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生活方式:盲区与拼图
宋立民
【摘要】 历史上,生活方式的变化呈缓慢发展状,科技进步是促成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使与之对应的未来时间区段(1~50年)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愈来愈大的“盲区”。这一“盲区”将影响人们对未来社会、经济、教育、伦理等一系列与“生活”相关问题的预期与判断。通过分析科技进步下未来生活方式的盲区与疑惑,依据社会发展现状及相关信息对未来宏观与微观生活方式进行“拼图”式推测,可得出结论:系统性开展在多学科背景下生活方式的研究,是探寻生活方式与科技进步在未来时间区段平衡的关键。
【关键词】未来生活方式 当代科技进步 生活方式盲区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6.009
19世纪中期,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早提出生活方式概念,并提出生活需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生活方式的核心是衣、食、住等必要物质条件,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划分阶级与阶层的工具等见解,生活方式开始成为哲学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后,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关系研究上提出诸多新观点。20世纪50年代前后,欧洲学者,特别是苏联与东欧学者,在生活方式研究中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探索。生活方式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生活方式涵盖与人类生存和生活相关的劳动、政治、宗教、精神、消费等方面;狭义生活方式主要指人类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活动、闲暇生活与物质消费,概括为衣、食、住、行、闲(娱乐)。
科技进步是对人类生活方式变化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之一,如铁器的发明使人类进入农业时代、飞行器的使用将人类的长途迁徙变为易途等。当代科技进步在本文中专指对人类“未来时间区段”的生活方式变革产生重要影响的如量子物理、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当代关键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历史上,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与生活方式关系总体“和谐”,这种和谐(相对而言)建立在科学技术缓慢进步与生活方式缓慢变化这两个“缓慢”上。而当代,生活方式虽然依然是“缓慢”变化,但科学技术却跑进“快车道”,脱缰般快速发展。平衡被打破后,将影响人们对未来社会、经济、教育、伦理等一系列与“生活”相关问题的预期和判断,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对生活方式,特别是未来和未来生活方式进行重点研究,以对人类生存和全生态系统负责的态度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进行鼓励或约束,是避免未来社会生活混乱的必要途径。未来时间区段之“盲区”
时间尺度分为历史、当前与未来三个区段。其中,未来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盲区集中的区段。在未来区段,关键又是居于前端的“未来时间区段”,也就是将要到来的时间区段。笔者在本文中将“未来时间区段”定义为今后1~50年。并且认为生活方式研究与科技进步在“未来时间区段”上有一个“生活方式盲区”。(参见下图)
量子物理学带来的认知疑惑。当代物理学的众多研究成果,在描绘未知宇宙和开拓思维创新的同时,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经过千百年形成的认知与理智底线。
首先是暗物质(Dark Matter)与暗能量(Dark Energy)研究。暗物质与暗能量是尚未被认知的宇宙组成部分,因其太小又不带电荷,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所以在地球上的实验室中很难发现它们。最关键的是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数量与质量,据物理学家计算:暗物质占26.8%;暗能量占68.3%,它们加在一起占据着95.1%的宇宙物质含量,而人类目前可知、可见的物质量只占宇宙物质总量的4.9%左右。物理學研究认为在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已经完全掌握对物质世界的解释能力,一切大体知晓,只是程度不同。今天,物理学家却说:95%的物质世界仍是一片未知。人类精心建构的价值观怎么可以建立在对其他95%的物质世界未知的基础上?
其次是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研究,它从另一角度动摇人们的世界观。多世界解释中的一个最新研究成果认为:“世界的存在不是唯一的,有许多和我们一样的世界同时客观存在着;所有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一样,拥有相同的宇宙结构和物理学特征;不同的世界之间是相互交叉或平行的。”[1]当代理论物理学中的弦理论认为宇宙空间可能由9+1维多层时空建构,人类世界只在其中的某一层,且无法认知和理解与之“平行”的其他层。当代某些激进的科学家甚至认为人类真的存在灵魂,且灵魂有可能由超弦物质构成。
虽然对暗物质、暗能量、多世界与弦理论等的研究还没有定论,目前也没有影响到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们一定会影响人类未来时间区段的生活方式,它们对人类认知与思维造成的冲击会是这一影响的主要表现。当旧有认知被否定、新的思维体系尚未形成时,人们一定程度的迷茫与疑惑难以避免,就像薛定谔的猫,被困在铁盒空间中,不知下一步是叠加态还是“生”与“死”。
生命科学:调整尺度的生死观。生命科学是21世纪科学进步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当代生命科学家预言:到21世纪末,科技进步将帮助人类长寿,150岁的寿命不再是难题。当代各国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已经预示长寿时代悄然启动。
无论是古埃及的法老、中国的历代皇帝,还是现代的企业家、知识精英或芸芸百姓,都希望能够在生命世界中生活得更长久,这是每个人最原始和强烈的愿望。这一愿望正在被当代生命科学的进步逐步实现。如果在21世纪末,人类平均寿命达到120岁,甚至150岁,那么人们以往几千年形成的生死观就要进行大调整,生命时间、生命内容和人类活动空间将有巨大变化。
生命延长,人生要增加与生命时长相应的内容,个人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旅游休闲或健康养老、社会资源配置、管理成本与经济活动等,这些变化将改变未来时间区段中世界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基本格局。
智能机器人的伦理难题。在创造智能机器人的时候,人类仿佛体验到上帝造人的快乐,但随之而来的伦理学问题让人们清醒许多,“现代应用伦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机器人伦理。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机关系都将变得更加紧密而复杂。我们都希望不断完善机器人的各项功能和能力,但这是在服务人类的前提下,如果机器人取得了自我意识和学习进化的意识,人类便不由得开始恐慌,对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产生怀疑”[2]。
关于“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化”后的科技是否依然可以被人类控制,是一个目前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智能机器人进入人类家庭生活后会变得更加突出。2017年,名为“索菲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获得沙特阿拉伯王国公民身份,引发学术界对其身份与伦理的讨论。关于“索菲亚”,有文化学者指出,应该用进化论的视角看待,她的出现是人工智能打破伦理边界的开始;也有物理学家指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崛起将给人类带来空前威胁。智能机器人辅助家庭工作,这是智能化对人类的积极贡献。将家庭生活的所有信息、数据都交给机器人“家长”去管理势在必行。而人工智能机器人在伦理层面如何解答社会疑惑,是一个在“未来生活方式”研究中要解答的严峻问题。未来生活方式之“拼图”
科技进步带来的疑惑使当代很多人无法厘清未来生活方式的轮廓。有关未来的信息与预测呈多方向、碎片式汇集,笔者尝试依据这些信息以及当代生活方式现状对“未来时间区段”的宏观生活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娱乐进行“拼图”式推测。
宏观生活:“大城”景观。在“未来时间区段”,多数人口将涌入能提供工作岗位和高效率的城市。城市化率将不断攀升,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遍布全世界。城市的高度集中与效率化在保证衣食无忧的同时,要求人们过更加有规律的生活,隐私与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被监督与控制。在城市管理和家庭管理中,智能机器人的使用随处可见,他们能胜任很多人类难以承担的诸如危险、精密、数字运算等高难工作。由于机器人的介入,传统工作岗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主要由智能机器人承担,人类的工作大多在服务业(第三产业)和新增加的哲学工作(与其他平行世界的交往,探知灵魂)、艺术工作、消费工作(带薪旅游、带薪娱乐与带薪消费成为工作的一种新方式)等,这些新增的工作机会可能被称为第四产业。
由于人们平均寿命不断增加,受教育时间不断调整并延长,教育与受教育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被鼓励终身学习;原有的很多国家标准与政策将被修正或重新界定,比如长寿与老龄化、节能与耗能、海洋城市标准、宇宙空间旅行与居住标准等;人类一生中的“家”将不会只有一个,也不会只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也不一定只在地球上。一生中很多次的迁徙,很多次“家”的选择,使住宅再次回归“居住的本质”(现代主义曾经的口号),“大城”中的住宅建筑将平实而简约。
人们虽然密集生活在城市中,但交往却减少,电子屏幕可以瞬间将遥远的人拉到眼前,却也长久地屏蔽掉面对面语言和身体接触的人类传统交往方式。在这种状态下,家庭作为人类亲情与交往的最后堡垒备受重视,但其存在的根基并不牢靠,血缘关系可能被基因重组或试管生育打乱;长寿使得人们更多地更换伴侣而不再忠诚于婚姻;家庭生活中人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处的“日久生情”带来伦理迷茫。
衣:增多与减少。穿衣之所以被排在日常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的第一位,是因为古人很在意人与动物的区别,而穿衣戴帽正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最显著特征。当代人类不屑再以穿衣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穿衣除了保暖遮体的功能外,还成为人类自相区别的表征方式。职业之间、贫富之间、阶层之间最通行的区分方式就是穿着的服装。未来,服装仍是人们除身体表征(面貌、体征)外的第二大“差异表达”方式,也是相对廉价的“阶层识别”符號。
有一个相互矛盾的趋势左右服装在未来生活方式中的现象:每个人衣橱中的服装将比现在增多还是减少?
“增多说”是基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服装生产的繁荣与廉价。服装从设计创意、加工到销售引入数据化与智能化,将为大众带来更多、更好又更廉价的选择。2017年,美国第一个机器人加工模式被引入阿迪达斯服装工厂,每22秒生产一件成本仅0.33美金的阿迪达斯T恤衫,这预示着服装产业的新繁荣。人们在未来可以更少顾虑地将衣橱填满,每日换新衣不再是难事(中国在很长历史时间内,人们只在春节时添置新衣)。
矛盾的是,“减少说”也是依据科学技术进步。当代科学家与服装设计师正尝试制作纳米服装,在服装布料中加入非金属发热纳米材料,既可满足功能需求,也可结合可穿戴数据载体满足服装的艺术功能。纳米服装在使用时,由于所携带的高技术,能够自动调节到与体温相当的温度。在夏季通过微孔通风与排湿技术驱热纳凉,冬季则通过微增热技术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也可以随时依据设计程序改变颜色、图案,满足个性化设计。极端的结论是:每个人的衣橱中只要有一件纳米服装就可以满足所有服装的功能。
当代大众对自身容貌、体征的重视与美的需求推动了化妆品、整容与健身行业的繁荣。在“未来时间区段”,人们对自身容貌与体魄的塑造将变成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与受教育程度、工作待遇相当。父母和家庭医生、智能机器人“家长”在婴儿受孕前或受孕后可通过DNA基因修正或植入,将设计好的理想容貌、形象与体格特征等“遗传”给子女。当然,每个人的遗传信息都需设置量子密码和申请知识产权,并被类似“形象专利局”的政府部门批准,以保证全世界人类容貌与体征的差异性和可识别性依然存在。
食:无味健康“药食”餐。“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第一要务。在农业社会,人们将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贡献给“果腹”需求;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一日三餐仍然重要,但人们已经不再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在未来,吃饭的社交性与仪式感将更加削弱。在“未来时间区段”,长寿成为人类“第一追求”后,饮食将围绕长寿的苛刻目标而有重大调整。
首先是饮食将被“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家长”三位一体严格管理:每个人从出生到终老的每一餐餐食将被监控,私人医生、营养师和药剂师根据智能机器人“家长”提供的人类每日食谱,对照当事人健康大数据现状,再依据“长寿健康目标管理”国家或国际标准的细节进行每日微调,餐食将兼具饱腹、保健、美容、疾病预防、医疗等多重功能。在此要求下,人类曾经的美食传统将由于不符合健康标准而被停用或修改,大部分已有的餐饮食谱被淘汰,而由生命科学医生、大数据和个人药剂师给出的新食谱健康却无味。
近期,一项由韩国某大学开展的学术调研引起关注:在韩国、中国、日本各选择一定数量居住于城市高层住宅中的家庭(中产阶级代表),用安装在客厅与厨房的摄像设备收取一个月内的用户数据。经初步分析,人们在家中做饭、用餐的次数与时长明显少于预判断,且中国家庭相对最少,韩国次之,日本家庭多些。该研究的初步结果既对应了三国妇女就业状况(中国75%、韩国55%、日本40%),也从生活方式角度预示了家庭中厨房将逐步“壁炉化”的趋势。所谓“壁炉化”是指壁炉这一烧柴取暖设备,在中世纪以后近千年是欧洲家庭客厅的中心,一家人围坐壁炉旁取暖聊天曾是温暖亲情的典型画面。工业革命后,家庭取暖设施逐步被暖气、空调等设备代替,壁炉由于耗能大而从家庭设备清单中被清退。但对往昔生活仍有怀念的人们制造了装饰性壁炉或电热壁炉(壁炉形状的电暖器),烧柴壁炉的传统形式被赋予了文化遗产似的纪念意义。
未来某一天,在健康长寿饮食要求下,人们自行在家烹饪食物逐渐被健康长寿药食代替,厨房作为家庭曾经的象征,会不会也被装饰在餐厅旁或进入饮食文化遗产名录?
住:简约与迁徙。移动式住宅增多,车载、船载,可漂浮、可飞行、可宇航的住宅要求制造商一定要“简约化”,经济可行;在固定住宅中,爱彼迎(Airbnb)模式和共享居住模式将被推广,交换居住或出租空档期成为居住常态,人们可以在全球各个“大城”间交换居住、工作迁徙。在此模式下,住宅的拥有方式由产权为主转为使用权为主。由于简约盛行,19世纪提倡的“实用、经济、美观”三原则重新回归。住宅的炫富功能弱化,对住宅节能和智能化的追求将代替对建筑外形的关注,建筑物对单一电能源的依赖逐步减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水能等)受到欢迎,独立小型新能源站点成为住宅或小区的标准配置。
住宅内部设计的细节也有很大变化。卧室的使用功能增加、面积加大,客厅、书房和厨房面积将减少。书房、书架、客厅电视墙将比厨房更早“壁炉化”。家具的变化是被普遍嵌入智能传感模块,以便智能机器人“家长”控制,尤其是床与马桶,以随时报告人类健康信息。床和椅子的造型几乎没有变化,这证明了它们是人类最基本的睡卧功能承接体。书房被淘汰,书架沦为怀古装饰,整面墙书架会被一些卡通和随意书架取代;沙发不再只是具有会客或看电视的固有模式,将兼具睡卧功能和坐卧功能;卫生间面积增加,洗手台面积加大,用于放置更多化妆品。
触屏技术和排除物理介质的浮动虚拟现实技术将代替现有的房间室内装饰手法。墙体、窗与室内镜面都将内嵌数据图像显示装置;房间安全系统增加,摄像监控设施增加,锁具将以量子密码锁代替普通锁具;灯具将为节能的LED灯,但很多人仍会在卧房选用传统具有热度和温情感的白炽灯。
当代人对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疑虑最多的当属个人信息被随处收集和泄露,量子技术支持下的“数据保险箱”将应运而生并被家庭广泛应用。它将使个人私密数据信息(银行存款、个人身体与疾病数据、私密照片与视频等)有效加密,且只限家庭内成员使用,并依据需要部分开放给家庭医生、药剂师或理财顾问。
行:回归“自行”。人类虽然说已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在出行方式上,有近一半的时间是依靠自身两腿的能力步行。在未来生活方式中,除了地壳表面的交通外,人类将交通目的地通往海洋(海面、海中、海底)和太空(土星、月亮、太空中其他目的地)。现有的汽车、飞机等将切换至无人驾驶,或由智能机器人驾驶,由于大数据与智能化的支撑,会比现在更加安全。个人拥有汽车将成为历史(如同现代很少有家庭养马),共享汽车模式盛行。但开汽车仍将是怀旧人群爱好的一项运动,在偏远的沙漠、草原中修筑的赛道中开展(同今天在草原骑马一样)。
在日常生活中,私人医生或智能机器人“家长”会管理人们更多地步行或跑步。步行、跑步、骑自行车这三项“自行”交通生活方式将再度回归,与之相关的服装、器具类商品与教练服务将大受欢迎。城市规划中将优先考虑步行系统与自行车系统,如英国已经开始在全国修建“Sky Cycle”自行车专用高速路。
娱乐:VR/AR与“新人造奇迹”。历史上,生活方式中的“娱乐”是不被重视的,毕竟在人类生存与生活中,“生”和“活”是最重要的,墨子曾在2000年前說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朋;居必常安,然后求乐”[3],道出了人类衣、食、住、行、闲的顺序关系。在近代生活方式中,衣、食、住除自身功能外,都兼具一些休闲娱乐的“额外功能”。比如,服装个性化宣解、表演的时尚与文化性,餐饮中宴会、聚餐的娱乐性,住宅设计中的等级性与接纳娱乐的“在场”功能。这些“额外功能”在未来生活方式中将逐渐减少。生活方式中“娱乐”的独立功能将日益被放大。
至少有两个重要因素导致生活方式中娱乐的日益重要:一是人类寿命增加导致休闲时间增多;二是VR∕AR技术进步打开人类休闲娱乐的新“魔盒”。
只就旅游而言,至少现在全世界提供的旅游目的地远远满足不了未来需求,陆地旅游已没有太多可以增加的内容,海洋旅游(海面、海中、海底),宇宙旅游(火星、土星、月球、太空),地球深度游(地幔、地心),都将是新的旅游目的地选项。而为了开发海洋、宇宙、地幔等旅游而进行的工程与交通工具制造,可能是继历史上“十大人造奇迹”或类似中国“一带一路”大型建设项目之后人类科技界、工程界、设计界的新议题。
VR∕AR技术进步将使娱乐内容向探索“平行世界”、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灵魂再生”等超科幻题材以及历史与事件再生等文化题材发展成为可能。未来生活中,人类可能渴求更多、更精彩的“新人造奇迹”。这些“新人造奇迹”的诞生将不仅是工程项目,其结合“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工程将是必然选择。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变革越快,反作用力越强。在未来时间节点中,人们对往昔(包括当代)的怀念将是休闲娱乐中的另一主题。当代世界的存在将很快变为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结论:生活方式研究是求解新平衡的关键
首先,应该提前而不是滞后开展未来生活方式研究。以往的生活方式研究大多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总结已经过去的生活形态,这对于解决当代科技进步与生活方式研究不平衡造成的“未来生活方式盲区”问题有远水不解近渴之嫌。所以,加紧在学术层面系统性、整体性地研究科技进步下的未来生活方式,是求解未来生活方式与科技进步动态新平衡的关键。其次,在对科技進步和未来生活方式进行通盘研究后,人类应以对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负责的态度对科技发展进行选择、鼓励或约束。再次,生活方式研究既要有宏观发展层面的探讨,也要落实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娱”等形而下层面。最后,对未来生活方式的研究,既离不开信息技术、大数据应用等科学技术手段,也应重视从人类历史、文化、精神、民俗等诸层面的探讨分析与整合构建。
注释
[1]乔笑斐、张培富:《从平行世界到交叉世界》,《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2]张雪娇:《阿西莫夫对机器人世界的伦理凝视》,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5月。
[3]《墨子》,李小龙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0页。
参考文献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2017,《未来简史》,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南非]伊恩·戈尔丁、[加]克里斯·柯塔纳,2017,《发现的时代》,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吴军,2016,《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美]埃里克·托普,2014,《颠覆医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责 编/周于琬
【摘要】 历史上,生活方式的变化呈缓慢发展状,科技进步是促成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使与之对应的未来时间区段(1~50年)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愈来愈大的“盲区”。这一“盲区”将影响人们对未来社会、经济、教育、伦理等一系列与“生活”相关问题的预期与判断。通过分析科技进步下未来生活方式的盲区与疑惑,依据社会发展现状及相关信息对未来宏观与微观生活方式进行“拼图”式推测,可得出结论:系统性开展在多学科背景下生活方式的研究,是探寻生活方式与科技进步在未来时间区段平衡的关键。
【关键词】未来生活方式 当代科技进步 生活方式盲区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6.009
19世纪中期,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早提出生活方式概念,并提出生活需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生活方式的核心是衣、食、住等必要物质条件,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划分阶级与阶层的工具等见解,生活方式开始成为哲学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后,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关系研究上提出诸多新观点。20世纪50年代前后,欧洲学者,特别是苏联与东欧学者,在生活方式研究中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探索。生活方式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生活方式涵盖与人类生存和生活相关的劳动、政治、宗教、精神、消费等方面;狭义生活方式主要指人类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活动、闲暇生活与物质消费,概括为衣、食、住、行、闲(娱乐)。
科技进步是对人类生活方式变化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之一,如铁器的发明使人类进入农业时代、飞行器的使用将人类的长途迁徙变为易途等。当代科技进步在本文中专指对人类“未来时间区段”的生活方式变革产生重要影响的如量子物理、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当代关键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历史上,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与生活方式关系总体“和谐”,这种和谐(相对而言)建立在科学技术缓慢进步与生活方式缓慢变化这两个“缓慢”上。而当代,生活方式虽然依然是“缓慢”变化,但科学技术却跑进“快车道”,脱缰般快速发展。平衡被打破后,将影响人们对未来社会、经济、教育、伦理等一系列与“生活”相关问题的预期和判断,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对生活方式,特别是未来和未来生活方式进行重点研究,以对人类生存和全生态系统负责的态度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进行鼓励或约束,是避免未来社会生活混乱的必要途径。未来时间区段之“盲区”
时间尺度分为历史、当前与未来三个区段。其中,未来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盲区集中的区段。在未来区段,关键又是居于前端的“未来时间区段”,也就是将要到来的时间区段。笔者在本文中将“未来时间区段”定义为今后1~50年。并且认为生活方式研究与科技进步在“未来时间区段”上有一个“生活方式盲区”。(参见下图)
量子物理学带来的认知疑惑。当代物理学的众多研究成果,在描绘未知宇宙和开拓思维创新的同时,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经过千百年形成的认知与理智底线。
首先是暗物质(Dark Matter)与暗能量(Dark Energy)研究。暗物质与暗能量是尚未被认知的宇宙组成部分,因其太小又不带电荷,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所以在地球上的实验室中很难发现它们。最关键的是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数量与质量,据物理学家计算:暗物质占26.8%;暗能量占68.3%,它们加在一起占据着95.1%的宇宙物质含量,而人类目前可知、可见的物质量只占宇宙物质总量的4.9%左右。物理學研究认为在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已经完全掌握对物质世界的解释能力,一切大体知晓,只是程度不同。今天,物理学家却说:95%的物质世界仍是一片未知。人类精心建构的价值观怎么可以建立在对其他95%的物质世界未知的基础上?
其次是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研究,它从另一角度动摇人们的世界观。多世界解释中的一个最新研究成果认为:“世界的存在不是唯一的,有许多和我们一样的世界同时客观存在着;所有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一样,拥有相同的宇宙结构和物理学特征;不同的世界之间是相互交叉或平行的。”[1]当代理论物理学中的弦理论认为宇宙空间可能由9+1维多层时空建构,人类世界只在其中的某一层,且无法认知和理解与之“平行”的其他层。当代某些激进的科学家甚至认为人类真的存在灵魂,且灵魂有可能由超弦物质构成。
虽然对暗物质、暗能量、多世界与弦理论等的研究还没有定论,目前也没有影响到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们一定会影响人类未来时间区段的生活方式,它们对人类认知与思维造成的冲击会是这一影响的主要表现。当旧有认知被否定、新的思维体系尚未形成时,人们一定程度的迷茫与疑惑难以避免,就像薛定谔的猫,被困在铁盒空间中,不知下一步是叠加态还是“生”与“死”。
生命科学:调整尺度的生死观。生命科学是21世纪科学进步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当代生命科学家预言:到21世纪末,科技进步将帮助人类长寿,150岁的寿命不再是难题。当代各国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已经预示长寿时代悄然启动。
无论是古埃及的法老、中国的历代皇帝,还是现代的企业家、知识精英或芸芸百姓,都希望能够在生命世界中生活得更长久,这是每个人最原始和强烈的愿望。这一愿望正在被当代生命科学的进步逐步实现。如果在21世纪末,人类平均寿命达到120岁,甚至150岁,那么人们以往几千年形成的生死观就要进行大调整,生命时间、生命内容和人类活动空间将有巨大变化。
生命延长,人生要增加与生命时长相应的内容,个人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旅游休闲或健康养老、社会资源配置、管理成本与经济活动等,这些变化将改变未来时间区段中世界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基本格局。
智能机器人的伦理难题。在创造智能机器人的时候,人类仿佛体验到上帝造人的快乐,但随之而来的伦理学问题让人们清醒许多,“现代应用伦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机器人伦理。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机关系都将变得更加紧密而复杂。我们都希望不断完善机器人的各项功能和能力,但这是在服务人类的前提下,如果机器人取得了自我意识和学习进化的意识,人类便不由得开始恐慌,对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产生怀疑”[2]。
关于“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化”后的科技是否依然可以被人类控制,是一个目前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智能机器人进入人类家庭生活后会变得更加突出。2017年,名为“索菲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获得沙特阿拉伯王国公民身份,引发学术界对其身份与伦理的讨论。关于“索菲亚”,有文化学者指出,应该用进化论的视角看待,她的出现是人工智能打破伦理边界的开始;也有物理学家指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崛起将给人类带来空前威胁。智能机器人辅助家庭工作,这是智能化对人类的积极贡献。将家庭生活的所有信息、数据都交给机器人“家长”去管理势在必行。而人工智能机器人在伦理层面如何解答社会疑惑,是一个在“未来生活方式”研究中要解答的严峻问题。未来生活方式之“拼图”
科技进步带来的疑惑使当代很多人无法厘清未来生活方式的轮廓。有关未来的信息与预测呈多方向、碎片式汇集,笔者尝试依据这些信息以及当代生活方式现状对“未来时间区段”的宏观生活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娱乐进行“拼图”式推测。
宏观生活:“大城”景观。在“未来时间区段”,多数人口将涌入能提供工作岗位和高效率的城市。城市化率将不断攀升,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遍布全世界。城市的高度集中与效率化在保证衣食无忧的同时,要求人们过更加有规律的生活,隐私与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被监督与控制。在城市管理和家庭管理中,智能机器人的使用随处可见,他们能胜任很多人类难以承担的诸如危险、精密、数字运算等高难工作。由于机器人的介入,传统工作岗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主要由智能机器人承担,人类的工作大多在服务业(第三产业)和新增加的哲学工作(与其他平行世界的交往,探知灵魂)、艺术工作、消费工作(带薪旅游、带薪娱乐与带薪消费成为工作的一种新方式)等,这些新增的工作机会可能被称为第四产业。
由于人们平均寿命不断增加,受教育时间不断调整并延长,教育与受教育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被鼓励终身学习;原有的很多国家标准与政策将被修正或重新界定,比如长寿与老龄化、节能与耗能、海洋城市标准、宇宙空间旅行与居住标准等;人类一生中的“家”将不会只有一个,也不会只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也不一定只在地球上。一生中很多次的迁徙,很多次“家”的选择,使住宅再次回归“居住的本质”(现代主义曾经的口号),“大城”中的住宅建筑将平实而简约。
人们虽然密集生活在城市中,但交往却减少,电子屏幕可以瞬间将遥远的人拉到眼前,却也长久地屏蔽掉面对面语言和身体接触的人类传统交往方式。在这种状态下,家庭作为人类亲情与交往的最后堡垒备受重视,但其存在的根基并不牢靠,血缘关系可能被基因重组或试管生育打乱;长寿使得人们更多地更换伴侣而不再忠诚于婚姻;家庭生活中人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处的“日久生情”带来伦理迷茫。
衣:增多与减少。穿衣之所以被排在日常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的第一位,是因为古人很在意人与动物的区别,而穿衣戴帽正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最显著特征。当代人类不屑再以穿衣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穿衣除了保暖遮体的功能外,还成为人类自相区别的表征方式。职业之间、贫富之间、阶层之间最通行的区分方式就是穿着的服装。未来,服装仍是人们除身体表征(面貌、体征)外的第二大“差异表达”方式,也是相对廉价的“阶层识别”符號。
有一个相互矛盾的趋势左右服装在未来生活方式中的现象:每个人衣橱中的服装将比现在增多还是减少?
“增多说”是基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服装生产的繁荣与廉价。服装从设计创意、加工到销售引入数据化与智能化,将为大众带来更多、更好又更廉价的选择。2017年,美国第一个机器人加工模式被引入阿迪达斯服装工厂,每22秒生产一件成本仅0.33美金的阿迪达斯T恤衫,这预示着服装产业的新繁荣。人们在未来可以更少顾虑地将衣橱填满,每日换新衣不再是难事(中国在很长历史时间内,人们只在春节时添置新衣)。
矛盾的是,“减少说”也是依据科学技术进步。当代科学家与服装设计师正尝试制作纳米服装,在服装布料中加入非金属发热纳米材料,既可满足功能需求,也可结合可穿戴数据载体满足服装的艺术功能。纳米服装在使用时,由于所携带的高技术,能够自动调节到与体温相当的温度。在夏季通过微孔通风与排湿技术驱热纳凉,冬季则通过微增热技术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也可以随时依据设计程序改变颜色、图案,满足个性化设计。极端的结论是:每个人的衣橱中只要有一件纳米服装就可以满足所有服装的功能。
当代大众对自身容貌、体征的重视与美的需求推动了化妆品、整容与健身行业的繁荣。在“未来时间区段”,人们对自身容貌与体魄的塑造将变成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与受教育程度、工作待遇相当。父母和家庭医生、智能机器人“家长”在婴儿受孕前或受孕后可通过DNA基因修正或植入,将设计好的理想容貌、形象与体格特征等“遗传”给子女。当然,每个人的遗传信息都需设置量子密码和申请知识产权,并被类似“形象专利局”的政府部门批准,以保证全世界人类容貌与体征的差异性和可识别性依然存在。
食:无味健康“药食”餐。“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第一要务。在农业社会,人们将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贡献给“果腹”需求;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一日三餐仍然重要,但人们已经不再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在未来,吃饭的社交性与仪式感将更加削弱。在“未来时间区段”,长寿成为人类“第一追求”后,饮食将围绕长寿的苛刻目标而有重大调整。
首先是饮食将被“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家长”三位一体严格管理:每个人从出生到终老的每一餐餐食将被监控,私人医生、营养师和药剂师根据智能机器人“家长”提供的人类每日食谱,对照当事人健康大数据现状,再依据“长寿健康目标管理”国家或国际标准的细节进行每日微调,餐食将兼具饱腹、保健、美容、疾病预防、医疗等多重功能。在此要求下,人类曾经的美食传统将由于不符合健康标准而被停用或修改,大部分已有的餐饮食谱被淘汰,而由生命科学医生、大数据和个人药剂师给出的新食谱健康却无味。
近期,一项由韩国某大学开展的学术调研引起关注:在韩国、中国、日本各选择一定数量居住于城市高层住宅中的家庭(中产阶级代表),用安装在客厅与厨房的摄像设备收取一个月内的用户数据。经初步分析,人们在家中做饭、用餐的次数与时长明显少于预判断,且中国家庭相对最少,韩国次之,日本家庭多些。该研究的初步结果既对应了三国妇女就业状况(中国75%、韩国55%、日本40%),也从生活方式角度预示了家庭中厨房将逐步“壁炉化”的趋势。所谓“壁炉化”是指壁炉这一烧柴取暖设备,在中世纪以后近千年是欧洲家庭客厅的中心,一家人围坐壁炉旁取暖聊天曾是温暖亲情的典型画面。工业革命后,家庭取暖设施逐步被暖气、空调等设备代替,壁炉由于耗能大而从家庭设备清单中被清退。但对往昔生活仍有怀念的人们制造了装饰性壁炉或电热壁炉(壁炉形状的电暖器),烧柴壁炉的传统形式被赋予了文化遗产似的纪念意义。
未来某一天,在健康长寿饮食要求下,人们自行在家烹饪食物逐渐被健康长寿药食代替,厨房作为家庭曾经的象征,会不会也被装饰在餐厅旁或进入饮食文化遗产名录?
住:简约与迁徙。移动式住宅增多,车载、船载,可漂浮、可飞行、可宇航的住宅要求制造商一定要“简约化”,经济可行;在固定住宅中,爱彼迎(Airbnb)模式和共享居住模式将被推广,交换居住或出租空档期成为居住常态,人们可以在全球各个“大城”间交换居住、工作迁徙。在此模式下,住宅的拥有方式由产权为主转为使用权为主。由于简约盛行,19世纪提倡的“实用、经济、美观”三原则重新回归。住宅的炫富功能弱化,对住宅节能和智能化的追求将代替对建筑外形的关注,建筑物对单一电能源的依赖逐步减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水能等)受到欢迎,独立小型新能源站点成为住宅或小区的标准配置。
住宅内部设计的细节也有很大变化。卧室的使用功能增加、面积加大,客厅、书房和厨房面积将减少。书房、书架、客厅电视墙将比厨房更早“壁炉化”。家具的变化是被普遍嵌入智能传感模块,以便智能机器人“家长”控制,尤其是床与马桶,以随时报告人类健康信息。床和椅子的造型几乎没有变化,这证明了它们是人类最基本的睡卧功能承接体。书房被淘汰,书架沦为怀古装饰,整面墙书架会被一些卡通和随意书架取代;沙发不再只是具有会客或看电视的固有模式,将兼具睡卧功能和坐卧功能;卫生间面积增加,洗手台面积加大,用于放置更多化妆品。
触屏技术和排除物理介质的浮动虚拟现实技术将代替现有的房间室内装饰手法。墙体、窗与室内镜面都将内嵌数据图像显示装置;房间安全系统增加,摄像监控设施增加,锁具将以量子密码锁代替普通锁具;灯具将为节能的LED灯,但很多人仍会在卧房选用传统具有热度和温情感的白炽灯。
当代人对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疑虑最多的当属个人信息被随处收集和泄露,量子技术支持下的“数据保险箱”将应运而生并被家庭广泛应用。它将使个人私密数据信息(银行存款、个人身体与疾病数据、私密照片与视频等)有效加密,且只限家庭内成员使用,并依据需要部分开放给家庭医生、药剂师或理财顾问。
行:回归“自行”。人类虽然说已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在出行方式上,有近一半的时间是依靠自身两腿的能力步行。在未来生活方式中,除了地壳表面的交通外,人类将交通目的地通往海洋(海面、海中、海底)和太空(土星、月亮、太空中其他目的地)。现有的汽车、飞机等将切换至无人驾驶,或由智能机器人驾驶,由于大数据与智能化的支撑,会比现在更加安全。个人拥有汽车将成为历史(如同现代很少有家庭养马),共享汽车模式盛行。但开汽车仍将是怀旧人群爱好的一项运动,在偏远的沙漠、草原中修筑的赛道中开展(同今天在草原骑马一样)。
在日常生活中,私人医生或智能机器人“家长”会管理人们更多地步行或跑步。步行、跑步、骑自行车这三项“自行”交通生活方式将再度回归,与之相关的服装、器具类商品与教练服务将大受欢迎。城市规划中将优先考虑步行系统与自行车系统,如英国已经开始在全国修建“Sky Cycle”自行车专用高速路。
娱乐:VR/AR与“新人造奇迹”。历史上,生活方式中的“娱乐”是不被重视的,毕竟在人类生存与生活中,“生”和“活”是最重要的,墨子曾在2000年前說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朋;居必常安,然后求乐”[3],道出了人类衣、食、住、行、闲的顺序关系。在近代生活方式中,衣、食、住除自身功能外,都兼具一些休闲娱乐的“额外功能”。比如,服装个性化宣解、表演的时尚与文化性,餐饮中宴会、聚餐的娱乐性,住宅设计中的等级性与接纳娱乐的“在场”功能。这些“额外功能”在未来生活方式中将逐渐减少。生活方式中“娱乐”的独立功能将日益被放大。
至少有两个重要因素导致生活方式中娱乐的日益重要:一是人类寿命增加导致休闲时间增多;二是VR∕AR技术进步打开人类休闲娱乐的新“魔盒”。
只就旅游而言,至少现在全世界提供的旅游目的地远远满足不了未来需求,陆地旅游已没有太多可以增加的内容,海洋旅游(海面、海中、海底),宇宙旅游(火星、土星、月球、太空),地球深度游(地幔、地心),都将是新的旅游目的地选项。而为了开发海洋、宇宙、地幔等旅游而进行的工程与交通工具制造,可能是继历史上“十大人造奇迹”或类似中国“一带一路”大型建设项目之后人类科技界、工程界、设计界的新议题。
VR∕AR技术进步将使娱乐内容向探索“平行世界”、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灵魂再生”等超科幻题材以及历史与事件再生等文化题材发展成为可能。未来生活中,人类可能渴求更多、更精彩的“新人造奇迹”。这些“新人造奇迹”的诞生将不仅是工程项目,其结合“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工程将是必然选择。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变革越快,反作用力越强。在未来时间节点中,人们对往昔(包括当代)的怀念将是休闲娱乐中的另一主题。当代世界的存在将很快变为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结论:生活方式研究是求解新平衡的关键
首先,应该提前而不是滞后开展未来生活方式研究。以往的生活方式研究大多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总结已经过去的生活形态,这对于解决当代科技进步与生活方式研究不平衡造成的“未来生活方式盲区”问题有远水不解近渴之嫌。所以,加紧在学术层面系统性、整体性地研究科技进步下的未来生活方式,是求解未来生活方式与科技进步动态新平衡的关键。其次,在对科技進步和未来生活方式进行通盘研究后,人类应以对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负责的态度对科技发展进行选择、鼓励或约束。再次,生活方式研究既要有宏观发展层面的探讨,也要落实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娱”等形而下层面。最后,对未来生活方式的研究,既离不开信息技术、大数据应用等科学技术手段,也应重视从人类历史、文化、精神、民俗等诸层面的探讨分析与整合构建。
注释
[1]乔笑斐、张培富:《从平行世界到交叉世界》,《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2]张雪娇:《阿西莫夫对机器人世界的伦理凝视》,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5月。
[3]《墨子》,李小龙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0页。
参考文献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2017,《未来简史》,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南非]伊恩·戈尔丁、[加]克里斯·柯塔纳,2017,《发现的时代》,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吴军,2016,《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美]埃里克·托普,2014,《颠覆医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责 编/周于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