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四川道教广成坛使用的科仪与音乐

甘绍成
摘要:在四川道教科仪音乐的发展历史上,作为清代火居道行坛派中形成的一个支派——广成坛,它在继承我国唐宋元明以来道教科仪音乐的基础上,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完整、自成体系的四川广成坛科书——广成仪制,而且还开创了四川广成坛的道教科仪与音乐。其中,以该派命名的“广成韵”早已成为中国道教音乐地方韵中家喻户晓的一大韵腔,是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项目,在我国道教音乐中独具一格,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根据清代四川道士陈复慧辑录和编著的《广成仪制》《雅宜集》,探讨清代四川道教广成坛使用的科仪和音乐,以弥补四川道教科仪音乐在清代研究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四川道教;广成坛;《广成仪制》;《雅宜集》;陈复慧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2-0003-12
引言
《广成仪制》与《雅宜集》是清代乾嘉年间四川著名道士陈复慧(字仲远,号云峰羽客)辑录和编著的两部重要道书,其中,《广成仪制》是一部道教科仪丛书(以下简称“科书”),全书共40卷,目次按卷排列,其名目既包括斋醮类科仪,也包括经忏类科仪。除多数为每卷数集外,个别卷则仅有1集,既有刻本,也有抄本,均采用宣纸印刷为长32厘米、宽20厘米的开本。书中字体见方1.2厘米,很便于道士在法坛中演礼时阅览,依科行事。1994年,巴蜀书社还将绝大部分属于光绪、宣统以及民国年间成都二仙庵藏板的《广成仪制》丛书收录进《藏外道书》第13~15册,共收陈复慧校辑、校录的道教科仪书籍270余集。值得说明的是,在该书编录的每集科仪中,除多数刊刻有书名、编辑者、刊刻时间和藏板地点外,另有一部分则仅有书名、编辑者而没有刊刻时间和藏板地点。从编辑者的名字来看,大部分科书的编辑者题写为“云峰羽客陈仲远校辑”,如《广成仪制·九天生神正朝全集》《广成仪制·九天生神总朝全集》《广成仪制.九幽正朝全集》等即是;另有一部分的编辑者题写为“武阳云峰羽客陈仲远校辑”,如《广成仪制.九天生神正朝全集》《广成仪制·九天生神总朝全集》《广成仪制·九幽正朝全集》等即是;极个别的编辑者则题写为“云峰羽客陈仲远校录”或“唐世广成天师杜光庭宾圣修集”,如《广成仪制·诸品大斋醮告符启坛集》《云台仪九龙祈雨启师演戒全集》等即是。还有极个别科书,虽有书名、刊刻时间和地点,但没有任何作者,如《广成仪制·玉枢九光雷醮削影科仪集》即是;从书籍刊刻的时间来看,多数科书的刊刻时间为清宣统年间,如“宣统元年”“宣统元年岁次乙酉仲夏月”“宣统二年庚戊岁重刊”“宣统三年辛亥”等;也有部分科书的刊刻时间为民国年间,如“民国壬子年重刊”“大汉中华民国三年刊刻”“民国三年岁次甲寅孟夏月穀旦重刊”;也有极个别科书如《广成仪制.诸品大斋醮告符启坛集》,书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刊刻时间记载,但可以从该书第一页文字提到清乾隆年间举办道场活动的时间如:“皇清乾隆。十。年岁次。。月建。。日朔日○○越○日及○日朞良吉,谨为○地分○信等请建○某道场”进行推断可知,该科仪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已出现。然而,无论《广成仪制》中收录的相关科书刊刻于何年,但它们的板存地点都为“四川成都二仙庵藏板”。
《雅宜集》,全名《玄宗通事雅宜集》,是陈复慧所著的另一部供道士修建斋醮道场设坛,撰写章表、申状、榜意、疏牒、词笺、对联等各种文案时参考、借鉴的案头工具书。关于刊印该书的缘起和用途,据陈复慧在《雅宜集》卷一《募刊雅宜集引》中说:“予自幼叨依元教,受事经科,留意于斯者二十余年,所积疏稿约计有百余条,俱因事立言,虽词语未工,而循真究实,幸免虚浮之弊。不惭鄙俚,欲付枣梨。……倘克圆功,亦可为坛门之一助。”全书共四卷,取“灵机畅达”四字分别作卷名。卷一为灵集,收录有序记类和榜意类;卷二为机集,收录有表疏类;卷三为畅集,收录有杂文类和事文类;卷四为达集,收录有叙联类。”此外,书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清代四川青城山一带举办道场活动的史实,以及四川道教科仪执行者分工方面的内容。
以上两书,尽管它们的用途不尽相同,但对我们研究清代四川道教的斋醮科仪与音乐的类别、用途、曲目数量及名称等方面均能够提供或多或少的帮助。
一、清代以来四川广成坛的创派人陈复慧
(一)广成坛由来
广成坛是清代至今四川行坛派中的一大道派,它的由来已久,其前身当系东汉时期在西蜀青城山一带产生的天师道正一派。明末以前,该派一直活跃于青城山乃至整个巴蜀;明末以后,由于历史原因,该派走向衰落,由道观转人民间,并以火居道行坛派的面目出现。为了取得合法的道士资格,求得自身的生存空间,该派道士不得不加入当地的道教会组织,并挂名向当地有影响的全真道科仪道士学习斋醮科仪音乐,这在过去的青城山下灌县及其邻近诸县城镇、乡村是很普遍的。
清初以来,青城山下灌县(今都江堰市)及其邻近诸县先后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行坛派道士。据调查,在民国时期,成都有一百余人,温江县有三百余人,崇庆县有一百余人,灌县有三百余人。这些道士,分别隶属于川西不同名称的民间坛派,如广成坛、法言坛、清微坛、灵宝坛、先天坛、道德坛、混元坛和正一坛等。其中,以广成坛最具影响,其次是法言坛。据民国《温江县志》载:“近世羽士建修道场有两派:一为广成坛,即陈复慧启;一为法言坛,则开派于双流举人刘沅。”
(二)陈复慧生平
关于陈复慧的生平,据《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载:“陈复慧,号仲远,住持温江盘龙寺(一说龙盘寺,笔者注),注(著)有《雅宜集》行世。”另据民国《灌县志》载:“陈仲远,别号云峰羽客,青城道士。淹博能文,曾校正《广成仪制》数十种,著有《雅宜集》。清乾隆年间,邑人患疫,仲远为建水陆斋醮,会川督巡境临灌,闻于朝,赐南台真人。”又据《广成仪制.原序》载:“祖师兰台亚史陈公仲远,法派复慧大真人,原系新津县江家沱人氏,名宽仁,行二。生于大清雍正甲寅年(公元173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卯时。父希觊,母李氏。公三岁离母随父汉州贸易。七岁亡父,无靠,拜老君观长老毛公(法派来玉),出家为道,投陈贡生门下受业多载,聪敏过人,儒理淹通。公二十,毛公羽化,师兄各爨,公携分受银三百两,来至温江县兴利场文武官二十载,接龙盘寺为业。公博览群书,熟知典籍,著文、制录《连珠》《雅宜》二集,《广成仪》斋醮科本,裕国裕民,无不应验;并符篆、笺表、申章、词牒,不下二三百集,刊板者尚少,誊写者尤多,盖其间之苦心擢发难穷迨。乾隆三十八年,金首作乱,大振王师军,兴五载,至四十三年唱凯之日时,闻鬼哭之声当奉,督宪文翁命我祖师修建水陆大斋,遂而阴夜澄清,阳垣利泰。旋蒙制宪将《广成仪》并六朝诸书,具文咨部恭呈御览始荷,皇恩增添‘制字,书可传世,论为翰院之材。公年六十有九,于嘉庆七年季秋月,神返清虚,弃红尘。即将祖师凡体葬寺侧癸山,丁向其地,沟河夹心,水秀山明,真吉地也。”民国《温江县志》亦载:“羽士陈复慧,字仲远,新津县人。少时即好黄老,学徒汉州老君观道士毛来玉,受玄门奥旨,后来温江住龙盘寺羽化,著有《广成仪制》《连珠集》等书。”以上记载,可知陈复慧生于大清雍正甲寅年(公元173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清嘉庆癸亥年(1803年),生年共69岁,他在辑录斋醮科仪和撰著科仪词文方面的成就,深得清廷器重。
(三)陈复慧道士身份
关于陈复慧的道士身份,民国《灌县志》说他“别号云峰羽客,青城道士,渊博能文……”,而另三种记载均说他住持“温江龙盘寺”,即为温江龙盘寺道士。但是,由于温江龙盘寺在清代时属于全真道龙门派碧洞宗系统,而碧洞宗的由来的确又与青城山有关,所以在《灌县志》中把陈复慧说成是“青城道士”也是合理的。正如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四卷138页中说:“该宗以成都二仙庵、青城山天师洞为传播中心,逐渐向四川其它州县发展,后来四川许多县的宫观都有该宗道士作主持。”除温江龙盘寺以外,就连陈复慧出家时住过的汉州老君观(后改名汉州元妙观)也是碧洞宗系统。因此,陈复慧最初当属全真道龙门派碧洞宗道士无疑。
既然陈复慧原本属于一名全真道士,那么他又怎么成了后世川西行坛派之一“广成坛”派的创始人呢?其原因主要是:
清代以来,龙门派碧洞宗已在全真道原来“只专主内丹修炼,不尚符篆,反对黄白之术”的基础上,也提倡兼顾科教,声称“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并借鉴和吸收正一道“重斋醮,尚符篆”之长,继承并发展了古代道教的传统科仪。正如前引二仙庵藏板《广成仪制·原序》云:“夫自科教有传,阐宗风于上古,玄仪特授,留模范于后裔。饮水思源,理故然也,维我祖师兰台亚史陈公仲远。”正因为此,在陈复慧辑录的270余集《广成仪》科书中,绝大多数都是和古代道教科仪尤其是汉唐以来正一道的科仪有关。由此看来,全真道要“弘扬大道”,就必然要兼顾科教;要兼顾科教,而最捷径的方式就是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借鉴和吸收正一道的斋醮科仪,使之变为自己的东西。因而,李养正先生在其主编的《道教手册》第116页中认为:“自元明以降,正一与全真相互交参,龙门派道士颇有学正一法并以祈祷斋醮名世者。”而陈复慧正是这样的道士。
正因为陈复慧本人兼有全真和正一双重身份,所以在他的门人弟子中除一部分是全真道士以外,而很大一部分则是火居道行坛道士。难怪清末民国以来,青城山下及其邻近各州县的行坛道士都把他视为广成坛派的创始人而加以供奉。就连陈复慧羽化后,他的茔地也是由一位温江县的行坛道士董圆青经营。
(四)陈复慧创派经过
我们从陈复慧的生平中得知,清乾隆时,陈复慧即是龙门派碧洞宗中一位出色的科仪道士:他不仅“聪敏过人,儒理淹通”,而且还“博览群书,熟知典籍,著文、录制《连珠》《雅宜》二集,《广成仪》斋醮科本”“并符篆、笺表、申章、词牒,不下二三百集”,同时还受命四川总督在青城山下灌县武庙亲自主持了一个多月规模宏大的“太上玉篆鸿斋水陆广济道场”,深受朝廷命官所器重,其声名大振。他所辑录、整理的《广成仪》还被朝廷赐添“制”字,命为《广成仪制》一书,准予传世;而他本人亦被“论为翰院之材”,敕封为“兰台亚史少微光范和光敏悟陈大真人”。自此以后,他便以“兰台派”教祖的身份进行传教。该派也就是后来名冠川西的“广成坛”派之前身,从《广成仪制.原序》中可知,该派还保留有32字派谱:“光开兰碧,仲绍体纯。妙元自溥,化理维新。圆融大洞,了悟上真。领依正果,乃日广成。”
尽管陈复慧在川西开创了“兰台派”——广成坛,但他的弟子们在递相传承中,却仍以龙门派派谱取法名。如在陈复慧所著《雅宜集》一书“序”末就注有“《玄宗通事雅宜集》,武阳云峰羽客陈复慧仲远著,嗣派徒张本学、罗本章,门人魏本善、高本远、许本述、王本昱、胡本固、雷本原梓行”字样,这些门徒正是陈复慧下一代传人的法名。另据本人曾经考察过的几十位广成坛道士来看,他们的法名也都全部按龙门派派谱“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来取。
虽然广成坛派的教祖陈复慧原来是一位全真道龙门派碧洞宗道士,但他创立的“兰台派”——广成坛却与龙门派碧洞宗大相径庭,经过其门人的发展演变,在教旨教规上却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正一火居道行坛派:该派不仅重符篆斋醮,而且还可以允许道徒结婚,散居家中,同时允许道士在非斋期茹荤腥,平时著俗装,过自由的宗教生活。正如民国《灌县志》中所说:“晚近道徒不住观而家居者,专以诵经谋衣食,其说不外地狱天堂,与释氏之下乘绝相类,又神仙家之变体矣。”“正因为如此,陈复慧创立的广成坛派才成为后世所公认的一个在川西地区极有影响的道派——行坛派;而这一坛派使用的音乐,则称之为行坛音乐。”
二、清代以来四川广成坛使用的道教科仪
(一)科仪类型
据清代道士陈复慧辑录的《广成仪制》丛书中之《广成仪制目录》统计,可知清代四川广成坛使用的道教科仪——广成仪,其名目之多,内容之丰富,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斋醮科仪类
卷一有《告符启坛》《开坛启师》《告龙迎水》《荡除氛秽》《敕水禁坛》《安奉灶君》。
卷二有《关召符使》《关告投文》《藏棺隐景》《安奉临坛》《奏请玉札》《预行抽魂》《大开方隅》《关召亡灵》《安建寒林》《十王转案》。
卷三有《受职签押》《建坛启师》《请经启事》《迎銮接驾》《颁行诏命》《大放赦文》。
卷四有《迎请符简》《行符告简》《四大归空》《五灵梵度》《东岳正申》《聚魂五总府》《生神正朝》《欵驾停科》。
卷五有《正启三元》《扬幡招告》《庭参九皇》《天曹正朝》《安镇真文》《祀贡诸天》《金木日月》《九宸正朝》《九幽正朝》。
卷六有《童初五相》《迎斋上供》《正申冥王》《正申丰都》《血湖正朝》《言功设醮》《开通业道》《传授戒言》《祀供井泉》。
卷七有《生神早朝》《生神午朝》《生神晚朝》《生神总朝》。
卷八有《玉帝大表》《大表符篆》。
卷九有《度人早朝》《度人午朝》《度人晚朝》《度人总朝》《朱陵黄华》《救苦正朝》《雷门谢将》《圆满饯驾》。
卷十有《敕破九狱》《漂放河灯》《祭赏神夫》《十王告简》。
卷十一有《谢土启坛》《祀地正朝》《谢土真文》《阳醮明灯》《谢土安龙》《安镇九宫》《安位香火》《禳蚁判散》。
卷十二有《阴醮启请》《宣经迎龙》《五方投告》《五方明灯》《宣告九宫》《标山安镇》《祭献亡灵》《奠谢古墓》《炳灵接限》。
卷十三有《斗醮启师》《斗醮召合》《斗将会将》《斗醮皇司》《斗醮迎驾》《南斗正朝》《南斗祝文》《北斗正朝》《十一大曜》《金玄羽章》《星主正朝》《十八诰》。
卷十四有《斗醮朝元》《五星顺度》《静斗燃灯》《先天礼斗》《拜斗解厄》《朝元咒枣》《接寿正朝》《课盆关报》《三景玉符》。
卷十五有《誓火早朝》《誓火午朝》《誓火晚朝》《离明正朝》《醮品祀火》《誓火水坛》《谢火全集》《河图三辰》。
卷十六有《人镇早朝》《人镇午朝》《人镇晚朝》《河图早朝》《河图午朝》《河图晚朝》。
卷十七有《祈雨建坛》《祈雨请师》《祈雨启水》《水府三界》《水府召龙》《龙王正朝》《正启三圣》《关告雷神》《祀供水府》《祀供风伯》《扬泗正朝》《观音正朝》。
卷十八有《玄科迎师》《玄帝正朝》《川主正朝》《关帝正朝》《文昌正朝》《洞渊正朝》《和瘟正朝》《匡阜玉赦》《祀贡匡阜》《年王八圣》《祛瘟告符》《建坛伏魔》《和瘟遣舟》。
卷十九有《雷廷正朝》《祀供雷廷》《玉枢镇静》《祀供太阳》《雷醮削影》。
卷二十有《血湖启师》《血湖三申》《黄篆五院》《天医正朝》《血湖关将》《血湖迎真》《血湖六幕》《三途五苦》《破暗燃灯》《血湖曲赦》《血湖大斋》《祀供虫蝗》。
卷二十一有《保苗投文》《保苗扬幡》《保苗迎真》《保苗炎帝》《保苗忏悔》《保苗祭符》。
卷二十二有《度人建坛》《过度三界》《保举四符》《升真清旦》《升真午朝》《升真晚朝》《度人谢真》。
卷二十三有《太清章》《表章总朝》《预祝圣诞》。
卷二十四有《九皇庆祝九朝》。
卷二十五有《九皇朝元九朝》。
卷二十六有《四九启师》《祥三十六解》《亡三十六解》《金刀断索》。
卷二十七有《祷结黄幡》《催结黄幡》《谢幡还神》《三皇甲子》《解坛散界》《祝国仪文》《致谢帅将》《祀供蓥华》《皇幡云篆》。
卷二十八有《水火璚篇》《水火炼度》《水火符篆》。
卷二十九有《报答四恩》《十种报恩》《报恩左案》《报答右案》《南斗炼度》《对灵救苦》《往生早朝》《往生午朝》《往生晚朝》。
卷三十有《六时启请》《二时度人经》《三时生神章》《四时清静经》《五时救苦经》《六时生天经》《铁罐斛食》《水陆召孤》。
卷三十一有《迎王姥驾》《禳关祭将》《解禳痘疹》《禳关度煞》《解送白虎》《大洞经篆法》。
卷三十二有《五老正启》《受生填还》《金篆受生》《受生迎库》《传度引篆》《冠巾科仪》。
卷三十三有《灵祖正朝》《三元斋左案》《三元斋右案》《三元符简》。
卷三十四有《丰都斋左案》《丰都斋右案》《申启城隍》。
卷三十五有《十王斋十转》《十王斋左案》《十王斋右案》《十王绞经》《十王启师》《十王建坛》《十王奉真》《十王忏悔》。
卷三十六有《生神九转》《生神符篆》《九炼返生》。
卷三十七有《度人题纲》度人左案》《度人右案》。
卷三十八有《度人十转》《九天炼度》《救苦题纲》。
卷三十九有《三元迎驾》《上元庆圣》《上元祈福》《上元庆灯》《中元庆圣》《中元忏罪》《中元回耀》《下元庆圣》《下元解厄》《下元破暗》《泰山愿十二朝》。
卷四十有《萨祖铁罐》《斋醮符篆全》《道藏辑要》《玉皇集经》《玉经笺注》《道学薪传》《请雨龙王经》《龙门心法》《祈雨文》《坤缘学路》《全真韵本》《女丹合篇》《六经同函》《灵宝文检》《心香妙语》《雅宜全集》《三天秘法》。
2.经忏科仪类
分别有《玄门早坛》《玄门午课》《玄门晚课》《三元尊经》《北斗真经》《南斗真经》《三斗真经》《五斗真经》《禄库真经》《玉枢真经》《火车真经》《土皇真经》《静斗朝仪》《八阳真经》《度人妙经》《生神妙经》《东岳妙经》《城隍尊经》《十王尊经》《血湖妙经》《破胆真经》《大乘妙经》《大洞仙经》《女青戒经》《三十六部尊经》《血湖上中下》《东岳法忏》《救苦法忏》《三元水忏》《北极法忏》《三元旱忏》《太乙法忏》《九幽法忏》《斗姥法忏》《雷祖法忏》《慈航宝忏》《岁君法忏》《土皇法忏》《万灵宝忏廾四卷》《朝天宝忏十卷》《虫蝗法忏》《真武法忏》《十王法忏上下》《丰都法忏》《十王大忏十卷》《火官法忏》《北斗法忏》《灶母真经》《灶王真经》《丰都妙经》《谢雷尊经》《保苗真经》《城隍度亡经》《川主妙经》《火官真经》《报恩真经》《真武妙经》《桃园明圣经》《道德真经上下》《斗姥真经上中下》《观音品经》《大洞宝忏》。
(二)仪职分工
有关清代四川广成坛科仪中的仪职分工,根据陈复慧辑录和编著的《广成仪制》《雅宜集》两部丛书所列的仪职名称来看,二者既有相同的仪职称谓,也有不同的称谓。其中,据《广成仪制》丛书各科仪专集提供的文字内容看,对科仪道士的称谓大体有执事者、高功、主坛、法主、法官、法师、班首(分龙班/龙单、虎班/虎单)、都讲、奏事官、左案、提科、表白、右案、威仪(分左威、右仪)、主经、副经、礼师、司乐、司鼓、司金、司磬、司螺、书记、香参礼者、执殿,以及道士、道侣、道众、法众、大众、羽士、羽职、羽流、羽俦、羽员、家主信人、篆职、法职等;另据《雅宜集》卷一《为水陆道场僉签立书记榜》《为水陆道场僉签立经员榜》条中提供的文字内容看,清代四川广成坛道士举办斋醮活动时,对科仪道士的分工有:书记(包括“知章表”“知申状”“知榜意”“知疏牒”四职)、经员(包括“知主经”“知副经”“龙单”“虎单”“执殿”“知磬”六职)。
据考证,在上述称谓中,有的是指某种职位的统称、别称,如“执事者”一职,它既是所有担任司仪、司乐和司务人员——高功、都讲、表白、威仪、信人、司鼓、司金、司磬、司螺、书记、香参礼者、执殿等的统称,又是道士、道侣、道众、羽士、羽职、羽员、羽流、羽俦、法众、大众、经员等的别称;而“高功”一职,除在《广成仪制》各专集中广泛称为此名外,在有的专集中又称之为“主坛”“法主”“法官”“法师”“功”。有的属于某一职位的专称或谦称,如“礼师”一职,应是指在广成坛斋醮科仪中主要担任“宣科咒”仪节的执事者;而“篆职”“法职”以及“臣”等称谓,则是指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担任主坛、作法、行礼、举赞、具职、请神、说文等仪节的首要执事者——高功法师的谦称。
鉴于上述如此杂而多端的仪职称谓,尽管让我们有些眼花缭乱,但是,如果我们根据其职别和分工的不同,完全可以将他们在科仪中担当职责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司仪者 是指在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分别担任主坛、作法、行礼、举赞、具职、请神、说文、念经、诵咒、礼诰、宣符、上书等仪节的执事者的统称。以下,兹择要介绍:
1.高功
又称“主坛”“法主”“法官”“法师”“功”。即广成坛斋醮科仪中担任主坛、作法、行礼、举赞、具职、请神、说文的首要执事者。在坛场中,该角色多居中而立,除少数大型科仪如《玉帝正朝》《铁罐施食》由三人担任外,其它中小型科仪通常由1人担任。
2.都讲、表白
即广成坛斋醮科仪中主要担任行礼、上香、执旗、引领、念白、宣符、上文、唱赞的二位执事者。此二职在广成坛斋醮科仪中常合称为左右龙虎“班首”(也称“班手”),简称“都表”。在此二职中,“都讲”,又称“奏事官”“左案”“提科”等,在坛场中,该角色通常位于道教法师高功东侧青龙方,手执龙旗,因而又称之为“龙单”“龙班”“龙”,由一人或数人担任;“表白”,又称“右案”,在坛场中,该角色通常位于道教法师高功西侧白虎方,手执虎旗,因而又称之为“虎单”“虎班”“虎”,同样由一人或数人担任。
3.左威、右仪”
即广成坛斋醮科仪中另外两位分别担任念白、宣符、上香、执旗、行礼、引领、唱赞的二位执事者。此二职的职责与“都讲”“表白”大体相似,他们在广成坛斋醮科仪中常合称为左右“威仪”。
4.主经、副经
即广成坛经忏科仪中主要担任念经、诵咒、礼诰、唱赞的执事者。在现今道场中常称之为“经师”。其中,“主经”是经忏科仪中的经首,是经众之首领,通常由一人担任,因道教经忏科仪中不设“高功”一职,因而该角色在经忏科仪中的地位实际与斋醮科仪中“高功”的地位相当;“副经”则是指经忏科仪中辅助主经参与诵经的其余执事者,可由一人或数人担任。
5.香参礼者
又称“司焚香”。是指在广成坛科仪中主要负责引领信众上香、行礼、参拜的执事者。在《广成仪制.兴贤举善传度引录全集》中已提到此职,有“香参礼者引信人进位上香三礼毕……”之说。
除以上四类主要司仪者外,另还有本文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在广成坛斋醮科仪中主要担任“宣科咒”仪节的执事者——“礼师”一职,兹不赘述。
第二,司乐者 是指在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负责演奏各种乐器——笛、笙、凤笙、龙管、螺、长号、金、钟、铃、金钟、铙、钹、云墩、玉磬、磬、鼓、法鼓、鼍鼓、鱼等的执事者。在《雅宜集》和《广成仪制》两书相关专集中,演奏上述乐器的司乐者,又有下列不同称谓,兹择要介绍:
1.司鼓者 在云峰羽客陈仲远校录《广成仪制.诸品大斋告符启坛集》中有“司鼓者发鼓三通……”之说,其中之“司鼓者”,即广成坛斋醮科仪中主要负责敲击鼓类乐器的司乐者或乐师。
2.司金者 在云峰羽客陈仲远校录《广成仪制.诸品大斋告符启坛全集》中有“司金者鸣金三匝”之说,即广成坛斋醮科仪中主要负责敲击“金钟”类乐器的司乐者或乐师。
3.司磬者 亦称“知磬”。在《广成仪制.玉帝正朝卷上全集》中有“司磬者振玉磬三十六音……”之说,《雅宜集》卷一中有“一知磬○○……”之说,其中之“司磬者”或“知磬”,均指广成坛斋醮科仪中主要负责敲击磬或玉磬的司乐者或乐师。
4.司螺者 在《广成仪制.诸品大斋告符启坛全集》第一页中有“司螺者鸣螺三声”之说,即广成坛斋醮科仪中主要负责吹奏海螺的司乐者或乐师。
除上述司乐者称谓外,在《广成仪制》和《雅宜集》两书其它专集中,虽没有更多的提及,但根据本人早年对四川成都地区广成坛道教科仪音乐的考察,民间道坛对各类司乐者或乐师的称呼,往往在乐器名称前后冠以“知”“师”“匠”等称谓,如“知笛”“鼓师”“大钹匠”等。兹不赘述。
第三,司务者 是指在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很少参与道教科仪演礼,多在坛场外负责书写文书、对联、榜文,以及管理香火、法物、殿堂安全等的执事者。主要有:
1.书记 是指在广成坛科仪中主要负责书写章、表、申、状、榜、意、疏、牒等文书的司务者。该仪职见于《雅宜集》一书,根据分工不同,又分为“知章表”“知申状”“知榜意”“知疏牒”四职。
2.执殿 是指在广成坛科仪中主要负责管理香火、法物以及殿堂安全等的司务者。该仪职也见于《雅宜集》一书,有“一执殿○○○……”之说。”
3.信人 即“家主信人”的简称。是指在广成坛科仪中主要负责邀请道教坛门为其亲属做斋醮科仪,并在道场中主要负责办理道士所需的各种香、烛、纸钱及供品,协助坛门掌坛师管理道场期间相关事务,召集子孙、亲友在道场中参与祭祀活动的司务者。根据斋醮两类道场活动的不同,该仪职在祈福道场活动中通常称之为“修醮信人”;在度亡道场中称之为“修斋信人”“斋主”或“孝信”。
以上,本文仅就《广成仪制》与《雅宜集》两书中涉及到的大部分仪职进行了介绍,然而,在现今四川西部的名山道观和民间道坛中,尚有一些仪职称谓在以上两书中虽未见明确记载,但在一些道士的口碑中,还有将道教高功法师别称为幡表师、焰口师,将香参礼者别称为瞻拜的说法。兹不赘述。
(三)仪式用途
根据陈复慧辑录的《广成仪制》丛书中有关专集的文字提示,可以了解到清代广成坛道士使用的道教科仪与音乐的用途大体分为以下两类:
1.祈福道场
在《广成仪制》一书中分别称之为“阳醮”“醮品”“醮典”“醮会”等,民间道坛中则称之为“阳事”或“祥事”道场。即一种为人祈福禳灾所做的道场。在道教看来,通过做这种道场,“大则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禳解灾疫;小则祈祷为人们祈福迎祥、驱邪伏魔、消灾解厄,保佑人们事业有成,生活幸福,财运亨通,灾消祸散,身体康健,运程改变……”清时,此类道场大体包括广成坛道士在为纪念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公元前2717~前2599)举行的纪念法会——“轩辕会”;为纪念成汉时期著名道士范长生在灌邑伏龙观设立的法会——伏龙观长生会;为庆祝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神——玉皇大帝(全称吴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圣诞于上九日在灌邑长生观举行的庆祝法会——玉皇会等。兹不赘述。
2.度亡道场
在《广成仪制》一书中分别称之为“阴斋”“亡斋”“斋品”“斋典”等,民间道坛中则称之为“阴事”或“亡事”道场。是一种为死者超阴度亡所做的道场。在道教看来,万物皆禀“阴阳二气”而生,一旦阴阳气衰,人则气散神衰而亡。人亡阳神上升阴魄滞地,魂飞魄散,各不相依,若有所滞,则魂被锁人丰都地狱,魄化为骷髅,沦于昏暗之中。于是设坛建醮,追摄亡灵,使已散之气得以凝聚,永离丰都地狱之苦,同时寄托阳眷哀思之情和孝敬之心。清时,此类道场大体包括广成坛道士为超度清乾隆十二年至四十一年(1747~1776),死于四川大、小金川战役中伤亡的兵将夫役以及无主孤魂,在灌邑武庙所设的度亡类水陆道场;为清乾隆四十三年秋七有望前二日在中元节期间举办的度亡类道场——盂兰盆会;为当地葫芦堰一徐姓人家设立的度亡类禳鬼道场;为追荐道教师祖、师叔在上元宫设立的度亡类修斋道场等,不一而足。
三、清代以来四川广成坛使用的道教音乐
尽管陈复慧《广成仪制》丛书中还没有一本关于道教音乐曲目的专集刊印,但笔者从该书270余集科书中所查找到的大部分有曲名提示和一部分虽没有曲名提示,但唱词明显属于历史上早已有之的某一首道教韵曲进行分析,并将它们与现今搜集到的道教曲目进行比对后发现,清代以来四川广成坛使用的道教音乐至少包括以下两大类:
(一)声乐类型
大体可以分为:
1.韵曲 亦称韵腔。即四川道教广成坛音乐中一种旋律性强,调式、调性明确,曲调起伏较大,结构独立完整,采用咏唱形式演唱的声乐曲。在《广成仪制》各专集中,此类声乐曲除多数称为韵、赞、偈、引外,也有一部分属于符、咒体唱词,但可归入到此类声乐曲中的韵曲,共计100余首。曲目有《步虚》(又称《步虚韵》)《吊挂》《题纲》(亦称《提纲》)《参礼》《信礼》《三信礼》《三拿鹅》《澄清韵》(又称《澄清咏》《琳琅振响》)《玉炉香》《开宝笈》《倒卷帘》《举圣寿》《举天尊》《天尊板》《小启请》《干倒拐》《云乐歌》《小祝筵》《返八天》(又称《反八天》)《九条龙》(又称《九条龙祝万岁大赞》)《玉清乐》《上清乐》《太清乐》《皈依》《三皈依》《三炷香》(又称《三礼》)《三清宫》《庭芳》《满庭芳》《步庭芳》(又称《步庭芳赞》)《跑马韵》《悲叹韵》《连起韵》《龛子韵》《十供养》《散花林》《满道场》《五供养》《五言偈》《一殿偈》《二殿偈》《三殿偈》《四殿偈》《五殿偈》《六殿偈》《七殿偈》《八殿偈》《九殿偈》《十殿偈》《一报恩》《二报恩》《三报恩》《四报恩》《五报恩》《六报恩》《七报恩》《八报恩》《九报恩》《十报恩》《朝礼天尊》《朝礼圣号》《斗坛朝礼圣号》《朝礼天地圣号》《朝礼七元尊号》《皈命先天雷祖帝》《小赞》《大赞》《香赞》《接驾赞》《三宝赞》《四景赞》《七宝赞》《八卦赞》《焚化赞》《送化赞》《阴小赞》《慈尊赞》(又称《慈尊座》)《回向赞》(又称《回向偈》)《救苦赞》(又称《幽冥赞》《幽冥韵》)《救苦大赞》《救苦下赞》《大救苦赞》《天花引大赞》《五召请》《召请尾》《返魂香》《送功曹》《送孤魂》《青华引》《梅花引》《救苦引》(又称《小救苦引》)《救苦中引》《金骷髅》《银骷髅真言》(简称《银骷髅》)《开坛符》《十伤符》《宝篆符》《解秽符》《祝香咒》《威灵咒》(又称《卫灵咒》)《仰启咒》《咽喉咒》《出生咒》《反五供》等。上述曲名及唱词,除大约百分之五十已收录进《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一书外,另有约百分之五十并未收录。
2.吟诵曲
亦称“吟诵调”。即一种在语言声调基础上,旋律有不同程度的夸张和衍生,音阶形式比较完整,调式调性比较明确,结构大体独立,采用吟唱形式演唱的声乐曲。根据演唱用途的不同,此类声乐曲在《广成仪制》中又分为请圣曲(俗称“请圣板”)、文书调、叹文曲、诰文曲和忏文曲等。曲目有《上启》(又称《启圣》《请圣》)《开经无上妙品灵章》《上清诰》《太清诰》《勾陈诰》《紫微诰》《圣祖诰》《后土诰》《元后诰》等。
3.朗诵曲
亦称“朗诵调”。即一种完全按照语言声调高低对个别音节进行适当夸张,在木鱼的伴奏下作有节奏的念唱,调式调性不明确,音阶形式不完整(仅限于三声音列),结构缺乏独立性,速度往往由慢渐快,节奏紧促,大多为一字一拍,采用念唱形式演唱的声乐曲。根据演唱用途的不同,朗诵曲又分为经文曲、咒语曲等。曲目有《生天经》《解冤经》《救苦真经》《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妙经》《无上玉皇心印妙经》《入神咒》《人户咒》《出户咒》《净口咒》《净心咒》《净身咒》《天罡咒》《玄蕴咒》等。
(二)器乐类型
在《广成仪制》各专集中,有关器乐曲方面的记载,虽然不如声乐曲方面的记载详细,但仅从《广成仪制》丛书中相关专集的一些提示性文字中,我们大体可以粗略地了解到,清代四川道教广成坛在斋醮科仪中,除大量使用声乐曲外,而且还使用了一部分器乐曲。只不过,由于该书对使用器乐曲的记载较为模糊,我们只能从此类文字的描述中了解其一二。例如,在武阳云峰羽客陈仲远校辑的《广成仪制·太清章全集》中有“纳官如故,或细乐,或鼓乐”之说;在云峰羽客陈仲远校辑的《广成仪制.金刀断索全集》中有“鼓乐齐鸣行护送,愿尔共登宝莲船……”之说;在云峰羽客陈仲远校辑的《广成仪制·九皇大醮廉贞庆寿全集》中有“鸣钟,振玉,发鼓,奏乐”之说;在《广成仪制·诸品大斋告符启坛集》中有“朝宗有制,礼乐相承,而奉圣有仪,管弦当奏……美偕清羽,挹咸池之雅颂,曲谱天宫,百神鉴享。一念孚通,司乐者奏乐一章”之说;在云峰羽客陈仲远校辑的《广成仪制·雷廷正朝全集》中有“司乐者奏乐一调,戒和礼制……”之说;在《广成仪制·祝国仪文集》中有“仰启神威豁落将云云毕,打《皈依》下坛”之说;在云峰羽客陈仲远校辑的《广成仪制·大斋迎请符简全集》中有“向来回谢已周,朝仪将彻。云墩告止,法事暂息于阑场。玉磬停音,明香复添于宝鼎……”之说;在云峰羽客陈仲远校辑的《广成仪制·九皇大醮破军庆祝全集》第一页中有“执事者击鼓三通”“执事者鸣金一匝”之说;在云峰羽客陈仲远校录的《广成仪制·诸品大斋告符启坛全集》第一页中有“司螺者鸣螺三声”之说;在武阳云峰羽客陈仲远校辑的《广成仪制·太清章全集》中有“执事者长号三声”之说;在其它科书中还常常出现“八音振响”“法众运乐”等文字提示。从上述文字表述中,尽管我们还不能准确判断出清代四川道教广成坛使用的器乐曲究竟有哪些曲牌,但我们起码可以看出,清时的四川道教广成坛音乐中,除早已有细乐、鼓乐和管弦乐等合奏形式外,而且还有由云墩、法鼓、金钟、海螺、长号独奏的器乐段落。在曲目使用上,很可能已经出现了类似《皈依》一类的器乐曲牌,只不过有更多曲目可能是依照其用途或使用场合而命名罢了。在上述文字中,我们从中还了解到,四川道教广成坛音乐还十分强调鼓在其中的作用,因而有“八音乐内鼓为先”之说;另在音乐风格上,我们还进一步了解到,这种音乐仍然追求周代礼乐所崇尚的“雅颂”之风。
结语
综上所述,从对四川著名道士陈复慧辑录和编著的《广成仪制》《雅宜集》两部丛书的研读中,让我们对清代四川道教广成坛使用的科仪与音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陈复慧辑录和编著的《广成仪制》《雅宜集》两部丛书,是他在搜集、整理我国自唐末五代以来散存于民间的各种道教经忏书籍、斋醮科本、符篆、笺表、申章、词牒等资料的基础上汇编的重要成果,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毋庸置疑。这对我们研究清代四川广成坛科仪及音乐的全貌——历史与用途、演礼程序、科仪类别、仪节类型、仪职分工、音乐安排、曲目名称、唱词体式、乐器类别、乐队形式、音乐风格等有重要帮助。
2.陈复慧辑录的《广成仪制》一书,之所以取名为“广成仪制”,显然是他“为了借重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科仪宗师名声”,继承“广成先生”杜光庭之衣钵,让广成科仪的传统继续发扬光大所为。因为前蜀皇帝王建曾赐号杜光庭为“广成先生”,杜光庭撰写、编订有《广成集》《道门科范大全集》《太上黄篆斋仪》等重要道教著作和科书。加之,“杜光庭晚年隐居青城山,陈复慧也是青城山道士,他汇编道教科仪丛书,称为《广成仪制》”,无非“是想表明他所汇集的科仪书,乃是渊源于杜光庭,同时也有以杜光庭后继者自居之意。”
3.陈复慧辑录和编著的《广成仪制》《雅宜集》丛书,分别为四川成都各区县民间火居道行坛派之一的广成坛和道教名山、宫观中全真道静坛派道士所用,而该书所收录之不少韵曲的曲名和唱词,至少约百分之五十被收录进《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一书,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四川乃至全国正一道音乐与全真道音乐的关系,尤其是全真道音乐的曲目与唱词来源必然有其重要帮助。加之,由于陈复慧本人兼有全真道和正一道双重身份,其门人弟子中既有静坛派道士,也有行坛派之一的广成坛道士,因而,清代四川道教所使用的《广成仪制》科仪,必然为两派道士所共用;而使用的道教声乐韵腔,除其中之“北韵”仅为静坛派道士单独使用外,另一韵腔“广成韵”则为两派道士所共用。
4.陈复慧对清代四川广成坛科仪与音乐发展的贡献,充分说明,他的确是我国清代四川一位集斋醮科仪活动实践与理论著述为一体的著名道士。正由于此,他辑录和编著的《广成仪制》《雅宜集》,特别是《广成仪制》一书,必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清代以及早期四川道教科仪与音乐的形成,特别是与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所著和编订的《广成集》《道门科范大全集》《太上黄篆斋仪》,以及早于此前南朝刘宋出现的由著名道士陆修静所著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等科仪与音乐的渊源关系有其重要参考价值。是他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道教科仪与音乐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地方道教科仪与音乐研究工作中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李姝
相关文章!
  • 现代与古典的融合:电影版《牡丹

    万娜在中国戏剧史中,元代以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为最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不少作品在今天的荧幕中依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辉。清末民初

  • 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及其素质教育

    李春燕【摘 要】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是高素质的人才。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难求。于是乎,如何让大学生全面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提升已成

  • 陈孟昕艺术的意象与情境

    范迪安陈孟昕先生主要作品的后面,渗透着他长时间对艺术孜孜以求、勤奋探索的巨大劳动。从他年少时期踏入艺术之门到人至中年的今天,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