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让每个孩子灵动起来

    周洪飞

    

    在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依然被技能导向的惰性牵扯,相信儿童、尊重儿童、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等新观念似乎很难落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直面这一改革实践中的困惑和难点,开展行动研究,以点带面,取得了第一轮成果。由内而外地唤醒和激发儿童本身就具有的艺术潜能,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导向。增强艺术敏感性,与儿童同频共振,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是教师的不懈追求。本期特刊发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希望引发更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创造性艺术教育的思考、重视和研究。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艺术作为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之一,明确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2016年,国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将艺术素养纳入这一整体框架。以上文件的颁布均表达了鲜明的艺术教育的价值导向。

    艺术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我们需要基于国家的新要求以及现实问题,不断对艺术教育进行探索与改革。2018年初,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启动了“幼儿园创造性艺术活动的行动研究”,这个项目以幼儿主动性学习为核心,聚焦创造性艺术领域,重在释放幼儿天性,培育幼儿创造性探索和表达的态度与精神,同时也为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积蓄专业力量。

    一、研究缘起

    上海市的幼儿园经过一期、二期近30年课程改革的洗礼,发生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的与时俱进,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文本(《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教师参考用书等)需要得到进一步修改与完善,课程实践也需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上海市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比照国家艺术教育的价值导向和要求,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对艺术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表现在教师对幼儿艺术教育不够重视,艺术教育在整个课程活动中占比不足。即便一些教师能理解并接受艺术教育在帮助幼儿探索世界、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发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等方面的价值,但并没有将其落实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二是教师的艺术教育观念不太正确。毕加索说“儿童都是艺术家”,但是在现实中,幼儿的艺术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尊重。教师在活动中常常表现出“高控”,控“内容”、控“程序”、控“作品”,让幼儿被动接受,这显然是对儿童权利以及能力的不尊重、不信任。

    三是艺术教育实施途径狭隘化,教师没有从多种视角捕捉艺术的存在。具体表现在以音乐教学活动、美术教学活动以及艺术区角活动为常规途径,并没有将艺术融入一日活动,使之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教师缺乏对生活中以及大自然中艺术元素的敏感性,没能让幼儿获得丰富的艺术滋养。

    四是艺术教育内容单一,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艺术资源的意识不强。目前,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课程指导用书,而主题活动课程中的艺术教育内容,如童谣、儿歌、手工制作等内容有限,相对单调,再加上课程指导用书编写于十几年前,与当前幼儿的生活和兴趣以及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的艺术表现的呼应不够。同时,又由于教师对于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艺术资源的意识不强,无处不在的艺术资源并没有为幼儿发展所用。

    五是艺术评价背离艺术的本真。一方面,教师常常以“唱得好不好”“跳得对不对”“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标准,强调技能,忽视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忽视幼儿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另一方面,教师在评价时偏向于关注集体而忽略幼儿个体,往往用统一的方式去评价幼儿,同时缺乏与幼儿的情感沟通以及对意义的追寻,不够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理解与表达。

    因此,立足于幼儿创造性艺术教育的实施,聚焦新理念下出现的问题及实践上的落差,寻求突破,对于深化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也是深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过程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将重心向幼儿园下移,旨在激发幼儿园的创造活力。“行动研究”是研究团队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个特点。

    1.自下而上,确立内容框架

    解决当下创造性艺术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是需要系统思考、顶层设计的,但这并非意味着自上而下地下指令。在研究初期,我们进行了多轮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专题探讨(总项目组预设研究框架—幼儿园自报方案—专家审核—调整(聚焦)—交流—优化),最后确定了“研究框架”(见右上图)。这一框架基于园所基础各有侧重,在综合后又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涵盖了本研究希望突破的重点内容。

    理论组承担幼儿园创造性艺术活动图景研究(理念、目标、实施原则、评价等),为幼儿园艺术活动提供核心理念和理论依据;12所幼儿园包含市中心园、远郊园、示范园、一级园、新办园等,形成实践组,研究的内容就是“点上突破”的支點。

    2.横向协同,夯实研究过程

    我们在研究中确立了“培训学习—实践探索—展示研讨”三位一体的策略。首先,通过同步培训,引领研究方向。比如,邀请美国专家做高瞻课程的培训,邀请高瞻研究所的教师做幼儿发展观察评价专题培训,邀请项目专家华爱华教授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部分的解读,等等。在浸润式培训的过程中,大家的理念不断得到更新。其次,按“制定计划→行动实践→观察反思→行动改进”的程序展开项目研究,推动各子项目的实践探索。市项目组在不同阶段组织开展了十余场项目幼儿园现场研讨、多场总项目探讨和一场市级展示交流。每次有项目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专家团队等参加。通过园长与教师对话、专家与园长和教师对话等,大家分享经验、相互借鉴、聚焦内容、明晰思路、形成共识、改进行动,不断实践、反思、改进、传播。

    3.以终为始,规范实践提炼

    在研究中,我们以“模板”为载体,引导幼儿园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重点问题,梳理出可借鉴、推广的经验。我们在不同阶段,根据核心任务提供“模板”,并加以细致培训,期望幼儿园以“模板”促进“做”,促进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我们要求项目幼儿园形成“2+2+1+N”个成果(2个案例、2个故事、1篇总结报告、N种课程资源)。“以终为始”,既规范了幼儿园持续的实践探索,也促进了经验的凝练。鲜活的活动案例、故事和经验,传达了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认识和操作,展现了创造性艺术教育的真谛,成为有质量的成果。

    三、主要研究成果

    1.形成了创造性艺术教育的理念、目标与实施原则

    在研究中,我们将艺术视作一个独特的课程领域,逐步梳理理念、目标、实施原则等要素,力图改变传统的艺术教育,以正确的理念、清晰的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引领和指导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使幼儿艺术教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以“呵护天性,让艺术真正成为孩子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作为理念,强调艺术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成人要予以呵护;强调艺术活动能让幼儿体会到愉悦、胜任感、自信和被接纳,成人要俯下身来,引导和促进幼儿主体价值的实现;强调艺术不是外在的、统一的,成人应该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鹰架。

    我们以“让幼儿释放天性,能用多种感官感受与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对生活的观察、想象与思考”作为目标,希望以此统一各项目幼儿园的思想,实现共同的理想追求。那就是,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真正释放天性,享受释放天性的过程;幼儿调动所有的感官,同时运用心智和身体,让艺术与自己的感觉、想法以及情感密切联系;幼儿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挑战自己的想法,并由此进一步理解周围的世界。

    我们提出7条实施原则,为艺术活动的具体实践指明方向。这7条实施原则是:引导幼儿欣赏与幼儿表现同等重要;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欣赏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用艺术独有的方式开展艺术活动;呵护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自己的表达和创作;借助“幼儿创造性艺术发展观察指标”,发现和解读幼儿的艺术;和幼儿认真谈论艺术;在幼儿需要时提供技能上的支持。

    2.探索并形成了创造性艺术活动样式和操作策略

    我们用开放、融合、接纳的价值观来探索艺术教育的多种实施途径,扩展艺术教育的场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与资源,让幼儿在丰富、多样、充满艺术气息的活动中浸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艺术兴趣,提升艺术素养。

    (1)将艺术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发挥艺术对幼儿发展的功能

    一是将艺术与生活活动、运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四类活动联系起来,凸显活动中的艺术性。教师带领幼儿共同敏锐地去发现各类活动中的艺术元素,并给予适宜支持,以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表现,提升幼儿对艺术的敏感性、表现力与创造性。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幼儿园的“狂欢十分钟”活动,很好地将运动与艺术融合在一起,让幼儿成为有创意的舞者。不设限的场地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律动、互动的空间,不一样的舞台(操场中心方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放置了一个像小舞台一样的长方形木质增高台)让每个幼儿都成为焦点,多类型的材料让幼儿和音乐节奏亲密互动。上海市长宁区新实验幼儿园创建“信息板”,来园时,每个幼儿都可以表达自我主张,挥洒创意,画上“10.1”和笑脸代表马上就要过国庆节了,画上餐桌和大头娃娃,表达“甜蜜餐点”时要和某个小伙伴坐在一起;进餐前办一场自制卡通饭团品尝会等,以增添艺术化的生活细节;散步时收集周边不同颜色的花瓣,以装点不同口味的“冰淇淋蛋糕”;捡拾落叶、果子,制作独特的落叶小人……生活活动与艺术体验浑然一体,游戏活动更是体现了与艺术的融合。

    二是让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转换富有艺术感,让常规的流程为幼儿带来艺术的乐趣。上海市虹口区体育幼儿园以不同的方式将音乐融入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让幼儿根据熟悉的音乐创造律动;让幼儿按照音乐的音量或节奏模仿各种动物移动,自然地从一个环节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在班级固定的作息时间表里,增添艺术桌、故事会、家庭宝贝艺术展等,为原本固定的环节转换增添艺术气息。上海市松江区岳阳幼儿园在一日活动中有机融入音乐欣赏活动。入园时选用曲风活泼、优美的音乐,户外运动时选用富有动感、节奏变化稳定的进行曲,在活动过渡环节运用不同节奏的乐曲。歌词内容既提示幼儿活动内容的转换,又能让幼儿在艺术的氛围中接受熏陶,让欣赏活动自然而然地发生。

    三是增添节庆等活动中艺术表现和享受的机会。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幼儿园在“主动学习”理念的引领下,将传统的“创意节”办成一个儿童自己的节日。在“创意节”期间,每天上午除了运动和必要的生活环节外,其他时间都成为“创意节”活动时间,保证幼儿拥有大块完整的时间,可以不被打扰、连贯地进行创造性艺术活动。该园打破班级界线,扩大互动空间,将幼儿园视为一个整体,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在与更多对象的对话中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表达自己的创作观点。上海市虹口区体育幼儿园在组织“音乐集市”“春日歌会”“秋日歌会”等活动时,跨越班级,用歌会点燃每一个幼儿的歌唱热情,把幼兒的歌声从班级传到整个幼儿园。

    (2)创造激发、支持幼儿进行创造性艺术表现表达的环境

    一是支持性心理氛围的营造。首先,教师承认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艺术活动是一种源自幼儿内在的、最原始质朴并伴随无限想象的创作活动,幼儿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其次,教师成为和幼儿一起感知世界的人,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想象和创造,尊重幼儿在生活、游戏中的学习特点,为幼儿提供一种为了创造而探索、强调过程而非结果的支持性氛围,鼓励幼儿探索,激励幼儿与环境和材料互动、“对话”,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表达表现。再次,即便需要介入,教师也需小心翼翼地把握好度,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进程心存敬畏,不是一味地根据自己的设想引导幼儿的活动,使幼儿偏离他们自己的探索轨道,而是创造条件去支持并延伸幼儿的艺术表现。

    二是基于儿童视角的赋权与资源材料的提供。上海市实验幼儿园研究了生活情境下的艺术资源,归纳梳理出幼儿各类创造性艺术活动的材料,以方便幼儿在实践过程中较灵活地选择和运用。上海市松江区岳阳幼儿园让幼儿通过讨论、投票来决定自己喜欢的音乐和素材,最后形成了特别的“音乐喷泉”“音乐画”等活动。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幼儿园在门厅、走廊、楼梯、公共区域、艺术专用活动室、班级活动室等空间投放了丰富的、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欣赏与互动的材料,用环境熏陶幼儿,点燃幼儿的表达热情,体现了“细节之处徜徉着艺术的音符”。

    三是“学习资源”的引入。上海市静安区华山美术幼儿园为破除原有经验对创造表现的禁锢,用新颖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幼儿的灵感,即以视频、实物、图册等将幼儿使用各种基本材料的故事和成果用资源化形式呈现出来,以支持幼儿相互学习、自主探索。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识别幼儿的发展需要,并通过环境创设、资源更新、设备投入,及时回应和支持幼儿的诉求。

    四是到公共区域和大自然中开展艺术活动。让艺术活动走出班级,以公共区域和大自然为主要活动场域,有利于激发兴趣与促发创意。比如,在幼儿园的门厅布置一个艺术展览,到幼儿园的种植园为花朵、果子、小草写生,在幼儿园最大的一棵树下举办一场关于树叶的音乐表演。又如,走出园所,来到路边的绿化带、樱花树下开展“寻找秋天”等活动。场地的调整使活动的情景感更强了,也使幼儿的艺术表现愈加丰富多样,自然环境支持了幼儿的艺术表现。

    (3)幼儿艺术活动内容的再开发

    一是主题活动中幼儿艺术欣赏内容的开发。上海市浦东新区金囡幼儿园艺术欣赏内容的开发经历三个步骤:首先,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等的要求选择相关内容,并将自己的初步选择告诉幼儿;第二,教师有意识地呈现相关内容,和幼儿共享主题活动中艺术欣赏内容的选择权;第三,结合幼儿的兴趣,借助主题活动,形成“艺术欣赏轮”,它涵盖了丰富的艺术欣赏内容与形式,包括小班“过年了”主题活动中的“年来了”、中班“身体的秘密”主题活动中的“脸”、大班“动物大世界”主题活动中的“狮子”等主题欣赏内容。丰富多样的欣赏内容有助于实现让幼儿自主选择、满足幼儿兴趣、符合幼儿接受能力三者之间的平衡。

    二是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的开发。上海市虹口区体育幼儿园让歌唱内容跳出“主题”的框框,更多地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形成了与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相契合的蕴含价值观念导向的歌曲素材库。例如,来园时的互相问候歌《你好》《好宝宝》,游戏后整理玩具的劳动号子《劳动最光荣》,运动前后调节情绪的《身体音阶歌》,学习活动过渡环节的《我的身体都会响》,等等。同时,开发了与节庆、季节以及古诗词相结合的歌唱内容,如中秋节唱团圆、国庆节唱爱国、新年欢唱喜悦等。上海市松江区岳阳幼儿园在研究中形成了音乐资源库,内容包括幼儿喜欢的儿童歌曲、流行歌曲、动画片主题曲、纯音乐、手机铃声等。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幼儿园“狂欢10分鐘”活动曲库的形成则经历了从单纯地考虑音乐节奏、韵律,发展到考虑亲幼性以及看其能否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变化,音乐选择也从单一的教师选择,转变为“教师筛选→幼儿反馈→教师观察判断→幼儿推荐→确定音乐”。在这方面,值得肯定的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丰富与拓展,更在于在选择内容时融入了幼儿的视角与意见。

    (4)艺术活动的改善与优化

    一是对成人发起的艺术活动的优化。项目幼儿园结合项目的研究以及实践推进,形成了兼具内涵品质与操作细节的活动案例,诠释了幼儿园创造性艺术教育理念下的艺术活动样态。首先,教师以幼儿园艺术教育理念为魂,以艺术活动的改进与优化为重点,探索并确立成人发起的艺术活动的实施框架,即确定过程性目标—弱化结构框架(去“开始—过程—结果”模式)—以活动情境支持探索与生成—通过师幼互动进行“温和的延展”,从而减少教师的“高控”,使教师发起的活动更为自然而灵动,也使幼儿的学习更具主动性和快乐的体验。比如,在“秋叶儿”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玩”音乐,在积极的情绪感染和适度的鹰架下,幼儿既获得了美的享受,又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音乐表达与想象之趣。这个活动较好地诠释了教师发起的艺术活动的变革。其次,聚焦儿童,聚焦艺术表现来自幼儿真实的体验,在幼儿发起的活动与教师的支持性活动之间转换、衔接及递进,体现了教师的价值与智慧,也体现了对创造性的重视。再次,强调了活动的综合性,即教师不仅关注幼儿创造性艺术表现能力的发展,而且,透过幼儿的操作与表达,关注了幼儿身体与健康、语言与交流、科学与学习方式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总之,活动案例再现了幼儿园项目研究的实践过程,体现了教师在课程转型过程中理念的转变、行为的优化,折射出从教师个体到幼儿园整体的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二是对幼儿发起的艺术探索活动的支持。幼儿发起的艺术活动也是艺术教育的一种途径。上海市金山区实验幼儿园创设的“快乐音乐吧”以及对项目式艺术学习的探索,上海市松江区岳阳幼儿园对个别化音乐欣赏活动的尝试,等等,都取得了有价值的经验。这些幼儿发起的艺术活动案例,与教师发起的预设性活动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第一,重视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与价值判断。比如,“中国功夫”案例体现了幼儿发起的艺术活动源于其内在动机,即幼儿对“中国功夫”感兴趣,继而自发开启“功夫学校”,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师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尊重和保护。第二,运用持续观察、轶事记录以及提供材料等策略,帮助幼儿实现和优化他们的艺术创作。比如,在“我的T台我做主”这一案例中,教师记录了小班幼儿在连续两个多星期的表演游戏中改造舞台、搭建T台的过程,内容有详有略,并且对活动过程的描述基本采用白描的方式,基本真实地还原了活动现场,这有助于之后教师分析判断、提供鹰架。第三,鼓励幼儿谈论艺术,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尝试使用与艺术相关的语言向幼儿传达艺术思想,同时通过描述、评论以及提出一些开放式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从而与幼儿真正展开关于艺术欣赏和创造的讨论,让幼儿体会艺术创作的价值。

    (5)寻求家庭及社区艺术教育资源,促进艺术教育的多元与丰富

    家庭和社区是宏观意义上的学校,拓宽艺术教育的途径,有针对性地挖掘和扩充班外乃至社会资源,为幼儿服务,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是本研究的又一突破。比如,嘉定汽车博物馆+汽车创意画,催生了创意汽车画展;油罐艺术中心+水粒子视觉欣赏,激活了湿拓创意的个别化学习方案;QQ农场和班级植物区+蔬菜舞,挖掘出常规活动的创造性艺术潜力。除此之外,上海市黄浦区学前幼儿园和家长一起走进了草间弥生艺术馆、东方乐器博物馆、城隍庙、大世界、社区图书馆、少年宫等,形成了利用社区艺术资源的活动方案,通过制作“艺术之旅护照”,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艺术活动计划,安排实地考察,向幼儿介绍创造性艺术,让幼儿再现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拓宽了艺术教育的途径,盘活了社区艺术资源,增强了创造性艺术活动的活力,同时密切了亲子关系。

    3.初步形成了《幼儿创造性艺术发展观察指标(试验版)》

    “幼儿创造性艺术发展观察指标”是指向创造性目标的实现的。它的形成旨在帮助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观察幼儿、理解幼儿艺术表达能力的发展过程,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以支持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最终实现创造性艺术教育的目标。

    我们根据高瞻课程最新的儿童观察评价工具《学前儿童观察记录量表》(COR Advantage),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上海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以及国内外大量对于创造性艺术指标和观察方向的思考,形成“幼儿创造性艺术发展观察指标”框架,在试点幼儿园使用的基础上,对指标的逻辑框架、指导思想、格式等进行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幼儿创造性艺术发展观察指标(试验版)》(以下简称“观察指标”)。

    (1)建构了具有“综合”特点的观察指标框架

    这一框架回答了幼儿创造性艺术发展看什么,从什么维度来观察幼儿的表现等问题。我们从创造性艺术教育理念与价值出发,建构了由“主动性”“情绪情感与自信心”“艺术表现与欣赏”三方面17个子领域组成的综合观察指标框架,旨在帮助教师综合地看待幼儿的艺术,即创造性艺术不仅仅要看幼儿的艺术表现与欣赏本身,还要关注幼儿是否渴望、愿意自主发起艺术活动,参与艺术创作及相关活动,并观察幼儿在创造性艺术活动中内隐的情绪情感。同时,基于指标框架和内容条目,形成了三级连续性的發展指标,即不与幼儿的年龄简单挂钩,而更强调幼儿的发展水平,关注每个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各个指标上的发展水平以及上升空间,突出儿童视角,为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艺术发展的“阶梯”提供基本依据。

    (2)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观察工具

    观察工具的可操作性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在观察指标的用词上,以反映客观的事实性行为为主,避免使用主观词汇和模棱两可的词汇,以便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和判断幼儿当下的艺术发展水平。比如,“幼儿花费20分钟以内的时间开展一个或两个有关创造性艺术的游戏或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及相关活动中用多种方法探索一种新材料”,等等。第二,为每一条观察指标(客观行为表述)举例匹配了详尽的轶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指标。比如,在“幼儿在艺术活动及相关活动中用多种方法探索一种新材料”这一指标下,举例匹配了几个轶事:芝芝用捶、戳、揉的方式操作黏土,并把叉子按进黏土里;悠悠用胳膊按压面团并观察纹路,然后将袖管拉下来,用卫衣垫着胳膊肘按压面团并观察,又用手指来回碾面团,直到面团中间断裂,最后,她用两只手撕扯面团并观察断裂处。第三,在此基础上,编制教师《使用手册》,对指标制定的背景、指标编制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指标的解读、使用方法、轶事记录写作规范以及指标落实做出了清晰阐述。

    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的行动研究带来了以下显著的变化:教师的理念变了,他们由衷地承认、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一团乱”涂鸦作品是艺术,“没有‘兰花指的采茶扑蝶”也是艺术,透过艺术,他们看见了童年,懂得了尊重童年和向儿童学习的意义,由此获得了实践性智慧的剧增;幼儿变得更自信了,他们积极投身于艺术活动,迸发出各种创意,“乐器博物馆引发的趣事”“沙池里的长卷画”“中国功夫小达人”“葱兰漂流记”等一则则由幼儿发起的活动案例,无不透射出幼儿的独特视角、持续探索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作力;家长也变了,更多家长成为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志愿者、资源提供者,他们对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认同度、参与度大大提升了。

    本研究成果传递出了我们对幼儿艺术教育的本质追求。“呵护天性”“释放天性”,就是希望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能突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藩篱,真正避免“被技能导向的惰性牵扯”,让幼儿“像艺术家一样生活”。呵护每一个幼儿的“艺术家般的生活”,促进幼儿艺术领域及其他领域的整体发展,这是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一轮课程改

    张晓春摘 要:时代的发展和人的变化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依据《泰勒原理》分别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论述进

  • 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语文作文教

    王宝卫从目前我国社会具体的发展形势能够看出,高中阶段的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就是因为学生面临着高考,人生的转折点,因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