一代无线网络、云计算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为信息化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建设有利于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新型教室
为了让师生在课堂中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学校教学大楼的110间教室全部建成新型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实现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化集中管理和控制,为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建设网络交互教室、网络视频教室和智能教室等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师生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提供新的平台。
(3)建设大型共享、功能完善的教学资源中心
针对调查中学生反映“资源缺乏,找不到所需资源”的问题,学校建设了校内共享的大型教学资源中心,将教学资源集中、统筹放置,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目前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总量6万多个,存储容量3TB,覆盖1700多门必修课程。考虑到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教学资源中心采用多用户、多层次的管理方法,教师可方便建立二级子中心和自己的资源中心,方便学生学习;此外,教学资源中心提供多种资源分类和检索形式,方便使用者查找资源。
(4)建设稳定良好的国际化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新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它便捷地建设网络课程,辅助课堂教学,组织教学交互,监控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利用它进行讨论交流,开展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选择性的学习。学校根据国际化生源的特点,选择支持多种语言的国际化教学平台Blackboard作为学校网络教学主平台,并将平台与学校教务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实现了用户、课程和注册关系的实时更新,极大地提高了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5)建设卫星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
为进一步拓展信息化教学环境,结合侨校国际化生源的特点,学校2009年建设了一套基于双向有线电视网的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接收国家广电总局允许的,境外文明、健康、富有知识性和学术性的卫星电视节目。该系统可实现卫星电视节目的直播、录制、远程审核、剪辑、校内IP点播等功能,目前可接收32套境内外电视节目。
2.抓好关键:建设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主要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建设简单易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积极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资源
为消除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中的技术顾虑,我们建设了简单易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帮助教师打破技术壁垒,轻松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该系列工具从建设至今已支持5400多个用户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教学资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根据学生特点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针对国际化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我们注重多种类型资源的开发和引进,既建设了系统的网络课程,又建设了专题学习网站,还建设了专业资源库、试题库、案例库、名师讲座、移动学习资源等。此外,我们还针对学生初始能力和汉语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积极开发建设全英资源、双语资源,并对同一知识点开发不同难度层次的扩展资源。通过对同一课程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立体化资源,方便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3)以项目立项的形式,推动高质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资源的建设质量,学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开展高质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项目实施从提交申请→项目答辩→项目立项→项目培训→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都有严格的程序。目前已立项九批595个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近年来,我校教师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得各级奖励219项,其中获得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奖81项。
3.多元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十分注重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成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教育技术等级培训、项目培训、岗前培训、网上培训、专家讲座、竞赛评奖、观摩交流等形式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出版了《教育信息媒体技术实用教程》等培训教材,目前已培训教师5000多人次,为信息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4.强化核心:分层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
信息化教学应用是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核心,我们根据学校教学状况采取了“初、中、高”的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提高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促进策略。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主要作为知识的展示工具,操作方法简单,实施方便,容易被教师广泛采用;中级阶段信息技术不仅要作为展示的工具,还要作为交流、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一阶段更加突出教学设计,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精神和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不仅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改进教学内容,创造教学模式,甚至改变教学组织架构。我们把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用一个双三角模型来描述,正三角表示信息化教学当前的状态,倒三角表示未来的发展目标,其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初级逐步发展到高级,最终高级应用被普及。为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具体每一阶段所采用的促进策略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促进策略我校信息化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授课率达98%以上,初级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已普及;大部分课程已转入中级发展阶段,网络教学平台中活跃课程数达1100多门;已立项301门网上优质示范课程,其中268门已结题,所有结题的课程都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开展了热烈的交互讨论,约有50%的课程已达到高级阶段的建设要求。许多课程开展了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深入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融合的规律,进行了辅助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主题探究、技能训练、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混合式教学,以点带面地推动了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5.建章立制:保障信息化教学工作稳步持续向前发展
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促进期,必须有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才能保障其长期稳定良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信息化教学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暨南大学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通知》、《暨南大学教师本科教学技能培训方案》、《暨南大学关于启动“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心”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除了在理念和政策层面外,我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还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和精神奖励,如对信息化教学的项目和成果在工作量考核和职称评聘时予以承认;对入选课程中心的课程发布公告并给予经费支持;对信息化教学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进行及时的宣传和奖励等,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效果
为进一步考察信息化教学和这些促进策略的效果,2012年底我们再次随机抽取了314名学生(外招136人,内招178人)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效果的调查。此次调查显示:学生平均网龄7.4年,95%的学生最经常上网的地点是宿舍,每天利用网络学习2小时以上的占30.6%,学习1~2小时的占40.44%,说明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已被学生普遍接受。关于信息化教学效果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汇总如表所示。
从此次的调查看,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效果持积极的肯定态度,他们对信息化教学感兴趣,认为信息化教学有助于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最新专业知识,更能满足需要,对学习有帮助,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并且对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具有比较大的积极作用。对比此前摸底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教学方式被师生普遍接受,信息化教学理念、硬件设施环境、资源建设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缩小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学生由于初始能力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赞同和认可。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说明学校所采取的教学信息化促进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以上,笔者以暨南大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为个案,对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一般规律及促进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其他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信息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应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根据各自教学实际,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发展与创新,以适应全球化时代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 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3.
[2]张一春,贾晓燕,刘平.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0.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3.
(编辑:杨馥红)
2.抓好关键:建设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主要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建设简单易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积极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资源
为消除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中的技术顾虑,我们建设了简单易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帮助教师打破技术壁垒,轻松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该系列工具从建设至今已支持5400多个用户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教学资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根据学生特点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针对国际化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我们注重多种类型资源的开发和引进,既建设了系统的网络课程,又建设了专题学习网站,还建设了专业资源库、试题库、案例库、名师讲座、移动学习资源等。此外,我们还针对学生初始能力和汉语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积极开发建设全英资源、双语资源,并对同一知识点开发不同难度层次的扩展资源。通过对同一课程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立体化资源,方便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3)以项目立项的形式,推动高质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资源的建设质量,学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开展高质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项目实施从提交申请→项目答辩→项目立项→项目培训→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都有严格的程序。目前已立项九批595个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近年来,我校教师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得各级奖励219项,其中获得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奖81项。
3.多元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十分注重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成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教育技术等级培训、项目培训、岗前培训、网上培训、专家讲座、竞赛评奖、观摩交流等形式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出版了《教育信息媒体技术实用教程》等培训教材,目前已培训教师5000多人次,为信息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4.强化核心:分层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
信息化教学应用是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核心,我们根据学校教学状况采取了“初、中、高”的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提高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促进策略。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主要作为知识的展示工具,操作方法简单,实施方便,容易被教师广泛采用;中级阶段信息技术不仅要作为展示的工具,还要作为交流、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一阶段更加突出教学设计,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精神和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不仅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改进教学内容,创造教学模式,甚至改变教学组织架构。我们把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用一个双三角模型来描述,正三角表示信息化教学当前的状态,倒三角表示未来的发展目标,其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初级逐步发展到高级,最终高级应用被普及。为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具体每一阶段所采用的促进策略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促进策略我校信息化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授课率达98%以上,初级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已普及;大部分课程已转入中级发展阶段,网络教学平台中活跃课程数达1100多门;已立项301门网上优质示范课程,其中268门已结题,所有结题的课程都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开展了热烈的交互讨论,约有50%的课程已达到高级阶段的建设要求。许多课程开展了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深入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融合的规律,进行了辅助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主题探究、技能训练、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混合式教学,以点带面地推动了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5.建章立制:保障信息化教学工作稳步持续向前发展
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促进期,必须有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才能保障其长期稳定良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信息化教学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暨南大学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通知》、《暨南大学教师本科教学技能培训方案》、《暨南大学关于启动“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心”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除了在理念和政策层面外,我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还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和精神奖励,如对信息化教学的项目和成果在工作量考核和职称评聘时予以承认;对入选课程中心的课程发布公告并给予经费支持;对信息化教学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进行及时的宣传和奖励等,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效果
为进一步考察信息化教学和这些促进策略的效果,2012年底我们再次随机抽取了314名学生(外招136人,内招178人)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效果的调查。此次调查显示:学生平均网龄7.4年,95%的学生最经常上网的地点是宿舍,每天利用网络学习2小时以上的占30.6%,学习1~2小时的占40.44%,说明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已被学生普遍接受。关于信息化教学效果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汇总如表所示。
从此次的调查看,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效果持积极的肯定态度,他们对信息化教学感兴趣,认为信息化教学有助于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最新专业知识,更能满足需要,对学习有帮助,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并且对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具有比较大的积极作用。对比此前摸底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教学方式被师生普遍接受,信息化教学理念、硬件设施环境、资源建设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缩小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学生由于初始能力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赞同和认可。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说明学校所采取的教学信息化促进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以上,笔者以暨南大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为个案,对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一般规律及促进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其他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信息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应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根据各自教学实际,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发展与创新,以适应全球化时代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 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3.
[2]张一春,贾晓燕,刘平.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0.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3.
(编辑:杨馥红)
2.抓好关键:建设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主要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建设简单易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积极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资源
为消除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中的技术顾虑,我们建设了简单易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帮助教师打破技术壁垒,轻松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该系列工具从建设至今已支持5400多个用户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教学资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根据学生特点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针对国际化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我们注重多种类型资源的开发和引进,既建设了系统的网络课程,又建设了专题学习网站,还建设了专业资源库、试题库、案例库、名师讲座、移动学习资源等。此外,我们还针对学生初始能力和汉语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积极开发建设全英资源、双语资源,并对同一知识点开发不同难度层次的扩展资源。通过对同一课程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立体化资源,方便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3)以项目立项的形式,推动高质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资源的建设质量,学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开展高质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项目实施从提交申请→项目答辩→项目立项→项目培训→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都有严格的程序。目前已立项九批595个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近年来,我校教师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得各级奖励219项,其中获得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奖81项。
3.多元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十分注重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成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教育技术等级培训、项目培训、岗前培训、网上培训、专家讲座、竞赛评奖、观摩交流等形式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出版了《教育信息媒体技术实用教程》等培训教材,目前已培训教师5000多人次,为信息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4.强化核心:分层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
信息化教学应用是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核心,我们根据学校教学状况采取了“初、中、高”的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提高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促进策略。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主要作为知识的展示工具,操作方法简单,实施方便,容易被教师广泛采用;中级阶段信息技术不仅要作为展示的工具,还要作为交流、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一阶段更加突出教学设计,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精神和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不仅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改进教学内容,创造教学模式,甚至改变教学组织架构。我们把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用一个双三角模型来描述,正三角表示信息化教学当前的状态,倒三角表示未来的发展目标,其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初级逐步发展到高级,最终高级应用被普及。为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具体每一阶段所采用的促进策略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促进策略我校信息化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授课率达98%以上,初级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已普及;大部分课程已转入中级发展阶段,网络教学平台中活跃课程数达1100多门;已立项301门网上优质示范课程,其中268门已结题,所有结题的课程都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开展了热烈的交互讨论,约有50%的课程已达到高级阶段的建设要求。许多课程开展了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深入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融合的规律,进行了辅助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主题探究、技能训练、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混合式教学,以点带面地推动了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5.建章立制:保障信息化教学工作稳步持续向前发展
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促进期,必须有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才能保障其长期稳定良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信息化教学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暨南大学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通知》、《暨南大学教师本科教学技能培训方案》、《暨南大学关于启动“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心”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除了在理念和政策层面外,我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还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和精神奖励,如对信息化教学的项目和成果在工作量考核和职称评聘时予以承认;对入选课程中心的课程发布公告并给予经费支持;对信息化教学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进行及时的宣传和奖励等,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效果
为进一步考察信息化教学和这些促进策略的效果,2012年底我们再次随机抽取了314名学生(外招136人,内招178人)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效果的调查。此次调查显示:学生平均网龄7.4年,95%的学生最经常上网的地点是宿舍,每天利用网络学习2小时以上的占30.6%,学习1~2小时的占40.44%,说明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已被学生普遍接受。关于信息化教学效果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汇总如表所示。
从此次的调查看,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效果持积极的肯定态度,他们对信息化教学感兴趣,认为信息化教学有助于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最新专业知识,更能满足需要,对学习有帮助,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并且对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具有比较大的积极作用。对比此前摸底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教学方式被师生普遍接受,信息化教学理念、硬件设施环境、资源建设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缩小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学生由于初始能力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赞同和认可。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说明学校所采取的教学信息化促进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以上,笔者以暨南大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为个案,对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一般规律及促进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其他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信息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应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根据各自教学实际,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发展与创新,以适应全球化时代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 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3.
[2]张一春,贾晓燕,刘平.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0.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3.
(编辑:杨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