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道家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张磊 唐昌国
摘要:生态文明是后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现代向后现代社会转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性的必然历史趋势。道家思想对于中国这一后发展国家,如何因应这一历史趋势,做好自身的社会转型与文明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在思路与方法上给出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道家思想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后现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扬弃性超越,存其精华,去其糟粕;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反思性演进。“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正是基于自然观与价值观的转变而发生的。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1]如果工业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形态的标签的话,作为后现代社会文明形态“名片”的生态文明,就不单是“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有效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2]这种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简单关系视角出发进行的界定,可以尽其内涵的。同时,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容之一而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政策表述,也与后现代主义概念体系中的生态文明不尽相同。彼得·圣吉曾言,“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一面是过去150年以来工业时代主导的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另一面是刚刚萌动兴起、尚未冠名的新时代”[3]。生态文明正是那对于圣吉而言尚未冠名而被后现代主义者称之为“后现代”时代的文明形态。
文明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归纳,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工业文明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它以对从神权中得到解放的人的“工具理性”的保护与放任为导向,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维度与层面对“现代性”所进行的整体性呈现的结果。“无疑的,‘现代性确然有解放的功能,个人的自主性之扩大是现代化的主题,但现代化也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工业文明是外向的、单中心的、无节制的、不可持续的,工业文明之下日益增长的全球经济是造成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的症结根源。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生态文明是内向的、多元化的、节制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从“共同体中的人”的立场出发,对以事物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系统宇宙观为内核的“后现代性”所进行的文明构建与呈现。生态文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高扬生态意识;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推重文化互补意识;挑战‘划一思维,欣赏多元之美;拒绝‘抽象自由观,走向有责任的深度自由;扬弃均质民主,走向道义民主;挑战霸道科学,走向厚道科学;超越纯粹理性,呼唤审美智慧”。[4] 生态文明是后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面向与层次的多重内涵与要求,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是文明的整体性转变过程。当然这一转变过程,并非是对现代化及工业文明的抛弃与否定,而是“保存现代概念中的精华,同时克服其消极影响”,存精去糟,兼收并蓄,扬弃超越的整体性转换过程。
南怀瑾先生曾言:“无论现代有些中国人如何鄙弃自家故物,终有一日会幡然觉醒,开启自己的宝藏,并扩而充之,与世界各国民族共同互相研究,进于天下太平的局面”[5]。传统道家思想所蕴含与推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无贵无贱,齐物平等”的价值观,“崇俭贵啬,返璞归真”的消费观等智慧,同后现代主义者所倡行的生态文明悠悠千古,今昔呼应,互补并茂。正如美国生态哲学家弗·卡普拉所言:“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和最美妙的生态智慧的表达,它强调本原的唯一性和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能动本性。”[6]前人针对道家思想内容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通相补的部分做了大量挖掘、梳理与总结的研究。道家思想在方法论意义上,给予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什么启示?
老子在道家典籍《道德经》中曾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7](十六章)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纷纷乱乱的万物,都需要各自返回其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了解“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闯出大乱,惹出祸事。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明智地做事而不出乱子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事物的“常”,也就是事物的根本,本原,内在规定性。“常”构成了此事物相对彼事物而言的“特殊性”,根据事物的特殊性采取行动是明智而有效的,反之则会出问题。成功的行动离不开对“常”的理解与把握。
老子智慧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在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的特殊性出发,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与设计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之路,推动生态文明转型与建设的中国化。
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有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过程一样,是一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客观历史过程。如果说现代化是获致现代性的过程的话,那么后现代化就是获致后现代性的过程,“天上众星皆北拱,地上无水不东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化与变迁,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与过程,这一历史在许多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与地区正在发生。“后现代化”是对人类社会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型,文明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必然与普遍的历史过程的描述与概括。正如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普遍性价值内核一样,后现代性是后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普遍性价值内核,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后现代性的文明化、具体化、实践化的过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从1500年开始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世界历史中,成功实現转型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能根据自己民族与国家特殊的历史社会文化传统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之路,在努力获致“现代性”,迈向社会与文明转型转变的这一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趋势“共相”的过程中,分别探索与实践着与自身历史文化社会特殊性相契合的“殊途”。英国不同于美国,法国相别于德国,正所谓求同存异,殊途同归。在全球化的当代,向现代化目标迈进,任何国家都无法豁免,但以什么方式,什么道路走向现代化,就是各国依据自身国情特殊性具体选择与确定的问题了,“百川终到海,川川各不同。”
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走的九曲回肠,磕磕绊绊,原因甚多,不一而足。其中,误把“西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道路与模式,当成“现代化”来实践,以“特殊”代替“一般”,是造成中国现代化转型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1840年以来的中国,从“夷务”“洋务”“维新”乃至最后的“全盘西化”,整个现代化转型运动多以西方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路为模型与榜样,学英国、学德国、学俄国、学美国……在一意西学与实践效仿的过程中,忘记了道家“复归其根”的告诫,自觉或不自觉地遗落了从中国历史文化特殊性——“常”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现代化之路与开放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西经东念,邯郸学步,形似神异。延至今日,依然在摸着石头穿峡,其中得失,令后来人多有欷歔。
殷鑒不远。当前我们讨论现代向后现代转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国家来说,未雨绸缪,对后现代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未为不可,且有必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汲取现代化的历史教训与经验,避免将产生于同中国历史文化相异环境的某种后现代实践路径与模式,当成具有普遍性的后现代化道路加以学习、追随与模仿,将“某化”当“后现代化”来实践,这是错误和危险的。而是应积极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出发,复归其根,从常而动,以具有普遍性的后现代目标为指引,探索中国迈向后现代,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化之路。这或许正是具有千载智慧积淀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最有意义的启示所在。
生态文明是后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现代向后现代社会转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必然的历史趋势。道家思想对于中国这一后发展国家如何因应这一历史趋势,做好自身的社会转型与文明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在思路与方法上给予了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要立足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以具有普遍意义的后现代目标为指引,探索与构建中国通向后现代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特殊实践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46.
[2] 杨继瑞, 黄潇,田杰.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对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3):119- 124.
[3]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
[4] 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 38.
[5] 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
[6] 弗·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0.
[7]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124.
摘要:生态文明是后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现代向后现代社会转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性的必然历史趋势。道家思想对于中国这一后发展国家,如何因应这一历史趋势,做好自身的社会转型与文明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在思路与方法上给出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道家思想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后现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扬弃性超越,存其精华,去其糟粕;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反思性演进。“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正是基于自然观与价值观的转变而发生的。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1]如果工业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形态的标签的话,作为后现代社会文明形态“名片”的生态文明,就不单是“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有效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2]这种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简单关系视角出发进行的界定,可以尽其内涵的。同时,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容之一而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政策表述,也与后现代主义概念体系中的生态文明不尽相同。彼得·圣吉曾言,“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一面是过去150年以来工业时代主导的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另一面是刚刚萌动兴起、尚未冠名的新时代”[3]。生态文明正是那对于圣吉而言尚未冠名而被后现代主义者称之为“后现代”时代的文明形态。
文明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归纳,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工业文明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它以对从神权中得到解放的人的“工具理性”的保护与放任为导向,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维度与层面对“现代性”所进行的整体性呈现的结果。“无疑的,‘现代性确然有解放的功能,个人的自主性之扩大是现代化的主题,但现代化也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工业文明是外向的、单中心的、无节制的、不可持续的,工业文明之下日益增长的全球经济是造成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的症结根源。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生态文明是内向的、多元化的、节制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从“共同体中的人”的立场出发,对以事物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系统宇宙观为内核的“后现代性”所进行的文明构建与呈现。生态文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高扬生态意识;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推重文化互补意识;挑战‘划一思维,欣赏多元之美;拒绝‘抽象自由观,走向有责任的深度自由;扬弃均质民主,走向道义民主;挑战霸道科学,走向厚道科学;超越纯粹理性,呼唤审美智慧”。[4] 生态文明是后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面向与层次的多重内涵与要求,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是文明的整体性转变过程。当然这一转变过程,并非是对现代化及工业文明的抛弃与否定,而是“保存现代概念中的精华,同时克服其消极影响”,存精去糟,兼收并蓄,扬弃超越的整体性转换过程。
南怀瑾先生曾言:“无论现代有些中国人如何鄙弃自家故物,终有一日会幡然觉醒,开启自己的宝藏,并扩而充之,与世界各国民族共同互相研究,进于天下太平的局面”[5]。传统道家思想所蕴含与推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无贵无贱,齐物平等”的价值观,“崇俭贵啬,返璞归真”的消费观等智慧,同后现代主义者所倡行的生态文明悠悠千古,今昔呼应,互补并茂。正如美国生态哲学家弗·卡普拉所言:“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和最美妙的生态智慧的表达,它强调本原的唯一性和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能动本性。”[6]前人针对道家思想内容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通相补的部分做了大量挖掘、梳理与总结的研究。道家思想在方法论意义上,给予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什么启示?
老子在道家典籍《道德经》中曾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7](十六章)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纷纷乱乱的万物,都需要各自返回其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了解“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闯出大乱,惹出祸事。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明智地做事而不出乱子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事物的“常”,也就是事物的根本,本原,内在规定性。“常”构成了此事物相对彼事物而言的“特殊性”,根据事物的特殊性采取行动是明智而有效的,反之则会出问题。成功的行动离不开对“常”的理解与把握。
老子智慧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在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的特殊性出发,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与设计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之路,推动生态文明转型与建设的中国化。
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有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过程一样,是一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客观历史过程。如果说现代化是获致现代性的过程的话,那么后现代化就是获致后现代性的过程,“天上众星皆北拱,地上无水不东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化与变迁,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与过程,这一历史在许多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与地区正在发生。“后现代化”是对人类社会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型,文明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必然与普遍的历史过程的描述与概括。正如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普遍性价值内核一样,后现代性是后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普遍性价值内核,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后现代性的文明化、具体化、实践化的过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从1500年开始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世界历史中,成功实現转型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能根据自己民族与国家特殊的历史社会文化传统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之路,在努力获致“现代性”,迈向社会与文明转型转变的这一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趋势“共相”的过程中,分别探索与实践着与自身历史文化社会特殊性相契合的“殊途”。英国不同于美国,法国相别于德国,正所谓求同存异,殊途同归。在全球化的当代,向现代化目标迈进,任何国家都无法豁免,但以什么方式,什么道路走向现代化,就是各国依据自身国情特殊性具体选择与确定的问题了,“百川终到海,川川各不同。”
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走的九曲回肠,磕磕绊绊,原因甚多,不一而足。其中,误把“西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道路与模式,当成“现代化”来实践,以“特殊”代替“一般”,是造成中国现代化转型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1840年以来的中国,从“夷务”“洋务”“维新”乃至最后的“全盘西化”,整个现代化转型运动多以西方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路为模型与榜样,学英国、学德国、学俄国、学美国……在一意西学与实践效仿的过程中,忘记了道家“复归其根”的告诫,自觉或不自觉地遗落了从中国历史文化特殊性——“常”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现代化之路与开放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西经东念,邯郸学步,形似神异。延至今日,依然在摸着石头穿峡,其中得失,令后来人多有欷歔。
殷鑒不远。当前我们讨论现代向后现代转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国家来说,未雨绸缪,对后现代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未为不可,且有必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汲取现代化的历史教训与经验,避免将产生于同中国历史文化相异环境的某种后现代实践路径与模式,当成具有普遍性的后现代化道路加以学习、追随与模仿,将“某化”当“后现代化”来实践,这是错误和危险的。而是应积极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出发,复归其根,从常而动,以具有普遍性的后现代目标为指引,探索中国迈向后现代,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化之路。这或许正是具有千载智慧积淀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最有意义的启示所在。
生态文明是后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现代向后现代社会转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必然的历史趋势。道家思想对于中国这一后发展国家如何因应这一历史趋势,做好自身的社会转型与文明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在思路与方法上给予了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要立足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以具有普遍意义的后现代目标为指引,探索与构建中国通向后现代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特殊实践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46.
[2] 杨继瑞, 黄潇,田杰.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对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3):119- 124.
[3]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
[4] 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 38.
[5] 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
[6] 弗·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0.
[7]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