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具身理论

吴俊 唐代剑


[摘要]旅游者体验及认知规律为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石,引入适合的理论对旅游者体验与其他旅游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为推动旅游学科发展的重要命题。具身理论突破了传统身心二元的理论框架局限,强调人类心智、身体及情境的不可分割性,为揭示旅游者体验的形成机制与规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日益为国际旅游学界所关注。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具身理论的哲学渊源及其理论内涵;然后对具身理论在当前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述评;文章探讨了开展旅游体验具身研究的意义,提出应用具身理论开展旅游体验研究的框架性思路,以旅游者的身体、感知及情境的互动关系为核心,探讨了具身视角下旅游体验研究的未来命题。
[关键词]具身理论;体验;旅游体验;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8)01-0118-08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1.016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体验是旅游的核心,“旅游体验”具有成为旅游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巨大可能性。目前在旅游研究领域中,针对旅游者体验的研究十分丰富,以借鉴现象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主,相对主流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服务质量理论(SERVOUALtheory)、理性行为理论(reasoned behavior)、参与理论(involvement theory)、凝视理论(the meory of the gaze)以及角色扮演理论(role play approaches)、符号理论(Semiology)、现象学理论(Phenomenology)等等。目前研究视角偏重于社会学,研究范式偏向于社会建构主义,对于旅游体验的本质、形成机制等方面实证研究较为缺乏,需引入成熟理论系统地探讨旅游者与其他旅游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开展实证研究。
21世纪以来,继“身心二元论”后,“身心一体”的具身理论(embodied theory)日益兴起,心智对于身体的生理结构、活动图式以及空间之间的依赖互动关系受到关注。Davis等研究者指出具身理论可帮助研究者创新视角,将相关的理论框架应用于法学、人文艺术、空间规划以及体验的研究,以解释人们在不同领域和空间的行为、认知以及态度的形成机制。具身理论的不断成熟,也为旅游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自21世纪以来,国内外旅游学界的研究者也已经关注到了旅游者身体(body)及具身性(embodiment)对于旅游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展开了相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探讨。
本文首先对具身理论的哲学渊源、基本思想作了简单回顾与述评;其次综述了具身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应用成果;最后提出了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理论框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深化我国旅游研究者对具身理论的认识,以推动未来实证研究发展。
1“具身性”的理论涵义
1.1从“离身”到“具身”的哲学渊源
回顾西方哲学的历史,“身”与“心”的二元对立为基本的思想框架,在该框架下,意味着人的心理过程可以独立于身体存在,身体只是一个载体,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但随着人文科学的研究深入,“身心二元论”开始进入了一个“非此及彼”理解困境,“身”与“心”的联系与互动再次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地解释以上问题,具身理论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作为研究人类认知规律的新兴理论,具身理论具有深厚的哲学和实证研究基础。具身观最初源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梅洛庞蒂所提出的“身体-主体论(body-subject)”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所有的心智,包括体验、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情绪等等都是通过身体来实现的,包括身体图式、行为结构和神经结构。梅洛庞蒂指出“身体本身在世界中,就像心脏在机体内:身体不断地使可见的景象保持活力,内在地赋予它生命和供给它养料,与之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基于对身体、体验(认知)、空间之间的系统性认识,具身理论在人类思维计算机隐喻理论以及联结主义之后,为解释人类认知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与传统“离身”理论框架相比,具身理论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强调心智是基于“身体”的生物条件实现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显现,身体的物理结构、神经系统、身体图式、身体经验等限制了人的心智;其次,心智不仅根植于身体,而且通过身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根植于环境和空间中,环境与空间因素对于心智具有因果性和构成性的影响;最后,心智、身体及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处于认识一存在的循环过程中。
1.2具身的“身体观”
具身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范畴,包括现象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其理论核心为身体对人类心理过程具有本质性的影响,人类行为是身体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相对“身心分离”的二元论假说,具身理论将身体作为认知的主体纳入研究范畴,强调人类的意识、智能、情绪、态度、价值观等都是在身体(生物)基础上形成的,思维、体验不是基于表征的“刺激-反应”关系,而是动态的、系统的身心互动结果。
在具身理论视角下,研究者強调“身体”与“认知”的不可分割性,“身体”被视作是人类行为限制性前提条件,而行为也反过来对“身体”产生影响。“物体和世界是和我的身体各部分一起,不是通过一种“自然几何学”,而是在一种类似于与存在于我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基于具身理论,人类的思维体系是以身体为基础的,除了先天性的生理差异外,大量后天形成的身体经验以及人的认知和行为发生环境,包括年龄、文化、地域等,是造成认知差异的因素。
1.3体验与具身
体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起源于哲学,现象学家胡塞尔和存在主义学者海德格尔将体验的概念引入认知领域,并提出从具身角度理解个体的主观体验,具身性被认为是体验的基本特征。梅洛庞蒂指出基于心理现象理解体验现象是不足的,体验是“意识内在地与世界、身体及他人建立联系”,即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体验与身体、世界以及他人的复杂性系统关系,才能发现客观的体验规律。从具身视角,身体的物理和生理属性,包括人的身高、体重、四肢长度、姿势、肌肉、皮肤、消化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等,与外部嵌入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所谓的身体体验(bodily experience)是人类“体验”形成的基础条件。综上所述,具身理论为理解人类体验的形成机制带来了全新视角,从理论到实践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在理论层面,“身心”关系被重新定义,“具身心智”为打开身体与体验的互动关系黑箱提供了全新的理论空间。在实践层面,随着研究者对“身-心”关系及影响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更符合人性特征的产品/空间开发成为可能,并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升级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具身理论视角下,已经出现神经社会学、神经营销学、具身经济学等具有明显“具身”研究特征的交叉性研究领域,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
2旅游研究中的具身取向
2.1旅游研究中的“离身”误区
20世纪90年代,芬兰学者Veijola等人最早提到了旅游所具有的“具身性”特征,他们指出旅游研究忽视了旅游者身体的意义,却过于强调关注旅游者的主观“凝视”(gaze)体验,而忽略了从身体视角对于旅游者体验的系统性研究,事实上,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的思维不可能脱离处于旅游情境中的身体而独立存在,他们强调通过叙述来重新审视时间、物理情境及身体等情境要素对于旅游者感知系统性、交互性的影响,并将其称为“情境性的注释”(situation exegesis)。澳大利亚學者Pons尝试构建旅游研究中具身隐喻的理论框架,探讨度假体验、身体以及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基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即在世“being-in-the-world”,研究身体在旅游活动中的情境性意义,以避免在研究过程中过于强调旅游者行为,忽略物质世界/环境、旅游者身体以及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由于以上研究者的研究都只限于理论探讨,并未提出实证性的研究路径及框架思路,因此具身性问题并未在旅游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2.2旅游具身研究的兴起
近年来,具身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应用日益兴起,旅游者的身体及其与旅游要素、旅游环境以及旅游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受到重视,强调旅游“具身”特征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社会学和管理学两类研究视角。一类从社会学研究视角,应用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通过研究“残疾”“性别”“年龄”等身体特征对旅游者体验及其行为的限制性影响,揭示旅游者的真正利益所在。在《旅游与性别》一书中,学者们从旅游者性别差异,对旅游者身体、感觉及体验之间的相关互动关系及影响机制展开了研究,分章节探讨了女性沙滩度假期间的身材问题(以英国女性生活类杂志为例)、基于身体与空间互动的男性化旅游体验构建问题(以色列背包客为例)、狂欢节庆与身体体验问题(以美国康尼岛为例)等,期望引起旅游研究者对于旅游者身体,特别是由于性别而引起的身体特征差异的关注。Small等学者将“本体论”(embodied ontology)引入旅游体验研究,应用焦点小组访谈以及半结构个体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了澳大利亚40位有视觉残疾旅游者的以往旅游经历、旅行及预订行为、旅游利益的定性数据,结果发现由于视觉残疾带给旅游者的体验感知,虽然有负面的影响,比如由于无法亲自收集旅行信息而影响旅游体验、旅游前的焦虑情绪、对陌生人态度的敏感、寻找方向的困难性,但同时视觉缺陷也给旅游者体验有着正面的影响,比如旅游过程中听觉和触觉体验,研究揭示了旅游者的身体,比如感知器官等生理要素与旅游者出游决策的直接关联性。澳大利亚学者Darcy应用案例研究、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对残疾人的航空旅行体验展开研究,研究发现与日常生活相比,旅游者的身体缺陷在航空旅行中被放大,并造成残疾人焦虑、无助感的增加。我国台湾学者卢丽淑等应用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参与式工作坊等研究方法,分阶段收集了老年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景区的行为特征,并探讨了老年人身体感知对于生态旅游体验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生态景区,老年人身体负荷问题、五官感觉能力退化等具身性问题都会对老年人旅游体验产生负面影响,景区在设计游线与活动时应特别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增加定点休息以及多感官体验,比如味觉、听觉、触觉等,以弥补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而造成的旅游体验能力弱化的问题。
也有学者从管理学研究视角,探讨旅游者身体感知对于市场开发的意义。例如有学者应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个人在德国柏林两次短途旅行的个人叙述为研究素材,强调旅游地图制图中应综合考虑旅游者具身体验,以降低旅游者在旅游途中的不安感,更好地沉浸入对旅游目的地的深入探索中。Moore等人以新西兰南岛旅游者为研究对象,从适应性、情境性及具身性的研究视角对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期间的消费决策动力机制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试图揭示身体变化、旅游阶段、社会阶层及时间/地点等情境要素与旅游决策之间的系统性动力关系。还有学者应用整体观研究路径(holistic approach)对旅游者的五感,即嗅觉、听觉、味觉、触觉、视觉等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研收集了葡萄牙西南部185位旅游者的主观性感觉评价,基于数据总结了旅游者感官意义主题(sensory-informed themes)作为乡村旅游市场细分的依据。研究者还引入了神经科学技术,应用眼动仪测量旅游广告中自然及人文景观图片视觉关注度,为旅游目的地广告营销提供了一手的实验数据。表1中列举了旅游者具身研究的研究路径、方法、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2.3旅游具身研究述评
基于文献回顾,研究者显然已经开始意识到旅游者具身要素,包括旅游者身体(body)及其他具身性因素(embodied factors)对于旅游体验的影响,及其可能对旅游行为、决策、情境设计、空间开发、营销等研究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近年来,旅游学者已经试图突破旅游具身研究的技术瓶颈,开始引入神经科学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技术,设计相关实验,应用于旅游实证研究中。
但是目前针对旅游者的具身研究着重于从心理现象及社会文化现象出发,其核心内涵仍然是社会学概念。首先,大部分针对旅游者具身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主观认知层面,即旅游者主体的“精神意向”与旅游客体的互动关系,而忽视了身体作为“与世存在”的本体。就具身理论在旅游学术研究的应用而言,并未形成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其次,关于旅游者“具身”的研究方法多采用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定性方法,这些方法只能部分解释具身性要素对于旅游者行为、体验以及决策等方面多向耦合影响关系。旅游者具身性的神经基础并没有受到相应重视,研究缺少量化数据的支撑。最后,旅游者的具身研究应该关注文化及地域差异性,目前关于旅游者具身的研究以欧、美、澳的样本为研究对象,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及地域差异,旅游者具身的符号表征或隐喻也会有所不同。可以预见,具身理论将为旅游者体验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范式,在探讨旅游者具身研究时,具身理论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比如神经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消费行为学等,对于深化理解旅游者具身性的影响因素、过程以及机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具身框架下的旅游体验研究
3.1具身理论对于旅游体验研究的意义
将具身理论引入旅游体验研究,创新研究视角,并不是笔者的突发奇想,而是根植于国内外学者研究及行业应用中。自21世纪以来,旅游体验研究已经成为旅游学中的核心研究领域,在非惯常环境内的旅游体验被认为是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点。多数研究者将“旅游体验”视作研究的一个逻辑起点,避免对“什么是旅游体验”做出定义。谢彦君教授将旅游体验定义为“处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与其当下情景深度融合时所获得的一种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指出旅游者体验为“身”“心”以及“情境”相互交融的一体感受。但该定義中强调“体验”是以心灵为主导的“畅爽感受”,身体作为“旅游体验”的本体意义并没有得到有效诠释。
相对于其他理论,在认知科学强大的学科基础上,具身理论不仅综合了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理论,也具备了开展研究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已经成为解释人类认知、态度、行为等心理过程的成熟范式,为研究旅游者体验、心智、身体以及与其他旅游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规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传统旅游体验研究相比,从具身视角出发,研究者将更关注旅游者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的身心互动关系,探讨在身体(body)限制性条件下,旅游者态度、感觉、知觉、情绪等内隐性体验与其他旅游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影响机制,以及这些研究成果可能对旅游发展的应用意义和价值。
在实践层面,旅游企业如何应用旅游消费者的具身心理及行为特征,设计旅游情境、服务流程或者营销方案的案例积累也十分丰富。比如迪士尼公园在设计过程中,灵活应用人类视觉场之形成与视觉上整体性(wholeness),应用缓坡和外立面略倾斜的建筑让旅游者体验到更长的街道或者更大建筑,比如迪士尼大街和灰姑娘城堡。全球最大旅游网络供应商Expedia用户体验试验室应用眼动仪及肌电图(EMG)传感器记录顾客面部活动,试图了解旅游者对于酒店网站图片所产生的正面及负面情绪反应及其与购买转化率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虽然具身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在具身框架下旅游体验的未来研究空间却十分巨大。具身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可以帮助研究者科学地发现并理解人们在旅游情境中的身心交互规律,对于挖掘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大意义。
3.2具身视角旅游体验研究的思路探讨
鉴于具身理论的哲学思想起源于现象学,试图解释身体与思维之间的不可分离性和系统性。梅洛庞蒂强调身体是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前提条件(意义基础),所以“只有当意识在一个可认出的物体(身体)中恢复和沉思时,意识才是意识,即自我认识”,对于梅洛庞蒂而言,具身性不仅意味着“作为物体的身体”,而且还包括“身体本身的空间性”以及“身体的统一性”等3个层面。因此在具身框架下,旅游者最终所形成的体验,不是单纯的心理感知,而是旅游过程中感知、身体及环境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相互作用后的结果。因此,仅仅对身体、感知或者情境之间的进行孤立的因果反馈研究,并不能正确反映旅游体验所形成的规律,而必须将旅游体验视为旅游者的具身体验系统,不仅要对相关要素进行静态研究,更需要对相关要素之间的动态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可以预见,具身理论将为旅游者体验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范式,在探讨旅游者具身研究时,具身理论在神经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消费行为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化理解旅游者行为具身性的影响因素、过程以及机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根据该思路,笔者将旅游具身研究框架假设为:在旅游者具身体验形成过程中,旅游者的身体、感知以及情境,都会影响旅游者的认知,从而对其行为造成影响。这一系列的影响因素与旅游者体验之间为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一个反馈动态性复杂系统,可以用图形加以表示(图1)。
具身范式下展开旅游体验研究,与“离身”范式的根本性差异,首先在于关注旅游者具身的“身体的主体性”(body-subject),强调旅游者的身体构造、神经系统(五感体验)以及不同的身体条件对旅游者体验的显著性影响。具体的研究命题比如:不同年龄段旅游者体验的“具身”特征包括哪些维度?这些影响又遵循哪些机制规律?研究者可以应用神经科学的脑成像技术,包括光学成像、脑磁图(PET)、脑电图(EEG)等展开实证性研究。其次具身研究范式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理论基础,“情境”,即人所处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对身体的约束机制为具身理论的基础之一,研究者强调身体认知不可能独立于情境存在,物理空间要素为研究旅游者认知和行为的前提约束条件。具体的研究命题比如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的阶段性情境特征如何对旅游体验产生影响?比如旅游体验与旅游者身体、旅游空间、旅游情境之间的互动系统关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比如物理的冷暖、色彩、材质等特征,是如何对旅游体验产生影响的?这些影响又遵循哪些机制规律?最后,从具身视角出发解释旅游者具身感知“系统性”。所谓旅游者具身系统表现为对环境开放的整合循环过程,即旅游者的认知与行为遵循同化-顺应(assimilation-accommodation)的动力发展机制。比如不同的文化、社会情境与旅游者会产生哪些体验耦合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比如西方游客对于休闲或居停空间的感知与东方游客是否具有差异性?
4总结
综上所述,具身理论已经为旅游研究,特别是旅游者行为及其体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层面的具身性要素,并探讨不同具身性要素对于旅游者体验的影响及产生影响的动机机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具身理论视角下,强调旅游者体验的具身性特征,为解开旅游者心理、旅游者行为、体验场景构建以及旅游体验质量等多个研究暗箱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条件,为旅游研究及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平台。
概言之,具身理论为旅游体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空间,基于具身理论,在旅游体验研究领域,以旅游者为研究主体,开展特殊空间及时间限制条件下的旅游者体验的具身规律与形成机制,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具身的理论体系,也可以为提高旅游开发和经营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帮助旅游企业有效地优化和设计旅游产品。学者在开展相关研究中,注意引入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比如社会认知、实验心理学、神经经济学、神经管理学、生物学、神经学等,对于进一步拓展旅游体验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具有较大的意义与作用。
[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吴巧红]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