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以蜡烛为例的系列实验开发
付成锋 谭玉玲
摘? 要 应现代化教育方式的改革,学校越发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初中物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重要的知识点,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操作物理实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物理知识。教师要多给学生开设几节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验课中找到学习物理的方法和策略。就初中物理教学中以蜡烛为例的系列实验开发,进行细致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 初中物理;蜡烛;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5-0126-03
1 引言
物理是初中生在初二时新接触的一门课程,在初中生的学习中非常重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技能。同时,物理作为一门理科课程,有许多问题很难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才能总结出重要的结论。针对这一教学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要加强在物理实验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教给学生实用高效的实验操作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对此,本文细致分析一些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2 物理教学中采取实验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物理不仅包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验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物理学习不仅要理解知识点,还要动手做实验。通过开展具体的实验,能够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动手能力,就得到一些重要的物理信息。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蜡烛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实验器材,很多实验可以通过蜡烛来完成,如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等物理问题,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此外,通过开设具体的实验课,还能增强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增强初中物理课堂的高效性。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3 通过实验探究,助力学生学习物理
以蜡烛为例,营造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人人都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在物理实验中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才能激发个人的实验操作能力。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培育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影响,这就可以看出营造富有实验性气息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一些重要的物理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探索,让学生针对实验探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就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而言,枯燥乏味充斥整个课堂,不论教师怎样讲,都提不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但是通过实验探究的运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物理课堂教学,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一些物理知识。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教师扮演的是主宰者、权威者,在讲述知识点的同时不给学生缓冲思考的时间。虽然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教师讲的知识点,但是碰到一些物理上的具体问题,还是依赖教师的讲解。但是采取实验教学方法,就能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得出结论,很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就拿一组有关蜡烛的探究实验为例,具体介绍实验的步骤,给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一些好的借鉴。要想利用蜡烛开展一些具体的物理实验,就要清楚了解蜡烛的组成部分。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做的烛芯组成的,是很常见的生活用品,平时也比较容易就可以买到,并且价格很便宜,实验操作也非常方便,能收到好的实验效果。以下是实验进行的具体步骤。
1)观察与测量。在利用蜡烛做实验之前,先观察蜡烛的外部形状,闻一闻蜡烛的气味。用刻度尺测量蜡烛的长度,用天平称一下蜡烛的重量。取一把小刀,切下蜡烛上的一些石蜡;然后取出一个烧杯并倒满水,将石蜡放入烧杯中,通过观察石蜡的沉浮状况,就能轻松地比较出石蜡和水的密度。
2)蜡烛的燃烧。把蜡烛点燃,然后观察现象。蜡烛被点燃之后,很明显地会被分为好几层。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从家里拿来一根蜡烛,然后点燃蜡烛,一定要注意安全。点燃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观察蜡烛发生的变化,然后提问:蜡烛分为几层?这几层中哪一层最亮?哪一层最暗?学生通过观察,就能清晰地发现上述问题的答案: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最明亮、焰心最暗。这就和课本上的知识符合了,学生也就能清楚地理解这部分知识点。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实验可以通过蜡烛去操作,得出一些具体的结论。可见,通过利用蜡烛做一些实验,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實验氛围,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物理知识点。
利用蜡烛开展具体的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物理这门课的难度比较高,需要学生拿出来很多的时间来学习,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实验探究法,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物理课堂虽然在正常进行,但是缺乏一定的灵动性,许多学生对学习物理提不起多大兴趣,会产生一些反感。为此,教师理应尽可能增加教学活动时间所占比例,多开设一些实验课程,确保所有教学任务都能够有效完成。
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讲求教学的速度,又要注重效率,两者要有机结合。同时,学校的相关管理者需要对于课堂的进展加强监督,开展定期听课、检查。此外,学校领导还要抽查一部分学生,听听他们对物理课堂的见解,了解现在的教学模式,实事求是,创造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最后,教师要出一些有关实验的题目,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做出相关的实验,并且写出具体的步骤,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如在教学力学这一部分时,许多教师通常通过实验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最后再总结出一些定义、公式,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在教学一些成像问题时,可以运用蜡烛做一些具体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得出物理结论,收到很好的物理教学效果。
在教学物理知识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材料,为实验做准备;之后将这些材料应用在实验中,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思维活跃度的最佳阶段。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些物理问题,而且还会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联系,集思广益,提高物理课堂的质量。通过做实验这种方法可以鼓励学生探究新问题,突破一些学习上的瓶颈,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实验型物理人才,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实验探究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以蜡烛的熄灭实验为例,具体过程为:取两支蜡烛,先点燃其中的一支,让该蜡烛燃烧十分钟;然后点燃另外一支,这就形成一高一低的对照实验;把这两支蜡烛放在同一个烧杯中,在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并观察现象,发现比较低的那支蜡烛会先熄灭,说明空气的密度比二氧化碳的密度小。
通过开展蜡烛实验课,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物理作为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需要学生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此外,一些初中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赶教学进度,认为开展实验会浪费讲解理论知识的时间。但是教师要明白,实验的进行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一些现象,并且可以得出和书本上一样的结论,这样能够让学生把相关的物理知识点记忆得更加清楚和深入。此外,实验课的开设,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教师在一节物理课中只是侧重于给学生讲解一些知识点,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吸收;但是,如果教师不先入为主地讲解一些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做实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总结出最终的结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下面还是采用蜡烛来进行一项实验,分别探讨呼吸作用、气体的惯性等问题。
1)呼吸作用。取一个集气瓶,在集气瓶中放入新鲜的树叶,之后把瓶子封起来,放在没有阳光的地方,放置一天一夜;之后点燃一支蜡烛,并且将蜡烛慢慢放入瓶子中,会发现蜡烛熄灭,从而得出结论:当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会使放入瓶子中的蜡烛熄灭。
2)气体的惯性。准备一个箱子,用刀子在箱子上挖一个洞,然后用双膝夹住箱子;点燃一支蜡烛,对着箱子上的洞口;用手拍箱子,蜡烛会熄灭,这就说明运动的空气具有惯性。
上文介绍的都是蜡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验的进行,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一些物理结论,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质量,进而提升物理成绩。
通过蜡烛实验法,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对于一些初中生来说,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时,难度可能会偏大,不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实验教学法,通过开展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总结知识点,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除此之外,在物理课堂上,有些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教师讲解过的物理知识,这样就会磨损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如果这时教师利用实验教学进行生动的实验展示,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就能够保持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些实验需要蜡烛的配合才能完成。如在教学针孔成像这部分物理知识时,教师要准备好蜡烛、纸杯等材料。在进行实验时,教师点燃蜡烛做具体的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针孔成像的原理。与该实验类似的是凸透镜、平面镜成像,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器材,然后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到物理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4 结束语
总之,实验教学法是一种新颖、高效的教学方式。物理教师要将这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物理创新人才。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师的正确有效指导,以及学生主观意识的提升,给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物理教学,争取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拓新的天地。
參考文献
[1]张双红.浅谈初中物理“蜡烛”系列实验的开发[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86-87.
[2]梁晋峰,刘丽飒.蜡烛复燃现象的物理模型[J].物理实验,2019(1):49-52.
[3]张家琪,吴伟.浅谈初中物理系列实验开发:以蜡烛为例[J].物理教师,2017(10):28-30.
作者:付成锋,沂源县历山中学;谭玉玲,沂源县河湖中学(25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