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闽南文化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

蔡文桂 黄阿英
摘要:文化传播必然产生新旧文化以及不同思维之间的碰撞融合,在多元化文化共同发展的当今社会,传播方式也随着社会发展出现新的转变,呈现出多样化,也更加体现互联网时代特征。闽南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传承与传播非常重要。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探索如何以新媒体作为文化传承及传播路径,推进闽南文化的传承及传播。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闽南文化 传承传播路径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因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环境、鲜明民族特色等诸多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并随着不同地域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发展与碰撞交融,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闽南文化由于其所处的地域特殊性,漫长的历史发展及文化整合,展现出更为复合化的地域文化特征及民族文化内涵。作为我国地域性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讲好闽南文化故事,做好传承传播工作,坚定区域文化自信,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1 闽南文化概述
1.1 闽南文化形成概况
闽南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最初源自于泉州地区,现分布范围主要在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和三明、台湾的部分地区及东南亚等地区,是闽南地区人们的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的结晶。自汉晋开始,中原的大批汉民南迁,与闽南当地人展开文化交流形成了融合的多元文化,更促进形成了特色的复合型闽南文化。后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闽南文化更是与汉文化长期磨合交流,不仅留存了闽南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更多汉文化的精髓,从而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兼容性、开放性、丰富性以及开拓性等文化特色。
1.2 闽南文化内容
闽南民俗文化,通常指的是闽南地区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传承以及享用的民间文化事物及文化现象的统称,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生活、生产、信仰、生命、文艺、娱乐、社会组织等不同风俗。比如生命习俗方面就有着“生在杭州,死在泉州”的说法,体现闽南人对生命的高度尊重;还比如闽南文艺风俗方面,拥有着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火鼎公”“拍胸舞”“骑竹马”“舞龙”“博饼”等娱乐活动,闽南芗剧、高甲戏等民间戏曲与台湾歌仔戏同韵味,是深受两岸百姓欢迎和喜爱的传统文化,泉州南音更是我国现存最为悠久的古音乐,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美称,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闽南宗教宗族文化,是闽南地区人们在社会发展中经由宗教信仰及民间信仰所逐步形成的。闽南人宗教信仰多元,除了信仰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更有信仰地方特色的神灵,如开漳圣王、保生大帝、妈祖、关岳帝等;闽南人们普遍重视宗族之间的亲情、族谱的编修以及宗祠的修筑,闽南的宗祠是闽南传统文化最好的记录所在,也是闽南文化中乡亲乡情联系的纽带,闽南的侨胞特别多,又特别爱国,其中宗祠就是闽南海外侨胞的精神寄托方式之一。
闽南建筑文化,主要是闽南地区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所根据自身的不同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环境,创建适合自己生活的闽南建筑。包括了祠堂、民居、寺庙、塔、牌坊、亭、台、桥梁以及古城等建筑,闽南地区的建筑既充分保存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比如南靖的土楼群建筑、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晋江的五店寺等,都充分体现了闽南建筑中外部格局的红砖白石双坡曲和平面格局的“三合天井”“四合中庭”地方特色,同时也吸收了西洋的装饰艺术特色,实现中西合璧。
闽南语言文化即闽南方言,是由古代北方南迁汉人与闽越土著居民在相互交流融合中产生的方言,是我国的八大地区方言之一,也是全球六十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號称“语言的活化石”,也俗称河洛话。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闽南语言保留着古代语言的许多特点和词语,这是现代其它方言所没有的特点。同时,闽南方言始终作为闽南地区及台湾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的主要交际工具,尤其在当今社会,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多方面交流更加密切,闽南语言文化更是证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属一个中国的证据,事实上,许多台湾同胞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共同使用闽南语言的便利性和亲密性就体现得最为明显。
2 闽南文化媒介传承传播路径
2.1 保护闽南历史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特色
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中,建筑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地区发展的记忆存在。闽南地区的历史建筑从最初的骑楼、生土建筑以及红砖白石,到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中山路、扩建之后的涂门街、西街、迁建的晋江五店市、南安的蔡氏古民居等保留的建筑群,泉州新门街所坚持的红瓦大坡屋顶、出砖入石以及燕尾脊等建筑特色,充分体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泉州小村鲟埔的“蚵壳厝”,都是闽南地区社会发展中建筑文化的形成传播痕迹见证。通过对闽南的历史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及地区特色人文氛围加以了解,以面对面的方式,对其建筑文化及文明精神发展加以捕捉,也是现阶段人们所能够最为直观可视的方法,对闽南地区的独特性、地域性建筑文化加以了解,也是通过对闽南历史建筑的保护,实现对闽南人传统的爱拼敢羸、勤劳智慧精神的保护与传承。
2.2 保护及传承传播闽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地区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表现出极为鲜明的民族性特色、地区性特色、家族化特征及个体化特征,是闽南文化的精髓,必须做好保护及传承传播。而通常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留存于普通的社会群众中,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逐步留存。比如惠安女精神、鲟埔女精神等,还比如漳浦的剪纸艺术、漳州的提线木偶、泉州的南音等,这些都是闽南文化甚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优秀的闽南人民在历史中创造与发展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的保护与传承传播,是地方政府与百姓共同的神圣职责,也是学者研究保护及传承方式方法的方向。而做好保护与传承最重要的是宣传,要让非物质文化的概念、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深入民心,让遗产真正变为财产,成为财富。当前,应该借助于互联网的能量,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保护、传承与传播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闽南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增强地域性文化软实力。
2.3 基于典故影像方式的大众传媒
传承传播闽南文化,应该实现多样化、多元化。比如通常在东南亚地区人们称“南音”“南戏”“南管”作为“乡音”,现如今也形成了诸多特色化节目表演,比如《闽南神韵》《惠安女美》《陈三五娘》等典故影像,这些都是由闽南地区的特色典故所衍生的,此种传统传媒方式,具备了较强的情绪、文化感染力及直观表现力,可以更加直接的对地域文化特色加以传达,可以让受众群体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闽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要通过借助多媒体平台、微博视频转发、闽南文化典故影像整理上传、建立公众号扩大影响度等方式,有效打破传统传播方式的时空局限性。还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的良好公众形象、宽泛的有效传播力度以及广泛的社会效应,更好的讲好闽南故事,传播闽南文化。
2.4 文学史册文本传承
在西方的文化视觉传播过程中,通过制作信息图式化的方式,已经广泛融入至人们生活中。在当今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对文化传承的普及度必然存在较大不足,更何况是极具传播意义的闽南文化信息。当今社会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突破了纸质文化传播的局限性,文本传播形式也发生变革,我们应当从最初的文字化输出传播,逐步转变为信息图式化方法,更加方便快捷的促进人们能够对信息快速读取。比如通过借助新媒体技术,将闽南的建筑文化及戏曲文化以3D方式展现,实现文化表达方式的多维化。在现阶段以第四媒体作为传播代表的传媒方式,在闽南文化传播及传承中相较纸质传播,无论在传播区域,还是传播时效性及普及度等多方面,都具备了尤为独特的优越性,借助互联网平台,对闽南文化展开无局限的文化交流,也可以借助庞大的移动设备功能,获取更加全面的闽南文化有关资源。
3 微时代高校闽南文化传承传播途径
3.1 打造特色化闽南文化高校微文化平台
随着多媒体时代发展进程逐渐加快,微博已经成为老少皆用的平台,通过打造特色化的高校闽南文化传播官方微博,在不同的时间段发送不同高校所组织的闽南文化活动,能够很大程度地将所举办的闽南文化活动影响力度加以扩大,同时还能够为高校闽南文化官微增加粉丝,提高影响度。借助微博平台,发布闽南文化有关内容的主要是高校的学生,所完成的上传内容更多的是对闽南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借助其他热点话题,完成对闽南文化的信息传播,逐步将影响度扩展至网络传播平台。还可以借助微信、QQ等网络传播媒介,更好的宣传闽南地区的文化活动,对闽南地区高校学生乃至全国高校大学生群体,逐渐形成对闽南文化的认可度及感兴趣度。高校社团也可以借助微信平台传播闽南文化,通过成立微信公众号、建立QQ群等手段,对闽南文化有关信息加以传播,同时还能够获取有价值信息,对感兴趣的闽南文化信息经过“分享至微信朋友圈”逐步分享给其他人,扩大闽南文化知名度。
3.2 形成闽南文化特色高校微电影文化
在近些年的社会发展中,新兴的还包括微电影。比如华侨大学在校生所创作的《我在泉州遇见你》这部微电影,上映二十多天就已经达到了13万次的优酷点击量,转发量更是逐步增多。对泉州的美食文化微电影拍摄,《泉州味道面线糊》也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吸引了诸多外来游客到泉州游玩。2013年所拍摄的《寻常巷陌》,更是借助不同的视角,表现了闽南地区街头巷尾的闽南文化,很好地宣传了闽南地区。借助微博及微信传播特色,能够更好地符合现阶段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分享及自我满足心理特征,从而更好地借助原创性、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形成特色的闽南文化微电影传播文化。
3.3 发展闽南文化高校动漫创意产业
2013年拍摄的闽南文化动漫《泉州漫游记》,在各大视频直播网站平台上映,片中的角色借助泉州的历史名人,通过故事链为拍摄线索,在影片中凸显了闽南地区的文化元素。2014年的《闽南异兽志》更是于微博平台走红,融合了闽南地区的语言文化特色及民俗文化,以轻松的方式宣传了闽南地区文化。因此闽南地区也应当借助高校,在新型的现代科技作用下,借助高校的专业化优势,制作更多的闽南文化动漫。积极提高原创能力,发展特色化闽南文化动漫创意产业,拓宽闽南文化的新型传播渠道。
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中,文化传播路径逐步多元化,已经成为闽南文化传播及传承路径变更的必然。闽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应当在传统的传播方式基础上,顺应新媒介环境下的社会大众群体对文化需求方式的多元化,探索第四媒体的传播应用功能,通过闽南文化与不同传播途径的结合,在确保闽南文化能够保留原本特色的同时,实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 闽南地方高校学生传承闽南文化研究——以新媒体传播为切入点[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5,17(3):9- 13.
[2] 郑静玉. 探析厦门高校和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个案[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2):23- 25.
[3] 何丹丹, 王云松, 刘巧云.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J]. 戏剧之家,2016(23):247- 248.
[4] 张苹. 试析传播闽南文化的瓶颈和解决途径——以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为例[J]. 东南传播,2014(5):48- 49.
[5] 王偉, 陈思扬. 海上丝绸之路与闽南戏曲当代发展——东亚文化格局中的闽南戏曲二次创业研究[J]. 艺苑,2015(2):10- 13.
相关文章!
  • 如何运用新媒体开展企业思想政

    田湘玉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56-02摘 要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到转型发展阶段,企业改革日益推进,与此

  • 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档案展陈与

    张连星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档案展陈中存在的展览主题单一,对公众的吸引力有待提高;展品考证不深,展览内容丰富性有待提升;形式设计欠缺,

  • 农村合伙人

    刘耿“你记得住乡愁了不?”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支部书记韩忠指着一架鸡公车问成都来的两个姑娘。她们正在村口的农耕博物馆参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