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鲁延召

    摘要: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阐述,为优化中国文化的旅游表达、加快中国旅游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旅游人才、引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中国旅游教育者需要摒弃西方强势文化语境背景下的自卑心理,努力增强旅游教育的文化自信。文章通过分析文化自信的背景及旅游管理教学现状,探讨其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及实现路径,并阐述改革创新的特色与展望。

    关键词:文化自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

    一、文化自信的研究背景

    旅游的灵魂在于文化,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可以借助于旅游的发展。近一年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问题,文化自信已经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这为完善中国文化的旅游表达、开拓中国旅游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可以说,坚持文化自信为优化旅游表达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核心主线,也为优化旅游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可以通过旅游来实现,旅游也能推动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升温,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古人云:“行千里路,破万卷书”,旅游和读书天然地融合为一体。旅游本身就是文化,文化更是“旅”和“游”。旅游可以缩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彼此的亲切感。旅游业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繁荣进步,也需承担广泛宣扬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作用与职责。

    在当前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根据学科设置及教育部的要求,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训练和培养。这就需要高校凭借自身丰富的学科资源,对其中的人文类学科及课程重新融合互动。可以根据培育学生的需要,较为合理地开设一些受众面广泛的通识课程或公选课程,甚至创建课外学习平台,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地学习中很自然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因此,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进行新的论证和思考,重点解决好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问题逐渐成为新的课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较好地施展旅游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功能,才可以可持续拓展旅游业自身的上升空间,才可以确立旅游发展文化的特长。

    二、旅游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逐渐兴盛起来的一门后起学科,对于经济增长、改进民生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因此对旅游业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现在旅游管理专业在不少高校都有设立,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要求。

    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仍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重学生实践能力、轻文化素养”的突出问题。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社会经济、企业经营、景点开发、旅游行为等方面,人才培养多面向酒店、旅游社、景区等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盈利部门,教学方式多为传统文化的课堂讲述。

    所谓“重经济、轻文化”是指课堂教学中偏重于对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讲授,忽视旅游管理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素养的培育,这可以从目前高校旅游开设课程状况得以验证。“重学生实践能力、轻文化素养”,是指一方面过于看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多的时间用于所谓的教学实践环节;而另一方面,学生的旅游基本理论掌握不扎实,基础的文化课程不熟悉。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文化建设,旅游主体的文化修養、旅游客体的文化特色以及旅游媒介的文明程度都是文化自信的亮点,需要不断加强。这一点目前做得还很不够。

    三、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目标

    文化是旅游的内核与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旅游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旅游经历和感动故事。发展旅游产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国民经济考量,更要发挥其作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功能。

    首先,通过各种体验式旅游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旅游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从业者所需要的文化素质,激励学生积极从事未来前景美好的文化产业,树立未来从事的旅游行业的文化自信和生态自觉;

    最后,通过专业构建、课程设置的新思路,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旅游从业素养,将旅游服务贯穿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带着旅游人的视角和自觉。

    四、旅游管理教学改革内容

    1. 在旅游专业构建战略上,与教育部提倡的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培养及习近平同志提倡的文化自信接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发挥高校自身丰富的学科资源优势,对其中的人文类学科及课程重新融合互动。可以根据培育学生的需要,较为科学合理地开设一些受众面广泛的通识课程或公选课程,甚至创建课外学习平台,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地学习中很自然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2. 在课程设置上,与国际旅游接轨,加强《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哲学》等课程的比例,旅游不能仅仅是经济学,旅游的本质是文化交流,旅游是文化的表达与传播,未来的发展是一种公益旅游。

    3. 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多元互动体验教学方法的应用,组织学生亲身实践,开展旅游体验式学习,旅游体验的灵魂是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升旅游文化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对旅游管理理论的兴趣。

    4.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旅游文化产业,加大文明旅游、生态旅游、公益旅游的思维培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化的认知。

    五、旅游管理教学改革路径

    旅游管理专业改革需要多管齐下,可以通过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创新、教学多元化、人才的造就等若干方面来完成,具体如下:

    (一)在教育管理理念上更新思想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孕育了东方智慧的旅游思想,那些伟大的旅行家以及他们深邃的哲学观、审美观,包括崇道德的“盘游”、“唤游”特色方式,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旅游文化价值观。在教育管理理念上,应增加中国人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旅游伦理、哲学思辩、文献考证等,而不能过度迷信现代西方流行的实证主义理念。中国人的旅游教学和研究要坚持东方的文化自信,凭借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旅游学科,最终实现旅游的文化自强。

    (二)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特色课程的创立与发展

    在旅游学科的构建上,中国旅游研究要培育自己的特色。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达11%,与世界水平持平。中国已经是旅游大国,正在向旅游强国迈进,旅游学科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而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地位。因此,需要大力鼓励体现中国风格的旅游学科建设,在高校增加由中国旅游学者自行创建的基础旅游学教育,包括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哲学、旅游文献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中国旅游史等,展示中国旅游学科之魅力。

    (三)在教学方式上增强文化体验方式

    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转变单一教学方式,文化需要体验,将旅游体验应用于旅游管理教学之中,将课堂讲授、情境模拟、案例讨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旅游科学本身是一门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不少课程的研究领域更像是科学艺术。西方教育及研究领域的实证主义或存在主义只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学习方式,我们更需要中国先贤的旅游智慧,从旅游的民族性上寻找中国旅游的特色,挖掘中国传统旅游“崇道德”的伦理特征,探索以休闲和审美为特征的文化体验,从而做好定基础的理论研究。

    (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引导文化素养

    中国已经成为旅游大国,目标是发展成为旅游强国。这就需要结合中国自身的文化自信,创建有着中国特色的旅游专业与学科体系,自立于世界旅游的一巅,并努力带领全球旅游科学教学及研究共同进展。建立起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旅游体系,这是中国旅游科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旅游文化娱乐业,文化产业,加大文明旅游、生态旅游、公益旅游的思维培养。

    六、改革突出的特色与展望

    文化与经济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两只脚,经济是外表,文化是内涵。从目前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情况来看,经济学内容的比重较多,文化特色偏少,这主要受到西方旅游学的影响。专业建设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念和方法,但不能本末倒置,完全照搬,需要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来构建。

    今天国家提倡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中西方有很多文化差异,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中国的风水地理、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的旅游发展史等都有东方的特色和优势。中国旅游文化中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也有着数不清的先贤智慧,其中不乏有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和玄奘、徐霞客式的“知行合一”的实践。

    基于历史与现实,我们应该具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当前,中国的旅游业正在实施“第一步”发展战略,即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转型,这为我们的旅游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旅游教育者需要坚持文化自信,摒弃西方强势文化语境背景下的自卑心理,努力增强旅游文化自信,用东方智慧的文化遗产从事旅游的教学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的旅游事业,掌握国际话语权。

    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要结合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国情,构建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这种特色也是中国旅游业與西方国家旅游业的最大不同,更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萌.坚持文化自信优化旅游表达[N].中国旅游报,2016-10-14.

    [2]曹诗图.试论我国旅游科学研究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1).

    [3]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谢贵安,谢盛.中国旅游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5]国家旅游局.“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N].中国旅游报,2016-12-27.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研究”(2016);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旅游文化”建设项目资助(2016);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72105/158)。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相关文章!
  • “榆林好人”米宏英

    王永程边婷婷她是职场女性的楷模,是沙漠里盛开着的玫瑰。她从小裁缝成长为企业家,用诚信回报客户,用爱心回报社会,成为倍受赞誉的“榆林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