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分析
胡佳妮
摘要: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人才培养问题,不能保证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教育效果较低,严重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水平。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应重视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完善整体教育模式与机制,在教学中创新教育工作内容与体系,结合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特点等开展工作,提升自身教育工作质量与水平,达到预期的教育发展目的。
关键词:工程领域专业 硕士研究生 培养问题与措施 创新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在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重视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创新整体教育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升教学管理效果,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下,结合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内容等创建科学化与现代化的教育机制。
1 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的
人才培养目的属于人才培养中的指导载体,要想更好地开展各方面指导工作,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系统,就要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现代化与专业性的教育管理系统,提升整体工作专业化水平。对于工程领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言,需将理论知识与广泛专业知识作为载体,培养人才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学习专业技术与管理技巧之后,可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全面提升人才的职业素养,形成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过程中,应创建层次性的教育机制,通过定位方式实现服务管理系统,提升整体工作操作性。在此期间需针对工程领域专业的教育特点与职业特点等,将服务于工程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总结丰富经验,指导人才更好地掌握知识,综合使用工程领域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到各方面的学习活动中,以此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系统。最后,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需将工程资源合理利用作为培养目标,使得人才掌握资源综合配置的技巧,可更好地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且在人才培养期间,可以形成良好的定位机制,形成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好地进行管理与教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 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分析
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在工程领域专业方面扩大招生渠道,可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机制,但是,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能保证整体教育工作效果。具体问题表现为:
2.1硕士研究生与学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一致
在高校教学发展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将能力培养作为内容,系统化地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需关注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学术硕士人才培养重点关注科学研究内容,二者在人才培养目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很多高校在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时候,还在沿用学术硕士人才培养方式,未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管理机制。一些高校虽然已经创建了导师教育模式,通过实践操作环节进行教育创新,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与学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不利于提升教育工作水平。且在教学工作中,存在重视科研忽视实践应用的问题,很多教师都过于关注科研情况,忽视人才技能的培养,不利于硕士研究生的良好发展。且部分高校应用类型导师数量很少,只能从校外聘请导师,但是,未能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聘用机制,导致导师的工作效率降低,无法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如果高校一味地将学术硕士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结合在一起,不重视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会影响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效果[1]。
2.2缺乏正确观念
在高校实际发展期间,师资结构短期之内很难进行大幅度改革,而很多教师未能树立正确观念,没有意识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中过于重视学术研究,忽视学生岗位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不利于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效果,缺乏专业性与规范性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期间,没有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管控系统,未能建立专业教育工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育工作质量降低,无法促进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的良好实施[2]。
3 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措施
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应制定完善的教育工作计划方案,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当前教学发展情况等创建科学化与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保证整体工作效果。具体措施为:
3.1创建长效发展机制
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需完善整体工作流程,明确培养工作地位。虽然当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都以自身为主,将企业作为教学辅导载体,但是,只有保证充分发挥企业的辅导作用,才能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因此,高校需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效果。
第一,可以結合培养导师、实践操作基地与项目锻炼等内容,明确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相互寻找共同的利益点,在双赢的局面之下提升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第二,高校在与企业签订协议的过程中,还需征求学生的意见,积极借鉴各方面建议等完善培养方案,且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还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要求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操作知识,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有机会学习实践操作技能,更好地参与到岗位工作中。企业导师教学方式的应用,可解决高校应用类型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并拓宽学生的实践操作渠道,有利于提升教学工作效率与水平。
第三,在设置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无缝对接的模式,不仅可以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还能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且在教育工作中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工程领域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学习中更好地参与到工程建设活动中,以免影响整体工作效果[3]。
3.2建设校内应用类型的导师人才队伍
高校要想进行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就要重视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整体队伍的建设力度,提升自身工作效果。首先,需促进导师队伍的转型发展,要求导师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可积极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掌握操作技能,以便于提升其教学能力。且在导师队伍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设定考核指标,在评价期间明确导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并改革传统的培训方式。其次,高校应将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技能掌握作为主要内容,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鼓励导师进入到企业中学习操作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在此期间还可以增加经费的支持,为导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以此提升整体工作效果。最后,高校应引进应用类型的导师人才,在聘用的过程中提高标准,为导师队伍输入新鲜血液。且在管理期间应完善聘用制度内容,选拔优秀导师人才,适当针对科研项目与经费等进行调整,支持导师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使其总结丰富经验,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4]。
3.3加大宣传与扶持力度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应用类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为了培养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应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大宣传与扶持力度,在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效果。一方面,可以争取社会的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提升社会的认可度,凸显人才培养优势,有利于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需争取政府的支持,在财政与其他政策的保障之下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效果,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报考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5]。
3.4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准入管理效果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工程领域专业中开始扩招硕士研究生,但是,还没有创建合理的准入管理机制,不能严格审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素养,在人才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不利于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此期间,应加大招生管理工作力度,明确硕士研究生的后续发展需求,并做好教育考核与评估等工作,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创建准入制度,确保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6]。
3.5课程的合理改革
在课程改革期间应将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创建合理的课程系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合理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专业化的课程模式,保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效率与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管理目的[7]。
在高校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重视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创新管理方式,形成现代化的教育发展体系,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渗透之下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为社会提供工程领域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郝思鹏,张仰飞,杨志超,等.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 69.
[2] 王俭辛,乔岩欣,刘川,等.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7(4):130.
[3] 刘化君,李先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属性及途径——以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16- 21.
[4] 高明磊,周清雷.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作用——工程领域[C].//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大学,2014:1- 8.
[5] 杨芷,周英,林婷婷,等.护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6):717- 721.
[6] 張永吉,李建,向东方,等.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9):35- 37.
[7] 李新禄,粟泽龙.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与实践——以重庆大学材料工程领域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7(1):69- 72.
摘要: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人才培养问题,不能保证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教育效果较低,严重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水平。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应重视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完善整体教育模式与机制,在教学中创新教育工作内容与体系,结合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特点等开展工作,提升自身教育工作质量与水平,达到预期的教育发展目的。
关键词:工程领域专业 硕士研究生 培养问题与措施 创新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在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重视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创新整体教育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升教学管理效果,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下,结合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内容等创建科学化与现代化的教育机制。
1 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的
人才培养目的属于人才培养中的指导载体,要想更好地开展各方面指导工作,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系统,就要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现代化与专业性的教育管理系统,提升整体工作专业化水平。对于工程领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言,需将理论知识与广泛专业知识作为载体,培养人才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学习专业技术与管理技巧之后,可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全面提升人才的职业素养,形成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过程中,应创建层次性的教育机制,通过定位方式实现服务管理系统,提升整体工作操作性。在此期间需针对工程领域专业的教育特点与职业特点等,将服务于工程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总结丰富经验,指导人才更好地掌握知识,综合使用工程领域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到各方面的学习活动中,以此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系统。最后,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需将工程资源合理利用作为培养目标,使得人才掌握资源综合配置的技巧,可更好地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且在人才培养期间,可以形成良好的定位机制,形成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好地进行管理与教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 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分析
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在工程领域专业方面扩大招生渠道,可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机制,但是,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能保证整体教育工作效果。具体问题表现为:
2.1硕士研究生与学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一致
在高校教学发展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将能力培养作为内容,系统化地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需关注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学术硕士人才培养重点关注科学研究内容,二者在人才培养目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很多高校在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时候,还在沿用学术硕士人才培养方式,未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管理机制。一些高校虽然已经创建了导师教育模式,通过实践操作环节进行教育创新,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与学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不利于提升教育工作水平。且在教学工作中,存在重视科研忽视实践应用的问题,很多教师都过于关注科研情况,忽视人才技能的培养,不利于硕士研究生的良好发展。且部分高校应用类型导师数量很少,只能从校外聘请导师,但是,未能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聘用机制,导致导师的工作效率降低,无法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如果高校一味地将学术硕士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结合在一起,不重视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会影响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效果[1]。
2.2缺乏正确观念
在高校实际发展期间,师资结构短期之内很难进行大幅度改革,而很多教师未能树立正确观念,没有意识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中过于重视学术研究,忽视学生岗位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不利于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效果,缺乏专业性与规范性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期间,没有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管控系统,未能建立专业教育工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育工作质量降低,无法促进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的良好实施[2]。
3 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措施
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应制定完善的教育工作计划方案,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当前教学发展情况等创建科学化与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保证整体工作效果。具体措施为:
3.1创建长效发展机制
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需完善整体工作流程,明确培养工作地位。虽然当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都以自身为主,将企业作为教学辅导载体,但是,只有保证充分发挥企业的辅导作用,才能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因此,高校需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效果。
第一,可以結合培养导师、实践操作基地与项目锻炼等内容,明确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相互寻找共同的利益点,在双赢的局面之下提升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第二,高校在与企业签订协议的过程中,还需征求学生的意见,积极借鉴各方面建议等完善培养方案,且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还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要求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操作知识,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有机会学习实践操作技能,更好地参与到岗位工作中。企业导师教学方式的应用,可解决高校应用类型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并拓宽学生的实践操作渠道,有利于提升教学工作效率与水平。
第三,在设置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无缝对接的模式,不仅可以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还能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且在教育工作中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工程领域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学习中更好地参与到工程建设活动中,以免影响整体工作效果[3]。
3.2建设校内应用类型的导师人才队伍
高校要想进行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就要重视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整体队伍的建设力度,提升自身工作效果。首先,需促进导师队伍的转型发展,要求导师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可积极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掌握操作技能,以便于提升其教学能力。且在导师队伍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设定考核指标,在评价期间明确导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并改革传统的培训方式。其次,高校应将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技能掌握作为主要内容,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鼓励导师进入到企业中学习操作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在此期间还可以增加经费的支持,为导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以此提升整体工作效果。最后,高校应引进应用类型的导师人才,在聘用的过程中提高标准,为导师队伍输入新鲜血液。且在管理期间应完善聘用制度内容,选拔优秀导师人才,适当针对科研项目与经费等进行调整,支持导师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使其总结丰富经验,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4]。
3.3加大宣传与扶持力度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应用类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为了培养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应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大宣传与扶持力度,在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效果。一方面,可以争取社会的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提升社会的认可度,凸显人才培养优势,有利于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需争取政府的支持,在财政与其他政策的保障之下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效果,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报考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5]。
3.4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准入管理效果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工程领域专业中开始扩招硕士研究生,但是,还没有创建合理的准入管理机制,不能严格审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素养,在人才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不利于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此期间,应加大招生管理工作力度,明确硕士研究生的后续发展需求,并做好教育考核与评估等工作,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创建准入制度,确保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6]。
3.5课程的合理改革
在课程改革期间应将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创建合理的课程系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合理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专业化的课程模式,保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效率与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管理目的[7]。
在高校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重视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创新管理方式,形成现代化的教育发展体系,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渗透之下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为社会提供工程领域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郝思鹏,张仰飞,杨志超,等.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 69.
[2] 王俭辛,乔岩欣,刘川,等.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7(4):130.
[3] 刘化君,李先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属性及途径——以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16- 21.
[4] 高明磊,周清雷.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作用——工程领域[C].//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大学,2014:1- 8.
[5] 杨芷,周英,林婷婷,等.护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6):717- 721.
[6] 張永吉,李建,向东方,等.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9):35- 37.
[7] 李新禄,粟泽龙.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与实践——以重庆大学材料工程领域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7(1):69-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