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脱贫长效机制研究
曲珍石
摘 要:脱贫是一场持久战,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会得到彻底解决,但是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构建脱贫长效机制是解决相对贫困的有力举措。本文通过分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梳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脱贫存在边缘户与“悬崖效应”的双重挤压、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的深层矛盾、社会力量与多元化发展的协同性不足、扶贫车间与产业振兴的衔接度有待提升四方面的潜在挑战,从制度保障机制、产业扶贫机制、社会扶贫机制、内生动力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脱贫长效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农村;长效机制
0 引言
2020年3月6日新华社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从脱贫攻坚战以来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目标任务和加强党的领导几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论述。特别指出巩固脱贫成果的难度比较大,初步估计边缘人口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和已脱贫的200万人中存在返贫可能,这是在脱贫攻坚战后期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同时脱贫攻坚战将会解决我国有史以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且贫困对象的情况更为复杂,如处于贫困边缘线的群众、城市低收入者、能力贫困人群等等。在脱贫攻坚取得圆满胜利的基础上仍然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夯实基础,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1 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关系研究
1.1 脱贫攻坚是基础保障
产业基础保障。贫困地区特别是部分深度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等形成的产业集群,在摆脱贫困的同时也能够带动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为产业振兴奠定基础。人才基础保障。在脱贫攻坚战中涌现了一大批长于基层管理、新型农业、创新创业等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各类人才,最重要的是在服务乡村的同时形成了乡村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为乡村人才的积累和发展提供保障。文化基础保障。脱贫攻坚战中形成的“脱贫光荣,勤劳致富”文化和宣传的先进扶贫人物典型事迹等无不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此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挖掘、学前及基础教育建设等一大批战略举措也在从贫困地区向其它广大地区扩散,为乡村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扎实基础。生态基础保障。脱贫攻坚战中生态环境脆弱和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摆脱贫困时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保护生态以脱贫致富。伴随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有序开展,生态发展理念在脱贫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强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启示。组织基础保障。基层党组织在贯彻上级决策、分配资源、激活村民发展积极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锻炼了组织自身的责任感和活力,间接地锻炼了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主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1.2 乡村振兴是优化升级
战略目标的优化升级。战略目标由绝对贫困转化为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低于维持身体正常活动的最低指标的一种贫困状态,更多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相对贫困是指把我们目前的生活和更高水平生活进行对比后产生的贫困状态,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判断。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施行,“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脱贫标准的同时也意味着这是判定贫困的标准,它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現状下摆脱绝对贫困的最低标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贫困还应该包括收入、健康、环境、信息、权利和知识贫困等方面内容 。
实施范围的优化升级。实施范围由针对性转化为整体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精准扶贫的对象主要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贫困县、贫困村以及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具有针对性和局部性。而伴随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解决,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处理好具有长期性的相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解决的正是全中国所有地区出现的相对贫困问题,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特征。
政策效果的优化升级。政策效果由特惠性转化为普惠性。精准扶贫实施范围的针对性决定了政策效果的受益群体必定有限,效果是针对特定对象的特惠性。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范围的整体性决定了政策效果受益群体的广泛性,效果是针对全体国民的普惠性。
1.3 脱贫和乡村振兴相辅相成
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的优化升级,二者相辅相成。这里所讲的脱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现阶段的脱贫攻坚,另一方面是今后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后者。因为贫困的内涵十分丰富且识别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绝对贫困可以被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将会长期存在,所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贫困问题依然是一项需要全局谋划的重要议程。脱贫与乡村振兴依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乡村振兴能够带动致富降低贫困发生率,脱贫也能够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成效。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脱贫面临的潜在挑战
2.1 边缘户与“悬崖效应”的双重挤压
边缘户是指在收入或者生活水平上略高于所设定的贫困标准的人群。悬崖效应是指边缘户与获取国家重重福利的贫困户之间,由于巨大的生活水平差距和政策支持取消后贫困户前后生活不一致而产生的落差。由于这种落差产生的不平衡心理以及维持自身长久发展的能力落后等多重原因,导致接近贫困线边缘的农户的生活水平难以有效提高。此外,部分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后期采取的脱贫措施是农户入社、年底分红,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作社经营取得的经济收入,极易造成返贫的问题。
2.2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的深层矛盾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保障将是农村社会需要关注的一项重大政策问题。一方面,要处理面临经济来源不足、无人赡养等问题的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因为他们一旦有大病或伤残将会给家庭的生活带来综合效应;另一方面,还要面临脱贫攻坚中因病因残致贫的老年人口,他们大多没有自生能力而由财政投入的村委管理。目前,从农村地区现有的养老方式来看,养老院的经济支出是大多数农村家庭难以支付的,政府性养老政策又难以满足全面需求,农村地区提供的社会保障水平整体偏低。
2.3 社会力量与多元化发展的协同性不足
伴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贫困的识别不再仅仅根据收入的高低,还要考虑健康、信息、权利和知识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具有多元化特征的需求仅仅依靠政府提供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有赖于社会组织的参与。而目前社会力量的发展较多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并且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特征以及组织活动资金匮乏导致许多成员专业能力不足,造成开展活动的力量分散,工作进展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应该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得到释放。
2.4 扶贫车间与产业振兴的衔接度有待提升
在脱贫攻坚战中由致富带头人和村委支持发展了一大批扶贫车间,这些扶贫车间的确解决了大批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但是在脱贫攻坚接近尾声的中部普通贫困地区,扶贫车间中工作的贫困户数量占比是非常小的,更多吸引的是贫困线边缘的群众,其中工作的人员中经济收入平均每月在2000-3000元,工资水平偏低。提高这些贫困线边缘群众的收入水平需要壮大扶贫车间形成产业。但是目前扶贫车间面临着规模小、发展滞后、收益低的诸多困境,难以形成乡村支柱性产业。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脱贫长效机制研究
3.1 内生动力机制
内生动力机制主要从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管理者两个方面构建。首先,关于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短期来看,要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的双重作用。正向激励措施是通过加强典型的养殖、种植等成功脱贫案例的宣传和引导,激发有能力的还在观望的贫困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反向约束措施是指建立考评机制,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档立卡的贫困主体进行定期评比,对评比先进的予以奖励和评比落后的予以相应的适当处罚,特别注意处罚标准的制定不能统一化而要根据贫困主体的实际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长期来看,要提升贫困主体的综合文化实力,可以通过文化下乡、打造集体特色文化等方面提高精神素养,通过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立人才培养库、高学历人才引领的帮扶机制等方面培养人才。其次,关于激发贫困地区管理者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加强对干部能力的培训和其他地方先进经验的学习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建立与科研院校的沟通联合机制以提供政策建议。另一方面,针对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乡村地区的老年化结构严重问题,要做好老干部的思想工作及时予以替换,可以让他们退居二线参与指导的同时享受村集体生活补助。
3.2 制度保障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从易地搬迁、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政策的接续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两个方面构建制度保障机制。
政策接续方面。第一,易地搬迁政策是将处于环境恶劣等不适应人类居住地区的人口进行迁移以改善生存状况。然而搬迁后的人员面临诸如就业发展和社会参与等福利状况降低的困境,因为搬迁者多为无一技之长的农民,离开其长期居住地所依赖的耕地将无法适应新生活。因此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可持续脱贫之路,具体可以从扩宽劳动技能培训渠道进行精准培训,利用扶贫车间就近就业、依托迁入地企业吸引就业、激发创新创业积极性、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面使搬迁人员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维持生计。第二,健康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中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战略举措。脱贫攻坚战接近尾声难啃的“硬骨头”中非常大的一部分就是因病和因残致贫,为此要在做好健康扶贫,加强基本医疗措施的同时,将健康扶贫的政策体系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健康扶贫长效机制。第三,教育扶贫是一项永不过时的长期战略,脱贫攻坚中主要是加强对贫困地区劳动群众的技术培训和完善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然而一些不贫困地区的教育也存在诸多教育问题,教育扶贫应该是包括不同教育阶段受教育权利的满足、学历提升的需求、教育资源的公平等多方面全覆盖的一项多维度工程。
社保政策完善方面。面临因病因残致贫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需要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有学者就提出实行“三个整合、一个框架”的社保政策调整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三种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整体来看,需要从整合政策、力量和信息三个方面着手,从规范政策制定的程序、加强政策协调、开展政策绩效评估等方面整合政策体制,从坚持政府适度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社会保障方式等方面整合力量,从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信息收集、信息综合利用等方面整合贫困对象信息。
3.3 社会扶贫机制
社会方面可以构建以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金融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多元社会扶贫机制。第一,机关事业单位方面。实施对口帮扶措施的机关事业单位一般具有人脉和资源优势,可以从修建基础设施、提供技能培训、引进产业项目等方面改善扶助对象的生产生活。第二,企业方面。企业帮扶主要借鉴“万企帮万村”的经验,通过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在为企业发展筹集资源的同时也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带动增收提供保障。企业还可以进一步利用乡村人力和土地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实现产业转移,促进形成稳定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第三,金融机构方面。无论是产业扶贫还是农户自身发展养殖或者种植业都需要资金支持,可以通过发展金融扶贫小额信贷使募集资金的方式更加灵活。第四,其它社会组织方面。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更具有多元化和更能够满足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为了更好的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需要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购买服务的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成员的职业和行业能力培训。
3.4 产业扶贫机制
在本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和乡村地缘社会和谐关系二者的叠加作用下,农村可以实现相对贫困人口的自我消化。目前需要从人才、特色产业、销售平台三个方面构建产业扶贫机制。第一,关于人才。基于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外部人才,需要通过政策托底、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文化涵育四个方面使产年在乡村外发展的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二是內部人才,可以通过开展培训会、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等培育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人才,促进本地农工技术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第二,关于特色产业。一方面要发展和壮大脱贫攻坚战中形成的现有产业,包括利用本地资源形成的特色农业、加工业和旅游业等,主要是对这些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规避脱贫攻坚中一些产业的短期性和临时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标准,联合周边地区建设本地特色产业形成现代产业集聚区,打造特色品牌。第三,关于销售平台。现有农村产业除了大多为种植业、养殖业等低技术产业外,还有许多农产品产业只注重生产环节而忽视了销售环节。为此,需要在加强乡村人才建设的基础上,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促进产供销一体化,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对贫困涵义的理解[J].经济研究导刊,2006,(05):10-14.
[2]徐虹,王彩彩.乡村振兴战略下对精准扶贫的再思考[J].农村经济,2018,(03):11-17.
[3]李小红,段雪辉.后脱贫时代脱贫村有效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1):100-105.
[4]何晓妍,梅林,李扬.后脱贫时代长白县脱贫成效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1):146-148.
[5]胡强.筑牢持续增收脱贫长效机制[J].行政管理改革,2018,(08):16-18.
[6]张涛,张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减贫机制构建与路径优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4):129-136.
[7]郑秉文.“后2020”时期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9,(09):17-25.
[8]曲顺兰,王雪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研究新趋势[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0,36(02):26-35.
[9]钱再见,汪家焰.“人才下乡”: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流入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L市G区的调研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9,(02):92-97.
[10]刘明月,汪三贵.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逻辑关系、面临困境及实现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4):13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