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几点思考

    摘 要:中关村拥有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其极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科研成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基础,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统筹规划不到位,深度不够、层次不高,信息不对称,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协同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成立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导小组,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储备制度,联合培养研究生,成立校地协同创新发展基金,以推进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度融合。

    关 键 词:中关村;创新发展基金;产学研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8)08-0046-09

    收稿日期:2018-04-01

    作者简介:李家洲(1967—),河南信阳人,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经济管理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和企业(行业)三大创新主体围绕某个创新目标,相互协同,形成创新合力,共同推进,最终实现创新目标的过程。中关村拥有大量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智力密集区,具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和非常丰富的科研成果。如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将中关村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成为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分析

    (一)中关村聚集了大量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中关村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213家,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76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高新企业11900家,聚集了大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仅中关村核心区的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就有4.3万人,企业科技活动人员32万余人。①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第一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中涉及中关村的就多达11个(见表1)。因此,如何将中关村的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非常重要。

    (二)中关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极强的科研能力

    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座落在中关村,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有极强的科研能力。以2016年为例:北京地区(中关村“一区十六园”涵盖北京市十六区)①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37.3406万人,其中,科研院所为11.3675万人,占总数的30.44%;高等院校为7.7397万人,占总数的20.73%。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包括民营科研院所)从事科技活动的总人数达19.1072萬人,占总数的51.17%。如果从研究与开发(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看,2016年的总数是25.3337,其中科研院所为9.9099,占总数的39.12%;高等院校是3.2327,占总数的12.76%。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层次也比较高。同样以2016年为例:从事科技活动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为31.3037万人,其中,科研院所为10.1492万人,占总数的32.42%;高等院校为7.1493万人,占总数的22.84%;两者之和为17.2985万人,占总数的55.26%(见表2)。

    从科研经费看,2016年,北京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是1484.5762亿元,其中,科研院所R&D;支出为730.1166亿元,占总数的49.18%;高等院校R&D;支出为160.4357亿元,占总数的10.81%;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R&D;支出合计为890.5523亿元,占总数的59.99%。如果从政府R&D;经费支出看,2016年,政府R&D;经费支出802.6073亿元,其中,高校与科研院所R&D;合计支出739.3172亿元,占总数的92.11%(见表3)。

    (三)中关村的企业重视研发投入

    企业的科研能力决定着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否顺畅。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提出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来,企业的科技投入在不断增加。企业的科技投入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投入以及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都出现了大幅度增加的趋势。以中关村为例:从2011年到2016年的6年间,无论是总投入还是企业在科技研发经费上的投入,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总投入从2011年的936.644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484.5672亿元,增加了547.9232亿元,增幅为58.5%;企业资金投入从2011年的322.960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63.6747亿元,增加了240.7139亿元,增幅为74.53%。而且企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占当年科技投入的比例,从2011年的34.48%增加到2016年的37.97%(见表4)。

    北京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非常重视科技研发。从统计年报得出的数据看,2011年到2016年,北京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保持在3748家到3340家之间,数量逐年下降;但有研发(活动)的工业企业却从2011年的931家增加到2016年的1155家,增加了224家,增幅达24.1%;有研发(活动)的工业企业占比也逐年上升,从2011年24.84%上升到2016年的34.58%。另外,从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支出力度加大。根据2011年到2016年统计数据分析,2011年,北京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是164.8538亿元,到了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是254.8433亿元,增加了89.9895亿元,增幅为54.59%。其中,企业资金支出进一步增加,2011年,北京地区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资金是146.7823亿元,2016年,北京地区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资金达到227.4450亿元,增加了80.6627亿元,增幅为54.95%。企业资金在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例保持在85%到89%之间,足以说明企业自身非常重视研发投入(见表5)。

    从2011年到2016年的6年间,在企业委托科技项目中,2011年为2.4395万项,2016年增加到3.2188万项,增加了0.7793万项,增幅为31.95%(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总项目和企业委托科技项目较2015年有所下降,原因需继续追踪研究);而且企业委托科技项目在当年立项的占比,也从2011年的23.56%增加到2016年的23.77%(见表6)。

    通过调研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企业科研实力越强,对新技术的需求就越强,吸收消化新技术能力也就越强。如果企业自身的科研能力不强,不具备与引进的新技术相匹配的科研能力,那么企业就很难消化和吸收被引进的技术,最终可能导致产学研协同创新半途而废。

    (四)中关村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座落在中关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拥有极强的科研能力,而且还拥有非常丰富的科研成果。从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和出版科技专著种类上看,北京地区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都在40000篇以上,特别是高水平的国际论文数量,从2011年的13361篇增加到2016年的19800篇,增加了6439篇,增幅达48.19%。出版科技专著的种类从2011年的1828种增加到2016年的2453种,增加了625种,增幅达34.19%(见表7)。北京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所拥有的丰富科研成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专利申请和专利拥有情况看,2016年,北京地区专利申请数达18.9129万件,其中,科研单位1.7707万件,占总数的9.36%;大专院校1.7805万件,占总数的9.42%。两者合计申请专利3.5512万件,占总数的18.78%。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北京地区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6.6722万件,其中,科研單位2.9785万件,占总数的17.87%;大专院校2.9461万件,占总数的17.67%。两者合计为5.9246万件,占总数的35.54%(见表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也较高。二、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统筹规划不到位

    统筹规划不到位主要体现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缺乏整体的统筹安排和规划,更多地是依靠各区县主要领导走访调研等方式来推动产学研合作。同时,由于各区县更多关注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与经济发展密切的现实问题,对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提升地区城市管理水平、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公平的法治环境等更为宽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注相对不够,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难以全面、协调、深入推进。

    (二)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不够、层次不高

    中关村很多的产学研合作主要停留在专利技术转让、委托开发与合作开发等层次较低的合作上,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多数采取企业出资金和工业设备,高校和科研院所出技术和研发人员,双方合作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的合作方式。由于产学研各方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协同创新的目标不同,最终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行为也不同。如很多企业到大学和科研院所寻求产学研协同创新时,只对那些能给企业迅速带来收益的短平快项目感兴趣,而对那些关系整个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则很少参与。因此,共建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以及共同设立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还比较少。目前,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是合同委托开发和常规的技术咨询,采取这种模式的原因是一些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由于企业自身技术力量不强,其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大,所以,企业希望高校、科研院所能够将新技术直接运用到生产线上并负责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后续的技术支持,但这种“大包大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增加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本,还将风险转移给了高校、科研院所。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是很多企业对中关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以及创新成果的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另一方面是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创新与地方产业脱节,双方缺乏常态化、长效化的沟通交流渠道,难以实现供求双方的无缝衔接。目前,以中国技术交易所等为代表的技术转移机构在技术转移与产业化方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企业化运作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技术供需信息难以实现全面沟通。在调研中也发现,企业的需求高校不清楚,高校的好技术企业不了解,从而导致很多好的技术难以实现转移和产业化,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大打折扣。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技术创新,涉及到方方面面。作为一种创新活动,由于风险较大,在创新过程中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大多数都不具备实现技术自我转化的资金实力,而且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不擅长开拓市场。从企业角度看,由于对技术的可靠性和先进性无法作出准确判断,使得技术转化要面临许多风险,从而导致企业对很多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无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要使产学研各方避开这些风险,就必须引入大量的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介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环节中,或者建立科技保险机制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的抗风险能力。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都有专门的合作基金,如美、日、英等国家设立的科学基金、教育与企业合作奖励基金、教育与商业联合奖励基金等都属于此类基金。2014年成立的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研究院按照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的思路,按行业组建若干协同创新中心,设立知识产权基金,其中,母基金由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和研究院共同投资,规模约12亿元。母基金中50%用于投资中试项目,而另外50%则用于面向社会发起设立18个子基金,投资于产业化项目,总规模约30亿元。该基金采取各协同创新中心与子基金评估课题,子基金领投,知识产权基金跟投,政府配套资助经费的模式以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实际调研的情况看,当前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资金支持力度仍不够,没有较大规模的政府基金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社会基金的参与度也不高,从而导致很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由于资金支持不到位而半途而废。

    (五)产学研协同创新之各主体协同动力不足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各主体因处于不同的领域,价值观念、价值追求也不尽相同。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比较重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获得学术成就,注重理论研究轻视实践经验,加之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在职称评定中主要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重视不够,这就使得高校、科研院所的部分科研人员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实际应用进行科研的动力不足。对于企业来说,虽然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新技术有一定需求,但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往往会产生短期行为,有时为了使财务报表“好看”而不考虑企业未来发展,难以持续增加甚至减少科技研发投入。这些都导致了企业对引进新技术及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三、推进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抓住机遇,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中关村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中关村应牢牢把握国家实施“2011计划”和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历史机遇,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使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再上新台阶。

    (一)成立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导小组

    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应由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北京地区的高校、相关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办事机构设在中关村管委会。其主要工作应包括:统筹北京地区的优势科技资源服务于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做好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紧紧抓住实施 《加快推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科九条”)和《加快推進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校十条”)的机遇,打破现有束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的体制机制,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人才、技术等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出来,不断加大对重点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切实推动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向深度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导小组要坚持问题导向,重大项目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及时破解阻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种藩篱。

    (二)搭建广泛的信息交流平台

    笔者建议,由中关村管委会牵头构建一个市级层面的,广泛的政、产、学(研)、金信息交流平台,重点将市政府跟踪的重点支柱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接入平台供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选择,也可以将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其他创新项目在平台上公开展示。同时,还可以考虑每年在这一平台上举办10次左右的创新技术对接会,既要借助网络平台,也要定期召开线下论坛,让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中关村的企业实现良性互动、有效对接。为了让平台发挥更大作用,北京市委、市政府还应采取一些特殊政策或者措施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的对接和谈判。比如对那些符合“京校十条”的首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如果有对接和谈判不成功的,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政府补贴、政府首套购买、金融支持等办法,促成对接和谈判成功。

    (三)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储备制度

    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应积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联合创新和协同创新,定期对那些符合首都产业发展方向的在研和拟研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评估,选择一批重大的产学研项目,纳入到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储备库进行跟踪支持。同时,进一步调查和梳理中关村区域内与世界发展同步的优势产业及领先技术的分布情况,发现和挖掘区域内“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中牵头高校已有的特色技术创新项目和人才团队,密切跟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产学研示范基地、创业基地等平台和载体的运营情况,对这些平台上的创新技术和创新项目进行筛选和评估,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采取政府首套购买、资金扶持、示范应用等方式,加快推进原创技术率先在中关村落地开花。

    (四)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座落在中关村的高校和部分科研院所虽然拥有一些好的技术,但缺乏转化的动力,一是感觉没必要,二是觉得技术上还不够成熟。虽然有些科技成果目前没有直接转化,但也接触到很多有转化意愿的企业,他们有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意向,而高校、科研院所却没有精力与企业合作。如果能有一种机制,即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的研究生将产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这两端对接起来,借助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机制来打通技术转移之路就可以实现双方的合作。因此,中关村要抓住机遇,积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企业建立高校学生实践训练基地。这样,既能够实现多方共赢,也能够推进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向深度发展。

    (五)成立产学研校地协同创新发展基金

    2014年实施的“京校十条”第三条提出:“符合首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科研和成果转化项目,纳入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储备库进行跟踪支持。”第八条提出:“创办的企业可按照科技人员现金出资额度的20%申请政府股权投资配套支持;政府股权退出时,按照原值加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优先回购给创业团队。”第十条提出:“设立学生创业项目天使投资配套支持资金,高等学校教师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的学生科技创业项目,可按照教师实际投资额度的50%申请政府股权投资的配套支持;政府股权退出时,按照原值加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可优先回购给创业团队及对该项目进行天使投资的教师。”这为校地协同创新发展基金的成立提供了支持方向。以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为例:目前核心区(海淀园)每年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资金达20多亿元,在调研中有政协委员和企业家反映,目前的20多亿元财政扶持资金由于分散在各个部门,难以集中有限资源解决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有些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给一些企业,也不利于支持科技创新。因此,笔者建议将这些财政资金纳入到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基金之中,集中财力扶持那些纳入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储备库、符合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的重大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金融支持。

    (六)實现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统一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 思维定式,抱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京津冀协同创新统一起来指明了方向。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决定,北京市随即召开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发布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项目。笔者认为,天津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可以将北京的科技优势与天津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同时,随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不断推进和雄安新区建设的不断开展,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还应与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全力支持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把支持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中关村自己的事情,树立“雄安新区需要支持什么,中关村就坚决支持什么”的意识,主动做好与雄安新区的对接工作和协同联动,积极推动中关村创新要素向雄安新区聚集,形成研发创新在北京,转化落地在天津、河北的新格局。中关村的创新要与天津、河北的创新错位发展,以实现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201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2]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科技年鉴(2015)[[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3]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科技年鉴(2016)[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08).

    [5]冯锋.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08).

    [6]《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R].2014-01-13.

    (责任编辑:马海龙)

    Abstract: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s and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Zhongguancun area,the strong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and abundant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which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but in practice,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inadequate planning, insufficient depth,low level,information asymmetry,insufficient fund support and insufficient power of synergy innovation.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To set up a leading group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Zhongguancun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and set up an information exchange platform,to set up a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roject reserve system for production,learning and research,join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to establish school l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fund,in order to promote deep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Zhongguancun area.

    Key words:production;research and research;collaborative innovation;overall planning

相关文章!
  • 做好企业青年职工思政工作的相

    尹彬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141-01摘 要 青年职工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企业青年职工思政工

  •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档案教学的

    胡莹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分析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档案教辅工具的可行性,并对其实践及成效进行具体阐述。关键词:微

  • 仿鹅卵石脚底按摩垫

    本品在客厅、卧室或公园里等均能使用,把按摩毯平铺在地面上,人赤脚在上面漫步。每次使用慢走15-20分钟,每天使用2-3次。使用前饮用一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