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制与民生的视角开辟法制报发展新天地

赵陵生
【摘要】当前形势下,地方法制报应该在巩固法制宣传舆论主阵地的同时,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新天地,走向对法律工具有更迫切需求的县域经济版块,开拓县域“第二市场”读者群。在提高对政法机关及其他法制部门的新闻报道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广大公民对法制的需求。
【关键词】法制报 县域市场 民生视角
2004年初,各地省级法制报根据中央的决定划转到当地党报集团,一时人们纷纷认为,失去了行政支撑的地方法制报将陷入生存困境。经过五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地方法制报不仅没有倒下,有的反而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了发行量和经营收入的持续增长,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但地方法制报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维持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报业市场,危机时刻潜伏。因此,地方法制报不能画地为牢,固守在自己的以党政干部、司法干警、律师为主体的“第一市场”读者群。应当以市场之手而非行政强制,应对竞争,将生存的挑战,转化为开拓自我发展空间的机遇。
当前形势下,地方法制报应该在巩固法制宣传舆论主阵地的同时,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新天地,走向对法律工具有更迫切需求的县域经济版块,开拓县域“第二市场”读者群。①开拓县域读者群,并不是地方法制报办报方针的转变,也不是盲目拓展报道领域,而是在提高对政法机关及其他法制部门的新闻报道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广大公民对法制的需求,拓展县域读者群与巩固“第一市场”读者群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一、开辟县域市场
1、县域需要法律知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县域经济发展进步明显,人均收入增加,这为居民订阅报纸提供了经济基础。而教育的普及,又为报纸的推广提供了智力保障。同时,解决温饱的城镇居民和农民,日益注重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对法律服务产生了广泛的需求,这为地方法制报发展提供了新舞台。
县域经济、社会、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各种矛盾、纠纷也在迅速增加。长期历史原因留下的法治观念不强,使得人们经常采用非法手段来化解纠纷,常常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而缺少了公平、法治、民主的社会大环境保障,也会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了县域社会现实的迫切需求。
2、市场虚位以待
从报业市场分布和地方法制报自身发展分析,中心城市的报业已经相对发达,都市类报纸竞争激烈而集中。而在县域经济版块中,在县级党报普遍停办腾出市场空间的有利条件下,报业市场基本上还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可以预见,地方法制报完全可以以相对较少的版面或期数、相对低廉的价格,以法制新闻、法律服务为主,迅速占领县域经济版块的报业市场,在市场资源配置上形成新优势。②
二、期待破茧重生
1、普法潮涌应运而生
很多地方法制报诞生于1985年开始的普法活动,让人们了解、学习、掌握法律是地方法制报的一项基本职责和使命。地方法制报的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引起了亿万人观念上的革新,人们从不懂法到遵纪守法。其中,城市居民法律意识增强十分明显,学法、用法、关心法制建设的氛围已经形成。但由于历史原因,在县域范围内人们封建残余观念依旧存在,用法律维护公平正义和自身权益的思想还没有得到普及,向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转变还需要不断进行普法。
目前“五五”普法已经启动,地方法制报完全可以借助新一轮的“普法”行动,进入县域并扎根下来,将普法和法律服务功能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果说,普法活动促使了地方法制报的诞生,那么当前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普法活动,又为地方法制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2、坚持弘扬法治使命
地方法制报自身具有先天的可读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这是因为很多报道的案例本身“有事、有情、有理”,同时,通俗易懂,文字简练、准确、耐读,不作渲染和夸张。这使读者在阅读中,可以获得对生活的反思、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增长见识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法律的启迪。
同时,法制报拥有抨击违法、揭露犯罪的权威性,这也是县域百姓关注的焦点。而法制报寓教于乐的方式,比枯燥地灌输法律知识,效果肯定更好。可以让大众在阅读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提高法律意识。不过,这也同时要求记者、编辑在采编稿件时要准确使用法律语言,多用讲故事的方式,用朴实的话语,用简约的语言,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三、立足法制与民生,把握发展新机遇
地方法制报步入县域,将会带来县域与报纸的双赢结局。地方法制报的步入,可以为县域营造公平、民主的法制环境,服务、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高百姓的法律意识。同时也将为地方法制报深化改革创造契机,带来新闻观念、服务意识、读者定位等多方面积极而有活力的转变。
1、读者定位的扩充
任何事物的变革与发展,都须以其现实作为出发点,报业也不例外。地方法制报纸服务对象与读者定位的确定,应当根据地方法制报的特点、性质,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变革。
地方法制报作为专业报纸,如果只反映本行业本系统内的人和事,同外部“无缘”,这样下去,这张报纸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应当说,专业报所具有的 “专业”性,只是个“相对界限”,不能形成“绝对界限”。③
地方法制报的读者定位的扩充,将改变地方法制报长期以政法系统作为唯一且一成不变的角色定位,在突破区域与行业限制的同时,也为地方法制报实现以读者为中心、报纸新闻性的提升、服务意识的增强等奠定基础,这是因为报纸的服务内容和层次是由其所服务对象决定。
2、新闻性的提升
地方法制报的报道必须新闻化、资讯化,需要融新闻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身。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地方法制报的新闻在版面所占的比重依旧不足,大量版面被一些广告性特刊所占据。很多稿件的新闻性不足,很多无足轻重的稿件占据了新闻版面,而日益受读者欢迎的言论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与都市报相比,地方法制报新闻的及时性可能处于下风,但都市报在报道方向上的全线出击,使得很多法制新闻报道常常停留在事件过程的概述。地方法制报完全可以从深挖新闻的角度入手,用深度报道赢得读者青睐。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法制报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威性,以法制观念为指导来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这也是地方法制报步入县域后赢取读者信任的有益尝试与转变。
地方法制报步入县域,决定了报道范围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案件报道,其报道的领域应该涵盖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法律新闻与事件,老百姓的“阅读兴趣”大多源于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这就需要地方法制报从大法制的理念出发,增强新闻观念,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这样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
3、服务意识的增强
在行政部门主导下,长期形成的“第一市场”读者群定位,使得地方法制报服务经济的职能没有发挥出来。转入省级报业集团后,版面上与经济有关的法制报道依旧非常少见,国家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在地方法制报上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没有将法制与经济、市场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地方法制报自身市场化的进程。
步入县域市场之后,地方法制报可以通过专版、专栏,从法律的角度探讨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和各种各样的经济纠纷,以及股份制改造、股票、期货、银行票据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话题。实质上,这也是法制与民生的结合。
地方法制报可以在法律服务内容新闻化、实用化与服务对象的普遍化方向上努力尝试,这样可以使法制新闻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广大群众看得见,理解得了,并记得住。⑤同时,这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了地方法制报在办报上进一步做到以读者为中心,实现新闻与服务并重的转变。
4、发展空间的拓宽
活动策划最能体现出一个媒体的成熟度,一个成功的策划不仅使版面好看、提升报道质量,还能掌握舆论引导权,带来发行量的上升。
步入县域,可以为法制报提供众多新闻策划的选题。例如,在农耕时,可以开展打击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坑害百姓的专项打假活动,维护农民利益。也可以和司法、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家庭暴力专项活动,使百姓认识到家庭暴力也是一种犯罪,同时可以通过成立法律顾问团,把县域优秀的律师吸纳进来,更好地为百姓普法和依法维权服务。
这些活动策划可以使报纸的稿件鲜活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拉近报纸和百姓的距离,取得百姓的喜爱与信任的同时,带来发行量的增加,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结 语
从报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未来报纸的读者市场必将会进一步分化,从综合性报纸走向专业性报纸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地方法制报完全没有必要对未来自身的市场过分担心,早跨出市场一步,就会赢得生机。
跳出政法小圈子带来阵痛的同时,也为地方法制报开辟了天地,走向县域报业市场,以新闻为基础,以法律服务为优势,实现从政法宣传为中心向读者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这也是地方法制报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①王晓明,《促进地方法制报划转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报业》,2004年第01期,第32页
②王晓明,《促进地方法制报划转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报业》,2004年第01期,第33页
③薛高利,《专业报拓宽报道空间杂谈》,《新闻知识》,1999年第6期,第40页
④丁地树,《办好法制报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新闻采编》,1998年03期,第85页
⑤李晓林,《从综合走向专业——谈新世纪报纸的发展趋势》,《传媒》,2002年6期,第26页
(作者为安徽法制报社社长)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章!
  • 美国作家代理人协会(AAR)视角

    葛琦+杜恩龙【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美国作家代理人协会的会规及在出版行业、作者群中的影响。AAR在美国出版代理业界有很好的口碑,会员加入

  • 中国传媒发展趋势与展望等10则

    中国传媒发展趋势与展望<br />
    1.内容类型化和渠道碎片化。互联网正引发一场以技术融合创新为先导,带动市场融合和产业融合,最终引发管

  • 我国2005—2015年图书定价水平

    【摘要】本文依据中国版本图书馆有关数据库,统计分析2005—2015年我国纸质图书定价水平及变化趋势,得出“单册新书定价呈逐年上涨态势”“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