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制度·文化: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三维分析

    周敏晖 郝宇青

    〔摘要〕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应当从主体、制度和文化三个维度入手。主体是核心,即支部主体强健,则党支部的领导力强,这是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主体之维。制度是保障,即制度为支部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重要保证,这是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制度之维。文化是支撑,即党员理想信念坚定、支部队伍纯洁和支部生态纯净,则能保持党支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文化之维。不断提高城市社区支部的建设质量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

    〔关键词〕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党建质量

    〔中图分类号〕D26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2-0038-10

    党支部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公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现有基层组织461万个,比上年增加3.9万个,增幅为0.8%。其中基层党委23.9万个,总支部29.9万个,支部407.2万个。〔1〕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形成了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态势。城市社区支部是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提高城市社区支部的建设质量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从主体、制度和文化三个维度探究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对于有效提高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以及发挥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是核心,即支部主体强健,则党支部的领导力强,这是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主体之维。制度是保障,即制度为支部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重要保证,这是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制度之维。文化是支撑,即党员理想信念坚定、支部队伍纯洁和支部生态纯净,则能保持党支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文化之维。

    一、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主体之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2〕,这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遵循。“人”作为国家党政工作的行为主体,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了核心作用。城市社区支部通过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及其带领的党员队伍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基层社区。因此,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及其党员队伍是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主体,这就构成了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主体之维。可以说,在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过程中,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以及社区党员的构成状况和功能发挥直接影响着支部建设质量的提升。

    (一)支部书记的政治素养和能力素质参差不齐

    抓支部关键就是要抓书记。支部书记是支部的“一把手”,书记政治素质的优良与否和个人能力高低如何,直接关乎城市社区支部建设的质量好坏。

    第一,政治素养。“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支部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作为“一把手”的支部书记,是支部工作的“领路人”,这就要求支部书记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要将“讲政治”摆在首位。普遍而言,绝大部分支部书记能将支部的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但也存在一些支部书记“不懂政治”和“放低政治标准”的行为,这无疑导致支部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主导权的“缺失”及其地位的“去核心化”。此外,还有一些书记将党建工作仅仅当作职业来谋划,没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主义事业心,不能秉持一颗“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心来对待工作,导致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无法在基层得以贯彻落实。

    第二,个人能力。支部书记驾驭社区党建的能力素养和本领本事是支部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一些支部书记开展“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的能力不足,这是影响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重要肇因。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支部书记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不能及时发现社区的新情况新问题、处置突发状况不到位,从事社区党建工作有力不从心之感。二是有些支部书记对社区党建的前瞻性发展走势看不清、把不准,存在着“选择性应付”的被动局面。三是有些支部书记无法将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工作进行深度融合、用力不到位,导致社区治理中出现党建工作的显著错位、失位、缺位。四是有些支部书记在推进社区党建的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导致形式主义之风盛行。〔3〕五是有的书记遇到问题时,缺乏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作意识,导致班子软弱涣散、不团结、战斗力不强。

    (二)支部队伍的“兼职化”、“年轻化”和“多元化”

    当前,城市社区支部队伍呈现出“兼职化”、“年轻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其一,支部人员的“兼职化”。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下,引进退休党员、退伍军人以及有着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党务工作者到社区从事支部兼职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基层党组织人员配备模式。支部兼职人员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社区治理成本和提高了工作效能。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个别兼职人员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支部建设中,这样就造成了支部人员队伍“内聚力”的减弱,从而不利于提高社区支部的建设质量。

    其二,支部人员的“年轻化”。随着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基层党建工作对基层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不再是“婆婆妈妈”的“主战场”,具有高学历的“新鲜血液”注入到社区,支部人员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能迅速地对社会发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做出反应,并找到应对之策。然而,在看到支部人员年轻化带来的正面效应之外,还应当注意到支部“年轻人”的党性普遍较低。一是因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他们的理想信念容易发生动摇。二是因为他们仅仅把“支部成员”当作一份谋生的職业,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不能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三是由于年轻人缺乏工作历练,处理问题的经验不足,也影响到了支部的建设质量。

    其三,支部人员的“多元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其中创新党支部组织设置,扩大了支部人员的地域范围,从而出现了支部成员的多元化。这种社区党支部组织设置创新的形式有:以行业为边界建立的“行业党支部”,以产业为划分标准建立的“产业党支部”以及基于“趣缘”建立的“团队党支部”,这些不同的支部类型产生了支部成员的“多元化”现象。诚然,支部成员的多元化有利于联络各方面的组织,增进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组织和整合更多的资源,实现资源和信息的互换与共享。但由于多元化的支部成员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利益等方面存在差异,难免产生立场不同、意见不合和利益分歧等问题,由此导致支部建设难以达成共识。

    (三)社区党员未能很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是党的一切活动的主体。社区支部工作最终需要通过广大的党员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以完成和落实。然而,社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失联党员”〔4〕和“隐身党员”。

    一方面,大面积的“失联党员”使得社区事务工作的开展失去了凝聚群众和组织群众的主体。“失联党员”多是年轻党员,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政治信仰不够坚定,不严格履行党员的义务和责任,比如不按时缴纳党费,不参加党小组会议,不过党组织生活等。在这些“失联党员”中,有的党员从事自由职业,行踪“漂浮不定”;有的党员去外地工作了;有的党员卖掉房子以后,没有转走组织关系,但是已经失去了联系。总之,多种因素造成了党员的“失联”,具体可以归因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市场因素冲击了部分党员的价值观念,党性逐渐遭到侵蚀;二是部分党员入党动机不纯,立场不坚定,党员意识不强。

    另一方面,社区有80%的“隐身党员”。〔5〕“隐身党员”的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许多社区党员没有在社区公共事务中亮出自己的身份,不能起到发挥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更不能起到凝聚群众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以至于群众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身边的邻居或者朋友是党员。二是党员在心理层面上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弱化。可以说,“隐身党员”是对党员身份的否认。“隐身党员”不仅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且还对身边的群众产生了负面的示范效应。这些现象都严重制约着城市社區支部建设质量的提升。

    从上述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以及社区党员在社区党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集中体现在思想理念、业务能力、主体责任三个方面。因此,针对上述城市社区支部主体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如下几个措施予以解决:

    第一,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培训,提高城市社区支部主体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首先,重视对支部书记的思想理论教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支部书记是支部发展的“火车头”,抓支部的关键在于抓支部书记。通过学习教育,支部书记要坚决实行“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支部建设的第一位。其次,加强对支部兼职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锤炼党性,促使其形成对党建工作的正确认知。最后,全体党员要严格按照“两学一做”的要求,将“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会”“主题党日”等活动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遵守党规党纪的思想自觉,并转化为行动自觉。

    第二,发挥支部“老带新”的优良传统,提高城市社区支部主体的业务能力。一是发挥支部书记传帮带的作用,将经验技能传授给“接班人”,还要对广大党员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支部书记要增强党建品牌意识〔6〕,将支部的党建工作与社区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创建本社区党建的品牌特色。二是帮助年轻支部委员在社区治理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实干经验和能力。三是社区全体党员要加强与群众的紧密联系,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7〕,推动支部团结人民群众、引领社区治理的职能得以实现。

    第三,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强化城市社区支部主体责任。其一,把党支部纳入到党的组织体系内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城市社区支部的责任清单,明确支部建设的重点内容和主要目标,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支部工作例会,研究支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其二,支部积极组织和开展组织生活会,要做到理论学习在支部、组织生活在支部、上党课在支部、示范效应在支部、工作检查指导在支部,充实支部的活动内容。其三,要充分发挥支部书记及其党员队伍所形成的“班子效应”,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中的目标规定,并在年度述职评议中予以总结。其四,支部书记及其党员队伍要接受党内成员和党外群众的监督,将监督责任落实到位。

    一言以概之,加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基础,提高主体业务能力是途径,强化主体责任是关键〔8〕,从而共同推动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制度之维

    制度事关根本,关乎长远。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9〕因此,“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作为保证”〔10〕。因此,只有从严治党,以制度治党,才能保证城市社区支部的建设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制度治党,就是要依法依规治党……坚持依规治党,必须一手抓制定完善,一手抓贯彻执行”〔1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度的制定和制度的执行,一并构成了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制度之维。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社区支部在制度的制定和制度的执行方面出现了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提高。

    (一)制度制定的“滞后性”和“伪创新”

    党的制度是党内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党章是党内的根本法规,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支部的定义和功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12〕。根据基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健全完善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除了党章这项党内根本大法以外,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这些党内法规共同形成了党支部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13〕2018年10月,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这是党内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为城市社区支部建设提供了顶层指引和行动指南,对于当前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当前党建创新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党建创新实践,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创新制度。总体而言,中央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支部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并鼓励和支持各级党组织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的创新。但是,各地基层党组织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制度的“滞后性”。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成为一个多元利益主体集中和社会问题聚集的“场域”,社区人员的流动性、多变性以及社区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其主要特点。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下,制度建设步伐缓慢,导致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制度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然而,社区党建的形势任务要求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客观上要求相应制度的变革创新必须与时俱进。一旦跟进不及时,就会出现制度的“滞后性”问题〔14〕。

    另一方面,制度的“伪创新”。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社会问题日益在基层社区集聚和爆发,社区党建面临的问题日益增多,因此需要就此制定解决问题的制度也随之增多。加之,全国各地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迥异,遇到的问题不同,解决办法自然不同,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支部制度创新。但是,在全国社区党建创新的“火熱比拼”中,难免产生“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制度。比如有的社区支部根据年龄结构来划分党支部,产生了老年支部、青年支部、中年支部。这种支部组织结构设置表面上看似是创新,实际上是与建立合理的“老中青”年龄结构搭配比例的支部队伍建设理念相违背。再如,有的社区根据产业划分党支部,形成了诸如铁饼支部、纺织支部等,这样的支部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熟人党员之间的“集体行动”,但这种支部组织结构设置使得居民群体被隔离开来,不利于社区团结,因此制约着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提升。

    (二)制度执行不到位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15〕城市社区支部建设需要规范的、科学的制度予以指导,并在具体的党建实践中开展工作,将制度“落地”,这样才能展示出制度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诚然,我们的制度体系还要完善,但当前突出的问题在于很多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16〕制度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多种多样,而城市社区支部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制度本身和执行主体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制度本身的问题。要让制度在社区落实,推动社区治理和加强党的建设,那么制度就应该具有相应的制度效力。然而,部分城市社区支部制度不具有落实的“可操作性”,这种制度的“不可操作性”表现在:一是制度的虚置。有些社区支部制度在制定时脱离了社区治理实际,或者制度创制时纲领性与号召性的规范太多,不具备可操作性,从而导致了“制度的虚置”。〔17〕有些社区支部出台的制度,实施一段时间后便悄无声息,或者根本没有被实施和执行过,从而形成了“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制度空转现象〔18〕。二是刚性制度与“柔性”的社区治理不相适应。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在社区层面,社区支部仅仅依靠刚性权力和等级化的行政命令来推动制度的执行是行不通的。非正式的制度以及约定俗成的民间风俗习惯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往往比刚性的制度更为有效。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支部往往习惯运用更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去解决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导致一些制度被“束之高阁”。

    其二,执行主体的问题。执行主体是影响制度执行的重要因素。执行主体无制度意识、制度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扭曲、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态度不积极、工作作风散漫,不接受和认同现存制度,并对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推诿址皮,造成了制度难以贯彻与执行。〔19〕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执行的“随意性”。制度执行的“随意性”是指制度执行主体对制度执行目标不明确,不能全面、完整地贯彻落实制度,而是执行主体“想一出是一出”,今天按照这个制度执行,明天按照那个制度执行,没有看到制度的完整性和整体效能。这里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执行主体缺乏制度意识,根据个人心情和喜好来确定制度的执行。另一方面,执行主体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的变化,来选择对其有利的制度进行执行。这种制度执行的“随意性”显然不利于制度的正确实施和全面贯彻,从而直接影响了制度的执行效力。二是制度执行的“形式化”。制度执行的“形式化”是指制度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只追求形式上的完成,不求内容的真正落实。有些执行主体只注重制度规定的具体“数字”,仅仅以完成“数字指标”为任务,而不注重制度真正的落实情况。有些社区支部“三会一课”的内容存在“表面化”、“形式化”和“娱乐化”等现象。〔20〕有些社区支部的“谈心谈话”过程“形式化”,在具体谈话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谈话对象的了解,谈话方式单一,这就使得谈话对象不愿意将其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导致谈话流于形式。有些社区支部出现了主题党日的“形式化”,即召集党员们一起外出旅游度假,却冠之以“主题党日”之名。这些现象都是制度执行“形式化”的表现。三是制度执行的“机械性”。制度执行的“机械性”主要是指城市社区支部的制度执行主体能力不足,在贯彻落实制度之时,忽视社区的实际情况,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只看“文本规定”,疏于“结合实际”,只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方式执行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只是停留在表象层面,其实际效果很难得到体现,不仅浪费了制度资源,还影响了社区治理的良性运转。

    针对上述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城市社区支部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并予以改进。

    一方面,从制度制定的角度而言,制度应该基于实践的需要而形成,并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而对制度进行同步地更新或者淘汰。同时,也要考虑刚性制度与社区治理过程中非正式制度以及民间风俗习惯的融合性,将制度的优势充分展示出来,既不损害制度的权威性,又能更好地发挥制度效力,避免出现“制度休眠”〔21〕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于执行主体而言,一是城市社区支部要注重选拔具有较强制度意识的执行主体,淘汰没有制度意识或者制度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扭曲的执行主体。二是加强执行主体对支部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培训和学习,及时了解中央以及上级党组织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领会各项制度的“要义”,避免出现只重形式,不注重实际落实效果的现象。三是鼓励执行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严格执行党内相关法规的同时,并能根据客观的社区实际情况,进行有利于社区工作开展的制度创新。

    三、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文化之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2〕。因此,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发挥主体的核心作用、制度的保障作用,还要发挥文化的支撑作用。城市社区支部作为党在城市的基础组织,其政治生态直接体现党的政治生态。从个体、组织和组织环境的角度来看,党员的理想信念、支部队伍的纯洁以及良好的政治生态构成了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文化之维。然而,当前城市社区支部政治生活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组织队伍不纯和政治生态受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提升。

    (一)党员理想信念缺失

    “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23〕。城市社区党员出现理想信念弱化或者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价值取向的逐利性和多元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区党员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员,他们也容易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逐由此导致价值取向的逐利性和多元性,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对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抱有负面的情绪和态度,以致初心使命淡忘、理想信念动摇。

    其次,缺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城市社区以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居多,社区党员普遍缺乏甚至是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地学习。这是因为社区支部对社区党员没有“权力”的硬性约束和“利益”的诱导,支部开展的“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学习理论教育实践活动,有的党员通常以各种理由不参加,甚至是无视支部开展的理论教育活动,由此出现了社区党员的组织观念模糊、私人感情和个人利益超过党的组织和党的利益以及普遍的我行我素。

    再次,部分社区支部在教育党员上存在薄弱环节,形式单调、内容随意。比如,政治教育的“虚化”“弱化”现象比较突出,偏重党员业务能力的“实活”,轻视党内教育为“虚活”,学习教育效果不佳。又如,教育内容抽象、空洞、乏味,不能触及党员的“灵魂”。再如,学习教育走过场,拍个照片即散场,把组织学习活动当成单纯的“规定动作”,却很少对学习效果进行关注,同解决党员思想问题的实际相脱节。

    (二)党员干部队伍不纯

    保持党的组织纯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成为决定我们党前途命运的关键。〔24〕党支部是全面从严治党和管党的第一道关口,对管好治好党员负有首要和根本的职责。城市社区支部在党员管理、党员发展以及党员退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党员干部队伍的不纯洁,从而影响了城市社区支部的建设质量。

    其一,在党员管理方面,部分社区支部存在“不想管、不想抓、不敢管、不敢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党内纪律法规执行不到位的体现,比如党费收不上来,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等,由此出现了“管理疲软”的现象。

    其二,在党员发展方面,一是降低发展党员的标准。社区党员多以退休党员为主,年轻党员较少。一些社区支部为了注入“新鲜血液”,偏重于年轻发展对象的业务能力,容易忽视对年轻发展对象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的考察,从而降低了发展党员的政治标准。二是突击发展党员。有些社区支部长时间不发展党员,当上级党组织下发发展党员任务之后,才进行突击和集中发展党员。突击发展党员往往不能对发展对象进行全面和深入地考察,从而影响了党员的质量。三是盲目发展党员。有些社区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马马虎虎,把一些入党动机不纯的人吸收到党内来,比如投机取巧的党员、急功近利的党员和具有裙带关系的党员等,不仅造成党的质量“先天性不足”和下降,而且在社会和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的吸引力。〔25〕上述情况均违反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的规定。

    其三,在党员退出方面,没有及时清理不合格党员。城市社区存在大量的“僵尸党员”。“所谓‘僵尸党员是指长期不参加党组织学习、不参加党组织活动,长期不缴纳党费,或者长期处于‘失联或者‘隐身状态,游走在组织边缘的党员。”〔26〕这些“僵尸党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社区党支部功能的发挥,还损害了党的形象,更谈不上支部建设质量的提升了。

    (三)政治生态受污染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在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27〕。有研究指出,当前中国政治生态恶化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有四种:一是入职凭关系,形成了一种“有关系走遍天下,无关系寸步难行”的政治生态。二是做人无原则,形成了一种“公然挑战既定规则和底线,只为个人私利”的政治生态。三是做事搞投机,形成了形式主义之风盛行的政治生态。四是晋升逆淘汰,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政治生态。〔28〕这四种政治生态恶化的表现在城市社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社区干部的亲戚裙带关系比较常见;社区公共工程项目中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社区支部开展工作过程中的“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的形式主义大有越演越烈之势;社区政治过程中的“贿选”时有发生;社区文化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还有市场;最后,社区的“能人赋闲在家,庸人得志”的現象普遍存在。

    针对上述城市社区支部在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应当有针对性地从如下三个方面改进:

    第一,筑牢党员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9〕。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新形势下,提高城市社区支部的建设质量,依然要靠理想信念宗旨的引领。因此,社区支部要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追求。其一,充分发挥社区党校对党员教育的积极作用。〔30〕社区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筑牢党员理想信念,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落实到社区服务之中,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其二,在实践中开展党员思想教育活动。使社区党员干部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增强党性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保持党的肌体焕发活力,铸牢社区党员的“理想信念之魂”。

    第二,纯洁支部党员队伍。要提高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就要提高党员质量,纯洁支部党员队伍,确保支部是一个纯洁的组织。一个纯洁的支部应该从党员的“入口关”和“出口关”两个方面来提高党员的质量,进而纯洁支部党员队伍。一方面,严把党员“入口关”。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肌体健康状况。〔31〕党支部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把好党员“入口关”。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党支部要针对本社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对发展党员的工作实行有效的领导,要及时检查新党员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要发动党员结合日常工作,培养、审查积极分子,吸收具备入党条件的人入党。在进行审批前,必须严格做好派人谈话、审查其历史等准备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审批正确,而且可以节约时间。另一方面,把握党员“出口关”。党员退出机制有着生态平衡、生态净化、生态效能的意义。〔32〕要保持党的纯洁性,就要不断清除党内的腐败分子和妥善处理不合格党员。〔33〕因此,社区支部应该主动改变党员“出口”不畅的状况,凡是没有遵守党章和支部工作条例要求的党员,凡是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蜕化变质、经教育无效的不合格党员,都应该按程度及时清除出党的队伍。

    第三,涵养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34〕因此,政治生态需要涵养。涵养城市社区支部的政治生态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其一,以政德涵养政治生态。“立政德是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的精神内核,突显了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的主体要素,是党的信仰自觉、公德自省和底线自律的有机统一。”〔35〕因此,要培养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经得住考验的党员队伍,由此形成以党风促政风和社风的社会氛围。其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社区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形成心齐气顺的政治氛围;要实现“两学一做”的常态化,提高党支部的自我净化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把党的思想教育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党内批评是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让“洗洗澡、出出汗、红红脸、照照境”成为党内政治生活常态,才能营造朝气蓬勃的党内政治生活环境,重塑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体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质增效。〔36〕具体而言,在社区,要彻底铲除支部书记“一言堂”的特权文化土壤;要破除对支部书记的权力崇拜思想;要清除社区里形成的“圈子文化”。支部书记要带头开展深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生动局面。其三,营造积极健康的社区支部政治文化。社区支部要发挥政治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以文化人的作用〔37〕,将党的政治原则、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追求内化为党员的思维观念、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使支部政治文化成为社区全体党员修身立德的精神底蕴、明辨是非的价值坐标,把支部政治文化的优良基因融入血脉,培厚山清水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思想文化基础。

    四、结语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于一个拥有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和90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而言,提高城市社区支部的建设质量对于加强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支部主体发挥核心作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贯彻部署落实到基层社区;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支部制度发挥保障作用,将党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组织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在社区中“落地”,并根据社区实践发展的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支部文化发挥支撑作用,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纯洁组织队伍,涵养政治生态。因此,“主体、制度、文化”构成了城市社区支部建设质量的三个重要维度。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基层,党的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38〕。因而,提高城市社區支部建设质量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基层的表现,不仅对于解决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着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对于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城市社区支部作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其建设质量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201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EB/OL〕.共产党员网,http://www.12371.cn/2019/06/30/ARTI1561860413392572.shtml.

    〔2〕〔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315,323.

    〔3〕〔14〕张书林.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困境与路向〔J〕.理论探讨,2008,(1).

    〔4〕关于做好党组织与失去联系党员规范管理和组织处置工作的通知〔Z〕.中共中央组织部,2016-12-02.

    〔5〕高同星.关于发挥城市社区“隐身”党员作用的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2,(1).

    〔6〕韩强,谭建.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2).

    〔7〕郭鲁江.努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N〕.学习时报,2018-08-17.

    〔8〕樊得智.党支部建设是最重要的基本建设〔J〕.党建,2017,(8).

    〔9〕〔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

    〔10〕〔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16,116-117.

    〔12〕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13〕金钊.新编党支部工作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5.

    〔16〕〔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17,80.

    〔17〕石佑启,李杰.论提高党内法规的执行力〔J〕.学术研究,2018,(5).

    〔18〕卲从清.论提高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执行力〔J〕.山东社会科学,2016,(12).

    〔19〕王吉春.落实党的制度不能打折扣〔J〕.人民论坛,2019,(26).

    〔20〕杨学平,陈宇波.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的新探索〔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8,(1).

    〔21〕李昌志.消除“制度休眠”现象〔N〕.学习时报,2016-01-18.

    〔22〕〔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181,181.

    〔24〕薛海玲.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历史考察〔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4).

    〔25〕崔桂田.党员结构优化与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2012,(26).

    〔26〕车良勇.“僵尸党员”敲响党员准入制度警钟〔EB/OL〕.共产党员网,http://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1980635&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27〕正风肃纪 优化政治生态〔N〕.人民日报,2018-03-20.

    〔28〕燕继荣.政治生态是怎么被污染的〔J〕.探索与争鸣,2015,(11).

    〔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

    〔30〕郑伟.发挥社区党校的功能〔J〕.党政论坛,2016,(6).

    〔31〕孙会岩,唐莲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3,(10).

    〔32〕曹峰旗,柴瑞.困境与路径:党员退出机制的政治生态学分析〔J〕.探索,2014,(1).

    〔33〕董连翔等.中国社会变革与基层党建创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4.

    〔35〕叶红云,张伟.以政德建设涵养政治生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

    〔36〕罗志勇.党内批评效能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J〕.党政干部论坛,2019,(5).

    〔37〕佘双好.新时代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基点〔J〕.党建,2019,(3).

    〔38〕习近平.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E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406/c64094-28255082.html.

    【責任编辑:刘彦武】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未来生活方式:盲区与拼图

    宋立民<br />
    【摘要】 历史上,生活方式的变化呈缓慢发展状,科技进步是促成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使与之对应的未来

  • 从主体方面对“公共利益”进行新

    摘 要 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文本中出现“公共利益”一词,表明我国在宪法层面上建立起了“公共利益”的概念和制度。但我國法学界尚未就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