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尊师重教思想的特点及当代价值
郝振君
[摘 要]中国古代一些典籍中记载了比较丰富的尊师重教思想,一些教育家也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对我国民间形成尊师重教的传统具有积极影响。梳理这些尊师重教的思想,对当今社会重树尊师重教理念,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尊师重教;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5-007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5.015
一、古代典籍中的尊师重教思想及其特点
(一)《弟子职》中的尊师重教思想
《弟子职》出自《管子》,全文共九章,首章为总则,主要说明学业与德育之间的总体关系;其余各章则分别说明学生受业、待客、进食、就餐、打扫、侍师、习课的规则。其中关于尊师重教的思想对我国当今重树尊师重教理念,践行尊师重教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于学习态度和治学理念,《弟子职》开篇即指出:“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1]大意为:先生施教,弟子应认真学习。只有谦虚恭敬,才能学有所获。见善就去做,见义就身体力行。性情温柔孝悌,不要骄横而自恃勇武。心志不可虚邪,行为必须正直。外出居家都要遵守规矩,要多接近有德之士。容止端正,内心合规。早起晚睡,衣带须整齐;朝学暮习,要小心谨慎。对先生的敬畏之情,对学问的求索之心,可见一般。对求知的积极心态,做学生的举止仪容,都有严格要求。可见在那个时候,求学是一件神圣、严肃的事情,学子对待师长、对待学问、对待自己的态度均需非常谨慎。
关于教学礼仪,《弟子职》也提出:“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余则否。始诵必作,其次则已。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后至就席,狭坐则起。若有宾客,弟子骏作。对客无让,应且遂行,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反命。反坐复业。若有所疑,奉手问之。师出皆起。”[2]大意为:接受先生讲课,要讲长幼之序,从年长的同学开始,第一遍这样进行,后面则不必如此。首次诵读必须站立,以后也无需如此。一切言语、行动,须牢记中和之道,古之成大事者,一定由此开始。后到的同学入席就坐,旁坐者就应及时站起。若有宾客到来,弟子要迅速起立。对客人不得失礼,边应边走,快速进来向先生请示。即使来宾所找之人不在,也必须回来告知,然后回座位继续学习。学习中若有疑难,须拱手提出问题。先生下课,学生一律起立。弟子之间的长幼之序,先来后到,师生之间的教学之道,可谓严格。弟子接受学问的态度是严谨的,向先生提问的态度是恭敬的,迎送先生的行为也是非常讲究礼仪规范的。对待学问、对待师长的敬畏态度确实可圈可点。
在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方面,《弟子职》中详细描述了弟子侍奉老师的日常生活应遵守的规范:“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俶衽则请,有常则否。”;“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彻盥,泛拚正席,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向师,颜色毋怍。” [3]大意为:先生要休息时,弟子都要起来服侍。恭敬地奉上枕席,问老师足向何处;第一次铺床要问清楚,以后即无需再提。轻提衣襟为先生摆好盥洗用具,先生此时正起。服侍先生洗漱完毕便撤下盥器,然后洒扫屋室,摆好讲席,先生便开始入座讲席。弟子出入都要保持恭敬,其情景如同会见宾客。端正坐好,面向老师,不可随意改变容色。从古籍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师生是同吃同住,师生关系如同亲子关系,弟子對待先生如同子女对待双亲。先生的饮食起居、教学事宜都需要弟子操心做好。弟子对待先生的态度是毕恭毕敬,不容有丝毫轻慢。尊师重教的态度可见一般。
在饮食礼仪和要求方面,《弟子职》中也提出:“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置酱错食,陈膳毋悖。” [4] 大意为:用餐的时候,先生将食,弟子须把饭菜送上。挽起衣袖洗漱之后,跪坐把饭菜献给师长。摆放好酱和饭菜,饭桌陈列不可杂乱无章。“先生已食,弟子乃彻。趋走进漱,拚前敛祭”。意即待先生用餐完毕,弟子便将食具撤下。赶紧为先生送来漱器,再清扫席前,并把祭品收起。对待师长如同对待长辈,态度需恭敬谦卑,表现出对师长的重视和对学问的敬畏。
(二)《学记》中的尊师重教思想
《学记》出自《礼记》,战国后期成书,是中国及世界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其中关于尊师重教的论述,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重教,《学记》中有具体、精辟的论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5]在此,教育被看成“建国君民”的首要大事和“化民成俗”的必由之路,足见国家层面对教育的重视。
在重教的同时,《学记》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给予充分肯定。文中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没有老师后天的教育和引导,人就会无知无识。说明教师在开发人的潜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学记》的记载可以看出,“尊师”已成为中国古代的礼法制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6]。也就是说虽然面对天子讲课,老师也不需要面朝北,以此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国君虽然至高无上,下臣万民,但在老师面前,也不以君王自尊,处理君臣关系时,要给老师特殊礼遇:“当其为师则弗臣也。”[7]即国君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老师。足见教师职业在当时已受到国家统治者的普遍重视。天子率先垂范,百姓自然从之。
关于尊师的意义,《学记》也有明确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8]反映了师、道、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道”是传授的内容,“学”是知识传授的基础。“师严”即师道尊严,教师有尊严,学问才有价值,“敬学”才能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应尊重教师的高尚人格和艰辛的劳动付出,重视其特有的职业价值。
(三)《吕氏春秋》中的尊师重教思想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人编写的一部典籍,兼容先秦各家学说之长,是一部具有杂家性质的文化典籍,关于教育的论述有《劝学》《尊师》《诬徒》《用众》等。
关于尊师,《吕氏春秋》这样论述:“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9]正是由于对道的执著才使人们对老师仰之弥高,道愈高则师愈尊。“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10]教师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一个人人生方向的指引,不容小觑,尊师之意跃然纸上。
因为教师的重要性,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这就是好教师的境界:能使学生安心,心情愉悦,劳逸结合,动静交替,肃然起敬。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确实需要不断修养自身,在为学、做人、指导学生等方面逐步达到更高的境界。因此,关于教师的素质,《吕氏春秋》中也有相应记载:“为师之务,在于行理,在于行义。”[11]这是就教师的知识素质而言的,作为教师,需懂得“义理”,还要能够践行“义理”的要求,将“义理”之道传给学生;就教师的道德素质而言,书中也有记述:“教也者,义之大者也;义之大者也,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12]也就是说,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育人犹重于教书,所以,教师应倾囊相授。书中极力反对攀附权贵、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同样也是今天社会所鄙视的。作为教师,就应该不问学生的贫富贵贱、民族、地区,一视同仁,孜孜不倦,精心提点。古人尚知此道理,今人更不应该忘却。
(四)我国古代典籍中尊师重教思想的特点
从古籍的记载来看,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由来久远,从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早期就已有了详尽的记载。从记载的内容来看,表现出以下特点:
尊师重教思想丰富、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在《弟子职》一书中,从学习态度到治学理念,从教学礼仪到生活习惯、行为准则、饮食礼仪,可谓事无巨细,操作性很强,一看便知应该如何去做。虽然有些规定不一定完全正确、合理,但对学生的指导性很强。其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也非常清楚,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学生履行什么样的职责,秉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一目了然。在《学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统治者对教师的重视和尊重,而且对这种重视和尊重论述得非常具体。国家的尊师制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从最高统治者到下层民众对教师、学问的尊崇。学问的价值、教师的地位被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在《吕氏春秋》中,对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素质的要求都非常具体、详尽,好教师的素质和修养一清二楚。
尊师重教思想强调社会价值。从几部古籍中的尊师重教思想来看,尊师重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的礼法制度,从天子到庶民都需谨遵。而且,天子率先垂范,为民众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学记》中尤其可以看到这一点。把尊师重教和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起来,和民众素质的提升挂起钩来,体现了国家尊师重教的社会价值取向。
尊师重教思想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尊师重教和教师素质是成正比的,社会越尊师重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就越高。在《吕氏春秋》中,关于教师素质就有很高要求,从知识素质到道德素质,要求明确具体;从好教师的标准到好教师的修炼,都有详尽的表述。教师只有通过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养,才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普遍尊重和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尊师重教思想非常强调师道尊严。“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老师就是老师,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老师地位的高低能反映出学问价值的大小,民众对学问的态度也取决于此。在《弟子职》中规定了做老师就要有做老师的威严,做学生就要有做学生的姿态。对待老师,就该有谦虚向学的态度,就应该在行为方面积极主动,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毋庸置疑。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老师在自己学科领域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和积累,这种高度不是哪个学生能够轻易超越的,没有谦虚的态度和积极主动的行为,在学业上不可能有大的建树。
二、我国古代教育家的尊师重教思想及其特点
古籍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家个人的教育思想的差别在于古籍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记载的是某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制度、作法和专家、学者对某些教育问题的共同看法。而教育家个人的教育思想当然有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但更多的是教育家个人在某些问题上所形成的认识和思考,因而更可能达到新的高度。
(一)荀子的尊师重教思想
戰国末期的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融合法家学说,博采百家之长,提出以“礼”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认为师是“礼”的化身,“礼”的传播要靠师[13]。其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将尊师重教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首先,荀子提出了“为师”的条件:“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14]也就是说,为师要具备四个条件:除了学识渊博之外,一是有尊严,能使人心服口服;二是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是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师说;四是要掌握精微的理论,并且能讲解清楚。其次,荀子阐述了教师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15]荀子主张性恶论,在他看来,人性本恶,在人的天性中有邪恶的因素存在,如果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只有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习得礼仪规范,人才能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成为有德有用之才;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可能会成为盗贼,危害社会。只有通过教育,靠教师引导才能改恶向善[16]。对于教师的社会作用,荀子予以充分肯定。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17]也就是说,礼是约束人行为的准则,而教师则是礼的传播者和解读者,保证礼的要求合理、规范。没有礼,无法约束人的行为;而没有教师,就无法知道真正的礼是什么样的,如何让礼成为每个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所以,如果说礼很重要,那么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礼的来源,礼之所以为礼,与教师有极大关系。再次,荀子讲了尊师重教的意义。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18]也就是说,尊师重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将要兴盛发达的国家,一定会将教师置于很高的地位,礼法制度也会健全。将要走向衰亡的国家,才会轻视教师,不重视教师的劳动付出,随意践踏教师的尊严,这样的国家,离礼崩乐坏为时不远。最后,荀子讲了教师的地位问题。教师地位的高低是其社会声望和职业声誉的反映。也是教师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表现。荀子将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赋予教师很高的社会地位。荀子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19]也就是说,教师与天地先祖同样重要,国家的长治久安,最终要依靠教师。通过教师传递礼法,影响万民,最终达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实现国家的富裕安康。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其经济收入也应当挂钩。在荀子看来,虽然在义利的问题上,义大于利,但做教师并不意味着清贫,在符合公义的条件下,社会也要满足其经济需求。当然,教师个人应不断学习提升,修养自己的德行,做一个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因此,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必然包含经济待遇的改善,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韩愈的尊师重教思想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在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师说》一文中,集中阐述了他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其中关于尊师重教的观点发人深省。首先,韩愈讲了教师的重要性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意义,“古之学者必有师”[20]。也就是说,自古以来,任何人的学问都得自于老师。对于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现象,韩愈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21]圣人比平常人的才识不知高出多少,尚且从师问难。平常人本来比圣人就差了很多,还耻于从师学习。因此,为何圣人愈圣,愚人愈愚,就不难理解了。更让人费解的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22]。社会风气到了这样的程度,实在令人痛心。地位不高的巫医、乐师、百工,反而不耻于从师学习,而所谓的士大夫子弟,却群聚而耻笑从师学习者。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23]。那些令君子们所不耻的巫医乐师百工,其智识反而是所谓的君子不能企及的,有什么奇怪呢?这就是虚心从师学习的结果。耻于从师学习才是真正愚昧的表现,何谈君子、士大夫?其次,韩愈阐述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4]其中,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即传授儒家的仁义道德;授业当然也很重要,即知识的传授,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的经典;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和困惑,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意義重大。这三项职责,时至今日,也很难超越,教师能在这三方面都做的很好,非常不易,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和修炼。最后,韩愈阐释了择师的标准。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5]这其实给了学习者一个非常宽泛的选择,择师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和限制,也无需考虑那么多的因素,只要在某方面强于我们,即可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就应虚心向他们学习。本着这样谦虚向学的态度,才能在学问方面日益精进。尤其在今天这个社会,更应本着这样的态度去从师学习,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我们,哪怕是我们的学生。所以,在今天,已经没有绝对的老师,学生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我们的老师。“学无常师”“教学相长”就是今天教育的真实写照。真正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经是平常之事。对此,教师也需有平常的心态和宽阔的胸怀,客观看待这样的现象,甚至应该鼓励学生超越自己,应该为学生能够超过自己而欢欣鼓舞。
(三)中国古代教育家尊师重教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尊师重教思想,应该说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荀子和韩愈两位教育家,虽然处于不同的时期,但在尊师重教问题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语重心长地阐述了尊师重教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探讨了为师的条件、为师的职责以及教师的社会地位等问题。首先,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所以更凸显出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一种职业,既然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对职业本身和从业者的尊重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任何践踏职业尊严、藐视从业者的作法都应该被唾弃。一个国家,当人们都耻于从师、耻于尊师时,这个国家就会出现大的问题。所以,中国古代教育家反复强调一个国家尊师重教的重要意义,对于社会耻于从师、不尊重教师的习气深感痛心。其次,教师要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强大自身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有没有尊严、尊严高与低,与从业者自身的强大是有直接关系的。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自身要创造能被他人尊重的价值,用自身的良好素质和高尚人格赢得他人的认可。因此,作为教师职业来讲,古代教育家反复强调为师的条件、择师的标准。为师要有严格要求,择师要选有一技之长之师。只有教师自己有过硬的素质,有安身立命的绝技,才能真正赢得择师者的认可和追随。最后,在教师尽到自己职责的前提下,社会应给予相应的尊重和地位的体现。每种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与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是分不开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也需要在合适的平台和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让马儿跑,也需要给马儿吃好草”。要让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彰显,需要有相应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来支持和保障,这是教师职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
总之,在中国古代,教师问题确实被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到一个人在学问方面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而且教师地位的高低与其经济待遇也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职业并不意味着清贫,而应鼓励教师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获取自己应得的报酬。当然,教师地位的高低与其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就必须要有高超的水平和素质,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对于学习者来说,从师学习的态度决定着他能在学问和做人方面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三、尊师重教思想的当代启示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但是这种传统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论倡导和民间遵守的层面。往往是在官师一体的体制之下,教师的社会地位才能得以保证,尊师重教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而当教师成为一个独立职业的情况下,尊师重教的思想并不能得以很好地贯彻。从孔子到荀子到后代的一些学者,似乎在成为专职教师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礼遇,有的晚景凄凉,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警醒的。
在今天重提尊师重教问题,也是期望从官方到民间都能延续尊师重教的传统。尊师重教问题尤其应引起国家和政府层面足够的重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的氛围。吸取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成功经验,总结“贱师轻傅”的教训,对我们今天践行尊师重教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可喜的是,我们国家越来越倡导尊师重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教师安心从教,让优秀教师长期乃至终身从教,就要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后顾之忧[26]。他强调:“我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增加投入,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让每个孩子拥有受教育的机会,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这些都表明了国家层面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社会民众切不能丢失这一优良传统,不能因为一些个别、偶然现象,或由于媒体的一些负面报道而全盘否定教师职业的重要性,甚至出现攻击教师,谩骂、殴打教师的情况,这是令人痛心的。
教師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教师社会地位的明显提升和经济、政治待遇的极大改观,使尊师重教不仅停留在理论倡导层面,更表现于实际行动层面,使广大教师能真正做到全身心从教,终身从教。
参考文献:
[1][2][3][4] 管仲著,胡元斌编译.弟子职[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6:1,2,3,2.
[5][6][7][8] 杜成宪,王宝星.中外教育简史(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25.
[9] [10] [11][12]吕氏春秋劝学译文[EB/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aaad89ec102de2bd9605889c.html,2018-06-30.
[13] [14] [15] [16][17][18][19]翟巧相、王菲. 荀子尊师思想的启示[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55-56.
[20][21][22][23][24][25]《师说》原文及注解[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6b26bd1c650e52ea5518986d.html,2018-06-27.
[26]张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指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N].中国教育报,2013-10-9(1).
(责任编辑:刘爽)
Abstract: Som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have recorded rich thoughts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and some educators have also advocated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which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folk tradition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rt out these ideas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in todays society, and to improve teachers social status and professional reputation.
Key words: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