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界福音

竹笛是中国传统吹奏乐器,历史悠久,广为流传。本期《音乐探索》的“竹笛专栏”推出了4篇约稿,涉及竹笛在台湾、香港的发展传播、竹笛乐器的改良以及竹笛曲目的创新,使读者能一窥竹笛近几十年来在祖国发展的概貌。林谷珍;杨伟杰;易加义;石磊
中国竹笛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笛子主要是以为戏曲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担任伴奏或主奏的形式出现。笛子独奏这一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20世纪才真正成型与成熟,并得到了普及和迅猛发展,诞生了一大批笛乐作品。可以说,20世纪是笛子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笛乐文化在这一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为本世纪笛乐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竹笛吹奏方便、易于携带,笛声清越悠扬、婉转动听,是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长期以来,中国笛子被分为“南派”和“北派”,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南北众多竹笛大家的精湛技艺不仅长期在大江南北为笛子爱好者们所津津乐道,还在台湾和香港地区颇负盛名,只是知详情者寥寥,以为憾事。
令人欣喜的是,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本期重磅推出“竹笛专栏”。 4篇文章所涉及地域从祖国东南的宝岛台湾到香港特区,再到西南四川,内容涉及海峡两岸的笛乐文化交流概况、20世纪香港笛乐发展概况,更有我们四川富有特色的乐器改革与创新,使读者能一窥竹笛近几十年来在祖国发展的概貌。
林谷珍先生的《两岸笛乐交流暨“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乐会的回顾》依时间顺序对两岸笛乐交流的时代背景及过程作回顾式的梳理,并简介他引领的琴园国乐团自1995年至2011年前后16年间所主办的22场“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乐会。林先生对此做出了巨大努力,正是他策划并导聆的22场音乐会架起了海峡两岸笛乐交流的文化桥梁。
我的博士研究生杨伟杰的文章《二十世纪香港竹笛音乐发展史略》是对20世纪香港笛乐的发展状况进行的研究。在20世纪初,香港的粤乐是家喻户晓、广泛流传的民族音乐,竹笛在这些乐种中担任合奏和伴奏的角色,香港竹笛演奏艺术也是从这个时候启蒙的。到上世纪50年代,我的恩师冯子存赴港演出引起了轰动,并激发了不少人对竹笛的兴趣。自此,大量的竹笛音乐传入香港。1977年,香港中乐团成立,这是香港民族音乐和竹笛演奏的一个里程碑,也标志着专业性的竹笛艺术得到了发展。曾任香港中乐团笛子首席多年的郑济民,是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香港竹笛界的代表人物,他演出了不少新作品,《白蛇传》 《蝴蝶梦》 《神曲》等。继郑济民之后担任笛子首席的是孙永志,他师从元修和与赵松庭。孙永志的演出曲目非常广泛且风格多样,有《遐方怨》 《陕北四章》 《苍》等。与香港中乐团同龄的音乐事务统筹处成立于1977年10月,它的出现对香港竹笛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4年香港演艺学院成立,这是香港第一所开设正规中国器乐演奏专业课程的大专院校,它的成立奠定了竹笛艺术与竹笛教学在香港突飞猛进的坚实基础。1996年,由张向华与一些本地竹笛演奏家及爱好者发起组织成立了香港音乐学会,这是一个通过讲座及音乐会形式向大众介绍中国竹笛的非营利性的音乐学术团体。曾合作举行活动的知名笛子演奏家有李镇、杜如松、王铁锤、马迪等。2003年,竹韵小集成立,这是一个研究学习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合奏乐团。乐团成立至今,先后为李镇、王铁锤等名家举办过专场音乐会。我于2011年初受邀举办笛箫专场“行云流水——
张维良的笛箫世界”,这是我首次在香港举办专场独奏音乐会。2014年1月竹韵小集更主办了“2014年中国竹笛音乐节”,邀请我与中国竹笛乐团来香港举办音乐会、论坛与讲座。这些都大大促进了香港与中国内地竹笛事业的交流。
20世纪50年代,四川音乐学院沈文毅老师受到丁燮林创作的“十一孔新笛”的影响,改良成功十孔笛。十孔笛由十个指孔组成,十孔的左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均与六孔笛的各按音孔基本相同,只是添加了双手的大拇指孔和小拇指孔在笛身。十孔笛的出现既方便了各种远近关系转调且能与十二平均律的乐队合作,使得变化音的演奏更加灵活,保持并丰富了传统竹笛的主要演奏技术,更加提升了对竹笛作品的演奏和创作空间。其中由易加义、易柯、张宝庆创作的《阿诗玛叙事诗》具有较强的叙事性,采用多调性、多调式的自由变奏,第一次全面发挥出十孔笛的技术优势,如远关系转调灵活、快速半音与连续变化音方便、与钢琴及乐队在多个音域内配合完整。此作品于1983年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音乐届引起很大反响,为推广十孔笛起到了较大作用。此外还有张宝庆先生的《欢乐的节日》、王其书先生的《推车忙》,以及之后加义兄与川音内外作曲家的合作所推出的大量优秀作品,这些无疑对十孔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为可喜的是,加义兄花费心血的专著《十孔竹笛基本原理与教程》已经出版,对广大笛乐爱好者和从业者无疑是很好的学习工具书。诚然,要发展一样乐器,必然要有作曲家、演奏家的支持,用已完善的乐器表现优秀的音乐作品,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同时,我们也要记得十孔笛和六孔笛是竹笛家族中的两个不同分支,彼此绝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互完善的关系。
经历了四代笛人的不断探索,十孔笛焕发出了光彩。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石磊撰写的《为三种十孔笛而作:<新疆印象>创演札记》详细论述分析了《新疆印象》的创作来源与创作过程。他与作曲系黄旭先生多方构思、调整,历时4年合作创作了这部由大G调低音十孔笛曲《老阿訇的叮嘱》、小g调高音十孔笛曲《天山马》和D调中音十孔笛曲《草原的传说》三首乐曲组成的十孔笛套曲——《新疆印象》。它承载着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心血与期望,通过多次的演出实践逐渐成熟,并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喜爱和认可。其中《老阿訇的叮嘱》和《天山马》于2012年夏在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次亮相,与交响乐团合作的《天山马》震撼人心,获得一致高度评价。2013年7月、11月、12月在杭州、成都等地,石磊老师分别受邀与钢琴、民族乐团和交响乐团合作的表演形式多次呈现《天山马》。2013年,《老阿訇的叮嘱》荣获“中国少数民族室内乐新作品创作比赛”铜奖 ;《天山马》荣获“巴蜀文艺奖”作曲类铜奖。这体现出西南青年一代笛乐人的创新与探索。
这次受邀为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撰写导语,我十分高兴。高兴的是这个专栏将会给竹笛专业从业者带来福音,相信此专栏的推出会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一块重要的笛乐理论阵地,为中国竹笛的教学、历史、地域特色、乐器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做出贡献。预祝《音乐探索》“竹笛专栏”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李姝
相关文章!
  • 《七月与安生》:双女主设定下的

    黎光容如果“漂泊”和“安稳”是当今女性必须选择其一成长的两大主题的话,那么,电影《七月与安生》用七月和安生两个女孩截然不同的人生,为

  • 论舞台设计中的装置艺术表现

    崔蒙【摘 要】装置艺术表现形式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给作品创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而且装置艺术中包含的很多元素可以为舞台设计提供有益

  •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广告设

    张庆摘 要:在“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视觉传播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前期、中期、后期3个教学阶段,将课程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