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晓坤
摘 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但是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存在着文本解读单一化、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能力低、教学模式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由教师、学生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多元解读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元解读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新课标的落实,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整体感知法、构建对话法、多元评价法来促进多元解读法的实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倡“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的阅读必然要求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一、中学语文多元解读法的内涵及应用意义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法的内涵
多元解读法的定义是基于不同读者在解读同一篇文章时,由于受教育背景、心理状态、情绪、理解角度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反馈出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阅读体验等,就此会产生对文章的多种解读,即多元解读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多元解读法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理解力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心理活动等的差异,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理解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多元解读法的引入难度较高,尤其是对教师而言要求较高的阅读素养,同时兼顾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
2.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法的意义
在应用多元解读法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性得到承认,个性解读得到尊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解读文本,有利于对文本的充分解读,有利于新课标的真正落实;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增加了交流,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存在着文本解读单一化、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能力低、教学模式化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教师层面
(1)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课标提出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发凸显,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认知观念有一定的偏差,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当阅读教学对象以学生作为主体时,需考虑其不同的家庭环境、身心发展水平、理解能力、阅读积累程度等不同方面的差异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情景、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语,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解读。然而在常态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有不少教师一味迷信教参,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3)忽视文本的多义性
文学作品是有多义性的,任何文本,从一个词语到一篇文章,都有不同方面的含义,具体而言包括作者本身要表达的意思、文字表明的意义,所蕴含的社会以及历史等方面的意义,具有多样性。同时文章还有感性以及理性的不同理解,映射不同文化背景、伦理以及宗教内涵等,而传统教学方式对文本的解读过分求同,忽略了文本的多义性。
2.学生层面
(1)主体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必然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薄。课前不预习,课上不思考,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对既定答案充满依赖和盲从,缺乏怀疑的精神和勇气。
(2)阅读兴趣淡薄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阅读充满兴趣是学生坚持阅读,深度阅读的最根本动力。坚持阅读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量,在阅读中丰富人生阅历。但现状是学生很少能够坚持阅读,对语文阅读兴趣缺缺,从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困难重重。
三、中学语文多元解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将多元阅读教学法引入课堂,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教学效果的强化:
1.整体感知法
学生在读文本时,如果花费大量精力在分析字词句段的结构和字面意思上,就会失去对文章整体意境的把握。在应用多元解读法的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法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意义,从而减少误读。
整体感知应是学生进行多元解讀的前提,学生初读文本时,应首先注意整体感知。针对不同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教学。诵读、多媒体教学以及思路、情境教学都是常用的方法。诵读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充分熟悉阅读资料的前提下,迅速把握全文意图,由面到点,由粗到细剖析文章。而另一种常用的思路教学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首先把握不同文章的写作思路,从而更好的组织教学。
2.构建对话法
新课标引进了对话理论,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话题来构建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学生与环境的多元对话。话题应源于文本,高于文本,话题要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多元思考,多元讨论,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话题构建根据发起方不同,可以分为教师构建以及学生构建。教师构建法中,教师可以寻找阅读资料中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提前构建话题;学生构建法中,可以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话题,学生自己或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后得出话题。
3.多元评价法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局限、评价方式匮乏等弊病,需要通过多元评价来改变当前的僵局:构建一个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的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对阅读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更要关注过程,及时发现阅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
四、结语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元解读法,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也有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但是,多元解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避免一些误区,应做到:立足文本,主要是立足文本的体裁、时代背景、语文学科三个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认知规律,允许学生的解读循序渐进;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得学生的多元解读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