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认证的大学生执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高建慧+韩香云+杨百忍+严金龙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对于加强工程教育界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课题组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的,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环保执业能力培养不匹配的现状,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师资建设、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探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执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认证;执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31-0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对于加强工程教育界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理念是“产出导向、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等等。[1]
“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而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积极引导和推动工科院校对专业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调整”,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提高质量的重要任务。[2]
一、执业能力的内涵
执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在执业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坚守岗位职责、职业道德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面临复杂工程问题,有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整体素质,拓展个人执业领域,加强专业素质的意识和能力。[3]
环保执业能力主要包括对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的了解与掌握能力,对环保工程项目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对环境要素进行监测的操作与分析能力,对处理工艺、单元构筑物的设计与施工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学生执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由于受到传统高等教育观念以及资源分配等政策的影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盲目追求普通本科教育的发展目标,没有体现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也未能充分发挥专业教学依托地方和行业的办学优势。
(二)未真正建立以执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的学时数的比例过高,普遍超过40%,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比例被严重压缩,很难保证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校、学院的层面,应进行顶层设计,为专业建立以执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从专业层面,应调整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修订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
(三)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中多数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专业实践;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少数教师,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工作责任心有待加强;由于师资数量偏少,青年教师需要承担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很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业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高校中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还相对匮乏, 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训练,难以保证能高质量的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和实训任务。
(四)执业能力与行业要求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办学支撑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上与对应岗位的执业素质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调查,近60%的被调查单位认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时间较长,专业实践训练明显不足,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差,创新能力欠缺。
三、环保执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转变观念,构建面向执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盐城工学院作为省属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办学定位和比较优势,将传统的“学科驱动培养”转变为“需求拉动培养”,探索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培养执业能力的新模式和新路径。结合环保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按照培养满足环保新兴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环保工程人才”目标定位,环境工程专业形成了“三面向、三层次、三贴近”的“333”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专业强调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环保工程人才”,应当获得环保工程师和环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具备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力三层次是指环保工程基础认知能力、系统必备专业能力和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的拓展能力。执业三面向是指能够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设计和环境工程施工与运营等方面的工作。
(二)建立与执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注册工程师考试的重点也包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应适应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要结合专业的特点,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以提高工程实践技能为目标,以执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以“卓越”理念为指导,结合专业特点、教学环节、实践环境和执业考试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选择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式,同时要兼顾课内培养和课外实训,构建以执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盐城工学院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目前已与多家环保工程设计单位、环评咨询单位、化工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了开放式教学和订单式培养,创造了实现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良好条件。
(三)建设与执业能力培养相匹配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是一种普遍现象,应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意识,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培育科研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职教师队伍,如鼓励教师参加国家注册环评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及国家环保部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培训、水处理设施运营培训等,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建立机制,并制订计划,分批把教师送到项目运营管理单位、工程设计单位和工程施工单位等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积累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企业(行业)导师队伍,如聘请职称、学历相当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参与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同时,学校还应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执业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为工科专业,环境工程的专业教学要求教师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高、工程实践性强,应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的提高教学效果,尤其应强调对学生的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
本专业在教学中积极推行案例式教学、结合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和科研促进教学等几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教学中,从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污染防治措施评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风险评价—总量控制,以一个典型化工项目环评为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等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再比如环境信息系统教学将课堂移到计算机中心,以教师承担的相关环境规划项目为案例介绍Arcmap制图,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多媒体授课展示实际工程图片、动画、视频,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立课程间共享、师生共享的多媒体资源库,利用“天空软件”网络平台,建设各课程群核心课程的网站,购买或开发系列仿真软件和环评预测软件,授课时用以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并得到模拟训练,建立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试题库。
(五)建立有效的执业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执业能力培养保障体系,健全教学监控和教学管理的机制,强化对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诊断问题,适时调整,实现教育教学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执业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包括:持续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双师型”师资队伍引进及培养计划;基于全过程和能力培养的学生考核体系;开放的校内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确保实践环节顺利有效开展的经费保障体系。
随着对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研究的深入,两者间的衔接机制也引起了关注。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于地方,深化校企合作,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执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兼职结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平台,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赵亦希,陈佳妮, 陈关龙.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准则[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4):5-7.
[2] 顾秉林.大力培养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1-6.
[3] 姜小鹰,孙宏玉,李小寒,等. 执业能力条例和守则问答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对于加强工程教育界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课题组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的,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环保执业能力培养不匹配的现状,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师资建设、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探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执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认证;执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31-0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对于加强工程教育界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理念是“产出导向、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等等。[1]
“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而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积极引导和推动工科院校对专业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调整”,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提高质量的重要任务。[2]
一、执业能力的内涵
执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在执业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坚守岗位职责、职业道德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面临复杂工程问题,有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整体素质,拓展个人执业领域,加强专业素质的意识和能力。[3]
环保执业能力主要包括对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的了解与掌握能力,对环保工程项目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对环境要素进行监测的操作与分析能力,对处理工艺、单元构筑物的设计与施工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学生执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由于受到传统高等教育观念以及资源分配等政策的影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盲目追求普通本科教育的发展目标,没有体现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也未能充分发挥专业教学依托地方和行业的办学优势。
(二)未真正建立以执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的学时数的比例过高,普遍超过40%,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比例被严重压缩,很难保证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校、学院的层面,应进行顶层设计,为专业建立以执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从专业层面,应调整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修订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
(三)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中多数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专业实践;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少数教师,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工作责任心有待加强;由于师资数量偏少,青年教师需要承担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很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业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高校中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还相对匮乏, 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训练,难以保证能高质量的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和实训任务。
(四)执业能力与行业要求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办学支撑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上与对应岗位的执业素质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调查,近60%的被调查单位认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时间较长,专业实践训练明显不足,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差,创新能力欠缺。
三、环保执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转变观念,构建面向执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盐城工学院作为省属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办学定位和比较优势,将传统的“学科驱动培养”转变为“需求拉动培养”,探索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培养执业能力的新模式和新路径。结合环保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按照培养满足环保新兴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环保工程人才”目标定位,环境工程专业形成了“三面向、三层次、三贴近”的“333”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专业强调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环保工程人才”,应当获得环保工程师和环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具备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力三层次是指环保工程基础认知能力、系统必备专业能力和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的拓展能力。执业三面向是指能够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设计和环境工程施工与运营等方面的工作。
(二)建立与执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注册工程师考试的重点也包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应适应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要结合专业的特点,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以提高工程实践技能为目标,以执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以“卓越”理念为指导,结合专业特点、教学环节、实践环境和执业考试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选择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式,同时要兼顾课内培养和课外实训,构建以执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盐城工学院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目前已与多家环保工程设计单位、环评咨询单位、化工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了开放式教学和订单式培养,创造了实现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良好条件。
(三)建设与执业能力培养相匹配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是一种普遍现象,应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意识,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培育科研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职教师队伍,如鼓励教师参加国家注册环评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及国家环保部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培训、水处理设施运营培训等,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建立机制,并制订计划,分批把教师送到项目运营管理单位、工程设计单位和工程施工单位等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积累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企业(行业)导师队伍,如聘请职称、学历相当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参与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同时,学校还应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执业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为工科专业,环境工程的专业教学要求教师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高、工程实践性强,应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的提高教学效果,尤其应强调对学生的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
本专业在教学中积极推行案例式教学、结合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和科研促进教学等几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教学中,从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污染防治措施评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风险评价—总量控制,以一个典型化工项目环评为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等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再比如环境信息系统教学将课堂移到计算机中心,以教师承担的相关环境规划项目为案例介绍Arcmap制图,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多媒体授课展示实际工程图片、动画、视频,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立课程间共享、师生共享的多媒体资源库,利用“天空软件”网络平台,建设各课程群核心课程的网站,购买或开发系列仿真软件和环评预测软件,授课时用以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并得到模拟训练,建立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试题库。
(五)建立有效的执业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执业能力培养保障体系,健全教学监控和教学管理的机制,强化对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诊断问题,适时调整,实现教育教学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执业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包括:持续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双师型”师资队伍引进及培养计划;基于全过程和能力培养的学生考核体系;开放的校内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确保实践环节顺利有效开展的经费保障体系。
随着对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研究的深入,两者间的衔接机制也引起了关注。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于地方,深化校企合作,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执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兼职结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平台,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赵亦希,陈佳妮, 陈关龙.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准则[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4):5-7.
[2] 顾秉林.大力培养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1-6.
[3] 姜小鹰,孙宏玉,李小寒,等. 执业能力条例和守则问答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