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野下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秦元旭?潘毅

    摘 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发展,必须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现代化,必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本文在疏理了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以及现代化对贵州民族文化发展的冲击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一、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贵州省内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毛南族、蒙古族、满族等18个民族。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1333.96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的37.85%。各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省份。

    贵州拥有丰富的民族建筑文化,侗家鼓楼和风雨桥造型美观、工艺高超、结构精巧、古朴典雅、坚固耐用,它们是侗家常年节衣缩食,捐工献料,群策群力,共同劳动的结果。吊脚楼作为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的传统民居,作为民族文明的最大承载体,是了解民族文化体系的捷径。贵阳的甲秀楼、布依族的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饰。甲秀楼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开始兴建,楼高约22.9米,为木结构阁楼,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明清以来,甲秀楼成为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如今甲秀楼已成为贵阳的人文标志,也是城市变迁的品味,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兴衰发展。贵州镇远古城城东的青龙洞古建筑群是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群,规模宏大,既有佛教寺庙,又有道教宫观和儒家祠庙,三教合一,蔚为壮观,是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建筑之一。余秋雨先生是这样评价镇远古城的青龙洞建筑群的:“青龙洞应该让许许多多的建筑学家把它看成是悬崖建筑的经典。建筑中的翘角是可以看到的,但它的层次那么分明,大小这样的重重叠叠是一种极端的美,这一比,我们现代的瓷砖建筑太丢人了。”[1]

    贵州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文化古迹广泛分布,其中具有较大价值并且不可移动的估计达到4000多处。被考古界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安顺普定穿洞,出土文物之多、之精,不仅在中国独一无二,就是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见的。还有贵阳的阳明洞和阳明祠、黔西南的观音洞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猫猫洞古文化遗址、黔南的岩画猴场会议会址以及息烽集中营旧址、安顺的王若飞故居、毕节的西南苗王城遗址、遵义 的遵义会议会址等。

    贵州的民族戏剧歌舞文化更是灿若群星。被称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享誉海内外,“饭养生,歌养心”、“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要做侗家人,先得唱侗家歌”道出了侗族大歌在侗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歌声就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的一切。在这里,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歌声来解决。在贵州苗家人人爱吹芦笙、爱跳芦笙舞。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活动中表演。为很多人所熟知的锦鸡舞就是芦笙舞的一种。还有民族艺术瑰宝傩戏,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傩戏是多元文化在贵州交融碰撞的结晶,融合了贵州民间传统的祖宗神灵与巫教崇拜,杂糅着儒道释信仰。布依族的“八音坐唱”极为古朴、原始,被誉为是可与“纳西古乐”媲美的“声音活化石”。

    贵州的民族饮食文化独具特色。贵州菜最显著的特点是辣,贵州人以吃辣椒著称,是中国吃辣的翘楚,无辣不成菜。贵州菜肴的第二个特点是酸。贵州有“三天不吃辣,走路打蹿蹿”的民谣,以酸菜和酸汤最为有名,酸汤鱼是苗族独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令人胃口大开。贵州茅台酒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了我国2000多年的白酒文化,也是世界酒文化中的瑰宝。

    贵州的民族节庆文化别具一格。主要的民族节日有彝族七月的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和龙舟节、姊妹节、鼓藏节,侗族的赶歌节、牯脏节、萨玛节、元霄灯会,布依族的六月六、査白歌节,回族的开斋节等。其中黔东南被称为“节日之州,素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说,全州民族民间节日多达近300个,千人以上的节日就有160多个。

    说到贵州的民族文化就不得不提屯堡文化和夜郎文化。在今天的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言、服饰、居民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不同,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它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朱元璋的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600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的。夜郎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人文价值正在为世人所看重。

    二、现代化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以现代科技和大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化,对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1]。有人认为现代化对于绝大多数处于劣势且已经很脆弱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根本性和毁灭性的。伴随旅游业同时进来的外部的现代文化与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发生接触和碰撞,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力非常强大,强烈地改变着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变迁,文化的趋同性和当地民族文化的衰退随之而来,地方民族特色受到严重威胁。

    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全球十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形式独特。但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现在全州的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被冲击、流失甚至消亡的危险[2]。语言方面,据统计在天柱县213个行政村中,现在仍操侗语的只有145个。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台江县至今也有10个左右的苗族行政村不再讲苗语。

    在穿着方面,近几年,由于人们外出学习、交流和打工,对外面文化的吸收已成为自觉,50岁尤其是30岁以下者基本已不穿民族衣饰。黎平县肇兴号称“天下第一侗寨”,但现在仍穿侗装的人不到30%。[3]

    在民族建筑文化方面,贵州省内的民族地区各民族的民居以木楼居多,全木质结构,不用一砖一瓦、一钉一铆,古朴典雅、古香古色,造型美观,工艺高超,可称得上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可是近一二十年来,受到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影响,许多民居都改为砖木结构或砖泥结构的楼房,在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上出现了砖木混杂,铁木相交,土洋结构的民居怪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朗德苗寨的清代民居古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称得上是中国著名的民俗博物馆,旅游开发以来,接待了不少中外国家元首和海内外的著名人士及旅游团队,但寨上的民居建筑也遭受到浸袭,出现了很多的砖木结构和钢筋水泥建筑,这些改变弄巧成拙,就如同在健美的人体上长了一块丑陋的伤疤。类似的伤痛在贵州省的很多少数民族村寨都有发生,令人痛心疾首。

    受现代文化的影响,诸如民族歌舞、乐器、传统体育、医药以至民族传统社交习俗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甚至有失传的危险。民族歌舞艺术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精华,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其发展的前景也是令人担心神伤。贵州少数民族的民歌主要有古歌、酒歌、情歌、大歌、生产歌、婚嫁歌、丧事歌、姊妹歌、巫术歌等,这些民歌大多很少有人会唱,甚至有些已经失传。贵州的民族舞蹈主要有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木鼓舞、傩舞、巫舞,这些民族舞在有些地方已经失传,令人震惊。至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如摔跤、斗牛、斗鸡、赛龙舟等,只有少数较为广泛流传,许多都面临失传的危险。在民族风俗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进入,各民族的传统生活社交习俗都在迅速发生变化。例如,鼓藏节是苗族的一个重大节日,如今在一些地区很多村寨退出这一大型的民族社区节庆活动。

    三、现代化视野下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化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发展,必须将丰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使旅游业真正成为贵州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其前提是遵循科学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一)要创新观念

    首先,要创新文化旅游观念。要实现由传统的视文化只具意识形态属性和教育功能的观念向文化既是意识形态又是一种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产业观念转变;实现由文化建设只投入不产出的观念向文化产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的转变;实现由民族文化是落后的文化观念向民族文化是民族和世界的宝贝的观念转变。其次,要改变将文化保护和发展旅游对立起来的观念,确立文化保护和发展旅游相互促进的观念。再次,在旅游开发中要树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独一无二的意识、品牌意识或精品意识、不唱独角戏而是让游客参与进来的意识。

    (二)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要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就要防止破坏性开发。许多旅游经营者为追求经济效益,一味地扩大旅游规模和争取甚至迎合游客,从而导致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或者破坏性开发。例如,一些珍贵文物因过度开发而遭破坏,一些传统风俗也因过度舞台化、艺术化而失去原有的韵味和风貌,从而成为所谓的“伪民族文化”。费孝通先生认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应“主要以少数民族自己的东西为基础,否则,吸收和交流都落空,所以必须注意各民族自己的特点和民族形式”。“这种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应该加以很好的发扬”,“不如此,某些民族的艺术就有丧失民族形式的危险”。 “关于整理和介绍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问题,我想强调说:切记把汉族的东西‘走私夹带进去”[4]。费老的这段评论当然也适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非科学的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开发,实质上是对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成果的破坏,是对人类的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最终葬送掉的不只是民族文化本身,更为严重的是葬送了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民族旅游文化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给民族文化资源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是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但我们决不能而因噎废食,甚至以保护民族文化的名义来限制甚至拒绝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正确的做法应是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这样才更能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否则,简单地以保护名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开发,其结果必然是民族文化的自生自灭。

    张文在《旅游与文化》一书中说:“每一个民族都有着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毫无疑问,失去了特征的民族,无论那特征是外表的还是心理的,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也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一旦失去了,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个民族了,留下来的就只有曾经存在的历史。”[5]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苍白的,关于旅游的一句流行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道出了一个道理,贵州要实现把贵州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使旅游业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用好民族文化这个宝贝,在现代化这个大背景下正确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关系。

    (三)实施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战略

    贵州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关键是找准突破口,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实现以精品旅游带动全省旅游全面开花。具体而言,根据贵州历史和现实的情况,应重点实施以下几个旅游精品战略:(1)实施民族风情旅游文化精品工程战略;(2)实施历史名城、名镇、名村旅游文化工程战略;(3)实施红色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战略;(4)实施旅游纪念品精品工程战略。

    (四)加大对原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力度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人的灵魂,人是文化的载体。各种文化都是特定环境首先是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中长期孕育发展的产物。某种文化失去了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就等于失去了孕育其生长的土壤,文化最终会枯萎消失。贵州民族文化是贵州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下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要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继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贵州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

    (五)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投资力度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传承都需要巨大投资,政府必须大力吸收多元投资主体,降低投资门槛,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制定完善的保护投资主体的利益的政策。

    (六)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再好的民族文化,没有人去发现、宣传和保护,不能成为旅游资源,吸引不来游客。要使宝贵的民族文化成为全国甚至全人类共享的资源,从而创造更加有利于民族文化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就必须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包括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尤其是网络和影视媒介大力宣传贵州民族文化,当然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也离不开从事旅游研究、宣传以及歌赞旅游的人,如民俗学者、诗人、作家、记者、歌者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再也不能抱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在这方面贵州应该学习云南开发旅游资源的经验,千方百计提高贵州民族文化在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努力将贵州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七)加大对从事民族文化旅游人才的爱护和培养力度

    一切事情的成功与否都在于人。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人才,包括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民族文化传承人、从事民族文化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的专门人才。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这方面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奇缺,必须广开门路,积极引进和培养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专业人才。

    对于关心和爱护少数民族艺术人才,费孝通先生曾有一段发自肺腑之言:“我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刚才听一个同志说近来又死了一个懂得很多的老艺人,我很着急,这是少数民族的损失,也是我们祖国的损失,因为民间文学艺术必然是人传人的,我们要珍贵少数民族的艺术人才。”“抢救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是一项刻不容缓要做的事”。[6]费老的这段话完全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爱护和培养民族文化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余秋雨黔东南七日之旅[M].黔东南州委外宣办、黔东南州政府新闻办2008:23.

    [2]何明主编.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与理论探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8.

    [3] 陆景川.文化与旅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84.

    [4]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35-38.

    [5] 张文.旅游与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42.

    [6]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36.

相关文章!
  • 国际工程投标报价常见问题及对

    何洁中图分类号: F25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157-02摘 要 本文对国际工程投标报价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 物联网环境下智慧档案馆的档案

    李月娥+周晓林+贾玲+严悦+陆江摘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本文介绍了国内学界

  • 深水之下:水利系统的腐败“潜规

    胡锦武++赖星围标串标暗箱操作、内外勾结大肆分肥、抱团腐败侵吞水利资金……记者最近调研发现,水利系统腐败案件在不少地方频频发生,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