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白茂盛
【摘要】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后,语文教学观念有三个明显的转变:从强调应试技巧转向素质培养;从注重考点知识转向人文关怀;从灌输知识转向“生本”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素质;人文;生本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通过探索和实践,高中语文教学日益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
一、从强调应试技巧转向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过去,人们谈及高中语文学习,往往只说会做哪些题不会做哪些题。语文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想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不够。认为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语文应该是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其二,把高考当作学习目的。认为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成绩。长时间地在字、词、句、篇、逻辑、修辞中徘徊。把语文学科知识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新课程标准送来了春风,使语文还原了她的本来面目——听、说、读、写。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几乎占据了全部语文课的80%以上。以前,我们拘于考试,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讲解课文、分析课文,注重字词讲解、结构分析。而结果呢,花的时间愈多得到的效益愈低,种下西瓜,却只收获到芝麻,这不能不说是课堂教学的失败。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就是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调动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所设置的情景,在思考中学习,在朗读中学习,在议论中学习,在尝试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
二、从过去拘于考试而注重考点知识的传授转向了注重人文关怀
以前,由于认识不够和受高考的左右,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忽视了它的人文性。现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文。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告诉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不够,教育是要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促使学生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价值观。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例如《劝学》《师说》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和《西西弗的神话》对待人生的教育,《荷塘风起》的爱护环境教育,《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认识论,《游褒禅山记》中立志、尽力而无悔的奋斗教育等等,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最好的范例。事实上,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有利于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走出了教室,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从而让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三、从过去注重课堂的灌输转向了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生本”教育
过去,我们的教育最大的缺点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其实我们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叶圣陶早就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达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激发学习兴趣。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我们每节课都应运用各种条件和手段,创设情境,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每节课都有高潮。创设情境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就要求我们用画面、声音等一切手段创设情境,试着把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正如一场春风唤醒大地,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