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究竟在何处?

    许从多

    摘要:《河中石兽》一文对倒塌于河中的石兽位置有三种不同的判断。寺僧的判断是不考虑实际的主观臆断;讲学家的判断兼顾了石性和沙性的特点,被多数人接受,但遭老河兵否定;老河兵的判断则是综合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多种因素,似乎更合理。但河中石兽究竟在何处?还得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关键词:河中石兽;位置;判断

    人教版七年级上《河中石兽》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文章通过寺僧、讲学家以及老河兵三类人对河中石兽位置的判断和求证,得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生活启示,给人以教益。但文中对于河中石兽位置的判断与认定,却值得商讨。

    从文章本身看,寺僧原地打捞及沿河寻找,显然是不考虑实际的盲目行动,因此“竟不可得”或“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考虑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特点,认为河中石兽“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虽“众服为确论”,但遭到老河兵的嘲笑。老河兵根据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作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判断,而结果是“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实际情况究竟怎样?河中石兽真的如老河兵所说,而且“得于(上流)数里外”吗?恐怕稍有实际生活经验的人都会疑惑甚至摇头。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综合考虑,当然较全面,但实际情况往往较为复杂,河中失石的位置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石兽的大小、水流的缓急、河中泥沙的厚度、河床的坡度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石兽的位置。这些因素其实很关键,可从这篇文章中,这些实际情况我们无从判断。我们暂且不考虑特殊情况,只考虑一般性情况。按照老河兵的说法,石兽的性质又硬又重,泥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兽,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兽下面迎面冲激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时候,石兽必定掉进坑穴里。水不停地冲激,石兽就“转转不已”,经年累月,石兽就被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这样的分析似乎很有道理,但石兽真的就在水流的冲激下“转转不已”吗?我们知道,石兽掉进坑穴,是其重力作用的结果,但石兽掉进坑穴后,石兽的重心相对于河床来说就降低了,如果再有水流的冲激,其重心必然还会降低。那到什么时候石兽才不会动了呢?那就是石兽降低到与河床相平的时候,这时河中石兽完全被泥沙掩埋,河水就不再对石兽产生“反激之力”了。

    据上分析,石兽的整体趋势是往上游移动的,但文中所说“果得于数里外”,显然不合常理和实际。一般的情况,石兽的位置应该是在原地稍往上游的某个地方。

    既然这样,那老河兵的判断实则是另一种的“据理臆断”。难道纪晓岚所记之事不是事实?笔者推测文中所记应该不是纪晓岚亲身经历,可能是道听途说。因为老河兵的判断如果不认真去考证,似乎也是道理充分,足以让人相信。另外,《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阅微草堂笔记》是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的志怪小说,书中记述若真若假,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无需太较真它的真实性,也就“姑妄听之”罢。但无论如何,文章得出的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却是富有启发性的道理。

相关文章!
  • 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

    贾芳琴摘 要:在推動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许多老师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美术学习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

    陆静华【摘? 要】美术学习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美术学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