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区教育”新形态:内涵与实现途径研究
罗湲,吴南中
【摘要】面对“互联网+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形态以及催生的新思维,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从改变观念、改變能力、改变生态、改变方式、改变内容、改变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互联网+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多维度为“互联网+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措施,拓展社区教育的服务链条和功能,丰富“互联网+社区教育”的内涵,以期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开辟新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教育;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9004708
【收稿日期】20180611
【基金项目】2017年重庆市教委社区教育课题“以学分银行助推社区教育的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为SJ2017009;2017年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科研项目“重庆开放大学建设制度体系设计与研究”,项目编号为CKX00013
【作者简介】罗湲(1981—),女,重庆人,助教,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吴南中(1984—),男,湖南新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终身学习、在线学习。一、“互联网+”与“互联网+社区教育”
(一)“互联网+”的来源与内涵梳理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结果。这一概念最早是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2012年11月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来的。2013年,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再次提出“互联网+ ”是网络未来发展的路标之一,并指出“互联网+ ”主要是开放协作、跨界融合,是以人为本、人人受益的普惠经济,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形态变化的一种趋势。[1]“互联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所谓“互联网+ ”,就是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把传统产业在线化、数据化,从而在N个行业或领域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生态。其实质是把互联网经济要素与产品的各个要素相融合,提高经济效益,推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的内涵在于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2]“‘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3]
(二)“互联网+社区教育”概念界定
“互联网+社区教育”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区教育深度融合,重构社区教育的新模式,形成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形态。
“互联网+社区教育”能重构社区教育的生态机制,进一步推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互联网具有无时空限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参与者广泛等特点,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社区教育已成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社区教育规律与“互联网+”有着高度的耦合度,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社区教育深度融合,搭建一体化学习平台,建设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办百姓身边的社区教育,从而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社区教育”的特征与形态
(一)“互联网+”实现了社区教育的空间拓展
传统社区教育通常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面授、体验示范性教学,因此其教学活动往往局限在教室和功能活动室。“社区教育既非学校教育在时间上的延续,也非学校教育在空间上的延展。社区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其丰富性和灵活性均为学校教育所难以具备”。[4]因此,“互联网+”时代,各级政府根据“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特征,按照“互联网+”开放、互联、共享、便捷的思维,建设了市民终身学习网、学习管理平台、模拟仿真体验馆,把社区居民的学习空间从狭小的教室、功能活动室拓展到了无限网络。
学习管理平台通过高效的“互联网+”教育软硬件环境支持系统,打造了一个主体多元、互利共赢的生态群落,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能更加有效地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施“个性化学习定制”。学习管理平台具有用户管理、虚拟仿真体验、课程学习、课程作业、在线联系、在线自测、成绩统计、资源下载、专题讨论区、提问专区、学习援助专区、问卷调查、在线短信、公告、手机短信等多项功能,学习者通过学习网开展网上学习和虚拟训练,共享学习资源,共享指导教师,开展各种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平台的高度融合,特别是数字化平台的使用,加之微博、QQ、微信、飞信、电子邮件、社交平台等即时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时代“终端+业务”学习模式的产生,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并互联互通,方便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践行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学习理念,为社区居民学习、生活、工作、休闲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互联网+”优化了社区教育的传播路径
传统的社区教育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既定课程进行知识传授和近距离口、耳、形体相授,传播路径主要是线下学习和体验,即面授和示范体验。“互联网+”时代催生了数字化的发展,社区教育也走上了数字化发展道路,借助学习平台,居民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即线上学习。管理者可以通过用户管理、权限分配、信息发布、课程分配、指派讲师、虚拟仿真体验、资源开放、在线监控、多纬度统计等方式支持并管理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和虚拟体验。传统线下的面授、体验式教学与现代线上的网络学习与虚拟体验的有机结合,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和体验模式,大大优化了社区教育的传播路径。
社区教育新型传播路径的建立使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优化,并通过不断开发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庫、精品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和虚拟体验馆等,构建起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一些隐性教育资源也变为了共享资源。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数据转换和跨部门整合已经成为现实,实现了数据资源的纵向和横向的流畅协同,为“互联网+”社区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有些省市还建立了资历架构以及地方性的学分银行认证管理平台,规范“互联网+”教育的学习成果管理。社区教育传播路径的优化,为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互联网+”实现了社区教育受众的改变
以前的社区教育类似社区的老年大学,受众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开展的社区教育课程单一、活动形式传统,参与的人群有限,影响力不大。随着互联网技术介入到社区教育及市民终身学习网、学习管理平台、虚拟仿真体验馆的建设和不断完善,网络学习资源日益丰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体验模式的构建大大拓展了社区教育的服务链条,进一步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社区教育的吸引力,受到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互联网+社区教育”改变了社区教育的受众,幼儿、大中小学生、蓝领阶层、白领阶层、农民工、离退休人员都成了社区教育的受众,满足了从幼儿到耋耄老人对各类教育的需求。
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教育树立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关注所有社区居民非学历教育能力提升的同时,很多社区教育增加了职业教育、职业发展、兴趣培养、网上艺术博物馆、健康休闲、娱乐活动、作品展示、线上线下体验等内容,并把很多内容制作成课件形式,放入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提供了便利。
(四)“互联网+”为社区教育实施与评价提供了技术工具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与评价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工具。开始运用互联网和云技术建设市民终身学习网、学习管理平台、虚拟仿真体验馆,注重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加强流程再造,建立起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O2O混合学习模式,以“跨界、融合、众筹”引导社区教育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为社区居民学习、生活、工作、休闲、娱乐营造了新的形态和生态。
通过“互联网+”教育硬软件环境支持学习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为社区教育的评价和社区居民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APP与大数据的融合共生,构建起了更为科学、客观、智能化的社区教育评价机制。政府、社会可以据此对社区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办学效益等进行评价;社区学院管理者可以据此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广大社区居民进一步学习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学习者也可以据此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评,从而增强自身的“获得感”。
(五)“互联网+”改变了社区教育教师能力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社区教育教师多为离退休人员或志愿者,他们的角色定位还是基于传道受业解惑,多为知识的传授者、教材的讲解者、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音体美等艺术课的示范者,大多缺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促进了“互联网+”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教育模式、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势必导致社区教育教师能力方向的改变。首先,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自己要成为终身学习者、知识技能更新者、能力结构改变者,而且要引导学习者成为终身学习者。其次,从事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及志愿者不仅要有系统的知识结构、高超的艺术表演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信息化教育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社区教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对学习者知识的传授已经不再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而对学习者知识获得的途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已经上升为主导地位。他们是学习者高效学习的助推者和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活动的研究者,不仅要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手段,还要创设现代多媒体环境下教学的模拟情境和实景情境,引导学习者掌握实践性知识和动手能力,把自己转变成为知识的传播者、研究者、实践者、创造者。因此,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完善社区教师师资管理机制,完善社区教育师资培训机制。[5]
三、“互联网+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社区教育”应包含社区教育工作者、学习管理平台、学习资源、学习者四大基本要素。面对“互联网+”时代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思维,我们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改变观念、改变能力、改变生态、改变方式、改变内容、改变评价,积极探索“互联网+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从而推动“互联网+”与“社区教育”深度融合,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改变理念:转变社区教育发展思路
1转变教育观念
“‘互联网+代表着全新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是包括教育在内各行各业未来的发展方向”。[6]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社区教育,必须用现代教育理念代替传统教育观念。传统的社区教育观念陈旧,虽然加入了网络教育和网络课程资源等元素,但是建设形式比较固化,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学历教育的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局限于耳提面授的唱唱跳跳、琴棋书画、摄影录像,传统的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的网站式和课件式教学形式代表了众多社区教育的水平。学习平台落后,学习资源缺乏,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真正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灵活开展远程社区教育教学的形式还相对欠缺,从而大大挫伤了众多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目前的网络社区教育没能发挥出社区教育原本的优势,其价值取向也与‘互联网+未来发展在改革逻辑和发展框架中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7]因此,应积极探索具有“互联网+”特征的新的社区教育发展思路。
2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互联网+”时代,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面授和示范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已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不同学习者的需要。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内容需求不尽相同,如少年儿童需要学习英语、演讲、钢琴、绘画、舞蹈等,离退休人员需要学习摄影、声乐、书法、电脑等,白领需要学习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塑形健身、舞蹈、茶艺等。为此,应根据社区居民学习的需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不断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教育资源,建立有效共享机制,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教育线上线下O2O混合学习模式,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3探索新的建设机制
社区教育是一项惠及百姓的利国利民工程,建设任务繁重,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建设机制和管理体制,才能确保这一重大工程建设好、管理好。各级政府应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出台《加快社区教育建设的意见》,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人员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政府主导、学校支持、社会参与”的社区教育建设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一体化的学习管理支持服务,为社区教育更好地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改变能力:重塑社区教育教师能力结构
社区教育的教师既包括专兼职教师,也包括志愿者,他们都应该具有相应的能力结构维度。“互联网+”把“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社区教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也应随之予以重塑。
1重塑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
知识能力结构应包含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复合型知识,因此,社区教育教师须站在学科专业前沿,更新专业理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通过培训进修,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复合型知识,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要。
2重塑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
教学能力结构既包含教学过程的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也包含教学方法的成功运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应根据社区居民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的特性,提高教学组织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现代新型教学模式,根据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注重教学艺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建新型课堂,激发居民学习热情,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3重塑教师的技术能力结构
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关键能力。因此,社区教育的教师应掌握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所用,能熟练掌握、使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和资源,能将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3D打印、虚拟仿真技术、游戏化教学、多媒体、在线学习、网络公开课、微课、MOOC、手机APP学习软件、可穿戴技术及物联网等主流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增加课堂的开放灵活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增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教会学习者掌握信息处理能力。
4重塑教师的技能能力结构
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教师的技能能力结构显得尤为重要,舞蹈、绘画、书法、摄影、剪纸、表演、音乐、乐器等教学活动都是动手能力极强、要求极高的工作,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教师开展示范性教学,如果教师自身素质能力水平不高,教学效果将有损社区教育的形象。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社区教育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三)改变生态:运用现代信息构建社区教育生态环境
1社区教育生态环境的内涵
教育生态环境是指以教育为中心,能够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与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8]所谓社区教育生态环境,意为社区教育活动,通过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学习者、教育者、学习资源、学习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工具等生态要素之间多元关系的优化调控,最终促进社区教育与其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从而推动社区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教育公平、经济飞跃及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把握未来5—10年内信息技術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基础上,构建一个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生态环境尤为重要”。[9]
2社区教育生态环境的特征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社区教育,需要建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态环境,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信息技术推动了社区教育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资源、学习平台、学习工具被新型的智慧泛在学习网、学习终端设备、教育云平台、数据化学习资源、大数据存储等替代;教育者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变为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受教育者由被动学习转变为始终处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核心,个性化学习、兴趣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新常态;教与学的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学习者与教育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资源与学习资源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具有多维双向性、交互性。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社区教育最重要的参与元素,在整个社区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起了教与学平衡互补的教育生态环境。
3社区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
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整个社区教育的生态环境之中,它与社区教育的整合代表了新型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是社区教育的内容,也为社区教育探索了全新的模式,提升了社区教育的档次和质量。但是,要使这个教育生态环境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以省市为单元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网,构建一个方便、快捷、有趣且能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功能完善的学习管理平台,建设丰富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并实现共享,建设一支有知识、高技能、懂技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因此,与传统的社区教育相比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社区教育更具有互联互通、多媒体功能、虚拟化以及开放性等特征,它们大大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内容、资源、手段和方法,构建了以教育为核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育者、受教育者为主体,以全民终身学习网、学习管理平台、学习资源、虚拟仿真体验馆为支撑的社区教育生态圈,大大提升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加大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力度,推动了社区教育的高水准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了社区教育的层次、质量和水平。
(四)改变方式:混合学习成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形态
1传统社区教育形态的主要局限
传统的社区教育注重面对面教育,受众十分有限,基本上发挥的是老年大学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的竞争十分激烈,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对社区教育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期待,都十分渴望享受到优质的社区教育。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以教师面对面体验式教学为主、学习者被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大大限制了学习者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愉悦性。
2“互联网+”催生了社区教育的新形态
“互联网+”改造了传统的社区教育形态,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进行自主式的数字化学习及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内容创造了条件,通过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的社区教育形态——混合学习模式,即面对面的传统社区教育形态(线下学习)+网络学习新形态(线上学习)。“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契机,依托互联网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来完善与丰富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形式,使其在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方面,向交互性强、操作简便、移动化和多平台等方向发展,改变目前网络社区教育形式固定、结构复杂和使用效率低的尴尬境地,为网络社区教育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基础,从而促进其在教育公平和终身教育事业上的快速发展”。[10]社区居民在接受面对面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媒体类型、移动终端、学习资源,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丰富了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体现出‘互联网+的自由,使网络社区教育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11]
3构建O2O混合学习模式
在“互联网+社区教育”的发展中,社区居民改变传统社区教育的學习方式已经成为必然,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混合学习模式已日益成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形态,它为社区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探索了新路,提供了新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学习者的追捧和喜爱。“O2O混合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能充分发挥教育者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教育O2O混合式学习策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其优势互补,获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成效,实现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和优化,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12]社区居民可凭借互联网多元化载体、移动数字技术和终端,突破传统社区教育的时空限制,“通过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的慕课、微信、微博和APP等形式,将社区教学资源以动画、小视屏、图像、声音等方式形象化地传递给社区教育学习者,使社区教育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到网络的‘屏对屏教学转变成现在的‘键对键全体互动教学。让网络社区教育拥有多样的载体和途径,使网络社区教育融入居民生活中,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对社区居民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13]
(五)改变内容:以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教育内容充实社区教育
1拓展传统社区教育内容
传统的社区教育以面授、观摩体验教学为主,学习者的学习受到时空的限制,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师的授课,加之教学形式单一,学习者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们往往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因此,进一步拓展传统社区教育的内容,做到专业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已十分必要。可以借助高等学校各类教育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基础教育部门的课程,开设各类培训课程,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艺术展览以及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对社区居民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社区居民的审美情趣;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艺术节,让社区居民与艺术家零距离接触和深度交流;可以通过论坛和讲座等形式,提高社区居民的专业修养和理论水平。
2丰富网络学习资源
“互联网+社区教育”借助现代化的教育学习管理平台,以数字化的方式以及多元化的载体、表现形式,使社区教育的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所有有学习意愿的社区居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选择移动学习终端开展有选择性的自主学习。这就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习网络平台上的学习资源丰富并不断更新,既要有数字化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体验馆,又要有类型多元、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形式多样的学习课程资源,可供社区居民自主学习选择,满足他们素质教育、职业发展、休闲娱乐、健康生活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可采取自建、购买、链接等方式进一步丰富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并不断加以补充和丰富,以满足社区居民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实践体验的需要。而社区教育十分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虚拟仿真体验馆和课程资源的建设又显得十分必要,作为社区教育重要的学习资源建设,对它们不能有丝毫的忽视。只有平台学习资源和虚拟仿真馆建设并重,才能真正发挥好社区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3提供学习内容个性化定制服务
社区居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为此,各级政府和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在不断丰富网络学习资源的同时,还应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定制服务。首先,在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上,应有个性化学习模块,并设立相应的知识援助专区。个性化学习模块存储的信息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要有学习者的基本静态信息,也要有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态信息,还要储存丰富的适合社区居民个性化学习的学习课程、学习内容。其次,应通过大数据对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建立“学习者—行为—资源”分析模型,根据学习者定制的个性化学习内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知识援助专区,实现更为准确的知识推送服务,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援助以及个性化学习引导,达到满足学习者学习内容定制的目的。最后,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向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定制学习内容,以补充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不足。
(六)改变评价:学习者“获得感”成为社区教育的核心关注点
1“获得感”的内涵
“获得感”本意是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获得感”一词迅速流行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且使用范围出现固化趋势,多用以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获得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无形的。
2自我评价是学习者“获得感”的核心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14]任何教育活动的成效,都有对其进行客观评价的必要,社区教育也不例外。对社区教育的评价内容可以是多向的,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者的“获得感”是指学习者通过自我评价其学习效果而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对自我学习成效的肯定和认同。而学习者的“获得感”是多维的、多层次的,既可能是学习管理平台的方便快捷、学习资源的丰富、教育模式的先进,也可能是学习方式灵活且学习内容能满足职业发展需要、个人成就需要、休闲娱乐需要、健康生活需要,学习者能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特别要将群众的意见置于重要位置,赋予较大权重,因为群众对社区教育的体会最深、感觉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15]在“互联网+”时代,社区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办老百姓身边满意的社区教育”,体现的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因此,应该对传统社区教育的评价予以改革,在对社区教育进行总体或局部评价的同时,应把学习者“获得感”作为对社区教育评价的核心关注点。这或许是社区教育之真谛所在,它让学习者认同了自己的生命狀态和人生价值,使自己变得更有尊严和自信,生活工作更加快乐和幸福。
3学习支持服务是学习者“获得感”的关键
把学习者的“获得感”作为对社区教育评价的核心关注点,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的人文关怀。而要想把社区教育办成社区居民满意的教育,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应加强统筹规划,把对社区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学习支持服务是学习者“获得感”的关键之所在,须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在智慧泛在学习网、学习终端设备、教育云平台、数据化学习资源、大数据存储、师资队伍、管理队伍等方面加强建设,改革教育模式,变革学习方式,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者的获得感。
四、“互联网+社区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技术联通场域的能力保障
“互联网+社区教育”要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学习需求,体现开放性、灵活性、普适性、持续性等特点,促进教育公平,为全民学习服务,就必须提供技术联通场域的能力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技术联通场域能力保障的根本要求。它要求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相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媒体相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体验场馆相融合,搭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平台,全面推动社区教育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全面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融合是一场全面深刻的创新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活动的各项要素,引发了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内容等各环节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等领域的全面创新”。[16]
技术联通场域的能力保障要变成现实,必须提高两个能力,即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能力和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变革了传统社区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和教学服务全面开放;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催生了以Clicker、电子课本等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工具,直接服务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社区教育内容的创新,在注重传统知识和经验系统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习者与现实需求的紧密结合,不断拓展教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学习者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环境,构建起了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互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生态。“以互联网、便携式智能手机与电脑、声像视频多媒体工具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空地域的界限,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泛在学习、虚拟学习等一系列数字化学习不断涌现,使得‘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成为现实,从根本上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学习环境……云端学习环境的营造,为形成‘学习型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17]
为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社区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既要进一步加强市民终身学习网、终身教育信息平台、学习资源、虚拟仿真体验馆等的建设,加快社区教育信息标准化建设,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造条件,也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教师的系统知识结构能力、教学设计创新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持续行动研究能力、反思与改进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协作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为社区教育提供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优秀教师。
(二)大数据对学习效果反馈评价的实现
无论何种类型的学习,都需要通过评价来考核其学习效果,社区教育也不例外。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使社区教育效果的科学、客观、准确评价变成了可能。“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18]
APP在移动学习终端的广泛运用,可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互联网+教育的形成,需要深度利用教育大数据服务于教育政策实施、教育模式更新、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评价等全过程”。[19]APP与大数据的有机结合,能构建起智能化的社区教育评价机制,这种评价可以是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
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账号,能很方便地与远程云存储设备上的数据库进行同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储存等手段,为社区艺术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服务。数据库能方便地记录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全部学习成果与测试结果,管理者通过APP对大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智能化主动分析和管理,客观评价学习者完成学习的情况,评判学习者的表现,给出分数和认可度,并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互联网+”让大数据对社区教育效果的反馈评价变得更为准确、高效、快捷,激励着学习者不断追求并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获得感”。
(三)终端构件的整体布局
智慧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移动终端的构建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云端产品的不断开发,APP在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和超移动PC设备(MID、UMPC)等广泛运用,从文本到语音、图片、各种录像等媒体信息都可以在云端上得到很好的保存。因此,学习终端构建须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体布局和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展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在物联网技术场景下,APP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增强,APP与物联网共同打造“物联网化”教育学习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现实。广州机智云物联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机智云[Giz(mo)Wits],可以实现一个APP控制多个物联网产品,开展一站式服务。在“物联网化”社区教学环境下,音乐器材、师资库、课程资源、书籍、书画作品、虚拟仿真体验馆等都成了物联对象,将它们通过机智云与手机、ipad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移动终端相联,物物互联、物人互联、人人互联成为了新常态,管理者、教师和学习者互联共享,开启了全新的物联网教育模式。
学习者可以通过定位功能,查找到最近、最优的音乐器材、学习设施设备、学习资源、指导教师和交流伙伴,参加模拟仿真学习训练,充分实现了社区教育的设施共享、师资共享、学习成果共享,满足了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交互式、评价性的学习需求,突破了时空限制,展示了社区教育的魅力。
(四)社区教育的区域性文化塑造
社区教育虽有共性,但也有个性,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每个地区都有当地的传统文化艺术,在“互联网+”时代,除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外,还有保护、塑造区域性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因此,社区教育和活动的广泛开展,如乡土艺术课堂、乡土艺术资源、乡土艺术大舞台、乡土艺术展览、乡土艺术比赛等,对本区域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艺术文化,它们是特定区域内的居民经过世代学习、表演、传承而形成的精神风尚和审美情趣,往往具有传播范围有限、地域特色鲜明、受众相对集中等特点。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艺术不断失传的今天,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本地区艺术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塑造,有利于这些乡土浓郁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创新,推动地域文化艺术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5—12.
[2]赵崇华,李嘉璐.論“互联网+”时代艺术教育之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Z].
[4]高明鸣.议题导向:一种融入社会治理的社区教育发展策略[J].成人教育,2018(1):41.
[5]吴思孝.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实践探索:以温州为例[J].成人教育,2017(12):53—54.
[6]张治.“互联网+”驱动学校教育结构变革的力量[J].上海教育,2015(12):1.
[7]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
[8]教育生态学.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
[9]张卫平,杨立峰,张俊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生态环境建设[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1):2.
[10][11][13]刘彦.“互联网+”时代网络社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7(1):39,40,40.
[12]范华,李新华.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5—6.
[1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7.
[15]范华,缪建东.论社区教育在促进城市基层群众自治中的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19—20.
[16][17]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90,93.
[18]谷斌.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务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
[19]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1):11.
The Novel Form of the Internet+Community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Measures
LUO Yuan, WU Nanzhong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52, China)
【Abstract】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ideas thus inspired, we must make full use of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of “Internet+community education”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changing concept, improving ability, and changing ecology, methods,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They can safeguar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Community Education”, expand the service link and function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a word, they offer a new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friendly society and the lifelong wholecitizen education.
【Key words】Internet plus; community education; new forms
(编辑/乔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