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基础教育小学学段体操教学内容历史演变特征分析

    方向丽 吴亚玲 郝秀军 韩恩力 刘玉祥 耿海燕

    

    

    

    摘 要: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历次中小学体操教学内容演变的历史性回顾,分析其特征变化及其动因,系统的呈现基础教育小学学段体操教学内容演变规律,促进学校体操教育理论建设和课程改革深化,并为高校体操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我国体操事业发展做出微薄贡献。

    关键词:基础教育; 体操; 教材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96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6-181-003

    现代体操进入学校以来,就始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建国以来基础教育阶段9次体育教材重大改革和修订中,体操都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体操教学内容也始终是中小学体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研究以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线索,依序划分相应发展阶段,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调查、逻辑论证、比较研究等方法,考查分析各阶段时代背景、社会教育背景、学校体育思想变化、体操教材内容体系变化等,力求通过结合历史考证与思辨,归纳基础教育小学学段体操教材内容体系的演变规律,探索其未来发展趋势,为体操理论研究和体操教材的内容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参考。

    1.我国中小学体操教材内容发展的阶段划分

    以学校体育课程演变为基础,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将基础教育体操教材内容发展划分6个阶段:借鉴起步期(1949~1957)、探索发展期(1958~1965)、发展停滞期(1966~1976)、全面恢复期(1977~1985)、稳定发展期(1986~2000)和深化发展期(2000~至今)[1]。

    2.各阶段体操教材内容及特征分析

    2.1借鉴起步期(1950~1957)

    新中国成立伊始,受限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前苏联成为我们唯一可效仿的目标。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负责统一编写中小学教材。新中国教育行政部门首部体育课程文件——1950版《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就是在此背景之下发布的。

    暂行标准中,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基本沿袭解放前和仿效前苏联教学大纲模式,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情况如表1。体操部分基本参照解放前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体育课程标准》(1942),教学目标为“培养儿童游戏、舞蹈、体操等运动兴趣和习惯”。

    研究发现,当时的“体操”仅指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而三年级开始增设的“技巧运动”,则更接近于现今的体操概念。按照这一概念,整队和步伐(包括队列练习与队形练习,基本涵盖除队形散开与靠拢之外的所有队列队形动作)、体操和技巧运动等3部分内容均属此范畴,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所占学时比重已达到或超过50%。

    1956年,教育部公布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2]。这是新中国独立编写的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开始走上正规化道路。此后,教育部颁发的历版全国统一标准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成为规范全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及评估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参照标准。

    1956版大纲(草案)改小学学制为6年,规定体育课学时为68学时/学年,教材内容为基本体操和游戏。内容选择充分考虑了小学学龄儿童的年龄特征(七到十二岁),遵循“由浅入深,按学年逐年重复提高”原则,逐步增加基本体操学时(见表2)。

    研究发现,1950版课程标准基本沿袭了国民政府时期的标准文件,而1956版大纲则深受前苏联体操教育和“劳卫制”的影响,处处呈现竞技体操和“劳卫制”的影子。本时期对体操运动的认识存在各种不足,体现为命名和分类混乱、内容界定不清等。

    2.2探索发展期(1958~1965)

    1961年,在充分肯定1956版大纲的基础上,教育部制定颁布了第二部体育教学大纲,其特点是将大纲和教材合编,即《中/小学体育教材》(大纲表现为其“教材纲要”部分),并首次增加了选用教材。

    1961版大纲以“增加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对教材内容进行大幅调整,初步形成了具备我国特色的学校体操教材体系。体操规定教材包括:队列和体操队形基本动作;一般发展练习;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含单双杠);技巧和支撑跳跃。首次对“体操”教材内容予以分类,“技巧和支撑跳跃”得以单列。“队列和体操队形基本动作”内容有较大调整,动作难度也有所降低。

    按照“打破从运动项目的技术系统性出发”的主张,体操教材内容选择打破了单纯偏重技术的旧体系,通过全面精减提高了教材的可行性和执行的灵活性;“悬垂、支撑、攀登”及技巧、支撑跳跃类项目选择上,根据学生年龄和性别,对男女生分别选择不同的教材内容,并提出不同的考查标准;对技巧、支撑跳跃项目进行独立分类,单双杠项目虽未完全独立,但这一趋势也有所呈现,初步形成了器械体操的完整内容体系;教材内容增加了器械项目的联合或成套动作,并提出了具体考查内容和要求。

    本时期学校体育在摸索中前行,努力摆脱苏联模式,开始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

    2.3发展停滞期(1966~1976)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間,教育事业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摧残,学校体育工作几近停滞。已初步形成的学校体育制度、体育思想理论体系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被污蔑为“封资修黑货”,教育领域成为十年浩劫中的重灾区。

    此十年期间,我国未颁布任何体育教学大纲,只在一些文件和通知中曾出现与体育教材有关的规定。

    2.4全面恢复期(1977~1985)

    1977年,教育部确定以十年制为基本学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1978年3月,教育部颁发《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78版大纲打破了以往按竞技运动项目分类的编排方式,教材分类中未以“体操”统辖相关内容,而是按照具体项目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分类(参见表3),内容安排已非常接近于现今的体操理论。此次大纲修订基本形成了我国的学校体操内容分类体系,在此后的历次修订中,体操教材内容均是参照此分类进行的。

    “队列和体操队形”分类名称得以确定,并一直沿用至今。启用“基本体操”分類,并对其内容进行初步规范,限定为徒手操、沙袋操、棍棒(绳)操、跳绳、攀登爬越。在不同年级,根据学生年龄动作发展特点选编不同的基本体操教材内容,保留爬绳、爬竿等内容(三年级以上),肯定了其内容特点和锻炼价值。

    “技巧”类教材内容打破以往从三年级开始增设的传统,提前至一年级,动作难度较以往也有较大增加。考虑到技巧运动是体操项目的基础,且可作为其他体育项目的辅助手段,这一变化显然更具科学性。“低单杠”从“基本体操”分类中独立出来,体现了体操运动理论的研究进展。“支撑跳跃”与“低单杠”类教材内容自三年级引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动作难度也较符合小学生特点。

    本时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起步阶段,改革工作主要围绕贯彻新大纲,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有效增强学生体质而展开。大纲提出“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以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为准则”建立新的教材内容体系。大纲中的名词、术语力求通俗易懂,更为符合我国的习惯和特点。

    “队列和体操队形”分类正式确定,“基本体操”具体内容初步确定,单杠、双杠从“基本体操”中独立开来,体操分类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分类益趋规范,基本形成了我国学校体操的内容分类体系;小学阶段为队列和体操队形、基本体操、技巧、支撑跳跃、低单杠,中学阶段为队列、基本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教材内容选编尚未摆脱竞技运动模式,尤其是器械体操教材内容,仍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围绕竞技运动而编写;教材内容与教材难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纲明确规定要建立体育课考核制度,体育教材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结合紧密。

    2.5稳定发展期(1985~2000)

    198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体育课程管理由原编审合一的“国定制”转变为以“编审分开,专家审定”为标志的“审定制”。伴随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中小学体育教学也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部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文件。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纲领和蓝图。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制订的关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最全面的行政法规,对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素质教育”“健康第一”成为学校体育工作新的指导思想。

    这一时期,国家教委(教育部)先后正式颁布了4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参见表4):1987版《全日制小学(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六年制),1988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1992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和2000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1978版《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无论教材内容总量,还是动作技术难度,体操教材内容都已达到历史高峰。加之当时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也包含体操内容,且要求体育课程考核内容与之相一致,在考核项目硬性规定的约束下,即使是在教材内容偏难、教学环境较差的条件下,学校体操教学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展。

    1982和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重新修订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已不再包含体操项目。1987版大纲中,体操教材内容相比前版大纲几无修改,也明确规定了“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的原则”,但因此时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已不包含器械体操项目,缺乏考核约束的学校体操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部分中小学校,体操项目甚至自此淡出学校体育教学。体操在学校体育中逐步边缘化了。

    2000版大纲秉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选编以“有利于学生健康,增强体质”为基本原则。教材内容分为必修、选修(含限制性选修和任意选修)两部分,学时比重为7:3(一、二年级)和6:4(三~六年级)。

    2000版大纲延用1992版大纲中体操教材内容分类方法,即基本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和低单杠,编选项目也无明显变化。大纲再次强调体操运动对学生身心素质等的重要意义,首次明确提出“学生器械体操水平有相对降低趋势”。为遏制此趋势,采取了“适当增加体操教材授课时数”的应对措施。

    大纲改变了以往提纲式体例,为教学实施预留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间,如:“队列和体操队形”将以往规定具体动作变更为“以简单的队列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练习”、“简单的队形变换练习”等概括性较强的表述,并在每一教学阶段只规定两项难度相对较低的教材内容;“基本体操”类“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概括性表述为“以发展学生肢体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基本体操”和“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等。

    随着视野的开阔,本阶段的历版教学大纲不仅继承和发扬之前数版教学大纲的优良传统,还充分吸收了国内外体育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我国迅速建立了较为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这在本阶段后期表现尤为明显:体育教材内容编选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全面锻炼身体”为目标指向,充分考虑我国义务教育的特点、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接受能力等;按照“精简、更新、增加弹性”原则进行内容调整;结合考虑体操运动固有规律和儿童动作发展规律进行内容编排;遵循体操运动发展和学生动作发展规律,从整体认知体操运动、深化部分技术动作两方面着手,结合考虑强化体操动作质量、身体素质练习、提高锻炼身体效果等,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体操内容编排体系。

    2.6深化发展期(2001~至今)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部于2001年和2011年先后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2011版课程标准明确其课程性质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2001版《体育课程标准》与国际体育课程标准接轨,改变原教学大纲的结构模式,一改以往先确立教学任务,后按学习内容分类确定教学时数比例的做法,而是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特点和国外课程发展趋势等,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3],将每一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水平目标,并对如何达到目标提出活动或内容建议,不再规定内容学习时数,提倡根据学生达成目标状况,教师可随时调整不同教学内容的时数和进度,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相比2001版标准,2011版课程标准对体操教材内容的建议有着明显变化。在教学内容分类上,定义了“体操类”并将诸多新兴项目(如健美操、街舞、啦啦操、校园集体舞等)纳入其中;2001版中未曾提及的队列队形和实用性体操等重新回归建议内容,使体操的内涵更为丰富,为教学实施中教材内容选择提供了更多参考;从学习目标看,水平三中将学习目标由“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变更为“基本掌握一些体操类运動项目的简单技术动作组合”等。相比2001版标准,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提前一个水平学习和基本掌握体操类运动项目动作组合,提高了对运动技能的目标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体操技能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结论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阶段体操教材内容演变可划分为6个阶段:借鉴起步期(1949~1957)、探索发展期(1958~1965)、发展停滞期(1966~1976)、全面恢复期(1977~1985)、稳定发展期(1986~2000)和深化发展期(2000~至今)。各阶段教材内容变化特征如下:借鉴起步期教材内容多样且具体,难度较高;探索发展期教材内容有所精简,适应性有所增强;发展停滞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全面恢复期初步建立了学校体操教材内容体系,教材内容量大且规定具体,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结合紧密;稳定发展期教材内容编排设计更趋科学化,但是对教材内容的具体要求不稳定;深化发展期课程标准只规定层次性目标,对体操教材内容只给出相应建议,而未作具体规定。

    1978年后,基础教育小学学段体操教材内容呈现相对稳定趋势,即使是在历次课标修订和教材改革过程中,也只是将教学内容的选择权赋予任课教师和学生,具体内容基本上未发生变化。七十载岁月沧桑,体操虽历经数次课程改革洗礼,但始终坚守其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期待更多师生能够深刻认识并重视体操项目的教育价值,使这一曾经的优势项目能够早日再现辉煌。

    基金:河北省教育厅项目“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操演变历史研究”课题编号:GH161089

    参考文献:

    [1]方向丽.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操教材内容演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4

    [2]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学校体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2

    [3]潘绍伟.如何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J]中国学校体育,2013(1):18-21.

    [4]吴维铭.体操在我国中小学体育中的地位及历史演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高中艺术生英语词汇教与学的有

    陈聪灵摘 要:根据英语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时的英语词汇量为3500词,且历年来高考对英语的改革不断,对词汇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分析高中

  •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金晶【摘? 要】德育教育是蕴含在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中的一项特殊内容,同时也是当前中职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各种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