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的媒体形象呈现

李 景 方 蓝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家报纸的分析,发现媒体在08年对“80后”、“90后”的关注度开始上升,而这种提升是伴随着他们参与社会事件的社会角色转换的,同时,在媒体建构的话语中,“80后”、“90后”群体开始以正面向上的群体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关键词】“80后” “90后” 社会角色 形象呈现
在以往人们的眼中,“80后”、“90后”的行为是另类的、叛逆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甚至有些时候,与社会主流是格格不入的。较之上一代,他们的观念更是冷漠的、自私的,更多时候他们只考虑自己。①然而经过08年,人们突然发现,正是这群“冷漠自私”的孩子,在寒冬的年关时,守在异乡的车站帮助别人顺利返乡;也正是他们会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逆着人流冲向灾区;在国人都欢庆奥运之际,也是他们挥汗如雨地站在奥运场馆里维持秩序。他们的长大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但事实上,一直以来,他们就是他们,改变的只是我们的眼光而已。
在目光变化的背后,是社会角色的转换与更新,与之伴随的,当然还有媒介议程的变化以及立场的转向。那么,“80后”、“90后”群体如何体现自身价值的呢?他们在媒体上是以怎样的方式被呈现?媒体对他们的报道又是秉持了怎样的立场和态度呢?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三家报纸为样本进行抽取,力图展现“80后”、“90后”在媒体呈现的全貌。之所以选择这三份报纸首先是因为它们皆为全国发行,避免了群体呈现过程中的视野的局限性和地区差异。其次,分别研究这三家报纸我们会发现,《中国青年报》本身就是以青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其关注的焦点和立场一直是主流精神的代名词,自然也是考察中不能跳过的对象;而以“读懂中国”为理念的《南方周末》,则以其新锐的视角成为目前当之无愧的精英类报纸,它对“80后”、“90后”的角色期待和实际的形象呈现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理解和态度,这是本文选取这三份报纸为样本的原因所在。
样本选择的日期是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因为2008年是事件多发的一年,冰雪灾害、火炬传递、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等,也正是在这些事件中,一直被人们争议的“80后”、“90后”群体开始浮出水面,成为媒体关注与热议的焦点。

就具体样本而言,本文以“80后”或“90后”为关键词进行检索②,鉴于本文考察的对象只是“80后”和“90后”这个特殊的群体,只有那些在文中明确将个体或群体定义为“80后”、“90后”的文章才是本文考察的重点,而那些以诸如大学生、现代青年、年轻一代等为内容的文章则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内。以此为标准,共得到样本300篇,其中《中国青年报》197篇,《人民日报》77篇,《南方周末》26篇。
2、类目建构
本文主要通过建构两个大类目来考察媒体对“80后”、“90后”的形象呈现,首先是报道内容,即该篇报道主要反映了“80后”或“90后”哪一方面的形象,下设7个子类目,即工作就业、恋爱婚姻、教育学习、社会活动及交往③、观念及态度、文化娱乐以及其他。其次本文考察媒体在报道这些内容时的倾向性,按照满意度逐渐下降排列为赞扬或肯定、客观描述无明显倾向,以及否定或揭露三种。
研究发现
经过对三家报纸的300篇文本进行分析,我们有如下发现:
(一)媒体对“80后”、“90后”的关注与该群体参与社会事件的频度成正比
图一是媒体报道总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梳理整个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后我们发现,这一曲线基本是围绕“80后”、“90后”参与社会事件的程度而变化的。在2月中下旬,我国经历了罕见的冰雪灾害,许多“80后”、“90后”自发来到各大车站,或维持秩序,或发放物资,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可以说,这是该群体在媒体上初露头角的时期。在接下来的3月份,曲线呈上升趋势,体现媒体对其的报道正在增多。接下来,在经历了4月至5月的平缓走势后,随着该群体在汶川地震救援中的表现,媒体对“80后”、“90后”的关注迅速上升,并且将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7月,即从5月份的7篇一直涨到7月份的37篇。而到了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时期,媒体报道数量又创新高,自9月17日残奥会闭幕后,媒体对“80后”、“90后”的报道曲线又开始上升,这一时期的报道基本是围绕该群体参与奥运活动时的表现来进行的。以8月份为例,该月共有相关文本36篇,其中关于“80后”、“90后”参与奥运的报道就有33篇,占当月文本总量的92%,可见这一时期媒体对该群体的关注主要是围绕着奥运来进行的。
图一:媒体各月报道总量曲线图(单位:篇)
从图中不难发现,该曲线图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媒体报道总量在12月时达到最高,有48篇。深入分析整个12月的文本我们发现,其中对该群体在参与地震及奥运等活动的评价及反思共25篇,占了当月总量的半数以上,可见,媒体对“80后”、“90后”的关注与该群体参与社会事件的频度是成正比的。
(二)媒体更多关注“80后”、“90后”群体参与社会事件及活动的状况
在形象呈现方面,这三家媒体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关注“80后”、“90后”群体参与社会事件及相关活动的状况。从总量上看,有关该群体参与社会事件,如冰雪灾害救助、地震救援、参加奥运会④等,这类内容共131篇,占文本总量的44%。其中又以《人民日报》的偏重最为明显,一共56篇,占该报文本总量的73%,可见,随着人们对群体成员的称呼由“青年”转为“80后”或者“90后”,再继而转为“四月青年”或者“鸟巢一代”的时候,媒体的议程也相应地转变了,他们更倾向于将精力放在那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上。也就是说,“80后”、“90后”群体成员在媒体上的出现,更多时候是伴随着其社会角色转变以及社会行为转向的。
(三)这一年中,媒体对“80后”、“90后”群体的形象呈现基本以正面或客观为主
在大多数人们的印象中,当下的“80后”、“90后”被冠上了叛逆、自我、现实、冷漠等标签,然而在媒体呈现出的形象中,他们“成熟了”,他们“积极、健康、向上”,他们不仅“充满了社会责任感”,甚至可以“肩负起民族的明天”⑤。在媒体的话语中,“有责任、有爱心、有自信、有梦想、不放弃、不抛弃”⑥都是他们的特质,可以说在08年,媒体呈现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充满爱国热情、充满血性的“80后”、“90后”群体形象。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基本是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80后”、“90后”群体的。据统计,在报道总量中,客观描述无明显倾向的文本共171篇,占文本总量的57%。紧随其后的是赞扬及肯定的报道共116篇,占总量的39%,而人们预期会占一定份量的负面评价则只占到文本总量的4%。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报》在倾向性上的基本分布与另外两份报纸呈现明显区别,在《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中,客观无明显倾向性的报道占文本总量的相当大部分,分别占67%和84%,而《人民日报》则是赞扬或肯定的报道居多,共58篇,占其报道总量的75%。可以说,《中青》和《南周》更倾向于从旁观者的立场来观望这一群体,并试图给出中性的呈现,而《人民日报》在报道呈现中扮演的角色则更加积极,并且更倾向于呈现给人们一个正面向上的“80后”、“90后”群体形象。
结论与讨论
我们看到,在08年,“80后”、“90后”群体的社会形象伴随着其社会角色的翻新而有了不同以往的呈现,而这种呈现正是因为媒体议程的转向。以《人民日报》为例,在整个2007年有关“80后”、“90后”群体的报道数量仅为14篇,远低于2008年的77篇,仅从数量上的变化便可看出媒体在08年对其关注度的提升。其次从报道内容上看,在07年报道该群体参与社会活动,并因此带来角色转变的文章仅2篇,且为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报道,占当年相关报道总量的14%,远低于08年的数据——68%。不可否认,人们对该群体角色期待的转变与媒体议程的转移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可以说,由于媒体有选择性地报道该群体在某一方面的行为及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人们对其关注的上升及角色期待的相应变化。
另外,从以上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和《人民日报》在08年对“80后”、“90后”群体关注度最高的是该群体参与“社会活动及交往”(包括参与奥运及地震救援等社会活动),可以看到,随着群体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媒体对其的关注也在不断变换视角,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在报道方式上,《人民日报》采用最多的是通讯,其次是评论或专访,此二者都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文体。然而在《中青》及《南周》中,最多的是深度报道和消息类型,可见二者更倾向于对群体的外显行为及内在意义的发掘和呈现。
总而言之,从这三家媒体的作为我们基本可以看出“80后”、“90后”群体在媒体呈现的状况。虽然对各个媒体而言,其报道各有偏重,但都从不同方面呈现出了一个正面的积极的群体形象。对于该群体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社会地位的提升。■
注释
①参见《“90后”大学生拒绝另类标签》(2008年9月16日)和《“80后”“90后”谁将更多影响中国未来》(2008年12月18日),《中国青年报》
②部分以“85后”为关键词的文章也在本文考察之列
③社会活动又细分为地震救援、参与奥运和其他三个类目
④包括群体成员作为奥运会志愿者及作为参赛选手这两个角色
⑤郝平,《致敬,我的志愿者学生》,《中国青年报》,2008年8月23日
⑥参见《形象大使》,《中国青年报》,2008年9月21日
⑦有一个例外即《人民日报》对于群体的“恋爱婚姻”方面的报道数目为零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文章!
  • 韩剧中的“土豪文化”

    梁甜甜<br />
    韩剧中的“土豪文化”<br />
    韩剧进入中国二十多年以来,从最初的家长里短、生活琐碎,到中期的小清新、小田园,再到如今的超

  • 穿越时空的灵魂触碰

    作为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遴选的全国三个高校改革试点单位、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试点单位、广西16家自治区直属首批重

  • 《火星救援》与福柯式大众传播视

    【摘要】文章以畅销科幻小说《火星救援》为研究对象, 根据福柯大众传播理论,从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体自律性丧失这两个维度进行解读,探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