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朴园看人性的复杂
凌帅
内容摘要: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他既是封建大家庭的大家长,又是金钱至上的贪婪资本家。强大的外表下有一颗可怜而孤独的心,这样一个蛮横专制、冷酷无情的形象背后也有自己温情的一面。从他的悲剧人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复杂。
关键词:周朴园 人性 复杂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优秀作品,它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也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它可以说是一部现实主义戏剧,很多人都从批判封建家庭制度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分析《雷雨》,但从人文的角度去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物内心的挣扎,思考人性的复杂,这一点在主人公周朴园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复杂矛盾的性格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本家,首先就来谈一下他的封建性。他是出生在封建大家庭里的少爷,因此他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封建专制的家长独裁。这从他的肖像描写中也可看出,“一种冷峻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逼出的冷笑,看出他平日的专横,自私和倔强。”[1]作为一家之主,专横独断,企图把所有事情都掌控在自己手里。他自以为这样做可以稳定家庭的“秩序”,但实际上正是他的这一性格引起了许多家庭矛盾。第一对矛盾就产生于他和妻子蘩漪之间,我认为周朴园并没有真心地爱过蘩漪,他们当初只是因为所谓的“门当户对”结合在一起。十八年压抑的婚姻生活,让她的反抗变得异常疯狂。个性叛逆、追求自由的蘩漪在有着极强控制欲的周朴园眼里就是“疯了”,他对蘩漪的身心都进行压制,剧中最为突出的是他逼迫蘩漪吃药的那一桥段。他严厉地呵斥着蘩漪去喝药,蘩漪一开始企图反抗,但始终抵不过周朴园的狡猾与强硬。周朴园又搬出两个儿子,命令他们去劝解蘩漪将药喝下,他甚至让周萍在蘩漪面前跪下,作为封建大家长的他自私无情,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可以不顾他人的感受。蘩漪是受过“五四”思潮洗礼的资产阶级新女性,面对周朴园“牢笼式”的压抑与束缚,她跳出来反抗,蘩漪成为周朴园家长专制的掘墓人,一点点地揭露这个封建大家族的黑暗。他们两人的矛盾可以看作是最终悲剧发生的导火线。
除了对妻子的压制,周朴园对自己的儿子也同样是这样。在周朴园面前,周萍根本没有自己的个性与尊严。“周萍曾对蘩漪说,他恨父亲周朴园,这里正好从反面映衬出周朴园对周萍的压抑程度。”[2]周朴园作为父亲,孩子们更多的是惧怕他,而不是尊敬他。我记得剧中周冲在说了几句同情罢工工人的话后,就遭到了父亲的训斥,这吓得周冲不再敢和父亲交谈。在看看周朴园训斥周萍在他出差期间干了许多不合规矩的事时,周萍也没有反抗。周萍、周冲两人丝毫不敢质疑周朴园的权威,只会一味地顺从。周朴园正是利用自己的权威去维持家庭的稳定,更是去维护整个腐朽衰落的封建旧制度,而蘩漪、周萍、周冲显然都成为了这封建礼教下的牺牲者。
周朴园身上所带有的阶级立场是非常矛盾的,他虽然受过资产阶级的教养,但却脱离不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新旧思想碰撞的年代里,曾经的周朴园对人生也充满着向往与热情。他也曾尝试过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所以他爱上了女仆侍萍。可能他也有想过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可惜爱情始终抵不过周朴园自己内心的虚荣心与自私心,他为了家族的利益,最终还是向封建礼教低下了头,他把侍萍狠心地抛弃了,自己甘愿成为了封建礼教的守墓人,这也成为了最终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一定程度上说,“身处封建制度下的周朴园,他就是这种腐朽、残破不堪制度的守墓人也是掘墓人。”[3]周朴园远赴德国留学,接受了西洋文明和资本主义思想,这些思想本质上就是与封建礼教相背离的,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无形中就是在与封建旧制度对立,矛盾的阶级立场让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复杂。
另外周朴园作为一个留过学的,受过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商人,身上带有着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特点。虽说他受过西方开明教育的影响,但他为了赚更多的钱,还是做出许多可怕的事。他故意让自己承包的江堤出意外,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他为了镇压工人运动,让警察开枪打死了几十名工人;他为了家族的利益,娶了富人家的小姐,给予了蘩漪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这些行为都表现了周朴园的自私残酷,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工人的性命可以随意的践踏,蘩漪的人生可以轻易地破坏,作者正是用周朴园的无情来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的无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家庭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腐朽与罪恶。
不管是封建大家长也好,还是资本家也好,周朴园给人的感觉都是那种冷酷无情,毫无人性的大反派。但是他难道没有真情吗?可能在周朴园眼里他的那种蛮横专制是为了家人好,是为了整个家庭好,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太合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命令中夹着劝说,强硬中藏着温情,他也有人性、人情,只不过时代下的封建礼教让这种感情变了质。另外从面对两个爱子的死,他的身心受到的打击是致命的这一点中也可以看看出周朴园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作者将他的冷酷面孔下的情与爱表现出来,细腻地创造了一个性格复杂的角色。正如曹禺自己也说过,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两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情感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二.真情或是假意
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复杂情感才是最能表现出他人性复杂的一面的。他与鲁侍萍的爱情纠葛是全剧的起因,周朴园是否真的爱过侍萍也成为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很多人在听到周朴园再次见到侍萍时说的那句“你来干什么?”[4]“谁指使你来的?”[5]后,就断定周朴园是虚伪冷酷的,从而觉得他对侍萍没有真实情感。但在我看来,周朴园年轻的时候是深爱过侍萍的,他对侍萍并非毫无感情,只是他个人的力量抵不过封建大家族的施压,更主要的是在周樸园心里爱情的分量是永远比不上权力身份这些的。一个从小养尊处优惯了的少爷,让他带上侍萍私奔,不顾世人的指指点点,从此以后过上颠沛流离的贫困生活,周朴园哪里会愿意?周朴园的爱是自私的,他更爱他自己罢了,我想这可能就是导致他最终孤独终老的原因。
但是即使是这样,三十年来,侍萍始终还在他的心里。我们从许多细节可以看出,比如他搬家多次仍保留侍萍喜欢的家具,仍保留夏天也要紧闭窗户的习惯,仍藏着绣了“萍”字或梅花的衬衣。可能会有人说他是装出来的,但是他没有必要一装就装了三十年,也没有必要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还在寂静无人的时候默默地拿出侍萍的旧相片来翻看,甚至还将儿子的名字取为“萍”。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是十分怀念三十年前那份真实存在的感情的,以至于他听出鲁妈的无锡口音后急切地想要打听侍萍的下落。
人往往对逝去的、无法拥有的东西怀有莫名其妙的怀念,再加上现实婚姻的不幸,周朴园对侍萍的缅怀,更像是对自己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但是当他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正是鲁侍萍时,他感到了一丝恐慌,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或许是他明白侍萍的出现就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揭露自己的罪恶历史、毁坏自己的名誉,甚至是摧毁自己的家庭。周朴园一想到这些他就退缩了,利益终究还是战胜了爱情。或许是他所怀念的只是三十年前的侍萍,如今苍老变了样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将他内心仅存的那么一些美好都破坏了,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与孤独。又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愧疚和悔恨,觉得自己没有颜面面对侍萍。从柔情到冷漠,虽说周朴园翻脸比翻书还要快,但我们不能仅仅凭此就否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因为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如今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中夹杂着内疚与悔恨,这种情感还被太多其它的东西所束缚,它早已不是三十年前那最初的单纯的爱情了。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那都是一种人性。
三.总结
周朴园是一个专制的封建大家长,也是一个残酷的矿主,为达目的他会不择手段。但他怀念侍萍的心或许是真的,想要弥补侍萍的情也是真的。最后尾聲中,孤独年迈的周朴园去医院看望疯了的蘩漪与侍萍,并听修女诵度经文。我们都知道《圣经》是美好的象征,尾声中周朴园作为一个基督徒,静静地听着经文,我们从这一场景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还保留着善良。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周朴园的内心永远是黑暗冷漠的,认为他就是一个纯纯的大反派,实际上明亮的背后往往是黑暗,而黑暗里偶尔也会透出几缕光明,周朴园的内心也有柔软温情的时候。但毕竟他身上的恶远大于善,最终的他孤独而又可怜,他的人生无疑是一场悲剧。悲剧的根源来自于他,他也独自承受着悲剧。在《雷雨》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一直在善恶美丑中徘徊,可以感受到人性是复杂的,高尚中也可以蕴藏着卑鄙,邪恶里也能找得到美德。
参考文献
[1][4][5]曹禺.雷雨·日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41-68.
[2]王兆胜.解读雷雨[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137.
[3]焦洁;冯帆.“旧时代”的守墓人与掘墓人——话剧《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分析[J].江南科技学院报,2008:82-89.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