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党组织的育人功能和实践路径

    薛雅帅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党组织的育人功能和高校立德树人的理念是统一的。立德树人既是高校党组织的职责所在,又是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导向。高校党组织为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也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 键 词] 高校党组织;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181-01

    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指导高校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高校党的建设、改革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高校党组织育人的内涵

    党组织育人,是指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二级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组织建设和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党组织的育人职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党建工作和活动中,促进师生全面发展。高校党组织育人的内涵,是党委对“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的统领;高校党组织育人的目标,是党委对“培养什么的人”这个问题的统领。高校党建工作不仅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重要的育人过程。

    二、高校党组织育人的功能定位

    高校党组织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单位,党组织育人的功能定位支撑着党组织育人目标的实现,体现着党统领育人工作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引领导向、凝聚鼓舞、精神塑造三个方面。

    (一)引领导向

    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而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发挥着组织者和倡导者的作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都是党领导下的组织,是党密切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加强与改善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使其真正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心。

    (二)凝聚鼓舞

    高校党组织育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用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格。由此,高校党组织应以思想理论凝聚人、工作事业凝聚人、组织纪律凝聚人、良好的环境凝聚人,调动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精神塑造

    党组织的精神塑造功能,就是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基础性工程,集教育熏陶、人格感染、实践养成于一体,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构筑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持久动力。

    三、高校党组织育人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运行机制,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

    围绕“大党建”工作思路,校党委统筹领导全校立德树人工作,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干部、教师和辅导员各方参与,打破部门壁垒,从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入手,从顶层设计和大学治理角度实现各工作环节之间的通力协作和优势互补,实现教师、学生、党建、团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统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外拓展培养的水平,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树立“大思政”的生态理念,建立“大思政”的生態环境,创立“大思政”的生态格局,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二)改善组织结构,实现“四位一体”的模式

    以校党委为核心,以二级院系党组织为重点,以基层党支部为骨干,以党员师生为基础,层次分明,形成“四位一体”的党建育人工作模式。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整合育人资源,在治理层面为党建统领的育人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发挥教师在建立合力机制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利用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导师与学生近距离、常接触、易沟通的优势,以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熏陶学生,为学生“导”方向、“导”目标、“导”思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明确各自职责,建立党组织“工作清单”

    明确各级党组织的育人职责,坚持三级联动抓,形成横向部门联动协调,纵向三级互动的高校工作环境,形成工作合力。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校党委书记、二级院系党组织书记、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育人的责任清单,明确三级党组织书记责任,对抓党建育人的要求进行量化,如对二级院系党组织书记“育人工作思路、品牌设计载体、创新工作思路”等方面的任务,对基层党支部“基础工作资料、育人特色项目、主题党日活动”等任务,确保责任清单可执行、可考核、可监督。

    (四)统合工作内容,优化立德树人“大环境”

    党组织育人,就是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把育人工作落实到政策贯彻执行中、落实到教材课堂头脑中、落实到校园文化育人中,使师生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建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向大学生认知信仰体系的转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故事的时代价值,强化价值认同,引领广大学生不仅成为中国故事的聆听者,而且积极成为当今中国价值观的实践者与缔造者;培养大学生在继承传统美德、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基础上,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贯穿到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涵养育人的生态环境,厚植优势,构筑鲜明的育人特色。

    参考文献:

    [1]肖柯.大学生党建统合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7(4).

    [2]赖金茂.基于协同视角的高校党建工作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9).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蹲踞式起跑》教学案例

    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课题:蹲踞式起跑课型:新授授课人:范国玺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蹲踞式起跑的方法。2.技能目标

  • 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

    陈维刚【摘? 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较阅读就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并且有效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