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是音乐研究的重要手段
陈达波 李 姝 李 虻
摘 要:田野调查是公认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起源于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也是科学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一个重要步骤。进行田野调查应注意的方面很多,通常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关键词:田野调查;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2-0094-03
近年来,学术研究领域的浮躁、急功近利的诸多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多,许多人不能安下心来做研究。我们提出重视田野调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调查可以帮助我们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做学问,出成果。
田野调查是公认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起源于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来自于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 “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科学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一个重要步骤。 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涉猎的范围和领域相当广泛,诸如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学等,都可通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1]这就是田野调查,也是成为一个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音乐研究的田野调查同样涉及范围广泛,其所应用的领域包括民俗学、考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形学、古生物学、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建筑学及社会学等自然或社会科学领域,与其他在实验室、研究所等室内环境下的研究相比较,田野调查主要在于实地进行。 根据所要研究对象的生存与消亡以及它们的存在地点位于居住栖息地的特点,田野工作的实质内容也会有所差别,考察当地的遗存(如乐器、古谱、藏书),访问或观察当地的人群,并学习他们的语言,了解当地的民俗,调查他们的社会结构等过程也都包含在田野调查的工作范围内。
一、 准备阶段
在田野调查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
(一)明确目的
当我们要进行田野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通常音乐研究的田野调查有两种类型,即创作型和研究型。
采风是音乐的田野调查最常见的形式,有学者认为它和田野调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但笔者认为,这两者只是侧重点的不同,从它们工作的形式和内涵来看,两者许多内容和手段基本相同,采风还是可归入田野调查的范畴。采风主要是调查、采录当地的民歌和乐曲,为音乐创作选取素材,从采录的民间音乐中获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大多数作曲家都会选用这种形式。四川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李忠勇教授就曾多次深入到云南边疆地区数月,利用当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了交响音画《云岭写生》,取得成功。田野调查因研究课题的不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有的用采录来的音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介绍、对比、挖掘丰富的民间宝藏,中央民族大学、现年76岁的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毛继增教授常年深入民族地区,撰写出大量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如《藏族传统艺术百花丛中的一块“活化石”——“一音歌曲”伯谐》[3]就是一例。有的借助考古学,通过调查,考证出许多有价值的项目,如在德国施瓦本山区洞穴中发现了一个距今超过35000年的骨笛,据称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湖北的编钟发现、整理等,就是许多有关考古学的成果。还有就是综合民俗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进行的调查,如四川音乐学院的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等,就是在课题组成员历尽千辛万苦,深入西南各省实地考察取得成果的。
总之,在下去调查之前,一定要找好自己研究课题的定位,才能有所收获。
(二)储备知识
明确了将要进行田野調查的目的后,就要着手进行资料的准备和专业知识的储备。
资料的准备应该大量搜集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献,有关搜集的方法可参见《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音乐研究》[4]一文。在文献资料搜集充分的情况下,重点应发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切入点,或者了解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力争找到研究方向的“新鲜点”。如果不了解、掌握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调查点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来研究,既不新颖,也不会出成果。
专业知识的储备指重温音乐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民族音乐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图像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分析自己掌握的情况,查缺补漏,以免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这方面的原因而留下遗憾。
(三)选择调查点
调查点的选择一是选择有特色音乐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音乐的地区,三是最好选择前人未调查研究过的地区。
调查点的选择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中国地域辽阔,到处都蕴含有丰富的音乐宝藏,但是研究者不能盲目地乱闯,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音乐或较典型的地区进行调查活动。
有特色,就是该地区的社会结构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较大。多个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几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错地区,像西北的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这些地区的音乐文化、民俗风情相互间都有渗透。
有典型性,是指该地在本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也就是说,本地的音乐现象能涵盖本民族的基本概貌。
(四)撰写调查提纲,设计调查表格
科学的调查方法是在准备阶段撰写调查提纲,否则搜集资料时很容易残缺不全,许多问题也可能会漏掉。有了调查提纲,搜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调查问卷的表格可以个人熟悉的格式设计,但要有调查对象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联系电话、调查时间、调查的问题、调查对象的回答、访谈者的分析等内容。问题的设计是调查问卷的核心部分,要紧密结合研究选题进行提炼,以调查目的作为中心进行总体构思,提出的问题应表达清晰、通俗易懂;答案的意思应该明确、易于选择,问题的选择项和参考项都应该有实际意义,以便于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的排列以熟悉的、简单的、大多数人感兴趣的问题在前,综合性、需要时间考虑的问题在后。
(五)工具的准备
纸和笔是必不可少的,还应准备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联系上熟悉当地语言的翻译人员,这会给调查带来许多方便。
做好以上充分的准备工作,就可以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了。
二、实施阶段
(一)选择落脚点
选择落脚点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如果住在文化水平较高、对当地社会结构和音乐文化非常熟悉的家庭中是较理想的。
(二)实地调查
根据事先制定的调查提纲,首先熟悉当地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然后再去接触调查对象。田野调查主要是通过访谈的形式与调查对象面对面地交流获取相关信息的。因此,可根据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调查的深度、广度,由此决定是否需进一步问一些与调查有关的其它问题;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选择与之适合的不同问题,这些提问和次序都可由访谈者主动控制;事先设计的调查提纲有可能考虑得不够周全,这时可以进行调整与展开;调查对象有时会自发地阐述观点和意见,调查者不要打断,有时可使自己得到新的启发和意外的收获。
访谈调查是一项操作技术性很强的方法,一些调查对象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知道很多,但他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系统地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调查者必须一步一步地启发他。开放式的访谈容易使回答的问题比较分散,如果引导不当,会大大增加无用的信息量,给后期的信息整理带来难度。一般访谈技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访谈者要熟悉访谈内容,问题要清晰明了,提问要短小、具体,可以通过语气、目光、动作、姿态等非语言行为的交流,保持双方的互动;不宜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含义模糊的语言;可以对问题重复或解释,但不能暗示、表态或评价。
2、倾听:通过眼神、表情、态度使调查对象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如适当地点头或重复一下对方关键的话,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在访谈中,访谈者还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对象的动作、表情等非语言行为察言观色,确定其回答是否真实有效。
3、回应:重组或总结调查对象的意见,或追问某个观点、概念、行为或事件,使双方建立起对话关系,将自己的态度、感觉传递给对方。
4、记录:访谈时,可以笔录和录音的方式相结合。笔录可以协助缕清访谈者追问的思路与重点,录音则使记录更完整,并可以使访谈者的思路不受速度较慢的笔录的影响。
5、问卷调查:研究者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以问卷的形式让调查对象作出回答,再通过问题的回收、整理、统计、分析,获取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其优点是调查效率高,结论客观,问题集中,便于数据量化和处理;但其不足之处是问题选择缺乏弹性,调查对象有时不能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实际想法。调查对象的态度可能影响调查结论的真实性,有时回收率较低。问卷的回收率可能影响调查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回收率低于1/3往往只能作为参考,达到半数可以采纳,超过2/3则可以作为结论的依据。
在音乐研究中,访谈调查除了以上的一些技巧外,还应注意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将录制音响和摄制图像等工作结合起来。因为随着城乡文化交流的发展,电视、多媒体的传播形式的丰富,使得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很多历史传承下来的原生态音乐逐渐被现代音乐同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掘、抢救、传承和整理工作已成为音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田野调查显然是这类研究的一个很好切入点,是一项后续归类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前置工作。
三、总结阶段
田野調查的结论通常以调查报告或论文的文本形式形成。调查报告或论文的撰写是一项严肃、缜密的工作,应该准确地记述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取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为了寻求写作科学性、真实性和独创性,在分析、研究调查的各种数据后,要善于运用图表来说明,这样可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比文字叙述更有说服力。由于大部分田野调查受时间、经费及人力资源的限制,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其内容一般都兼具总体性与个案特殊性的双重属性。我们可以根据调查到的内容,详细分析当地的音乐形态、艺术表现手法及其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可以将调查结果与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异同点、音乐演变过程和发展的共性规律;也可以在总结、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借鉴民族音乐在形态、体裁、曲调、润腔、旋法与调式、结构等方面的独有特征,进行音乐的改编或再创作的探索。
调查报告或论文的内容通常包括:概况介绍,主要分布地区的环境考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形成,传人谱系考察,民俗背景考察,生存状况考察,主要演唱(奏)形式及曲目内容,造型与音乐艺术特点,民间传播方式,艺人现状与分布,旋律、节奏、唱腔等音乐形态,音乐结构样式,地方语或方言在音乐构成中的作用、发展态势和价值体现等内容都是可以作为研究选题的。在调察报告的最后,应该对调查提出研究的结论或者建议。
进行田野调查,可以运用的方式方法可能还有很多,但如果能做到本文所阐述的各个方面,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取得一定的成果。
责任编辑:马林
参考文献: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杜亚雄,邸晓嫣.“采风”还是“田野工作”[J].黄钟,2005(1).
[3]毛继增. 藏族传统艺术百花丛中的一块“活化石”——“一音歌曲”伯谐[J].音乐探索,2007(2).
[4]李姝,陈达波,李虻. 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音乐研究[J].音乐探索,2009(4).
摘 要:田野调查是公认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起源于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也是科学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一个重要步骤。进行田野调查应注意的方面很多,通常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关键词:田野调查;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2-0094-03
近年来,学术研究领域的浮躁、急功近利的诸多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多,许多人不能安下心来做研究。我们提出重视田野调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调查可以帮助我们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做学问,出成果。
田野调查是公认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起源于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来自于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 “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科学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一个重要步骤。 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涉猎的范围和领域相当广泛,诸如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学等,都可通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1]这就是田野调查,也是成为一个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音乐研究的田野调查同样涉及范围广泛,其所应用的领域包括民俗学、考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形学、古生物学、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建筑学及社会学等自然或社会科学领域,与其他在实验室、研究所等室内环境下的研究相比较,田野调查主要在于实地进行。 根据所要研究对象的生存与消亡以及它们的存在地点位于居住栖息地的特点,田野工作的实质内容也会有所差别,考察当地的遗存(如乐器、古谱、藏书),访问或观察当地的人群,并学习他们的语言,了解当地的民俗,调查他们的社会结构等过程也都包含在田野调查的工作范围内。
一、 准备阶段
在田野调查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
(一)明确目的
当我们要进行田野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通常音乐研究的田野调查有两种类型,即创作型和研究型。
采风是音乐的田野调查最常见的形式,有学者认为它和田野调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但笔者认为,这两者只是侧重点的不同,从它们工作的形式和内涵来看,两者许多内容和手段基本相同,采风还是可归入田野调查的范畴。采风主要是调查、采录当地的民歌和乐曲,为音乐创作选取素材,从采录的民间音乐中获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大多数作曲家都会选用这种形式。四川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李忠勇教授就曾多次深入到云南边疆地区数月,利用当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了交响音画《云岭写生》,取得成功。田野调查因研究课题的不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有的用采录来的音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介绍、对比、挖掘丰富的民间宝藏,中央民族大学、现年76岁的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毛继增教授常年深入民族地区,撰写出大量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如《藏族传统艺术百花丛中的一块“活化石”——“一音歌曲”伯谐》[3]就是一例。有的借助考古学,通过调查,考证出许多有价值的项目,如在德国施瓦本山区洞穴中发现了一个距今超过35000年的骨笛,据称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湖北的编钟发现、整理等,就是许多有关考古学的成果。还有就是综合民俗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进行的调查,如四川音乐学院的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等,就是在课题组成员历尽千辛万苦,深入西南各省实地考察取得成果的。
总之,在下去调查之前,一定要找好自己研究课题的定位,才能有所收获。
(二)储备知识
明确了将要进行田野調查的目的后,就要着手进行资料的准备和专业知识的储备。
资料的准备应该大量搜集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献,有关搜集的方法可参见《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音乐研究》[4]一文。在文献资料搜集充分的情况下,重点应发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切入点,或者了解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力争找到研究方向的“新鲜点”。如果不了解、掌握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调查点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来研究,既不新颖,也不会出成果。
专业知识的储备指重温音乐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民族音乐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图像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分析自己掌握的情况,查缺补漏,以免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这方面的原因而留下遗憾。
(三)选择调查点
调查点的选择一是选择有特色音乐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音乐的地区,三是最好选择前人未调查研究过的地区。
调查点的选择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中国地域辽阔,到处都蕴含有丰富的音乐宝藏,但是研究者不能盲目地乱闯,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音乐或较典型的地区进行调查活动。
有特色,就是该地区的社会结构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较大。多个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几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错地区,像西北的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这些地区的音乐文化、民俗风情相互间都有渗透。
有典型性,是指该地在本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也就是说,本地的音乐现象能涵盖本民族的基本概貌。
(四)撰写调查提纲,设计调查表格
科学的调查方法是在准备阶段撰写调查提纲,否则搜集资料时很容易残缺不全,许多问题也可能会漏掉。有了调查提纲,搜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调查问卷的表格可以个人熟悉的格式设计,但要有调查对象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联系电话、调查时间、调查的问题、调查对象的回答、访谈者的分析等内容。问题的设计是调查问卷的核心部分,要紧密结合研究选题进行提炼,以调查目的作为中心进行总体构思,提出的问题应表达清晰、通俗易懂;答案的意思应该明确、易于选择,问题的选择项和参考项都应该有实际意义,以便于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的排列以熟悉的、简单的、大多数人感兴趣的问题在前,综合性、需要时间考虑的问题在后。
(五)工具的准备
纸和笔是必不可少的,还应准备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联系上熟悉当地语言的翻译人员,这会给调查带来许多方便。
做好以上充分的准备工作,就可以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了。
二、实施阶段
(一)选择落脚点
选择落脚点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如果住在文化水平较高、对当地社会结构和音乐文化非常熟悉的家庭中是较理想的。
(二)实地调查
根据事先制定的调查提纲,首先熟悉当地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然后再去接触调查对象。田野调查主要是通过访谈的形式与调查对象面对面地交流获取相关信息的。因此,可根据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调查的深度、广度,由此决定是否需进一步问一些与调查有关的其它问题;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选择与之适合的不同问题,这些提问和次序都可由访谈者主动控制;事先设计的调查提纲有可能考虑得不够周全,这时可以进行调整与展开;调查对象有时会自发地阐述观点和意见,调查者不要打断,有时可使自己得到新的启发和意外的收获。
访谈调查是一项操作技术性很强的方法,一些调查对象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知道很多,但他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系统地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调查者必须一步一步地启发他。开放式的访谈容易使回答的问题比较分散,如果引导不当,会大大增加无用的信息量,给后期的信息整理带来难度。一般访谈技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访谈者要熟悉访谈内容,问题要清晰明了,提问要短小、具体,可以通过语气、目光、动作、姿态等非语言行为的交流,保持双方的互动;不宜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含义模糊的语言;可以对问题重复或解释,但不能暗示、表态或评价。
2、倾听:通过眼神、表情、态度使调查对象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如适当地点头或重复一下对方关键的话,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在访谈中,访谈者还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对象的动作、表情等非语言行为察言观色,确定其回答是否真实有效。
3、回应:重组或总结调查对象的意见,或追问某个观点、概念、行为或事件,使双方建立起对话关系,将自己的态度、感觉传递给对方。
4、记录:访谈时,可以笔录和录音的方式相结合。笔录可以协助缕清访谈者追问的思路与重点,录音则使记录更完整,并可以使访谈者的思路不受速度较慢的笔录的影响。
5、问卷调查:研究者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以问卷的形式让调查对象作出回答,再通过问题的回收、整理、统计、分析,获取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其优点是调查效率高,结论客观,问题集中,便于数据量化和处理;但其不足之处是问题选择缺乏弹性,调查对象有时不能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实际想法。调查对象的态度可能影响调查结论的真实性,有时回收率较低。问卷的回收率可能影响调查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回收率低于1/3往往只能作为参考,达到半数可以采纳,超过2/3则可以作为结论的依据。
在音乐研究中,访谈调查除了以上的一些技巧外,还应注意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将录制音响和摄制图像等工作结合起来。因为随着城乡文化交流的发展,电视、多媒体的传播形式的丰富,使得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很多历史传承下来的原生态音乐逐渐被现代音乐同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掘、抢救、传承和整理工作已成为音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田野调查显然是这类研究的一个很好切入点,是一项后续归类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前置工作。
三、总结阶段
田野調查的结论通常以调查报告或论文的文本形式形成。调查报告或论文的撰写是一项严肃、缜密的工作,应该准确地记述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取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为了寻求写作科学性、真实性和独创性,在分析、研究调查的各种数据后,要善于运用图表来说明,这样可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比文字叙述更有说服力。由于大部分田野调查受时间、经费及人力资源的限制,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其内容一般都兼具总体性与个案特殊性的双重属性。我们可以根据调查到的内容,详细分析当地的音乐形态、艺术表现手法及其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可以将调查结果与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异同点、音乐演变过程和发展的共性规律;也可以在总结、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借鉴民族音乐在形态、体裁、曲调、润腔、旋法与调式、结构等方面的独有特征,进行音乐的改编或再创作的探索。
调查报告或论文的内容通常包括:概况介绍,主要分布地区的环境考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形成,传人谱系考察,民俗背景考察,生存状况考察,主要演唱(奏)形式及曲目内容,造型与音乐艺术特点,民间传播方式,艺人现状与分布,旋律、节奏、唱腔等音乐形态,音乐结构样式,地方语或方言在音乐构成中的作用、发展态势和价值体现等内容都是可以作为研究选题的。在调察报告的最后,应该对调查提出研究的结论或者建议。
进行田野调查,可以运用的方式方法可能还有很多,但如果能做到本文所阐述的各个方面,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取得一定的成果。
责任编辑:马林
参考文献: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杜亚雄,邸晓嫣.“采风”还是“田野工作”[J].黄钟,2005(1).
[3]毛继增. 藏族传统艺术百花丛中的一块“活化石”——“一音歌曲”伯谐[J].音乐探索,2007(2).
[4]李姝,陈达波,李虻. 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音乐研究[J].音乐探索,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