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探寻
邹金钰
【摘 要】 历史教学担当着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任务。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他们主体作用。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我们就必须创新策略,运用多样化方法来进行落实。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主体地位;凸显;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必须从传统师道尊严课堂中走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教致力于学、为学服务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知道,传统课堂,教师采用的是“满堂灌”,重讲解,这样的课堂使得学生被动接受,没有一点主体性。而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今天,要求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贵有疑。思、疑是调动学生思维参与学生的有效触发器,是促进学生全身心学习的最有效方法。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教有疑”策略来调动学生思维参与,落实到教学中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为问题情境,把历史知识点形成“问题串”,通过“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解决中又以疑导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样,就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参与,促进其学习效果提升。
二、引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保证。当学生有了切实可行的學习方法,就能学得主动,有效果,成功体验又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主体性更彰显。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注重学习方法授与,达到“不教自能学”的目的。钱伟长先生曾说过:“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最关键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方法、规律的教学。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中“黄帝”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历史人物,教师必须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方法做一介绍,也就是要抓住历史人物所处时间、身份、活动事迹,以及有何历史作用或影响等去学习。又如在世界史中讲到资产阶级革命时,先让学生了解把握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即革命的背景或原因、领导阶级、革命对象或任务、革命纲领、结果或意义、起止时间等七要素,然后举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个典型内容,让学生自己自学、体会,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让同学起来归纳,老师及时指正、小结,形成正确、完全的结论。等讲到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甚至是一战和二战,都可依次类推,试验下来效果极好。所以凡第一次讲到的问题,教师千万不可忘了“小规律”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和小规律以后,逐渐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从而乐于学习历史。我想今后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就是方法太单一,引不起学生兴趣,学生主动性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降低。而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中被吸引,进而主动起来。
(一)搭建动手实践平台,突出学生主体性。初中学生好动的年龄特征,要求我们不能少了实践操作,特别是在讲解空洞抽象的使人感到枯燥、乏味的历史时,最好能让学生获得动眼、动身、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在亲自感知、操作、实践的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并发展智力、能力。这样更能突出学生主体性。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时,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动手用橡皮或土豆来雕刻汉字,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琢磨、用心雕刻,兴趣昂然、记忆深刻,也很好的体会到四大发明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我们还可以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地再现历史和感知历史。我就曾经在讲授“和同为一家”时,指导学生演出课本剧“吐蕃使者求婚”和“文成公主入藏”,在这个情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在两年后,曾参与演出的同学对于这一段历史还是津津乐道。
(二)引导相互交流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师就必须要站在引导者、组织者的角度去实施教学,这是新课标明确课堂主体理念时,给教师赋予的角色任务。从实践来看,诚然,教师如果很好地发挥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作用时,灵活的组织方式就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我们实施教致力于学的合作学习时,我们如果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相互交流讨论中来,他们的主体性就会很好地彰显作用。例如,在论述“我心目中的秦始皇”时,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使学生学会了应该如何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动脑,能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参观古迹、遗址、纪念场所感知具体的历史环境,专访近现代社会的经历者,以他们的讲述为辅教材,这样通过语言、文字、实物、场景、图片、音响、多媒体等多种信息载体,化平面的视觉感觉为立体的视听感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思维,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参与中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成为主体,发挥主体建构作用,提升自我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J].考试周刊,2016年。
[2]王久义,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J].读与写,2012年。
[3]苏德贵,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