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气喘病的防治
白从权
摘要:介绍了猪气喘病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为猪气喘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气喘病;临床表现;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3-0022-01
猪气喘病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和气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兽医临床诊疗显示,该多发生于断奶仔猪及育肥猪,单独感染时死亡率不高,患病猪呈现出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止,饲料转化率低,育肥期延长,但在农村散养户中常与猪附红细胞体病、仔猪副伤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巴氏杆菌病等疫病混合感染,致使该病治愈的难度加大,死亡率升高。对生猪养殖造成一定的危害。
1 病例介绍
在元谋县某镇3个村4户农户从生猪交易市场购入仔猪9头,饲养3~4 d开始发病,发病11头(有2头是由于购入仔猪不采取隔离措施,随意混群饲养后感染引起),发病率100%,仔猪出现咳嗽,随着病情加重,咳嗽频率增加,早晚和夜间气温下降或冷空气刺激时咳嗽明显;病猪表现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有的流脓性鼻涕或水样鼻液;病猪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呈明显的腹式呼吸,有的发出哮鸣声。临诊中发现有4头猪除明显咳嗽和气喘外,在嘴、眼、耳处皮肤发红变紫及体表皮肤轻度发红,有1头仔猪双耳坏死,诊断为继发或并发感染其他疫病。
2 病因分析
该病多年来在元谋县农村散养户中呈零星散发,在秋末冬初发病率增高,病理特征明显。就其病因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发病区域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秋末冬初昼夜温度变化较大,大多数生猪养殖户圈舍防寒保温性能及卫生条件差、消毒、检疫、隔离措施难落实,猪饲料营养供给不均衡,使猪处于不利的生长环境,促使该病的发生,其中患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很多村兽医对此病重视程度低,容易发生误诊,贻误诊断和不及时治疗,很容易造成小区域流行。
3 诊断
根据猪气喘流行病特征,临床症状(典型病例)、病理变化结合农村养殖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
4 防控措施
(1)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对猪群、饲槽、用具、厩舍、运动场等彻底消毒,粪便或垫草堆积发酵,同时将病猪置于清洁、通风、温暖环境中,给予充足的饮水及多汁新鲜饲料。
(2)猪发病时抗病力降低,为防止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的感染,促进机体康复,可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一般6~7 d病猪可康复,如果继发或并发感染其他疾病,则治愈难度加大。临床治疗参考方案:以45 kg猪为例,酒石酸泰乐菌素0.5 g,硫酸链霉素80万U,地塞米松磺酸钠注射液5 mg、黄芪多糖注射液20 mL,混合后一次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为一个疗程;或用氟苯尼考注射液10 mL,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10 mL混合后一次注射;连用3 d为一个疗程。同时可在饮水中加入泰妙菌素、林可霉素、壮观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土霉素等预防和治疗该病。
(3)推广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生猪提供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保证猪的健康生长及提高其抗病力。寒冷季节农户可勤换垫草、适时关闭和开放畜舍,保持厩舍清洁卫生,切实抓好防寒保温为该病防控的关键。
(4)贯彻执行自繁自养的方针,强化检疫隔离制度,加强消毒。猪场可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5 小结
该病主要在秋末冬季散发,病猪、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疫病的发生与寒冷及气候突变等环境因素有关。加强猪气喘病科普知识宣传,推广生猪科学养殖技术是防控的关键措施。在综合防治中建议采取“自繁、自养、自育”的方式,坚持严格隔离和检疫制度,加强种猪繁育体系建设,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