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利用水循环,巧妙解释大世界

    邹月恒

    人教版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中,水循环的过程是本节重难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即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会运用该原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关于水循环原理的题目层出不穷,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整体把握水循环过程,学会发散思维,从多角度、不同方式去理解、应用。

    关于本节知识,课本介绍了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方式,参与其中的环节主要有植物蒸腾,蒸发、水气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地下径流)、下渗,其中最易受人类干扰的有径流、降水、下渗等。很多地理现象例如我国东北沼泽、洪涝、华北缺水、土壤盐渍化、季节性河流断流等,和本节水循环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巧妙借助水循环原理去解释,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更好的指导人类生活,即“生活即地理,处处皆地理”。

    我们用左图(地形剖面图)代表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图中序号代表水循环环节:①降水,②径流注入,③蒸发,④径流流出,⑤下渗。

    地理事象1:我国东北三江平原沼泽成因

    沼泽的形成原因,一般可以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即: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2)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 (3) 夏雨集中,且多暴雨;(4)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5)土质黏重,地表水不易下渗;(6)冰土广布;(7)凌汛

    结合水循环的过程来看,地形地势→排水不畅→④较弱;蒸发、纬度→③较弱;气候→降水①较多且集中;土壤→存在冻土层→⑤较弱

    地理事象2:洪涝

    以我国为例,洪涝多发的自然原因:①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②中下游承接了上游众多支流来水,水量大;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结合水循环原理,就是降水集中、多暴雨→①较多;上游支流来水量大→②较多;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较少

    地理事象3:华北缺水

    我们分析华北地区缺水,尤其春旱严重的原因,可归纳为:

    自然原因:①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华北地区降水少;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率大,降水不稳定;③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大;且春季冬小麦生长需水量大;④河流湖泊少,蓄积水量少,河流径流量小。

    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且增长快,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②水污染、水浪费严重,综合利用度低

    如果用水循环原理来解释,可以结合上图,总结如下:春季①较少,且集中;河流湖泊②少;春季③旺盛;工农业用水量大,即④较多。

    地理事象4:土壤盐渍化

    我们常说的土壤盐渍化是指地下水的盐分随水位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也称盐碱化。盐碱化的形成主要与地下水位上升和蒸发旺盛两个因素有关系,华北地区是我国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就和当地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灌溉導致地下水位上升,以及春季蒸发旺盛有直接关系。

    结合水循环原理,用上面简图来解释盐碱化,即春季①较少,洗盐作用弱;不合理灌溉②较多;地势低洼④较少,地下水位上升;春季③旺盛,致使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

    地理事象5:季节性河流断流

    季节性河流也称时令河,指河流在枯水季节,河水断流、河床裸露,流量变小甚至干涸。此类河流通常流经高温干旱的区域,而且年平均流量较小。现今时令河的形成往往和人类过度的引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合水循环原理,时令河的形成即图中①较少,②较少,而③较大,沿途沙漠⑤较大。人为原因主要和④过多有关系

    结合上述几个例子,生活之中有水存在,都可以借助水循环原理去理解和解读。生活中处处皆是地理,让我们学好地理,热爱我们的生活吧!

相关文章!
  • 浅谈物理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程彬摘? ?要:从2019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精神入手,从物理学科特点分析,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发现事物本质规律上总结,得出了物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

  • 电容器的两种工作状态

    李萍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分析是高中物理的常见问题,处理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电容器的两种T作状态:①电容器保持与电源连接,则电容器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