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发展 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为辅的培养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商学院。三十多年来,商务学院已成为服务区域发展、国际交往广泛、深受业界认可的商学院,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一万多名经济管理骨干。学院现有六个本科专业: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会计)、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其中,金融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商务专业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了全英语教学试点班;会计学(国际会计)专业将国际证书ACCA的课程体系嵌入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
为进一步彰显应用型、国际化特色,2013年10月,学院加入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商学院和会计项目非政府认证机构的一员。同时,学院将国际认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借助AACSB这一国际知名商科认证平台,力争建设一所按照国际标准办学,教学质量被国际认可的商学院。两年多来,学院在AACSB核心理念“使命驱动、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下,凝练出学院的使命与愿景,确立预期目标,对照标准,开展自我评估,寻找差距,并在导师、同行专家指导下,形成基于顶层设计的战略管理模式。目前,学院已经通过了AACSB 认证资格审查,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进入初始认证环节的地方普通高校。
凝练使命,聚焦发展方向
为适应京津冀及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经过广泛调研论证,2014年4月,学院确定了“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应用创新、培养商界骨干、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
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心与责任感、商业伦理道德优秀的社会公民,并以学院的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实际行动为促进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推动应用创新—致力于探究经济、管理理论与商业实践的结合,推动管理模式、方法、流程的创新,为政府与企业提供商务服务与智力支持。
培养商界骨干—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商务实践能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坚力量。
服务区域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落脚点。通过培养商界骨干、推动应用创新为区域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履行大学对社会的责任。
顶层设计,绘就发展蓝图
为实现使命要求,学院组织相关专家、教师、用人单位和校友共同确立了学院的总体发展战略,提出明确的战略目标,细化了行动方案,为学院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学院总体战略是: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契机,依托AACSB认证,用国际标准进行顶层设计,实现高效、有序、可持续发展;明确核心竞争优势,聚焦京津冀区域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优化国际合作伙伴,扩大国际交往,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开拓政、产、学、研合作网络,加强协同应用创新,成为利益相关者信赖的、区域内不可或缺的创新主体。
基于使命,学院提出四大战略目标:着力提升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重点体现在学生社会责任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水平提升上;显著提升学院应用创新研究的能力,适度提高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学院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一支国际视野、行业背景、学术底蕴兼备的师资队伍,以更好满足使命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需求。
改革创新,系统推进战略
1.践行社会责任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的商界骨干人才;科学研究方面,致力于创造根植于区域商业情境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成果,推动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社会服务方面,致力于提供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咨询、非学历教育、社区培训与讲座等方面的优质智力服务。
为提升学院师生服务区域的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学院通过加强与所在区域的政府、街道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及志愿活动,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十年来,学院学生在公益类实践、重要赛事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方面逐步形成品牌,学生志愿精神、社会责任感不断养成和提升。在公益类实践活动中,学院重点组织开展服务京郊农村、关注养老助残、走进弱势群体等活动。北京奥运会期间,学院共计派出1,040名志愿者参与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受到北京奥组委表彰;在近年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BD商务节等各类大型活动中,学院先后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超过200人次。在六里屯办事处举办的“为老服务专题调研会”上,学院师生共同组成的养老服务调研团队为社区有效开展养老服务提供了解决方案。
另外,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每年投入30余万元经费,支持学生利用暑期开展基于国情认知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全员覆盖。其中,以拓展跨文化视野为目标,精心组织“长三角”“珠三角”等游学项目,打造游学项目品牌。在选题中融入区域发展调研、行业调研等内容,做好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学院在调研基础上推动优秀社会实践成果向学术科技作品的转化,近五年先后申请获批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318项,多项成果在国家级、北京市级“挑战杯”竞赛中获奖,7个团队获得北京市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20项成果获得市级优秀成果,基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所撰写的“盛夏青春践行、学知硕果相伴”系列文集已经公开出版,影响广泛。
2.推动应用创新
近年来,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80%,现代服务业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总部经济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北京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推动应用创新、服务区域发展,学院把科学研究聚焦于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确定了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等重要领域以及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总部经济等研究主题。学院重点建设“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作为内部平台,集成校内多学科资源和研究力量,完成综合性、跨学科的应用创新研究;主要依托CBD商学院联盟作为外部平台,建设广泛联系政、产、学、研、用的多元化创新生态网络。通过内、外平台相结合,服务CBD,辐射京津冀,履行学院使命,实现战略目标。
同时,学院发表期刊论文数百篇,取得委办局级及以上课题66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达到27项。上述各项课题及研究论文均以北京社会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围绕应用创新主题展开,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知识异质度与知识协同绩效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超大城市人口调控及‘城市病防治研究”以解决北京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目标,其质量得到了各级研究资助机构的认可。
3.培养商界骨干
第一,强化实践、创新创业见成效
历经十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学院建成北京市经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国际视野、应用为本、经管融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纵向梯次递进、横向相互融合”的系列课程群;打造了具有“双语、双师素质”能力的师资队伍;建立了有利于人才能力培养、适合地方高校生源特点的教学管理机制。
强化课内实践教育。在依托北京市市级经贸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开展校内仿真、模拟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建立的40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的实践学习搭建了良好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了“CPA中国注册会计师证书”“ACCA商务会计证书”“电子商务师”“信息管理师”“跟单员”“报关水平测试”“剑桥商务英语”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得到锻炼,职场竞争力得到提升。
加强“课赛”融合。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与企业或行业合作的学科大赛、商业模拟实战大赛,提升商科人才的市场竞争力。举办了“金融服务营销大赛”“国际商务谈判大赛”“企业ERP经营模拟大赛”“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科技作品大赛”,参加了“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全国高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等。经过几年努力,学院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大赛为龙头,多种学术科技竞赛为平台的比赛文化氛围,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二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全国文科生计算机大赛二等奖等各类高水平大赛奖项。
开展企业名师讲学计划。每学年,每个专业都有配套资金支持,以聘请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为学生就不同领域开办讲座。同时,要求学生至少参与十个讲座的学习与讨论,学校才会准予学生毕业。经费的支持和学分的授予既鼓励了专家讲学,也督促了学生积极参与。
创新创业教育初见成效。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重点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果。“双创”教育课程已经纳入学院选修课,创新创业教材的编写工作已正式启动;学院多次举行或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并取得可喜成绩。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办公室,组建了一批支持“双创”的指导教师队伍,专门支持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目前,学院已经培育了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如学生创业成立的绿植公司已经经营两年并开始盈利、“校园Incoffee”的实体店已交予学生经营管理、在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注册跆拳道社也已开业。
第二,国际合作、文化交流扩视野
自2001年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开展“3+1”国际合作项目以来,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地区)知名院校合作,开展本科“3+1”双学位、交换生、专业实习及短期学习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近30 项各类国际学习交流项目。十年来,共有1,394名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近三年,每届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率超过30%,具有出国学习进修经历的教师超过60%。同时,学院在原有合作伙伴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境外AACSB认证院校及会员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法国雷恩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拓了学生学习交流、教师互访等高层次、多元化的境外学习交流项目。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学院于2006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共招收来自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留学生。另外,学院每年还接待来自英国、丹麦等国家的短期学生访问团。为进一步扩大学院的国际化特色,学院积极探索跨文化交流的新方式,参与了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全球学术项目(Global Academic Initiative),推出了跨国合作课程Global Understanding(全球沟通),通过实时在线视频会议及交互聊天等方式,组织学生轮流与不同国家或文化区域的同龄大学生就相同话题展开交流和探讨,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上述各项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共性及差异,在实践中各项能力得到提升。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竞争力。为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学院构建了“入学英语强化—大学英语—商务英语—全英语专业基础课—全英语专业课”的英语课程体系。2006年起,学院每年开设一个全英语教学试点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追踪本专业前沿知识及最新发展动向,在学生的学习理念转变、英文表达及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年来,全英语教学试点班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考取国内研究生和出国留学比例高达40%;考取剑桥商务英语高级证书的人数远高于普通班;50%的学生在国家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每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此外,学院会计学(国际会计)专业植入全球顶尖的国际证书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的课程体系,选择其中9门课程嵌入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全英语教材、双语授课。通过9门课程考试的学生可以获取ACCA“高级商务会计证书”,为学生后续的出国留学和高质量就业铺平了道路。
4.服务区域发展
近年来,学院获得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直接委托类课题(横向课题)81项,课题合作伙伴达15个。其中,学院与北京市商务委、朝阳区商务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陆续完成了20多项委托课题,逐步在北京市经济决策中发挥作用。在服务政府的同时,学院与北京铜牛集团、韩资企业秀美莉等也有大型、可持续的合作课题。通过连续委托课题,学院对北京市商务领域、朝阳区商务领域和CBD等提供了高质量的智力服务,获得了政府和重点企业高度评价,获得了市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和褒奖;获得了国家级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试点,为服装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服务外包方面,率先建立了可实际交易的产业电子平台,供区内和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发布项目信息、交流技术与政策信息、承接外包项目,实现公共服务与电子交易一体化。2013年,为北京市商务委完成了系列课题“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中期实施进展情况第三方评估报告”和“2014北京总部经济发展报告”“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研究”“‘互联网+北京商务转型升级研究”等研究成果受到应用部门的高度评价,关于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研究和北京商务“互联网+”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提供了支持,引领了商务实践。目前,学院正在进行的总体经济发展报告、生活服务业品质提升研究等项目的规划,将为北京市进一步建设服务经济、完善民生服务、提升服务品质、减少交通拥堵、实现产业升级提供直接的决策方案。
展望未来,提升办学品质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以使命为引领,紧紧围绕四大战略目标,通过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系统推进改革、扩大学院影响、提高社会参与度,进一步彰显学院的应用性国际化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1.提升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 “商业伦理”课程建设与检测,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相融合,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学生活动课程化、与区域相关政府单位以及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实践(含志愿服务)基地、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商业伦理、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推进学习品质保障(Assurance of Learning,AOL)体系建设与有效实施,构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在各专业项目中执行,通过“课赛”融合、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学生社团培育,促进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施学生毕业前学习满意度调查、完善校友数据、引入麦可思第三方调查机构以提升对雇主、校友追踪调研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更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并实施“大学英语、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四年不断线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扩大与AACSB认证院校及会员学校交流与合作、建立远程教育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2.提升应用创新研究能力,提高学术贡献和影响力
明确应用创新研究的战略方向,制定完善的研究规划,注重科研团队建设,为教师学术研究与交流搭建平台。对不同年龄层次和研究类型教师进行能力和需求分析,制定个性化培训和激励措施;通过对教授学术团队的培育与扶持,建立制度并加强过程管理、增强学术队伍的学术能力,提升学院教师研究能力。完善学术贡献评价体系与奖励、资助机制,激励教师开展应用创新性研究,服务区域发展。在现有学术成果认定政策基础上,根据学院使命要求,拓展学术成果的认定范围,将与使命对应的智力贡献成果纳入统计,增加对应用性研究成果、研究项目的奖励与资助。
3.提升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力
依托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CBD商学院联盟、创业创新中心等组织,拓展学院师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渠道,通过建立应用创新与服务地方的激励措施,引导教师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建设中,为学院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4.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行业背景、学术底蕴兼备的师资队伍
通过拓宽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具有海外背景和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教师;通过特聘教授、客座教授(企业高管)的聘任,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教师分类基础上,依据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开展个性化培训。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设立企业导师,显著增强教师的应用实践及社会服务能力;通过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北京市、学校等平台,加大教师国(境)外进修访学任教工作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未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将继续本着“以终为始”的理念,以认证为契机,以质量为导向,立志于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应用创新,培养商界骨干,服务区域发展,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深受业界好评的国际商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为进一步彰显应用型、国际化特色,2013年10月,学院加入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商学院和会计项目非政府认证机构的一员。同时,学院将国际认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借助AACSB这一国际知名商科认证平台,力争建设一所按照国际标准办学,教学质量被国际认可的商学院。两年多来,学院在AACSB核心理念“使命驱动、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下,凝练出学院的使命与愿景,确立预期目标,对照标准,开展自我评估,寻找差距,并在导师、同行专家指导下,形成基于顶层设计的战略管理模式。目前,学院已经通过了AACSB 认证资格审查,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进入初始认证环节的地方普通高校。
凝练使命,聚焦发展方向
为适应京津冀及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经过广泛调研论证,2014年4月,学院确定了“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应用创新、培养商界骨干、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
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心与责任感、商业伦理道德优秀的社会公民,并以学院的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实际行动为促进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推动应用创新—致力于探究经济、管理理论与商业实践的结合,推动管理模式、方法、流程的创新,为政府与企业提供商务服务与智力支持。
培养商界骨干—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商务实践能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坚力量。
服务区域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落脚点。通过培养商界骨干、推动应用创新为区域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履行大学对社会的责任。
顶层设计,绘就发展蓝图
为实现使命要求,学院组织相关专家、教师、用人单位和校友共同确立了学院的总体发展战略,提出明确的战略目标,细化了行动方案,为学院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学院总体战略是: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契机,依托AACSB认证,用国际标准进行顶层设计,实现高效、有序、可持续发展;明确核心竞争优势,聚焦京津冀区域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优化国际合作伙伴,扩大国际交往,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开拓政、产、学、研合作网络,加强协同应用创新,成为利益相关者信赖的、区域内不可或缺的创新主体。
基于使命,学院提出四大战略目标:着力提升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重点体现在学生社会责任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水平提升上;显著提升学院应用创新研究的能力,适度提高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学院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一支国际视野、行业背景、学术底蕴兼备的师资队伍,以更好满足使命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需求。
改革创新,系统推进战略
1.践行社会责任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的商界骨干人才;科学研究方面,致力于创造根植于区域商业情境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成果,推动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社会服务方面,致力于提供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咨询、非学历教育、社区培训与讲座等方面的优质智力服务。
为提升学院师生服务区域的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学院通过加强与所在区域的政府、街道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及志愿活动,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十年来,学院学生在公益类实践、重要赛事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方面逐步形成品牌,学生志愿精神、社会责任感不断养成和提升。在公益类实践活动中,学院重点组织开展服务京郊农村、关注养老助残、走进弱势群体等活动。北京奥运会期间,学院共计派出1,040名志愿者参与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受到北京奥组委表彰;在近年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BD商务节等各类大型活动中,学院先后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超过200人次。在六里屯办事处举办的“为老服务专题调研会”上,学院师生共同组成的养老服务调研团队为社区有效开展养老服务提供了解决方案。
另外,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每年投入30余万元经费,支持学生利用暑期开展基于国情认知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全员覆盖。其中,以拓展跨文化视野为目标,精心组织“长三角”“珠三角”等游学项目,打造游学项目品牌。在选题中融入区域发展调研、行业调研等内容,做好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学院在调研基础上推动优秀社会实践成果向学术科技作品的转化,近五年先后申请获批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318项,多项成果在国家级、北京市级“挑战杯”竞赛中获奖,7个团队获得北京市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20项成果获得市级优秀成果,基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所撰写的“盛夏青春践行、学知硕果相伴”系列文集已经公开出版,影响广泛。
2.推动应用创新
近年来,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80%,现代服务业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总部经济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北京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推动应用创新、服务区域发展,学院把科学研究聚焦于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确定了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等重要领域以及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总部经济等研究主题。学院重点建设“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作为内部平台,集成校内多学科资源和研究力量,完成综合性、跨学科的应用创新研究;主要依托CBD商学院联盟作为外部平台,建设广泛联系政、产、学、研、用的多元化创新生态网络。通过内、外平台相结合,服务CBD,辐射京津冀,履行学院使命,实现战略目标。
同时,学院发表期刊论文数百篇,取得委办局级及以上课题66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达到27项。上述各项课题及研究论文均以北京社会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围绕应用创新主题展开,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知识异质度与知识协同绩效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超大城市人口调控及‘城市病防治研究”以解决北京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目标,其质量得到了各级研究资助机构的认可。
3.培养商界骨干
第一,强化实践、创新创业见成效
历经十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学院建成北京市经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国际视野、应用为本、经管融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纵向梯次递进、横向相互融合”的系列课程群;打造了具有“双语、双师素质”能力的师资队伍;建立了有利于人才能力培养、适合地方高校生源特点的教学管理机制。
强化课内实践教育。在依托北京市市级经贸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开展校内仿真、模拟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建立的40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的实践学习搭建了良好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了“CPA中国注册会计师证书”“ACCA商务会计证书”“电子商务师”“信息管理师”“跟单员”“报关水平测试”“剑桥商务英语”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得到锻炼,职场竞争力得到提升。
加强“课赛”融合。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与企业或行业合作的学科大赛、商业模拟实战大赛,提升商科人才的市场竞争力。举办了“金融服务营销大赛”“国际商务谈判大赛”“企业ERP经营模拟大赛”“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科技作品大赛”,参加了“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全国高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等。经过几年努力,学院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大赛为龙头,多种学术科技竞赛为平台的比赛文化氛围,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二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全国文科生计算机大赛二等奖等各类高水平大赛奖项。
开展企业名师讲学计划。每学年,每个专业都有配套资金支持,以聘请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为学生就不同领域开办讲座。同时,要求学生至少参与十个讲座的学习与讨论,学校才会准予学生毕业。经费的支持和学分的授予既鼓励了专家讲学,也督促了学生积极参与。
创新创业教育初见成效。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重点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果。“双创”教育课程已经纳入学院选修课,创新创业教材的编写工作已正式启动;学院多次举行或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并取得可喜成绩。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办公室,组建了一批支持“双创”的指导教师队伍,专门支持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目前,学院已经培育了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如学生创业成立的绿植公司已经经营两年并开始盈利、“校园Incoffee”的实体店已交予学生经营管理、在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注册跆拳道社也已开业。
第二,国际合作、文化交流扩视野
自2001年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开展“3+1”国际合作项目以来,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地区)知名院校合作,开展本科“3+1”双学位、交换生、专业实习及短期学习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近30 项各类国际学习交流项目。十年来,共有1,394名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近三年,每届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率超过30%,具有出国学习进修经历的教师超过60%。同时,学院在原有合作伙伴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境外AACSB认证院校及会员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法国雷恩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拓了学生学习交流、教师互访等高层次、多元化的境外学习交流项目。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学院于2006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共招收来自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留学生。另外,学院每年还接待来自英国、丹麦等国家的短期学生访问团。为进一步扩大学院的国际化特色,学院积极探索跨文化交流的新方式,参与了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全球学术项目(Global Academic Initiative),推出了跨国合作课程Global Understanding(全球沟通),通过实时在线视频会议及交互聊天等方式,组织学生轮流与不同国家或文化区域的同龄大学生就相同话题展开交流和探讨,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上述各项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共性及差异,在实践中各项能力得到提升。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竞争力。为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学院构建了“入学英语强化—大学英语—商务英语—全英语专业基础课—全英语专业课”的英语课程体系。2006年起,学院每年开设一个全英语教学试点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追踪本专业前沿知识及最新发展动向,在学生的学习理念转变、英文表达及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年来,全英语教学试点班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考取国内研究生和出国留学比例高达40%;考取剑桥商务英语高级证书的人数远高于普通班;50%的学生在国家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每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此外,学院会计学(国际会计)专业植入全球顶尖的国际证书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的课程体系,选择其中9门课程嵌入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全英语教材、双语授课。通过9门课程考试的学生可以获取ACCA“高级商务会计证书”,为学生后续的出国留学和高质量就业铺平了道路。
4.服务区域发展
近年来,学院获得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直接委托类课题(横向课题)81项,课题合作伙伴达15个。其中,学院与北京市商务委、朝阳区商务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陆续完成了20多项委托课题,逐步在北京市经济决策中发挥作用。在服务政府的同时,学院与北京铜牛集团、韩资企业秀美莉等也有大型、可持续的合作课题。通过连续委托课题,学院对北京市商务领域、朝阳区商务领域和CBD等提供了高质量的智力服务,获得了政府和重点企业高度评价,获得了市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和褒奖;获得了国家级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试点,为服装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服务外包方面,率先建立了可实际交易的产业电子平台,供区内和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发布项目信息、交流技术与政策信息、承接外包项目,实现公共服务与电子交易一体化。2013年,为北京市商务委完成了系列课题“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中期实施进展情况第三方评估报告”和“2014北京总部经济发展报告”“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研究”“‘互联网+北京商务转型升级研究”等研究成果受到应用部门的高度评价,关于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研究和北京商务“互联网+”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提供了支持,引领了商务实践。目前,学院正在进行的总体经济发展报告、生活服务业品质提升研究等项目的规划,将为北京市进一步建设服务经济、完善民生服务、提升服务品质、减少交通拥堵、实现产业升级提供直接的决策方案。
展望未来,提升办学品质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以使命为引领,紧紧围绕四大战略目标,通过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系统推进改革、扩大学院影响、提高社会参与度,进一步彰显学院的应用性国际化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1.提升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 “商业伦理”课程建设与检测,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相融合,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学生活动课程化、与区域相关政府单位以及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实践(含志愿服务)基地、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商业伦理、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推进学习品质保障(Assurance of Learning,AOL)体系建设与有效实施,构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在各专业项目中执行,通过“课赛”融合、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学生社团培育,促进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施学生毕业前学习满意度调查、完善校友数据、引入麦可思第三方调查机构以提升对雇主、校友追踪调研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更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并实施“大学英语、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四年不断线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扩大与AACSB认证院校及会员学校交流与合作、建立远程教育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2.提升应用创新研究能力,提高学术贡献和影响力
明确应用创新研究的战略方向,制定完善的研究规划,注重科研团队建设,为教师学术研究与交流搭建平台。对不同年龄层次和研究类型教师进行能力和需求分析,制定个性化培训和激励措施;通过对教授学术团队的培育与扶持,建立制度并加强过程管理、增强学术队伍的学术能力,提升学院教师研究能力。完善学术贡献评价体系与奖励、资助机制,激励教师开展应用创新性研究,服务区域发展。在现有学术成果认定政策基础上,根据学院使命要求,拓展学术成果的认定范围,将与使命对应的智力贡献成果纳入统计,增加对应用性研究成果、研究项目的奖励与资助。
3.提升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力
依托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CBD商学院联盟、创业创新中心等组织,拓展学院师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渠道,通过建立应用创新与服务地方的激励措施,引导教师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建设中,为学院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4.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行业背景、学术底蕴兼备的师资队伍
通过拓宽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具有海外背景和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教师;通过特聘教授、客座教授(企业高管)的聘任,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教师分类基础上,依据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开展个性化培训。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设立企业导师,显著增强教师的应用实践及社会服务能力;通过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北京市、学校等平台,加大教师国(境)外进修访学任教工作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未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将继续本着“以终为始”的理念,以认证为契机,以质量为导向,立志于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应用创新,培养商界骨干,服务区域发展,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深受业界好评的国际商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