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开门见山要不得

教学案情
下面是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三角形中位线教学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
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中位线.
师:首先我们给三角形中位线下个定义.
(边写边说: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 )
师:请同学们画出三角形的所有中位线.
(同学们迅速拿出纸和笔,认真的画起来. )
师:请问三角形共有几条中位线?
生1:三条.
生2:一条.
师:到底有几条呢?
大部分学生高声回答:3条.
师:回答得很好!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三条,并且三角形的中位线具有很重要的性质.
板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师:下面,我们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解决一些题目.
……
诊断分析
作为听课教师,我们都有一种感觉:执教者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直现主题,好像在追赶即将到站的班车. 对于新知识,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没有了理解和摸索,缺少了反思和探究. 纵观这一教学片段,我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离了大纲要求
教材对三角形中位线的三维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同时要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 显然,在这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了观察、猜测、实验. 课堂充满了教师填鸭式的灌输,没有了问题指向. 希伯特等人指出:“问题为本学习所指的,不仅是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中加入一些问题解决活动,更是构想课程的一种方法”. 可见,本课设计不合理,无法达到“为学习设计课堂”. (加涅语)
另外,教材上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法中,利用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这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宜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 在引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通过投影仪进行教具的直观演示,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理解线段间的倍分问题,最终可以化归为我们很熟悉的线段相等问题.通过演示,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原则.
二、教学导入远离了生活实际
开门见山地引如主题,本无可厚非,但就三角形中位线这一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较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解决测量河宽、建筑物高度等问题引入新课,毕竟,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中位线定理的现实意义,加深对中位线定理的理解. 通过数学模型与生活实例挂钩,促进学生主动为解决问题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运用原理,唤醒学生参与意识,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
三、教学过程忽视了思想生成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内容简洁,但不应淡化其生成过程.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包括渗透知识的文化背景、实际应用背景等,这些能大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作出三角形的所有中位线(3条),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中位线,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分化了这节课的难点,并为下面找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位置关系作好了准备. 但是,在生2回答错误的情况下,教师一带而过,缺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平等对话,活生生的拔掉了学生知识网络建构的桩基. 三角形中位线生成有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教师缺少了引领,没有重点突出某种生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漠视了数学实验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初中几何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 就事论事,只能让学生学会死搬硬套,而且只是暂时性的掌握内容,无法真正实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 数学实验是指为研究或获得某种数学结论,验证某种数学猜想,实验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究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引入上,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以数学实验为情境的数学问题,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验技能,没有为学生猜想保驾护航,丧失了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机会.
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回忆——作图——设疑——探索——发现——论证”而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且对教材中的论证方法有了较深的印象,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结合教学实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重视导入方式的开放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恰当适时的课堂导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传达教学意图,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技能做鼓动和铺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教师可先提出下列问题:有一个池塘岸边设有两观测点,不能直接到达,现需要在它们之间接一电话线,请你设法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悬念,就能从“悬”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会产生“愿闻其详”的心情. 这样,一层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各显身手,百花齐放. 水到渠成的介绍中位线概念.
2.注重参与方式的广泛性,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的互助性学习. 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后,教师可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如图1,△ABC的中位线DE与BC有什么关系?在各小组得到几种不同结果的基础上教师很自然的归纳总结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学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充满温情和友爱. 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 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并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使学生体验到了平等、自由和民主,同时也受到了鼓励,从而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


图1
3.找准设计问题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是系统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效的教学设计. 作为教师应带着问题进行设计. 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发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更谈不上创新. 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索和研究的姿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在教学设计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就会在师生的互动中开阔视野,提高教学实效. 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可以设计这三个问题:(1)“所作的平行线与中位线重合吗”;(2)“为什么会重合”;(3)“重合后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些问题产生疑问.问题的解决就使得旧知识的缺陷,得以弥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要精彩,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我们要以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向纵深发展,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不断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朱昌宝,男,1972年生,江苏通州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通州市“名师之路”成员. 近两年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教育研究》、《中学数学教与学》、《中学理科》等报刊发表论文40余篇.
相关文章!
  •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邱仁和摘? ?要:高中物理深度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深度体验与深入思考能够将所学物理知识建构成网络并且与原有物理知

  • 关于电法勘探金属矿产查中的应

    梁国玮摘要:近十多年来,电法勘探技术在我国有色金属勘探、寻找地下水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各种防治水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