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进现实
王静丽
〔关键词〕高中生;自主选择;生涯规划
作为全国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浙江省发布了“新高考方案”,希望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扩大教育的选择性”,以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考生在升入高校的通道、参加考试、对自己考试成绩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新高考给学生带来选择权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迷茫与困惑。学生暴露出生涯探索意识不强,缺乏生涯规划能力的缺陷:“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过我将要念什么样的大学,到时根据考试结果再进行选择好了。”“新高考方案出来了,我比较担心,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考试科目。”“我到时应该会根据父母的建议去选择吧,当然也会考虑这个专业是否热门。”“采用新高考方案之后,我觉得对我更有利了,因为我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比较感兴趣的科目进行考试,但是希望能获取更多关于专业和大学方面的信息。”
大学可以依据高考分数来选择,专业则要根据个人特点来确定。但是以往高考的“总分匹配”模式导致教育出现路径依赖,大部分的学生一心提高自己的总分,大学招牌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填报志愿时很盲目,只看专业是否热门,不管专业是否合适。但是,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结构,学生不了解自身特点和兴趣,盲目选择,不仅很难做出成绩,而且学生本身的特长也被埋没了。
因此,如何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势、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在选课和选专业方面能够有的放矢,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成为了学校关注的焦点。
作为课改实践排头兵,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生选课指导、生涯规划常规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成效。
一、成立“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开设常规课程
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确定具体的职业方向,而是要让他们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
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实施方面,学校成立了“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全面开设了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学生生涯社团、个人生涯咨询“四合一”教育教学模式。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学校会对学生进行兴趣性向测试,让其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在高一,借助常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唤醒生涯发展意识,让学生了解生涯发展历程,了解个人兴趣、特质和价值观,意识到“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怎么做?”的生涯问题。在高二,学校开设专门选修课并组织有针对性的生涯探索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对教育与职业信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重点探索。到了高三,则借由考前心理辅导、高考志愿填报、大学生活展望等方式增进学生生涯规划和决策的能力。
二、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化要求,为学生提供自我发现和发展的平台,杭州师范大学附中开设了一百多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例如,杭州特色文化课程、地理知识拓展、安卓应用程序设计、DI创新思维、素描基础、韩语初步等,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在综合实践、职业技能、知识拓展、兴趣特长四大类选修课程中认识自我,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通过与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合作开设大学选修课程,学生提前了解了大学专业信息,进而提前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帮助学校从“考生培养”走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
三、完善成长导师制,发挥成长导师的引领、强化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成长导师,不仅仅在学术上给予指导,也进行心理疏导和选课指导,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规划意识,帮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发展个性。
另外,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为了给成长导师充电、加油,拓宽他们的工作思路,学校利用自身资源,定期邀请专家给学校的教师做讲座,例如,利用国际部办学,学校经常邀请美国费尔蒙特学校的升学指导教师给全体导师开设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介绍美国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是如何开展的,并对教师和家长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中应扮演的角色进行交流。学校邀请专职的生涯规划教师进行了题为“职业生涯规划——成长导师工作新视角”系列讲座,不定期地开展“成长导师”沙龙活动,通过自由讨论、观点争鸣、思想碰撞的方式,导师们分享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探索外部职业世界的经验,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志向,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四、跳出学科,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
在唤醒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同时,杭州师范大学附中也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潜能特点和未来的发展道路。学校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跳出学科,走出课堂,了解职业和社会需求。例如:开展“生涯微视频”设计大赛,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职业的职场人物进行职业生涯访谈,并制作成微视频;利用每学期为期两周的“实践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在期中考后的实践周活动中,组织学生到不同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形态,了解外部职业世界。在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在期末考后的实践周,学校组织带领学生走进大学校园,进行大学专业访谈,了解各专业的招生人数和分数线、专业学习内容、就业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了解职业所需的相关的大学专业,不断明确自我发展所需的能力与努力方向;借助名人进校园、家长会、校友回校交流等契机,开设生涯讲座,分享职业经历;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跟随父母工作,进行职业体验。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去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大学与专业。
五、家校合作,提高家长职业认识力和支持的有效性
在家庭教育方面,大部分家长还缺乏职业发展教育意识。有的家长只注重成绩,不重视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仅凭借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去为孩子选择专业和职业,并没有对孩子的职业发展进行过长远考虑。有些家长意识到了问题,但却不知该如何去教育和引导。
首先,家长自身要转变思想,关注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在这个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专业性越来越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家长需要不断去学习,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和孩子沟通,在引导过程中,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要代替决定,重在给予指导并帮助达成,让学生寻找兴趣、爱好和周围客观环境的最佳结合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其次,为了提高家长对职业规划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认识,学校不定期地举行“家长正能量工作坊”,与家长分享新高考和有关职业规划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帮助家长转变思想,让家长在平时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实践。例如,在与孩子旅游的过程中,可以跟孩子交流导游或园林设计方面的职业,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另一方面,帮助家长掌握一些职业规划的方法,使家长在和孩子一起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在这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与学生职业面对面”活动,邀请家长来校开设“职业讲堂”,以与学生互动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相关信息,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家长担任志愿者,成立职业导师团队,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个性特长,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人生各阶段作出科学的规划。
“决定你的命运的不是你面临的机会,而是你自己作出的选择。”杭州师范大学附中希望能通过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让学生能够在对自己的兴趣、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总结,科学地选择高考科目和专业,制定个人修习计划,明确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杭州,310030)
编辑/张帆 终校/于 洪