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诗词的关系探析

    金晨鹭

    摘 要: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除绘画本身外还包含诗词、书法和印章,这些元素构成了中国画的显著特点。中国字,最早是来源于画的象形字,以画达意。故字或画,多少都含有诗意,皆离不开意境。传统中国画丰富的精神内涵、审美理念和思维特点体现了中国画文学性的主要内容。诗词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分支,其文学性作为中国画的养分使中国画成为一朵生命力旺盛、永不凋落的独秀之花。文章以古代诗词和中国画间的相互交融为主题,来逐一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画;诗词;文人画;诗画

    一、 诗画的产生

    中国诗歌最早起源于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时期,继《诗经》之后,《楚辞》成为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第二个丰碑。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纷纷归隐田园,寄情于山水,并借此创作,“山水田园诗”也就顺势而生。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单从出现的图案而言,直到汉代以来一直都偏重实用性。它们或为政教服务,或为宗教服务。魏晋以后,绘画才开始走向实用性。到了宋代,受到政治的影响,中国工笔花鸟绘画达到了顶峰。

    然而真正将诗、画联系起来的是刘褒。他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图二幅。后发展到晋代,顾恺之又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东晋末期,由于朝代的更迭动荡,大批的士大夫决心归隐田园,由此涌现出一批山水画家。他们无意识地将诗与画结合起来,有时以诗为画,有时为画赋诗。唐代时,诗画结合已经十分明朗。因而王维还提出了千古定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后,越来越多的诗人画家把此作为目标,想要达到此种境界。

    二、 诗画同源

    国画和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瑰宝。虽然在技法上有所别,但追根究底,还是同源。自秦国统一六朝以来,儒家文化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同时还有老庄之道、佛学易经等文化,对中国画与古代诗词的结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画与古代诗词的兴起中,由于画家和诗人所接受的文化思想大体一致,受到了思想上的熏陶,所以他们所描绘的景象或是所创作出的诗句皆有着相似的意韵。

    在古代中国画的创作中,大多都是在描绘客观对象。先秦时期的象形图案是为了能够记录当时人们生活所需的一种方式;发展到唐代,出于为政治服务的目的,画家以宫廷中贵妃侍女的真实生活为蓝本,记录宫廷中富丽堂皇的生活;到了宋朝,皇家画院与民间画家将工笔花鸟画推向了高峰,他们以生活中常见的花鸟树虫为参考对象,以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手法生动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景物;辗转到明清时期,多以写意画盛名,创作出众多千古名画。

    古代诗词虽是一种由文字堆砌组合而成的诗句,但它是一种形象思维。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学的解释上,我们把它看作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夜风霜,光秃秃的枝头被皑皑白雪覆盖,好似暮春时节的朵朵梨花。古诗在寥寥数字间,就能使人们在脑海里展现一幅画面,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诗画同源的另一方面是在于写诗、绘画都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表达方式。

    在诗词的创作中,诗人们往往看到一些事物后联想到另一事物,然后注入丰富的情感内涵,用自己的学识将其精炼简化,用最生动的词去营造一种氛围。这就是东晋时期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这一理论的直接体现。绘画也是同样的。在创作中,画家们都是全身心地投入,认真地观摩,准确地把握精、气、神。西方的美术家贡布里希曾说道,中国美术既不像希腊美术那样表达自己所见之物,也不像埃及美术关心形象的不朽,而是在艺术中表达一种可以被称为诗兴的感觉。

    三、 诗画相融

    诗画相融,顾名思义二者相辅相成。苏轼是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实践者。他在评论唐代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认为诗画相融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画作中的诗、画二者结合,另一个是思想上的交融。

    绘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会受到时间、空间、季节等因素的限制,而古诗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上天入地,古往今来,花开云散,都能营造出一种意境。到了宋代,诗画结合慢慢发展,有了一种新的名词——题画诗。题画诗是因画而生,它介于诗歌和绘画之间,是诗画艺术结合的最典型体现。画者用题诗这一方式来更好地诠释自己所作画面的中心思想,给观者更深刻更直接的感悟。当然,也有画家并非为画赋诗,而是为诗作画。美术大家丰子恺先生就曾为云南诗人严中英的《春日偶成两叠原韵(其二)》的后面两句诗“填就香词无处赠,玉栏杆外教鹦鹉”作画。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得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所以诗画之间不仅关系密切而且相互融合,相互辉映。无论是在国画中还是诗句里,作者都非常注重意境的表现,即画面或诗句能给人营造出怎样的氛围。同样是七言绝句,相同的字数,诗人往往能选用最合适的字眼来营造诗句中的环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中国画强调留白,即十分注重画韵。诗画相融,在本质上的追求相同,皆追求相同的意境。

    四、 诗画相通

    中国画强调意境,注重留白。古代诗词也十分强调意韵。所以,两者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首先,在表现手法上,我认为两者有共通之处。在古代诗词里,有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反衬等。苏轼曾这样描绘杭州西湖的景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像是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是淡妆的西施,都是一样的美丽动人。在古诗词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不仅能使诗句朗朗上口,同时还能增加诗的韵律感和画面感。李白在《将进酒》中寫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在这里,李白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衬托黄河之气势雄伟,犹如天上之水般奔腾而来。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也会运用此类手法。在人物的造型和构图上,往往会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画面,以此来传达画者心中之语。

    诗人也好,画家也罢,他们总是在平凡朴实的生活题材中积累点滴,这就是诗画相通的另一方面:取材来源的相通。古时,诗人往往是一种文化地位的象征,他们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的才子。所以诗人即是文人,他们的学识高,处于相对上流的交际圈,他们可以隔三差五地相约庭院,观梅赏雪,附庸风雅一番,诗句中的景象皆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而画家,起初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也许作画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唐代的张萱,他所作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述的是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姊妹虢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场景。当后人对于虢国夫人的身份无法确定之时,就从同一朝代的诗人杜甫的诗句“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中来寻找些蛛丝马迹。因为取材相同,在诗画相互结合的基础上,为历史提供一种考证,对于鉴赏中国历史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诗画相通,在取材的来源上有着一致性,在表现手法上也是相互借鉴,同时在艺术追求上也有着同一目标。诗词与中国画一样,都追求突破,想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达到新的高度。古代诗词一路发展至今,我们生活的语言已被白话文所代替,原本相对复杂的繁体字也已简化到不能再简单的简体中文,所以诗词的发展也需要有新的突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回顾近现代的那些著名诗人海子、艾青等,他们都是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同理,中国画发展至今,也需要新鲜血液,年轻画家们都渴望推陈出新,以年轻一代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赋予中国画新的内涵与生命力。如今有了新工笔一词,代表着中国工笔画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画面的精良制作,同时还强调着立意与新的技法要求。在山水画里,先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后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前人的高度难以企及,后人们惟有开辟新径,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五、 结语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有了新的形式与内容,而诗歌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诗画间的关系密切,两者结合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诗画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诗可以向画渗透,画也可以向诗靠拢。诗画同源,迁想妙得;诗画相融,相得益彰;诗画相通,气韵生动。中国画在不断的突破,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表现技法上,前人们留下的画卷和文献为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国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然而如何能在把诗词和中国画很好的融于一体的同时,又能展现当代中国画新的内涵与生命力,这就需要大家更多的思考与实践。总言之,中国画与诗词之间相辅相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无疑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陈通顺.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3]曾景初.中国诗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

    [4]张起亚.中国画的灵魂—哲理性[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5]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

    [6]周旻.中国书画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7]鄧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北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相关文章!
  • 基于互文理论的影视化深度融合

    王云++王霞互文性是保加利亚籍法国著名女性学者克里斯达娃率先提出的,最初仅特指针对文本创作与文本研究的一种技巧性学术术语[1],然

  • 钢琴二重奏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

    王四川【摘 要】钢琴二重奏是钢琴演奏的一种演奏形式,因为它可以分解成双钢琴和四手联弹,所以对演奏者之间的配合要求标准较高。与此同时

  • 中国动漫IP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摘 要:近年来,全球动漫领域诞生了许多超级IP,从动漫IP到城市IP,成为不少国家和城市对外宣传推介的独特方式。现在的IP形式是影视动漫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