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21世纪女性写作把脉

    【摘要】《姐妹镜像——21世纪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是张莉教授的重要学术论著,是彰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价值取向的学术出版物。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实现了对新世纪女性写作态势与转型特点的把脉,也使其成为21世纪女性写作研究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姐妹镜像——21世纪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女性写作;转型;学术出版

    【作者单位】陈寿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201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张莉的《姐妹镜像——21世纪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以下简称《姐妹镜像》)。该书对女性写作现象和作家作品进行了及时的关注和研究,力图把握21世纪第1个10年的女性写作态势和转型特点。《姐妹镜像》的出版对出版界和学术界(尤其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研究当代学术出版及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因此,本文拟就出版价值与研究价值对《姐妹镜像》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探究《姐妹镜像》对当代学术出版的发展走向和学术研究的价值。

    一

    《姐妹镜像》的出版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它彰显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学术价值取向和定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要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文化界学者的中外文优秀成果,包括专著、资料、教科书、教参书、工具书和普及性读物;还出版国外重要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中译本[1]。这是该出版社的定位。该定位中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词:“优秀成果”。由此可以判断,注重出版品质和学术涵养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出版《姐妹镜像》的时候,就已经将其列为社会科学界、文化界学者的“优秀成果”。

    近30来年,许多学者和学人对中国女性写作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写作以其鲜明的性别立场和性别视角在当代文学的舞台上成绩斐然。相应的,对女性写作的研究也成为近30来年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热点与生长点。仅从21世纪出版的对中国女性写作的研究著作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丛书,如乔以钢教授主编的“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丛书”、刘思谦教授主编的“娜拉言说书系”等,这两大丛书汇集了很多耕耘在此研究领域的学者的学术成果。而在“第五代学人丛书”“同济·汉语叙事文学丛书”等丛书中也包括了对女性写作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著。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和学人专注于女性写作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论著,这些论著的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综上所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姐妹镜像》的价值定位在于,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学术热点相关的论著,从而实现为21世纪女性写作及研究把脉。

    其次,体现了重要的史料与文献价值。张莉教授以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进行21世纪女性写作的研究。她主要从文化这个特定的角度去描述和勾勒21世纪10年代女性创作的轮廓。该书第一章“这个时代的不合时宜者”注重结合文本进行具有地域色彩的都市文化分析。她认为,都市女性的行为、追求和精神品质都是都市的某种隐喻。该书对都市女性的分析,触及了相应的都市文化或都市文化精神。第五章“仁义叙述的难度与难局”是从传统美德(文化)、现代价值与民族国家话语角度来对铁凝作品进行分析,进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境遇。第六章“异乡人”侧重从性别文化来解析魏微作品的爱情、性、身体等内涵。第六章“取景器的内与外”从性别文化的分析视角、女性与女性的关系来解构或重建“女性乌托邦”。第七章“起义的灵魂”论述的是道德文化与身体欲望之间的繁复文化意蕴。第九章“先锋气质与诗意生活”是从21世纪大众文化的消费化与文学性之间的消长来阐释廖一梅的戏剧,并分析文学如何在“媚俗、伪善与平庸”的时代文化环境中保持个人性、文学性和诗意性。第十章“资本·劳动·女性”则从不可见的女性——女工、农村女性、打工妹等底层劳动妇女的文化处境来进行解析。整体来看,该书紧扣了21世纪文化的时代特征去进行女性文学和社会文化的分析,不仅实现了该书在时代文化语境中为21世纪女性写作把脉的预设,也实现了其社会文化价值。

    如果从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历史进程来看,从20世纪10年代末开始,时至今日,中国现代女性写作已经走过将近百年的历史了。对于中国现代女性创作的评论和研究也相伴相生。20世纪上半叶的女性文学批评,主要注重印象式的批评,也注重文化特征的认定;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很大,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者人才辈出,研究成果丰硕;21世纪的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在继续深入发展和不断拓展。而《姐妹镜像》就是21世纪女性写作研究的拓展与转型。它是一部研究对象很“新”的,对女性写作进行研究的专著。在文体的考量上,该书注重对不同体裁进行全面关照,重点虽然是小说,但也关注了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体裁的全面覆盖,体现了“文学史”的架构意识。事实上,该书确实不失为21世纪女性写作的“断代史”。该书在作家作品研究里,对女性文学的分析与阐释是符合21世纪第1个10年的宏观把握的,是以发展的眼光打量这些文学景观的。该书对21世纪女性写作的成就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充分体现其“史学”价值和文献价值。这也许是出版者出版《姐妹镜像》的目的所在。

    再次,提倡了敢于挑战、勇于挑战的学术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之所以出版《姐妹镜像》,很可能是要提倡一种勇于挑战的学术精神。《姐妹镜像》的研究对象特别“新”,即刚过去不久或正在进行的女性写作现象和作家作品。该书的研究对象最大特点是当下性、无定论,因此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者迎接挑战的能力和勇气都值得学术界同仁学习。

    《姐妹镜像》的挑战首先表现在对新近的女性写作进行全面或者宏观的把握。首先,如果作者没有对21世纪10年代的女性写作文本进行大量阅读,没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厚实的学术素养,要梳理这十年间的女性写作变化轨迹是很难的。况且,分析这期间发生的重要文学现象也并非易事,更不要说去界定女性写作的成就与重要转型。可以说,作者在为21世纪最初10年的女性写作的把脉中,成功地梳理了这个时期女性写作的重要发展流脉。其次,该书的挑战还表现在研究个案的选择上。新媒体时代的女性写作如此繁复,加之很多作家作品都没有定论或者还没有进入主流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我们应该以什么关注点去选择作家作品?个案的选择,需要作者开阔视野、生命感受和艺术感悟的完美结合。而对于正在进行的文学创作而言,由于无同类论著可借鉴,编选对象时空距离太近,时代的状况又很复杂,现实写作更是变动不居,因此存在很大的挑战。既然作者已经为这十年来的文学写作确立了“社会性别意识”的关键词,那么这就是她选择个案的主要标准,也是服务于该书的核心观点。该书选择的铁凝、王安忆、林白、迟子建、严歌苓、盛可以、魏微、鲁敏、周晓枫、廖一梅、郑小琼等女性作家至少代表了作者的价值立场和审美考量,代表了作者对新世纪以来女性写作发展趋势的判断。至于这些女性作家是否能代表21世纪第1个10年的成就,还未可知。毕竟,该书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过近,有些作家的作品还有待时间考验和研究界的发掘。

    当下,出版界比较青睐那些卖点很好的通俗读物和实用性强的功利性读物,而对学术著作则不是很热心,更谈不上学术精神的倡导了。《姐妹镜像》则体现了出版社对推动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责任与担当。

    二

    《姐妹镜像》既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出版物,也是中国女性写作研究的重要文献。该书的出版,使其学术研究价值同样引人关注。

    第一,该书宏观地把握了21世纪女性写作“向外转”的转型趋势。作者提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向外转”之说,进而论述女性写作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现象。如果从新世纪女性写作的内容和表现主体来看,新世纪女性写作一是对时代之维度下无法回避的大都市进行了描写,和对都市文化遮蔽下民族文化主体性进行重建与思考。现代大都市是21世纪中国文化最引人注目的场域,也是大众传媒的聚焦点,足以代表新世纪文化观念和价值的主体流向。二是直面人的各种欲望与社会法则。这个话题涉及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所以女性写作能直视人(尤其是女人)自身的欲望与价值追求,以及人与社会难分难解的关系。这无疑体现了女性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和对人生、社会的担当。三是对社会底层劳动女性的悲悯性关注和深切体认。这种题材的女性书写走出了个人化写作的幽闭,改变了知识精英写作的高姿态,走近被大众文化忽视的“小众”——女性弱势群体。她们处于社会底层,在喧嚣的大众传媒时代,她们的声音是微弱的或“哑声”的。在大众媒体的屏幕上,她们只是作为偶尔闪过的背景,或者是当代“新闻”中的“祥林嫂”,很快就被媒体和所谓的大众遗忘。也许,正如《姐妹镜像》所说,关注底层女性的女性写作开始真切地“复活了这个时代独有的疼痛、鲜血和眼泪”,而不是被报道的苍白而失真的面貌,或者被剪辑和处理过的造作[2]。因此,《姐妹镜像》认为,新世纪女性写作“在社会性别自觉与文学自觉的双重意义上打开了一个新的格局——深具社会性别意识的女性写作姿态和书写样式”[2]。

    如果从中国现代女性叙事的范式来看,女性写作具有注重自我世界的营构,注重细节描写,叙述破碎而含混等范式。而21世纪女性写作的“向外转”,就意味着对这些“范式”的打破。该书专辟了第二章“非虚构女性写作:一种新的女性叙事范式的生成”来论述这个话题。论及新世纪女性写作范式的突围,该书提出首先在文本的体式上转向“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使女性写作得以重返当代社会的公共言说空间,于是,女性写作由较为封闭的自我世界走向“我眼中”的世界,表现的视域和空间开阔了;“我”不是自言自说了,“我”成为现实世界的一分子,个人记忆与中国现实重合。“记忆和想象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原动力和叙事的推动力。” [3]由此,出现了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潜在变化,能“从复杂的社会环境生活中书写爱情、身体、性以及婚姻”“在民族国家框架下书写个人史”和“在浮世中刻画如浮萍一样的个人命运”[2]。其次,在细节的处理上,注重有意味的细节。有意味的细节是那些既承载着个人体验和个人感受,又包含这个时代集体经验的细节。只有这样的细节,才能触动人的内心,因为这些细节是性别立场与社会群体的相互指认。这种个人与集体(公共)意识的胶合使女性叙事者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姐妹镜像》在把握新世纪女性写作“常”与“变”的动向上,还是比较准确的。新世纪女性写作与“五四”女性写作的区别在于:“新世纪女性写作的转型深刻,表明她们为个人写作与社会现实结合所做的努力,呈现了新的精神气质,即为不可见的族群言说的勇气,对边缘群体的眷顾和对边缘立场的坚守。” [2]这个论断是比较中肯的,毕竟“五四”女性写作大多属于知识分子精英写作。

    第二,值得参照的学术著作言说方式的“变化”。《姐妹镜像》在言说方式上,实践了一种学术“新”风范:少了许多艰涩的专业术语及解析,比较贴近文本,很注重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与阐释。该书各个小节的标题都使用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文题;在进行新世纪女性写作和社会文化的综论时,该书也是结合文学文本进行论述和阐释的。这样,似乎感觉该书缺少了“学术味”,但是却能给读者一种亲近感。因此,读者不会觉得很艰涩难读,很快能随着作者的笔触进入21世纪女性文学文本的世界,及时了解新世纪女性写作的特点与内涵。

    就研究方法来看,该书没有特别标明使用哪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或者批评方法,但是我们能清晰感受到作者对各种文学批评方法的潜在使用。贯穿全书最明显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文本细读法。这种方法很务实,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不会给人感觉很“飘”,也不会给人感觉很“难”。此外,比较明显的就是比较法,既有历史性的作家作品比较,又有共时性的作家作品比较,这样就使该书具有了研究的纵深度,弥补了学术味单薄可能带来的浅易化。

    笔者认为,这种新的言说方式与该书一再强调的21世纪女性写作的转型有关。女性的学术著作从学院派的学术写作方式向民间大众的写作方式靠拢,由只注重个人学术品位和专业性角度向大众能读的角度靠拢。这可能是学术写作的新走向,也是学术出版业为适应大众的接受度而向学术著作发出的一种信号。

    第三,21世纪女性写作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文献。如果从女性写作和研究史来看的话,《姐妹镜像》是一部研究对象很新的、对中国女性写作进行比较及时研究的论著。它本身实现了女性写作的自我证实和她们在文化解码的“镜像”中进行的自我观照,也构成了21世纪女性写作图景中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对同是女性创作的文学文本进行了姐妹情谊似的真挚解读。该书对21世纪女性写作和性别文化的研究,以及对新世纪第1个10年的女性作家作品的评价具有比较重要的史料及资料价值,其本身也是非文学性女性写作的研究对象,因此它本身也具有研究价值。

    毋庸置疑,《姐妹镜像》是张莉教授的重要学术论著,是彰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价值取向的学术出版物。从某种角度来说,《姐妹镜像》实现了对新世纪女性写作态势与转型特点的把脉,也使其成为21世纪女性写作研究的重要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B/OL].http://www.csspw.com.cn/Item/48741.aspx.

    [2]张莉.姐妹镜像——21世纪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赵倩.基于“记忆”主题的小说叙事研究——评勒克莱齐奥《寻金者》[J].出版广角(下),2016(4):92.

相关文章!
  •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

    7月15日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信部依法关停三批因管理不力、任由谣言传播的网站,对未在通信管理部门履行备案手续、传播谣言信息

  • 商业银行员工人口统计特征对薪

    田蔚蔚<br />
    【摘 要】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已成为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战略的前提与目标。本文探讨了商

  • “新媒体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红宝

    【摘要】《新媒体十讲》一书,立足于新媒体兴起的时代语境,以实例为基础,以商业与媒体理论为前提,帮助读者完成对新媒体的系统认知。同时,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